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陶思允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在时代流变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文的特点所决定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知人论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诗词运用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页。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
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
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应当理解为“为人”。
这里的“世”,清代吴淇认为:“世字见于文有二义: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
……人必与世相关也。
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一16页。
)吴淇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应当理解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从而去了解作者其人,将作者和作品都当做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来研读。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一)做好准备工作1.作为教师,上课前应该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自己的解读,有的诗歌是不需要进行知人论世的解读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第四篇《诗经》两首《氓》《采薇》就不需要知人论世,它没有创作的具体作者,时间,背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筛选。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摘要】本文围绕“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在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探讨了“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讲述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人文关怀的实践以及学生发展全面素质的培养。
最后在分析了“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展望了未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强调“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知人论世、意义、渗透、学生主体性、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全面素质、实际效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通过“知人论世”的理念,中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全面发展。
1.2 “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通过“知人论世”,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情感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知人论世是通过诗词揭示人性和世界观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知人论世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知人论世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可以发现其与古代诗词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情感和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展望未来,知人论世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知人论世,意义,概念,具体运用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古代诗词,审美情感,文学素养,重要性,价值,发展,应用。
1. 引言1.1 概述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感境界,感受语言的美妙表达,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诗词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1.2 介绍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培养自信和自尊。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知人论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诗词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思考,通过诗词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等内容,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和他人理解,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造物者之所藏,故应当从容享受造化的恩赐而不用去考虑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
第五段写客人在主人的宽慰下转悲为喜,主客纵饮,兴尽而眠,“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是全赋情绪的第二次转折。
细观全赋,拥有非常明确的情节,从头至尾贯串了一条非常明显的线索,显然是散文的写法。
至于全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其说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毋宁说是先秦散文如《孟子》《庄子》以及纵横家言等传统书写方式在赋文学写作中的遗留。
三、从作品主旨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的差别《阿房宫赋》既属古赋,自然也继承了古赋的讽谕传统,体现了赋家的传统赋学观。
《阿房宫赋》虽然大部分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以渲染阿房宫的华丽与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而在赋作的结尾,作者展开议论(所谓“曲终奏雅”),揭示了统治者不爱其民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抛弃而覆灭的道理,这是典型的儒家“仁政”观的体现。
《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虽有“风流才子”之称,其实杜牧也与通常的中国读书人一样关心当时的政治局势。
他曾研究且注释过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并且写成如何抑制地方军阀的势力以及如何应对西部民族的策论。
晚唐时代正是一个藩镇割据、党派之争以及西北戎事频发的时代,作者身处这样一个不幸的时代,又有着强烈的事功理想,因此批评暴秦不爱惜六国之民的用意其实也正是针对当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属于文赋的《赤壁赋》并不一定具有如古赋一样的讽谕政治的自觉性,更倾向于以赋作传达个人的情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先后于1082年的秋、冬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是一个凝聚了太多历史记忆的意象,但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展示出如古赋所必需承担的政治讽谕功用,而是宣扬一种远离政治的旷达闲适的生活方式。
总之,由《阿房宫赋》到《赤壁赋》不仅反映了唐、宋赋家的赋学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赋由古赋向文赋演变的发展历程。
“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实生活背景,来进行适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知人”来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内容和教学材料。
对于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来引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对现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或者新闻媒体的报道,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和投入。
通过“知人”来确定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对于喜欢亲身实践的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来拓展他们的语文思维。
通过“知人”来设置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都是不同的,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可以为他们制定合适的语文教学目标。
对于语文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可以通过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逐步提高语文成绩并坚持不懈。
通过“知世”来设置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可以选取和学生现实生活相关、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所处环境,教授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用文学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充分发挥“知人论世”的作用:1.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和材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包括讨论、实践、展示等多种方式,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
3. 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备课网页.课堂教学例谈"知人论世〃在中幸语文教幸中的运用□束振文摘要院野知人论世”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灵活巧用,因地制宜。
可以引领学生吃透文本,细品作品中的背景信息;同时,背景的出示需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最后,必须明确,语文课上,应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目的。
只有巧妙地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背景知识才会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本身。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语文;巧用“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在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中,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
这一观点,最早由孟子提出院野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后人对 此观点,亦深以为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院野不过我总 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 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迅 先生的话,本质含义和孟子是一致的。
他们都强调 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作品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创 作缘由等,对研读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 的中学语文课堂,介绍作者作品,讲述时代背景,几 乎也是每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很多教师,将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得草率且缺乏意义。
例如,作者简介出现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例行公事,让学 生读一读作者生平,一带而过;或是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讲述时代背景,由此把中心主旨带出来……“知 人论世”这样本来很好的阅读方法,但在语文课堂中 却越发变得不伦不类,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 鸡肋。
到底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 一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经历,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_、背景亦可文中寻“知人论世”用现在的话解释,便是阅读时,要主 动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本文 的内涵,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当读者 自行阅读一位作者的文章时,出于求知的兴趣,固然 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很好地实践“知人论 世”。
但在课堂之上,短短的40分钟,学生手中所有 的只是一篇文章。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语文的难点所在。
在语文授课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相对浅显,更遑论鉴赏。
鉴赏是一种高级认知和理解,对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文化素养不够深刻的初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梳理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重要价值,提出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灵活、适时、自主的运用策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古诗词的美在于它能够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意味深远、隽永,在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后,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心灵触动,并学会欣赏古诗词。
但因为古诗词的内容过于简洁,又与当前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所以,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真实含义,甚至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将古诗词的内容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技巧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度内涵,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美。
1古诗词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1.1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量,提升文学素养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还能够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之后,再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进行了解。
利用诗作中的重点词句,利用诗句引出当时的故事,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诗作中的思想感情,进而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生活背景及成长经历,进而对诗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手法。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一、引言“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始于汉代,兴于唐宋,发展到明清时期,是一种以个人性格特点、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人物的命运、抒发作者的观点、展示社会风貌的一种写实手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学特点,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1.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知人论世”的探讨,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揭示和分析,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推理、判断评价、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会产生共鸣和认同,增强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培养情感交流和情绪调控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知人论世”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1.选择适当的课文。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中人物丰满、故事情节曲折,适合进行“知人论世”的讨论。
2.分析人物形象。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发展变化等,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揭示。
3.探讨社会现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背景与现象,揭示出人物形象与社会风貌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深入研究主题。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命运,探讨主题,如亲情、友情、爱情、权力与利益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5.展开写作活动。
可以利用课后的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了解和思考,展开文章写作,如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命运展望、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知人论世是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通过描绘人物、事物和环境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知人论世的基本含义知人论世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诗人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绘来体现主题思想和情感,从而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
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包括唐代人物景、宋代山水田园等。
在古代诗歌中,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经历,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和主题思想。
知人论世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人物、事物和环境的描绘来表达思想,可以引导读者思考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此外,知人论世也可以帮助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运用知人论世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诗歌赏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知人论世这一创作手法。
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知人论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对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环境。
例如,《静夜思》这首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床前明月的描绘,呈现出诗人远离故乡、思乡的情感。
通过这种描绘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知人论世这种古典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通过反复阅读、模仿和创作,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在中学诗词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知人论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语文古诗教学之“知人论世”—以苏轼《定风波》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12-06T05:41:33.156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第19期作者:王涛[导读] 知人论世”作为古诗鉴赏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王涛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 610206摘要:“知人论世”作为古诗鉴赏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梳理“知人论世”的概念、作用,总结“知人论世”的方法,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谈谈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语文古诗教学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8总之,“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还是提升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用好“知人论世”,有利于古诗教学。
一、“知人论世”的概念“知人论世”最源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3]82孟子实际上是在论述交朋友的范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又追溯古代的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不知道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就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知人论世”的意思便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2018.0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内容摘要: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人论世”说,本意是针对“尚友”,然经后人不断阐发、解读、充实,使得“知人论世”从原先的交友之道,在时代流变中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 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
直至现在,“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被广泛 中学文课,为解读古诗文提 了一重要的。
本文 f“知人论世”的提 涵、“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词教学涵意义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 就要“尚友”古人。
但对于古人仅仅 “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 “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
这里的“人”朱熹认为 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 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应 当理解为“为人”。
所谓“知人论世”是要了解作者所的时代,才能了解作其人,作 作的。
在诗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至,这是古 诗 所 。
,章 为,诗为事作”,过了 解诗 作 目以作 所 世A可以 其作 。
中学 诗A作 作万 ,在诗 学中,要 学作 作 作作 世 世 作 人,才能 作涵,作情,获得理 学 。
所,“知人论世”作为一方法,于“作 作”。
“知人论世”是 ,论世以知其 A作,最 言表达 失做出评价。
二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诗鉴方法是我国传统 学理论 方法。
鲁迅 在他 《且介亭杂二集》里对此 典阐:2总以为倘要论,最是顾全篇,并且顾作全人,以他所1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廖章龙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07期摘要:“知人论世”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学说”,延伸至今已成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
本文简要探讨了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语文“孟子学说”中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这一观点对于现今的教学仍有独特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作者的信息和创作背景等,对文章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知人论世”下的兴趣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甚至不需要教师的督促,就会主动探寻因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发掘的知识更容易为自身所用。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如在教学《侠客行》时,教师可通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豪迈的诗句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思考:“谁的笔下能写出如此豪迈的诗?”从而让学生自主预习全诗、了解作者、了解诗的创作背景等。
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人论世”下的巧用提问在现代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知人论世”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科技的成果。
多媒体设备已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其具有的优势,将文字的描述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意,提升教学效率。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分析社会现象。
这个成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社会现象。
一、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例如,当学生看到周围的人在公共场所随意乱扔垃圾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社会现象,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关注社会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的案例、新闻报道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例如,在学习社会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那些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案例和事件,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
三、通过问答形式的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问答形式的课堂互动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
例如,在一个文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课上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关键词汇、词组和社会阅读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四、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市场、酒店等公共场所,观察和记录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和各种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和公共行为的道德标准,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
总之,“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乐趣。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文化自信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知人论世”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意义。
“知人论世”可以通过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
通过学习诗词、古文等经典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人士人的聪明才智、志向抱负以及高尚情操。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和行为,学生能够认识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之道,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经典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也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象的变迁。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揭示了当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矛盾。
通过阅读《红岩》这样的作品,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革命烈士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进而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现代文学作品也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意识。
通过学习人物传记和历史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状元陈子昂的传记,可以了解到他崇尚明君忠臣的思想和为国家尽忠职守的精神。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特点和社会发展脉络,进而形成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在“知人论世”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拓展视野。
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问题和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真实感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以及人物传记和历史文化,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人性问题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意识。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了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本文将探讨“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知人”即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并提升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文学鉴赏、作文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理化等学科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增加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心。
“论世”即观察社会,洞察世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深入地观察社会和洞察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和逻辑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精准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刘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人论世”说,本意是针对“尚友”,然经后人不断阐发、解读、充实,使得“知人论世”从原先的交友之道,在时代流变中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
直至现在,“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为解读古诗文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
本文通过分析“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词教学内涵意义运用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
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
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应当理解为“为人”。
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在古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词的特点所决定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了解诗词的创作年代、题目内涵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和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赏析其作品。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推究作品背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世风、世情及作者的个人境遇等情况,才能真正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侧重于“作者、作品”的考察。
“知人论世”的思路是首先论世以知其怀抱,然后把握作品的底蕴,最后对语言表达的得失做出评价。
二.“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里对此有经典的阐述:“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他既指明了我们对文本研究不足的问题,也指出了“知人论世”的好处。
我认为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来讲,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本身就不好理解,如果教师不顺势引导,知人论世,学生很难想到其隐含的深意。
比如姜夔的《杨州慢》,该词通过扬州的今昔对比,将战乱带给民众的黍离之悲抒发的淋漓尽致。
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导入一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扬州之前的繁华以及由于国家战乱带来的衰败,作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如果离开了国家战乱这个大背景,仅仅让学生读出姜夔目见扬州的感受,这首诗歌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引下,可以更快速把握诗歌主题,从而为鉴赏诗歌的内容和写法铺平道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选取不同时期和不同际遇的典型作品,结合诗人的为人处世、理想抱负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文如其人”的道理。
比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历史阶段、人生际遇中,会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喜怒悲欢、不同的理想抱负等等。
(二)有助于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情感倾向注入其中,即“诗言志”,但由于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作品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推敲。
陶渊明的《饮酒》虽简单,但通篇没有提到一点隐居之情,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能窥探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为学生之前有对陶渊明的认识,知道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如此,作者的情感倾向就迎刃而解了。
(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有的诗歌作品意旨深远,作者往往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含蓄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
有的通篇都是比兴,这就需要我们知人论世来考究作者最初的意愿了。
比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通过比兴的方法,以豆自喻,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狡猾以及曹植的聪明沉着。
这里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推断出作者运用比兴的缘由。
只要我们“知人论世”,就能揭开它的本体。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是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即便是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学作品而言,“知人论世”法也一直彰显其独特的、深远的无限魅力。
三.“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中,诗词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诗词大都文质兼美,既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教育的好载体。
“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实际,谈谈对“知人论世”方法运用的几点认识。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这段话的原意虽是阐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这里却涉及了“人”(作者)、“世”(背景)、“书”(作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许多作品须与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为一个整体,才会被参透和诠释,我们在阅读和批评文学作品时要想领其要旨、真正读懂,就必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语文课中诗词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还要学习作家的人品,深入挖掘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知人论世”是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因素“知人论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两千多年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它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这是由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古代的文学作品往往追求含蓄、委婉,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各种表现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不容易理解。
所以,理解诗歌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是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读诗如读人。
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反观诗歌,也能读到许多文字之外的内容。
例如读杜子美的诗,介绍杜甫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艰难生活,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羁旅之苦;读柳三变,柳永屡试不中,仕途坎坷,被宋仁宗以“且去填词”四个字打发了一辈子的人生遭际,让学生更能读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里的满腹惆怅;读易安居士,李清照遭遇国家之变,丧偶前后的人生对比,让学生更能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蕴含的无限愁情产生情感共鸣。
可见,“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有效且重要的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主题思想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知人论世”法的运用误区1.过多过细介绍作者,不懂取舍。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讲课之前,完全弃文本于不顾,先大谈特谈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接着洋洋洒洒介绍曹操作为文学家的形象,从诗歌内容讲到作品风格,从个人创作讲到建安文学,过多地涉及其他领域,喧宾夺主,从而冲淡了文本的价值。
笔者认为,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知人论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切不可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
况且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要详细介绍作者曹操,恐怕一节课都讲不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取跟文本有关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课外进行拓展学习。
2.“知人论世”运用目的不明确。
毋庸置疑,每首诗歌与诗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并不代表在欣赏解读任何一首诗歌都得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读懂作品,而不只是一种形式。
立足诗歌文本本身,从语言文字出发是解读诗歌的根本,而“知人论世”起到帮助理解诗歌的作用。
因此不能机械地套用“知人论世”,也不能矫枉过正忽视“知人论世”。
中学语文教师要对“知人论世”法科学合理地运用。
让其优势得以发挥,增加学生“知其人、明其事、体其情、悟其理”的探究兴趣。
本论文试从“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进而得出结论:“知人论世”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
当然,“知人论世”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决定,在诗歌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共同推动和丰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使诗歌教学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触摸到作品的本质与精髓。
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3]王丛仁.王维和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戴秀群.论“知人论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适用性[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作者介绍:刘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