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套
- 格式:pdf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37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导学案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以及平定⼤、⼩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导⼊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列举出来呢?在这⾥,为了⽅便⼤家记忆,我给⼤家介绍这⾸“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
让我们⾛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新课讲授⽬标导学⼀: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
(清朝统治者进⼊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和各地反清的⼒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统;在思想⽂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化传统。
)⽬标导学⼆: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殖民统治。
) 2.学⽣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1662年从荷兰⼈⼿⾥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答案提⽰:(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和政治领导,郑⽒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台湾地处⼤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师,满族将⼠娴习马步,⽽不习⽔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卒。
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
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内容分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活动➢农业合作化的实施背景:材料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材料2: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3:“1951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12月15日,为印发决议草案写了通知,指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1年》(2)学生活动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
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总结: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总结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中日文化交流、唐与新罗、玄奘西行)了解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玄奘西行的影响。
能力目标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本课,理解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日本文字、鉴真像、《西游记》唐僧图)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观察第一幅图---日本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观察第二幅图,鉴真像与唐僧图,你认识他们吗?学生交流,教师明确:第一组图片,日本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很相似。
日本国本没有文字,一千多年前,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
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
至今一些很正式的文书上,都是汉字为主,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二幅图是鉴真,他---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幅是唐僧,其原型人物是唐朝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难险阻,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
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了解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1.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说,唐朝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钱文忠(中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介绍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等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2)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本课难点: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三、教法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讲练结合、读书指导法,。
四、授课过程1、师今日赠言:我们4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班级,在我眼中你们是自信的、阳光的,喜欢思考的、善于交流的、老师很高兴能参与到你们的成长中来,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今日我给大家的赠言是:成功沒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虽然也会经常失败。
但是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2.导入新课:在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让世界为之仰望:那就是大唐盛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它以自己绚丽的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
谁能给大家谈一谈你眼中的大唐盛世呢?生:可以用图画、描述、书写等各种方式来谈(学生各尽特长,展示特色)师:这就是我们眼中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繁华开放,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方,世界各国的使者纷至沓而来。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2018年春季全新修订版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第3课盛唐气象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第6课北宋的政治 (14)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7)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9)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21)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4)第11课元朝的统治 (26)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8)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31)第14课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明朝的灭亡 (40)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6)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8)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崇尚和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4.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的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中世纪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形成报告形式进行展示。
4.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课程目标: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航海时代的探索。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讲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发现,与学生进行讨论。
3.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研究和展示。
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部编版历史初中教案全套教案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3. 理解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 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件、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讲授1. 教师讲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介绍夏、商、周三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2. 分析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探讨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来源。
三、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四、总结总结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文章。
教案二:《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2. 掌握秦汉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3. 理解秦汉时期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2. 秦汉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
教学难点:1. 理解秦汉时期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法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讲授1. 教师讲解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介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
2. 分析秦汉时期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农业发展对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影响。
三、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探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四、总结总结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