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 噪声的危害与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5
防止职业危害(粉尘噪音)的综合措施
防止职业危害(粉尘、噪音)的综合措施
预防职业病.防止职业危害
一、什么就是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
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本企业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人孔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2、职业病,本企业就是指施工作业人员在紫外线照射、人孔内的有害、有毒气体等有毒因素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引发的疾病。
二、预防噪音三个措施1消除和减弱生产中的噪声源;○
2掌控噪音的传播;○
3加强个人防护。○
三、强化职工卫生宣传教育,提升职工卫生意识。
1根据危害的性质、环境条件等有针对性发给作业人员有效的防护用○品、用具。
电焊作业的辅助人员,必须配戴有色护眼睛,以避免电光性眼炎;在噪音环境下作业人员必须戴护耳塞;
从事有粉尘作业人员戴纱布口罩或过滤式防尘口罩;
专门从事有机溶剂、腐蚀剂和其它损毁皮肤的作业,应当采用橡皮或塑料专用手套。
2对从事粉尘、有毒作业人员,工作下班后,必须淋浴后,换上自己○
的服装,以避免工人头发和衣服上的粉尘、毒物、电磁辐射物送回家中,危害家人身心健康。
3教育工人不能在有害作业场所吸烟,吃食物,饭前班后必须洗手,○
洗手、防范有害物随着食物步入人体内。
4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对有害作业场所每天搞好清洁卫生。○
5定期对有毒作业职工展开健康检查,辨认出存有不适合某种有毒作业的疾病○
患者,应及时调换工作岗位。
6秉持文明施工,维持现场清洁卫生,以免尘土飞扬。○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12 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1、使工作效率降低: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噪声还会造成视力下降,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噪声还对女性生理机能有严重损害。
对生产场所的噪声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声
环境下工作时,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这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是戴用耳塞、耳罩,目前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戴舒适方便等优点。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听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也是必要的。工间休息:在90dB(A)以上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除了午饭时给予适当午休之外,上午、下午宜给予1~2次10~15min的工间休息。休息的地点应比较安静,与噪声车间之间有隔声措施,以使大脑和听觉系统
得到适当的休息,有利工人健康。
氯化氢;盐酸(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氯化氢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有毒气体,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噪声危害及预防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噪声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工业噪声是引发职业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振动在弹性介质中(气体、液体和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波动作用于人耳引起对声音的感知。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人们在日常说话时的语音信号频率范围在300Hz~3000Hz之间。
反映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如细声细语在20dB左右,安静的房间在40dB左右,普通谈话在60dB左右,吸尘器吸尘声在80dB左右,割草机声在100dB左右,链锯声在120dB左右,喷气式飞机附近可达140dB~150dB甚至更高。
噪声是生活中和工作中使人不舒适、厌烦以至难以忍受的声音,它通常是各种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如果在三步左右距离对话需提高声音来沟通,通常被认为我们已经暴露于有危害的噪音环境中了。
噪声对人体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可以对听觉系统造成危害,
主要表现在:
(1)听觉敏感度下降、语言接收和信号辨别力差;
(2)耳鸣,凭空听到嗡嗡声或其他不正常的声音;
(3)交谈困难,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4)所有的声音都听不真切,像被闷住了一样;
(5)严重时会造成听力损失和职业性噪声聋。
研究发现,噪声的影响是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主要
表现在:
(1)神经系统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脑电图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
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
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噪声职业健康防护培训
背景介绍
噪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物理现象,是指任何产生压力波,能在空气、水、固体或其他介质中传播并引起听觉或非听觉反应的声音。噪声不仅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干扰,而且还可能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在各种职业中,如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噪声是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职工对噪声职业健康防护的认识和能力,进行噪声职业健康防护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
培训内容
健康影响
早期的研究指出,长期接受噪声刺激会对听觉和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听力下降、失眠、疲劳等。而后的研究则发现,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还会引起很多其他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神经性疾病、肿瘤等。因此,培训内容应该首先介绍噪声对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让职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噪声与健康的关系。
预防措施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职工在噪声环境下可能遭受的健康危害。培训内容应包括:
1.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相关内容
2.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测量噪声的仪器以及如何操作
3.环境治理技术、人机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和使
用方法
4.以及噪声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
在有些极端情况下,即使采取了环境治理措施,有些工作场合还是
难以满足噪声限值要求。所以在培训中也要介绍一些个人防护的知识。
个人防护应该从耳保护开始,因为耳朵对于噪声最敏感。一般来讲,佩戴噪声防护耳罩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耳朵。除此以外,工作人员应该
根据职业需要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因防护措施选择不当造
成不必要的危害。
培训形式
为了提高噪声职业健康防护培训的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
噪音有害岗位职业健康操作安全规程
1. 背景介绍
噪音是一种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因素。在职业环境中,高噪音环境对工作者的听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产生严重威胁。为了保障工人职业健康和人身安全,本文档旨在为噪音有害岗位工人提供操作安全规程。
2. 噪音常见的危害
2.1 听力损伤
高噪音环境长期存在会导致人耳朵受到损伤,造成听力下降。在工作岗位上,如果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伤,从而影响在噪音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2.2 神经衰弱
在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人的神经被长期刺激,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表现为精力下降、易怒、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
2.3 心理压力
高噪音环境下的工作会给工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导致紧张、焦虑等情绪。如果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工作中的意外事故,造成财产和人身伤害。
3. 噪音有害岗位的操作安全规程
3.1 保护措施
在噪音有害岗位上操作前,需要进行保护措施,如佩戴防噪音耳罩、戴上防护耳套、使用防噪音耳塞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对
工作人员的影响。
3.2 工作时长
为了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不要把重要岗位安排在高噪音环境下,
尽可能避免工人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
3.3 环境改善
在噪音有害岗位上,应该尽可能改善环境,减少噪音污染。如对设
备进行维护、更换吸音材料,并增加通风设施。
3.4 教育培训
为了保护工人的职业健康,必须对噪音有害岗位的工人进行职业健
康教育培训,使其了解噪音的危害,并提供安全操作规范和措施。
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噪声危害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受益增多。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噪声性疾病。因此,对噪声危害的研究、治理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噪声危害人体健康
1.行业与工种分布
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而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于:机械加工业的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金属表面处理的抛光、喷砂、清理,热电厂的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水泥制造厂的破碎、研磨,纺织业的纺纱、织造、制条以及采矿业的凿岩、爆破、掘进等工种。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一般是先出现听觉适应、暂时性听力阈移,属于可恢复的生理性改变。继续接触高强度噪声,就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阈移,早期以影响高频听阈为主,时间延长会导致全频受损,甚至噪声性耳聋,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除造成听觉损伤外,噪声还会诱发多种其他疾病,如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全身乏力等;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二、做好防护至关重要
噪声性听力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防治噪声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1.做好前期预防
上面病例中提到的患者在修锻车间做锻工,该企业投建已有30多年历史,在设计、建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厂区布局很不合理,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高噪声设备与低(无)噪声设备没有隔开;修锻车间内有150 kg、400 kg空气
噪声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防治噪声职业病,保障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生产效率,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噪声作业场所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规章的宗旨是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控制噪声职业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噪声管控机制,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噪声病害的防治工作,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第二章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控制
第五条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听觉损害、心理疾病、影响睡眠等,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噪声职业病的发生。
第六条预防噪声职业病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一)控制噪声源:采用密封、隔离等措施减少噪声源的产生和传播。
(二)技术改进: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材料,进行设备维护和升级,降低工作环境噪声。
(三)个人防护:职工应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设备,降低长期暴露于噪声中的危害。
第七条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噪声职业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第八条噪声作业场所应当进行定期噪声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噪声超标问题。
第三章噪声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九条对于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导致的职工,应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应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十条各单位应当为因工作引起的噪声职业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尽力保障职工的健康。
第四章噪声职业病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各级劳动保障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噪声职业病的监督检查,确保相关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做好防治工作。
第十二条对于违反本规章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严格处罚。
职业病防治知识之--噪声的危害及预防
健康教育
一、噪声引起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
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GBZ/T 238-2011)
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作为一个与环境紧密相关的生物,人类的听觉系统对于噪声有着极为敏感的
反应。从暂时性听阈位移到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是一个从生
理到病理的过程,其中,噪声性耳聋和爆震性耳聋更是严重的听力损伤。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中,噪声是一种常见危害因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工作
者需要特别关注生理保护效应、听力监测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暂时性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
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在短时间内,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
中的人会逐渐适应此环境,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这
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如果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于脉冲噪声等比较特殊的噪声
环境,就会引起听力明显下降,脱离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
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
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而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听觉疲劳会逐渐加重,并最终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永久性影响
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
噪声岗位职业病预防操作规程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结合各岗位实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1、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检查岗位配置的隔音、消声设施,确认隔音、消声设施无异常现象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3、如隔音、消声设施出现故障时,要及时报告带班领导,安排人员对故障进行维修处理,确保隔音、消声设施的正常运转。
4、加强日常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有效控制设备异常而造成噪声的上升。
5、岗位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岗位操作,对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6、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进行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它人员。
7、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清洗身体接触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8、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等措施做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
作业场所噪声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只要是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在噪
声作业场所工作会对人的听力、身体健康或者其它产生较大的危害。本篇文章探
讨了相关职业病作业危害、对工业噪声作业场所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
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噪声作业场所,危害,职业健康
Absrtact: as long as it is the sound that affects people's normal rest, study and work, it is called noise.Working in a noisy workplace can cause greater harm to
people's hearing, physical health or other health.Based on the risk index and occupational haza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of industrial noise workpla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oise workplace, risk index, occupational health
前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是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而工业和
制造业的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机械工作,这势必会产生较大噪声,
比如在进行切割、打磨工作时。这类操作设备除了检修时期会停止作业外其它时
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与控制
提起噪声的影响,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由于噪声所引起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其实,工作场所的噪声,同样能引发安全事故,也就是存在安全风险。
一、噪声引起的健康损害
长期接触噪声,或者突然被剧烈的噪声刺激,可以造成听觉系统的损伤。这种损伤,有些在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有些情况却是永久性的,致残的。在国家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噪声聋”赫然在列。
除了听力损伤外,据调查,神经系统(头痛、耳鸣、易怒、睡眠障碍等)、心血管系统(心率过速或过缓、血压不稳等)和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噪声的影响。
二、噪声引起的安全风险
噪声的存在,会影响人们彼此间正常的语言交流;也会影响人们对各种声音警示信号的有效接收,从而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因此,也会带来安全风险。例如:忽略了一起工作的其他人员的工作指令、忽略了自己身后正在驶来的运输车辆等。
三、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基于上述所说的健康风险和安全风险,国家卫生部发行的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作为强制条款,明确规定了噪声职业接触的上限值。基本情况为:我国目前的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是:85分贝。具体来说:
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
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间不等于8小时,需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每周工作不是5天,需计算40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另外,该标准中,还规定了脉冲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的职业接触限值,具体如下: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企业(甲方)在与劳动者(乙方)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一)所在工作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及职业病防护措施:
所在部门及岗位名称职业病危害
因素
职业禁忌证
可能导致的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护
措施粉尘
活动性肺结核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间质性肺病
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尘肺
安装除尘装
置,佩戴防
尘口罩噪声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传导性耳聋
高血压
器质心脏病
永久性耳
聋,消化不
良、呕吐、
头痛、血压
升高、失眠
戴耳塞、耳
罩,适当调
整工间休息
(二)甲方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的要求,做好乙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检查。一旦发生职业病,甲方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乙方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及相应待遇。
(三)乙方应自觉遵守甲方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
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按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若被检查出职业禁忌证或发现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必须服从甲方为保护乙方职业健康而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的工作安排。
(四)当乙方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发生变更,从事告知书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甲方与其协商变更告知书相关内容,重新签订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五)甲方未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乙方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甲方不得因此解除与乙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