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光农业发展里层
- 格式:pdf
- 大小:5.19 KB
- 文档页数:1
台湾农业考察报告_湖南省赴台湾农业考察团台湾农业考察报告一、前言2019年3月,湖南省赴台湾农业考察团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组织下赴台考察,通过一周的实地考察和学习,我们对台湾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主要从台湾农业的产业特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台湾农业概述台湾农业发展历史悠久,1961年开始实行农业现代化计划,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如今,台湾的农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时代,农民的素质、科技水平、经营方式均有了明显提高。
1.产业特点台湾农业的产业特点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而精:台湾土地资源较为紧缺,农村聚落分布密集,但土地规模非常有限,平均每位农户拥有不到1公顷的土地,因此许多农民进行精细化经营,通过协作社等组织形式,发挥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条。
(2)科技先进:台湾农业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其所具备的工业技术、航空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可完全融入农业当中,形成高科技辅助农业的特点。
(3)品种齐全:台湾相对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供水充足,因此商品种类极其丰富,茶、花、水果、蔬菜和种植药材等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2.农业科技创新台湾农业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农民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生物科技,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通过生推床技术、棚架式栽植技术、防虫网套袋技术等方法,可以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品的品质和收益。
另外,台湾的辅助种植技术、水控技术、生物防治和营养生态平衡技术等也都有着相当高的水平。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台湾农业支持政策比较完善,政府不断加大投资,重点推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并推行了多种农业重组项目。
农作物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取代了单一栽培模式,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农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
4.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已经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这一范畴,为此,台湾目前正积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业深度发展。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概述【摘要】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休闲农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讨了台湾休闲农场的独特特点。
随后分析了休闲农场在台湾的现状,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最后讨论了台湾休闲农场对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通过对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概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旅游业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休闲农场、台湾地区、发展概述、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影响与意义、发展前景、经济与文化促进、建议与展望。
1. 引言1.1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概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农场是一种结合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提供农业体验、乡村游玩和农产品购买等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休闲农场的兴起源于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远离喧嚣都市,寻找一片安静的乡村风光,享受农耕乐趣和自然风光。
休闲农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休闲方式。
在台湾,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台湾的休闲农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台湾休闲农场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和乡土文化,打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休闲农场,深受游客喜爱。
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休闲农场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同时也能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2. 正文2.1 休闲农场的起源与发展休闲农场起源于欧洲,在19世纪兴起。
最初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逃离城市喧嚣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乡村环境中放松身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加,休闲农场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1-3Journal of Fu ji an Agricul t u re and Forestry Un i versity (Ph il os op hy and S 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资助项目(6DZ )。
[作者简介] 林卿(56),女,教授,博导,博士。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两岸农业合作的发展研究林 卿(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摘要] 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核心是两岸具有极强互补性的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两岸农业合作能获得“双赢”利益驱动着合作的不断发展。
两岸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两岸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是两岸农业合作能取得“双赢”的基础。
从“大农业”、“多功能农业”、重视先进制度资源与优质人力资本引进等视角思考,两岸农业合作还有巨大的潜力与空间。
[关键词] 两岸农业合作;模式;潜力与空间[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922(2009)0120001203S tudy on the developm en t of a gr i c u lture coopera t ion between two sides of the Stra itsL I N Q ing(Resea rch Centre o f Fujian and Ta i wa n Regions,Fujian N or ma l U niv ersit 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Ab stra ct:The core of agricult ure co ope ra ti on mode bet ween t w o si des of t he Stra its is fl o w and integra ti on of agriculture re s ource el 2ementswith extrem ely high co mplementarity .The win 2win interests drive the constant devel opment of agriculture cooperati on bet ween t w o side s of the Straits .The di ffe rence s in agricultural dev e l opment stages bet ween t wo side s of the Straits and agricu ltura l re s ource advantages and deploy ment effic i encies bet ween t wo side s of the Stra its a re the ba sis of t he win 2win of agricu lture coopera tion be 2t w een t w o side s of the Straits .The re is still a great potential in agriculture coopera tion bet ween t w o sides of the Stra its in the regards of m ega 2agriculture,multifuncti onal agri culture,advanced instituti on re s ource,and i ntr oduction of high 2qua lity hu m an cap ital .Key wor ds:agriculture coopera ti on bet ween t wo si des of the Stra its ;mode;potentia l and s pace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不仅取得了“双赢”的成效,还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台湾旅游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台湾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利,台湾旅游资源得以更广泛地推广。
台湾以其丰富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尤其是著名的夜市和特色小吃更是吸引了众多食客,成为了台湾旅游业的亮点之一。
其次,台湾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台湾地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旅游促进政策,例如开放陆客自由行、签证便利化等。
政府还加大在旅游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和景区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提升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再次,台湾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台湾还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旅游项目,例如文化体验、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
这些新兴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家庭游客,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此外,台湾旅游业也受益于陆客自由行政策的实施。
自2015年起,台湾陆客的自由行大幅增加,为台湾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根据统计数据,陆客占据了台湾旅游市场的重要份额,并对台湾相应的旅游消费做出了贡献。
然而,台湾旅游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不平衡。
一些热门景区已经过度开发,而一些潜力景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旅游基础设施仍有待提高。
例如,台湾的交通系统在高峰时段仍然存在拥堵问题,不方便游客的出行。
最后,旅游业的服务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游客投诉中,一些问题比如导游服务质量、价格不透明等仍存在。
综上所述,台湾旅游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台湾政府和相关领域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并提升服务质量,使台湾旅游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主要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1 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釆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小型的0.3h㎡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3 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种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果树树种相结结合;在土地资源利资源利用和空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必要的的景观建筑,在适当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 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的理想场所;5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文化和地方习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观光采摘园:观光果园,是现代化城市开展特色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目的展开,可以有力地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休闲、科普三大功能, 并以其巨大的辐射能量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加快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现代化旅游观光果园着重强调了果园的基础条件建设,其艮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观光采摘园,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性产物;观光采摘园是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采摘园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 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采摘园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果园生产建没,以城市一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 即第一产业农业业为基础的文明;第二产业工业为基础的文明;第三产业服务业为基础文明图2-20;按照三个产业的消长关系又可把二个时期细分成起飞、发展、完成三个阶段,且人口从乡村农田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城市的吸力和乡村的推力两种基本力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开放的条下F,世代祖居农田的人们寻求理想“乐土”的精神动力加大,于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城市的吸力力和农村的推力同时增大,传统的农业产模式也受到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业等三产业的影响;传传统的果建设、农种植等农业生产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建设则充分体现出了以提果品为主要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个层次功能图2-2J;如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庄园观规划设计中,办公区以原有划建设的办公楼为主,办公区求安静,所以和服务管理区分划出来,单独成区;服务管理区贴办公区,以葡萄展厅和葡萄摘联栋温室为主体,是整个葡萄观光采摘园最主要的人流集中地,游客活动,然后乘坐园内电游览观光车出发;在这里休憩、进餐、游览、咨询,由园区方面组织分配,安排导游,讲解葡萄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葡萄采摘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因因此北京市大区采育镇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庄园的规划建设使整个观光采摘园<仅具有了植物观赏和果园采摘两个简单功能,还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甚至还有果实等乡土特产加工的互动服务;国内外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果品、蔬菜等农业作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我国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芝粟、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 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枇杷等物,按当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 并且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作为皇家园林中的珍异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今天的城市园林景观中,如深圳第五届中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的“力“瓜果园”,主要是釆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图2-23—图2-26;入口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园,分外亲切、宁静,曲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路指引着游客的观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木架亭等;植物配置以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 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橘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图2-30~图2-31;在16世纪,意大利最有权力的美第奇Medici家族不仅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在托斯卡纳Tuscan 郊外还有16栋别墅;美第奇家族的装饰画证明景观是家庭财富的基础,而且这枣丫, 成为非常美丽的景观;在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贵族有闲心欣赏农业景观之美丽,但与农民不同的是别墅的主人并不直接创造景观;直到最近一百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即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作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他城市公园所不开展的活动图2-32一图2-37;随着城市的全球性扩张,“城市文化病”也日益严重,公共领域内众声喧哗,资本权力的控制与反抗,族性文化间的差异、断裂和冲突,使公共交往和共识成为当代城市的一大突出问题;鉴于此,后城市中最典型的有机城市、生态城市等模型便充分反映了对自然的回归和高度的开放性; 城市时代的中间景观Middle Landscape实际上是后工业时代城市与乡村的不断融合,反映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景观; 随着近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对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日益关注,对原农业环境更加注意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同城市公园比较,有许多优越性;表2-1是英国国会周地区位于有2500名儿童的居住小区内的3hrri2城市公园和城市农田的成本效用比较,乏;显然,城市田作为城市休闲与开放空间具有很多的优点,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外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当时观光农业并未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旅游度假需求的臼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休闲度假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 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在农民家中住宿; 目前,农业旅游在发达的意大利旅游业中成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又被称作“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发展成熟起来;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都市、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的田园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对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德国市民农园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Klien Garden,那时德国人多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划出一小部分上地作为园艺用地,享受亲手栽培作物的乐趣;而德国观光农业的真正发端始于19世纪,19世纪初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了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的理念出伊,‘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德国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市民农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 h㎡;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以中途退出或转让,市民农园管委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费用;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德国的都市或中小城镇中,到处都有不同形式的市民农园, 如仅在门根Mengen市区就有约8000个;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 h㎡,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冢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3 日本日本属于较早研究和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国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国内即已有人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观点,但真正开始实施则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日本的都市农业定位在特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局部地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即“食”与“绿”;“食”就是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发挥农业特有的经济功能;“绿”是指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发挥其保持生态平衡、抗灾防灾等公益功能;在日本,都市农业的形式很多,如果按照所利用的资源类型和经营形态划分,可分为以下类: ①市民农园;这是由没有农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的市区或近郊区农地而进行耕作的园地;承租者可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进行庭院式经营,以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农地所有者将农地出租收取租金,平时尚可帮助忙于工作的市民照顾农田,收入要远多于自己种田,因而这是一项使委受双方皆受益的事;日本市民农园的类型较多,依据农园承租使用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家庭农园、学童农园、高龄农园、残疾人农园如盲人农园等;②银发族农园;这是日本专为65岁以上的退休银发族开辟的;目的是让高龄化社会愈益增多的银发老人获得心灵的安宁,获得规律性与回归自然相结合的健康生活,体验耕种、收获、享用农产品以及把产品馈赠他人的快乐,扩大人际交往,追忆往事,返老还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③农业公园;日本于20多年前,开始建设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依土地的地形与原有农产品种类而构成其风格特色,其有以单一农产品,如水稻、果品、花卉、茶叶、桑等构成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但目前日本以综合性的农业公园居多,一般在公园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其中以果树为主体者又可称之为果树公园,以花卉为主体者称之为花卉公园,而在水果或花卉中也有以梨或兰花为专业者,分别称之为梨公园和兰花公园等;④民宿农庄;一个农家,也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度假场所,加之农场景观优雅宁静,更具吸引都市人口的魅力,因此许多农场都成为都市人口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寒暑假还可以成为都市学童进行农村生活体验的场所;在日本,农户耕作面积比较小,但是比较突出秀丽的景色、农村文化和农副产品特色;在这些地区,农民将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称之为“民宿”;“民宿”的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以当地特色食物供应早晚餐,经营以家庭为主,有的少量雇人;⑤观光农业;主要包括观光农园和观光农渔村,以及二者的结合;在都市或近郊地区,利用农业产业、各种农业设备及农村资源,做有计划、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并安排多种观光、采果活动,可吸引很多城市观光人口;⑥体验农业;发展体验农业是日本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日本特别注重孩童对农业的参与体验,使其接受农耕教育;在体验农业的规划设计上,依据不同族群特点提供不同的体验方式, 其办理单位遍及乡镇公所、农协、民间企业;4 美国1941年美国的游憩农业得以发展,1962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 以度假农场和观光牧场为主的农业游憩活动迅速成长;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更加注重农业景观的保护,景观设计师的目光开始从都市即自然区的景观,回到乡村景观上,进一步促使了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5 新加坡新加坡国土面积仅685.4km2,人口416.37万人包括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在新加坡有固定住所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如包括劳工和旅游者新加坡的消费人口超过500万;新加坡国小人少,1965年建国后即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农业产值、用地、从业人员不断减少;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有各类大小农场2万个,占地1.4万㎡到2002年,新加坡农业用地已减少到8.07krri2,仅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18%,共有263个农场有些小农场仅数公顷,大部分位于“农业科技园”和“生物科技园”内;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是现代化集约的业科技园;其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租期为10年,现有耕地约1500h㎡,供500多个不同规模农场经营;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用气耕法种植不仅比传统的土耕法节省土地,而且比水耕法节省水水可以循环使用;目前,全国已兴建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共占地264 hm2,园区内除安排种植农作物外,还相应地建设了一些娱乐场所;国内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廾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现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北京平谷万亩桃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和省区中,北京和台湾的观光采摘业发展最好;1 北京北京观光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海外观光农业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探索,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目前,北京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观光农园,主要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京郊各区县基本都发展了这一特色农业;如海淀区坚持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把观光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区政府以温泉乡、北安河乡、聂各庄乡为主体,以西山为背景,综合开发出蔬菜、果树、粮食、鱼塘、特禽等别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区;再如大兴区利用瓜果名产发展绿甜观光农业,举办盛夏西瓜节、金秋百果节等,让观光游客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②休闲度假农业区,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上;京郊各区县充分利用旅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这一类型的都市农业;如顺义区重点开发了潮自河沿岸的森林公园、水上娱乐场、沙滩浴场、乡村高尔夫球场、赛马等休闲娱乐场所;怀区开发了各种垂钓,建成600余间别具风情的小木屋,推出“住面、尝水果、食水鲜”的休闲农业;大兴区兴丁北普陀影视城、避店森林公园、北京骑士园等;③观光采摘园,其功能定位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充分发展多功能的农业生产模式;观光采摘园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其供给食品、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型农业、体验型农业;如北京市林业局、旅游局推出的2005年百万市民观光采摘同之旅活动,海淀区推出的“百果大采摘”观光活动图2-38,大兴区举办的梨园采摘图2-39,昌平开展的苹果采摘图2-40,顺义举行的葡萄采摘等;2 台湾我国台湾省的观光农业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a.休闲农场,175处;b.观光农园,385处;d,教育农园,14 1处;e.市民农园, 56 处;台湾观光农业共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20世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开始在台湾出现;如观光农园即是这个时期由农民开成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②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制定“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目前台湾开放观光果园达7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存柑橘、百香果、文旦、莲雾、杨桃、金枣、李、桃、草莓、葡萄、柿、红枣、荔枝、龙眼、番石榴、香菇、茶叶各种花卉等20多种;③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④④1 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⑤⑤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并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谴计的决策咨询;⑥⑥1994年又推出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政府对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市民不仅在资金上给予补贴,还在技术上给以支持;摘自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休闲观光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开发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
在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迄今虽仅仅只有20~30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的劳动力外流、成本提高和外国农产品倾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
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定下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hm2,而且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有当地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资(点),共接待近300万人次的旅客,获得经营性收入3.2亿元。
到2002年,观光农业项目已累计达2246项,全年接待游客3618.1万人次,为1996年的12.1倍,观光农业总收入22.75亿元,为1996年的7.1倍。
2002年秋,“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在东南亚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
如日本自1985年以后,分别设立了大仁、名寄、石垣等自然农法休闲农场。
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面积为3hm2的休闲型教育实验农场。
巴西在距离圣保罗市大约60km的麦格林市建立了MAO自然农法休闲中心,并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
一个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存在问题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是一种值得欣喜的好现象,但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1102018年7月下半月刊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雷 扬台湾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早,成功案例多。
本文在休闲农业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地区一些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的实际案例,分析其先进经验,总结其共同特征与规律,以期带动其他区域乡村旅游的加速发展。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乡村旅游,在台湾称之为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是指利用自然生态、农园景观、农业文化、设施农业等各类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的一种新颖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一种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生态与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就已逐步出现,开始萌芽。
迄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以产业类型和功能为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圃)、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度假民宿和农村文化活动等。
二、台湾乡村旅游先进经验(一)主题鲜明,特色创意台湾山多、地少、面积小,因而开发休闲农业项目,不刻意追求项目规模,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做精做深。
在台湾,许多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几乎都具备有极富个性的鲜明主题。
经营者们非常注重精细管理,有意识地培植特色,融入创意,提升品质。
为体现特色,不少休闲农业项目甚至选择单一主题,不一定非要开发多大的面积规模,种植多少作物,养殖多少动物,获得多高产量。
一看很多休闲农业项目的名字,就知道其所经营的主要项目内容。
如“飞牛牧场”,以奶牛为主的;“胜洋水草”,以水草为主;“养蜂人家蜂采馆”,以蜜蜂产业为主;“大湖草莓休闲酒庄”,以草莓为主的。
(二)就地取材,精深加工在台湾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将农业产品和观光、体验相结合,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
以前往休闲观光的旅游者为市场,对自有农副产品、特产进行开发设计,精深加工,从农作物产品鲜食、储存保鲜、制炼干果到深度提取有效成分生产护肤美容品等衍生产品,一系列的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一应俱全。
观光农业一、观光农业简介1. 什么是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2. 观光农业的商业形态(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 森林公园5) 民俗观光村二、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1.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2. 就地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 提高了农民收入。
5.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6. 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发展现状1. 全国投资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100多个。
2.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
3. 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
4. 出现农业科普旅游基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大地园、无锡大浮观光农业园、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5.出现农业电商平台:“去农庄”,亿农网,农管家四、政策支持1. 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
2. 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
3.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4.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实现“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模式及经验作者:张昌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12期近年来,中国台湾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呈现出多元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或者是田园风貌,还是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农场,都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文回顾性分析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并对台湾乡村旅游景点模式种类、主要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4点启示。
引言中国台湾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呈现出多元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该行业目前在国际上走在前沿,是台湾经济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相比城市,台湾的乡村更具吸引力。
无论是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或者是田园风貌,还是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农场,都吸引了众多游客。
近期,笔者到台湾考察,亲自感受到了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特点和模式,认为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台湾在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大陆一样,也是基于农业,积极发展工业,并且注重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因为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生产经验规模过小,农民的收入偏低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这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同时又能解决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后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台湾省开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于是,以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台湾迅速兴起,并不断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了观光农园。
之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牧场、花园和渔场等业态相继面向游客开放。
20世纪80年代末,观光农园更向着内容异常丰富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农户提供土地,以供市民参加农田耕种的市民农园也开始在台北等地出现。
1999年9月大地震后,台湾结合灾后的重建工程,以资金补贴方式,鼓励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形式,成为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水岭。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与典型案例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的单纯农业观光演变为结合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的形式。
以下是台湾休闲农业的几个典型案例:
1. 石门地区:石门是台湾的著名休闲农业区域之一,以山脉、水库和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
这里的休闲农业场所提供了带有农业体验的活动,如果园采摘、乳制品制作等,同时还提供住宿、用餐和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休闲体验。
2. 南投鱼池:南投鱼池地区以茶园和农田为主,拥有优美的田园风景。
这里的休闲农业场所经营茶叶采摘、茶叶制作等活动,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了解茶叶的生产过程并品尝新鲜的茶叶。
此外,鱼池还开设了农耕体验区,让游客参与传统的农耕活动,体验农民的生活方式。
3. 苗栗头份:苗栗头份地区以稻田和农村景观为主要资源,发展了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
这里的休闲农业场所提供了稻田体验、田园小车、水稻美食等活动,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稻田的管理、收割等工作,并品尝到以稻米为原料的美食。
以上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几个典型案例,它们通过结合农业体验、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农村体验和乡村风情。
这些休闲农业场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远离喧嚣的融合自然和休闲的场所。
台湾观光农业发展历程:
1.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
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
如观光农园即是自70年代末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农民设置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
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当局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农林厅”审核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目前台湾开放观光果园达7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桔、百香果、文旦、莲雾、杨桃、金枣、李、桃、草莓、葡萄、柿、红枣、荔枝、龙眼、番石榴、香菇、茶叶、及各种花卉等20多种。
仅台北市的观光农园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多个农户参加。
3. 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
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
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4.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
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5.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
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
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
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