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9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本店铺特地准备了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圆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3.课件演示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二、操作中认识圆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2.学生画圆,师巡视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圆规画的实投展示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学生动手折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1单元分数乘法-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分数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分数乘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如何将分数乘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与实例相关的道具,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做披萨,引入分数乘法的概念。
提问:“如果一个披萨分成8份,每份是1/8,现在有2个同学,如何分配这个披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如a/b × c/d = (ac)/(bd)。
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乘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优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小学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引入,认识数对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某列,第某排学生可能出现: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
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
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小学数学教案的方法来表示?(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
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教学设计的书写形式,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还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纯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内容较具体,信息量大,但不会直观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1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三、新课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谋题:圆锥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
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一个数乘分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一个数乘以一个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一个数乘以一个分数的运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具:习题册、课堂练习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实际问题引入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15分钟)1.向学生介绍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通过示例详细展示如何进行一个数与分数的乘法运算。
3.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3. 操练与训练(20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班级中随机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应用场景,并拓展思维。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与分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在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乘法规则仍存在困惑,今后需要加强基础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一个数与分数的乘法运算规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以及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系统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此外,学生可能对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2.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量一量等动手操作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折纸、直尺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份折纸、直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并提问:“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学生列式:5+5+5+55×4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2)分数乘法的意义。
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4×15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
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5课时_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第5课时,内容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学生学习分数运算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是对于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加深对分数运算的理解,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能够正确列式和计算。
2.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含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目。
2.练习纸:准备练习纸,供学生练习使用。
3.教学黑板:准备教学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例如:“一个数是12,求这个数的1/2、1/3和1/4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例如:“一个数是15,求这个数的2/5和3/5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教案六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一单元主题: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理解。
第一个教学时间就是第一个教学计划。
教师:教学内容:P1~2册,案例1和案例2,实践和实践1~4。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在活动中建立图形表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投影仪、教学CD-ROM、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和一个两面相对的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长方形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立方体。
教学前提:第一,先学习,先探索1.找一个长方体,指一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数一数、量一量并填一填:长方体有()个面,另一面是();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有()个顶点。
2.用同样的方法,填一填:立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有()条边,每条边();有()个顶点。
3.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面边顶点是相同但不同的长方体长方体II。
交流与分享(一)学习情境预测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应该是有生活基础的,可能对棱的定义比较模糊,教学时应该明确。
2.边和面的数量应该没有问题,但如何计算会因人而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好的方法。
(2)教学后预设1.看物体:这个课件展示了生活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什么1思考和调整:面?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盒子(或立方体)时,你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2.看看图表:(1)在刚才的照片中提取立体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2)教师绘制三维图形:首先在前面绘制一个矩形,然后从矩形的四个角绘制四条长度相等、方向一致的平行线,然后依次连接平行线的两端。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段教学,最后还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解答例1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教材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个问题是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公顷数相当于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产生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再求4公顷是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思路。
或者先算出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的125%,再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的结论。
两条思路、两种算法都是把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看作单位1(即100%),在线段图上能清楚地看到,两种解法最终都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练习一第1题利用已知的是百分之几求增长百分之几,或者利用已知的增加百分之几求是百分之几,通过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还带出了下降百分之几这个概念。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相比,后者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与实际造林公顷数相比,解决两个问题的算式中,被除数的意义不同,除数也不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实际物体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片、剪刀、胶水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纸、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箱、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让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5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⒈、复习旧知。
⒈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⒈、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
⒈、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⒈、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六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设计到很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位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意,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
计算时,要掌握好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板书分数乘法练习课40×11/20=22(种)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 公顷的地。
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 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探究新知。
篇一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
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2/9×3。
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
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
(边说边加虚线)(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的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第一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会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这个计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计算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如果有一个分数2/3,然后又有一个整数4,我们怎么计算2/3乘以4呢?"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我会展示如何计算2/3乘以4,我会将2/3表示为两个相同的分数,然后将其中一个分数乘以4,将结果相加。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的内容。
4.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会通过黑板和粉笔来展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解释每一步的原理。
5. 练习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和示例。
七、作业设计1. 2/3乘以4;2. 1/5乘以6;3. 3/4乘以7。
答案:1. 2/3乘以4等于8/3;2. 1/5乘以6等于6/5;3. 3/4乘以7等于21/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位置第一单元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三、练习1、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位置2
2分数乘法5
3解决问题5
4倒数的认识、整理复习5
5分数除法5
6解决问题5
7比和比例,整理复习5
8圆的认识5
9圆的周长5
10圆的面积5
1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5
1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5
1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5
14用百分数解决问题5
15统计5
16数学广角5
17总复习5
18总复习5
19总复习5
20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位置(一)新授课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个人修改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方向的方法?
怎样用数对表示同学的座位?
游戏:说数对猜同学。
板书设计:
位置(一)
用数对表示位置,先横后竖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
(3)++=9,那么++=3,所以3=____________=9。
同学们想想看,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
(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