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B教案9-15
- 格式:doc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33
《机械设计基础》少学时教学内容(参考) 第 1 章绪论1. 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2.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1.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
2. 掌握机器、机械、机构、零件等概念。
3. 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课堂讲授CAI 实物引言一、机械概述机械的特征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机械的分类二、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本课程的内容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业布置第 2 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 熟悉运动副及其分类,明确运动链和机构的区别。
2.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3.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 机构及运动副的概念、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 自由度计算,虚约束。
课堂讲授CAI 实物2.1 机构的组成2.1.1 自由度 2.1.2 运动副及其分类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2.2.1 运动副及构件的表示法 2.2.2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步骤2.2.3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步骤2.3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2.3.1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3.2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2.3.3 计算机构自由度注意的事项第 3 章 平面连杆机构1. 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
2. 明确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3.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和死点位置等基本概念。
4.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按给定的连杆长度和连杆的两个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1. 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2. 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和死点位置。
3.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课堂讲授 CAI 实物作业布置第 4 章1. 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能按运动规律绘制S-中 曲线2. 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了解凸轮机构的自锁、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1.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的特点,刚性冲击,柔性冲击, S-中 曲线绘制2. 凸轮轮廓设计原理—反转法,自锁、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概念课堂讲授 CAI 实物4.1 概述4.1.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特点 4.1.2 凸轮机构类型 4.2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4.2.1 凸轮与从动件运动关系 4.2.2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 4.3 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4.3.1 反转法原理 4.3.2 图解法 4.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3.1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 3.1.1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3.2 平面四杆机构的特性 3.2.1 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3.2.3 压力角和传动角 3.3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3.3.1 按照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3.3.2 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3.3.3 按照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四杆 机构 3.1.2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急回特性 死点位置3.2.2 3.2.4 作业布置4.4.1 压力角的确定 4.4.2 基圆半径的确定4.4.3 滚子半径的确定作业布置1.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3. 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介绍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
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及其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机械设计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实践设备:提供必要的实践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5. 设计软件:安装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供学生学习和使用。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机械设计概述(2课时)章节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4课时)章节三: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6课时)章节四:机械设计实例分析(6课时)章节五:机械设计软件应用(4课时)章节六:机械零件设计(6课时)章节七:机械系统设计(4课时)章节八:机械设计优化(2课时)章节九: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4课时)章节十:总结与复习(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2. 授课时间:共计36学时,每周上课3学时,连续开设12周。
3.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 机械设计的定义与分类- 机械设计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 机械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第二周:力学基础- 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各种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析第三周:材料力学基础-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疲劳力学等 - 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第四周:零件设计基础- 标准零件的选择和使用- 零件的尺寸与公差设计- 主要零件的设计案例分析第五周:机构设计基础- 机构的分类与结构形式- 机构运动学分析方法- 常见机构的设计与优化第六周:传动设计基础- 常见传动方式及其特点- 传动参数的计算与选择-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选型第七周:机械零件加工工艺- 常见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零件加工设备及工具的选择- 零件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第八周:机械设计软件应用- 常用机械设计软件介绍- 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 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第九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 常见机械设计案例探讨- 基于案例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案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第十周:机械设计创新与实践- 机械设计的创新思维培养- 实践操作与实验研究- 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第十一周:机械设计工程实践- 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机械设计项目- 实地考察与调研- 实践报告撰写与答辩第十二周:复习与总结- 重要知识点梳理与回顾- 重难点问题讲解与答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总结与反思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PPT展示,系统介绍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了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任务、分类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传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轴承和联轴器设计:分析轴承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介绍联轴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5.机械结构设计:阐述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要素、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6.机械创新设计:探讨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7.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理论教学:48学时3.实践教学:16学时(含课程设计、实验等)4.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机械设计概述第2-4周:机械零件设计(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第5-7周: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第8-9周:轴承和联轴器设计第10-11周:机械结构设计第12周:机械创新设计第13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14周:课程设计第15周:实验第16周:复习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实践环节:30%(课程设计、实验等)3.期末考试:40%七、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主编:X,出版社:X)2.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手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等3.网络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4.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八、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1)了解和分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熟悉和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1.3 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施(1)学生根据课程设计要求,自主选择设计题目;(2)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给予指导和建议;(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计算、图纸绘制等工作;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机械设计的定义;(2)机械设计的要求;(3)机械设计的分类。
2.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1)功能原理;(2)结构原理;(3)材料原理;(4)力学原理;(5)制造原理;(6)使用与维护原理。
2.3 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1)经验设计法;(2)理论设计法;(3)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第三章: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3.1 需求分析了解和分析机械产品的使用环境、功能要求、性能指标等。
3.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机械产品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形式、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等。
3.3 详细设计(1)确定机械零件的结构、尺寸、形状等;(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3)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4)绘制机械零件的图纸。
3.4 设计评价与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四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4.1 实例一:减速器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4.2 实例二:齿轮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4.3 实例三:连杆机构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第五章: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5.1 学生设计成果展示学生对完成的设计项目进行展示,包括设计方案、图纸、计算书等。
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2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3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第二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2.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2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2.3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第三章:机械零件的设计与计算3.1 轴承的设计与计算3.2 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3.3 联接件的设计与计算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4.1 机械结构的类型和特点4.2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4.3 机械结构的刚度计算第五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5.1 机械设计实例一:减速器5.2 机械设计实例二:轴5.3 机械设计实例三:齿轮第六章:机械设计软件应用6.1 概述常见机械设计软件6.2 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6.3 Auto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第七章: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1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特点与应用7.2 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选择7.3 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及热处理第八章:机械设计中的标准与规范8.1 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8.2 机械设计中的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8.3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防护与节能环保第九章:机械设计实验与实践9.1 机械设计实验的目的和内容9.2 机械设计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9.3 机械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第十章:课程设计总结与评价10.1 课程设计成果的展示与交流10.2 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与评价方法10.3 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难点解析:课程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机械设计基础理论难点解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三、机械零件的设计与计算难点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参数,以及如何处理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机械结构设计难点解析:如何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尺寸,以及如何考虑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B的核心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熟练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具备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重点讲解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等基本理论。
同时,结合实践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机械零件设计:讲解螺栓、轴承、齿轮等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2.机械系统动力分析:分析机器的运动和受力情况,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方程等基本原理。
3.机械结构强度计算:计算梁、轴、齿轮等机械结构的强度,确保其安全可靠。
三、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基本理论、概念和公式,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具体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保障实验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占总评的20%。
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小论文,占总评的30%。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考试内容将涵盖教材各章节,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教案机械设计基础B教案915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3)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3.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3)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学难点:(1)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2)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机械设计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讲解新课: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B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机械设计中。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相关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设计任务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题目,进行机械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运动学分析等。
2.2 设计方法与步骤(1)收集资料:了解设计题目的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设计需求。
(2)方案设计:根据设计需求,提出设计方案,进行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3)详细设计:根据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尺寸计算等。
(4)强度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强度计算,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性。
(5)运动学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运动学分析,优化设计方案。
(6)设计图纸:绘制设计图纸,包括零件图、装配图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合作交流。
3.2 教学手段(1)课堂讲解:讲解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设计实践,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设计软件培训:对学生进行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AutoCAD等)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设计交流讨论,分享设计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2 评价指标(1)设计方案: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
(2)设计图纸:评价图纸的准确性、规范性。
(3)设计报告:评价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实用性。
(4)设计过程:评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
第九章轮系1.本章的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了解轮系及其分类方法,能正确划分轮系;能正确计算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对轮系的主要功用有较清楚地了解。
2.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本章讲授的重点是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轮系的功用。
3.本章教学工作的组织及学时分配本章理论教学时数为2学时。
1)教学内容轮系及其分类;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
而前者是本讲的重点,主要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后者关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问题,也结合例题进行介绍。
2)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工程实践的需要,提出研究轮系的必要性。
采用多媒体动画给出两个实例。
再定义什么是轮系,以及齿轮系的分类方法。
此处对周转轮系的组成和进一步的细分,可暂不作详细介绍。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确定轮系中首、末两构件之间传动比的大小,另一是确定首、末构件之间的转向关系。
推导定轴轮系传动比算式。
至于从动轮的转向推荐用画箭头的方法来确定。
只附带指出对于平行轴传动,也可以用外啮合的次数,即(—1)m来确定。
同时指出,当主,从动轮的轴线平行时,常在传动比前加“±”号来表示两者之间的转向关系。
在作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之前,应先对周转轮系的组成作一介绍。
如何谓太阳轮行星轮、行星架? 它们的运动特点各如何?以及同心条件。
在作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时,应先强调指出,因周转轮系中有运动着的行星架,故其传动比的计算不能简单的按定轴轮系来进行。
但进一步分析又会发现周转轮系和定轴轮系的区别仅在于有无运动的行星架,若能将行星架相对固定起来而又不破坏周转轮系的组成结构和轮系中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则周转轮系就转化成了定轴轮系,由此就提出了转化法和转化机构,从而得出计算通式。
即把该周转轮系看作定轴轮系,完全按处理定轴轮系的方法来计算传动比的大小和确定其“±”号,而此“±”号是十分重要的,若漏判或误判都将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最后再举两个实例分别对差动轮系和行星轮系进行计算。
首先给出一个简单的复合轮系,先分析其为复合轮系,然后提出问题,应如何来计算其传动比呢?再指出把整个轮系当作一个定轴轮系,或当作一个周转轮系来计算,都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轮系分解-成为简单的周转轮系和定轴轮系,然后分别写出其相应的计算式,最后联立求解,才可获得所需的结果。
可见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关键在于轮系的划分。
轮系划分的步骤如下:先由整个轮系的运动情况,找出行星轮和行星轮的动轴所在的构件,即行星架(应指出行星架不一定呈杆形,它本身可能是一个轮子或其他形式的构件,只要行星轮的动轴装在它身上,它就是行星架)。
然后找出和行星轮相啮合的轴线固定的齿轮就是太阳轮,这一套就构成一个简单的周转轮系。
一个轮系中有几个行星架,就包含了几个简单的周转轮系,其余部分就是定轴轮系。
注意,要交代清楚,有几个简单的周转轮系,就得建立几个方程,然后分别一一计算,最后联立求解。
轮系虽具有众多的功用,作减(增)速、变速、变向、作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却是其最基本的功用。
学生较难理解的是作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尤其是后者,是应着重讲清的。
3)注意事项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应结合图和模型讲清转化原理。
提醒同学,在计算由圆锥齿轮组成的周转轮系的传动比时,应特别注意的两件事:(1)其转化机构传动比“±”号的确定,只能用画箭头来确定。
结合举例说明,(2)在计算式中不能包含行星轮的角速度。
(1)在作轮系的划分时,有少数同学总是掌握不住,不是把不属简单周转轮系的齿轮划入了该周转轮系,就是把一个简单周转轮系又分成了几个轮系,所以一定要讲清划分轮系的方法。
(2)在讲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时,几种基本型式都应讲到,至于更复杂的装载式复合轮系等则可以不讲。
4.教学手段本章采用多媒体讲授。
在介绍轮系定义及其分类时,用动画和模型演示。
用此模型,固定不同构件,可以获得定轴轮系、差动轮系、行星轮系。
讲周转轮系的组成,以及周转轮系转化机构的概念和计算结果的演示,都可用这同一模型。
轮系的正确划分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
为了讲清轮系的划分,应多举两例。
板书设计:作为对多媒体的补充,应先画好以节省临时画图的时间。
并给出一些重要概念,公式。
5. 思考题、作业P168页,4,5,6第十章联接1.本章的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和了解螺纹的形成、类型、应用,螺纹的主要参数;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锁和效率;螺纹联接的类型,熟悉常用螺纹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了解螺旋传动;键联接;销联接。
2.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螺纹的主要参数;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锁和效率;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3.本章教学工作的组织及学时分配本章理论教学安排2个学时。
学生课外自学2课时。
1)教学内容螺纹的形成、类型、应用,螺纹的主要参数;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锁和效率;螺纹联接的类型,熟悉常用螺纹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了解螺旋传动;键联接;销联接。
2)教学方法10.1 概述在机器的设计和制造中,为了减少制造、安装、维修和运输费用,以及尽可能减轻机器重量、节约贵重金属、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部机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零件,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联接手段把这些零件联接成一个整体,来实现预期的性能要求。
因此,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的工作,都必须了解机械中常用的各种联接方法、特点和应用情况,掌握一定的常用联接的设计准则和方法,熟悉各种常用联接零件的类型、结构与使用条件。
顾名思义,螺纹联接是采用螺纹和螺纹联接件来实现的联接。
这类联接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工作可靠等特点,在各个行业及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同时,螺纹和螺纹紧固件绝大多数已经标准化了。
这种联接的设计,其主要任务就是正确的选用。
在重要的场合进行强度计算。
当然在工程上,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工程要求,有时也需要自制一些特殊的螺纹紧固件。
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螺纹联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螺纹。
在机械制图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螺纹和螺纹联接件。
现在我们就以图来说明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该图是GB192-81标准化的螺纹牙型图。
用多媒体说明各参数。
(1)大径d (D ):螺纹的最大直径,在标准中也作公称直径。
(2)中径2d (2D ):通过螺纹轴向剖面内牙型上的沟槽和凸起宽度相等处的假想圆柱面的直径,近似等于螺纹的平均直径,是确定螺纹几何参数的直径。
(3)小径1d (1D ):即螺纹的最小直径,在强度计算中常作为危险剖面的计算直径。
(4)螺距p :螺纹相邻两牙在中径上对应两点的轴向距离。
(5)线数n :螺纹的螺旋线数量,也称螺纹头数。
(6)导程s :同一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对于单线螺纹s=p ;对于多线螺纹s=np 。
(7)升角ψ:中径2d 圆柱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的夹角。
(8)牙型角α:螺纹牙型两侧边的夹角。
(9)螺纹的工作高度h :表示内外螺纹沿径向的接触高度。
对于这些几何参数值的规定,国际上和国内都已经标准化。
规定的值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螺纹,需要时可以查阅相关的手册和国家标准。
然后说明常用螺纹的特点和应用。
10.2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牙型角不同常把螺纹分为矩形螺纹和非矩形螺纹两种情况。
1、矩形螺纹螺旋副是由外螺纹(螺杆)和内螺纹组成的运动副,经过简化可以看作推动滑块(重物)沿螺纹表面运动(如图所示)。
将矩形螺纹沿中径d 2处展开,得一倾斜角为λ(即螺纹升角)的斜面,斜面上的滑块代表螺母,螺母和螺杆的相对运动可以看作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
图b 所示为滑块在斜面上高速上升时的受力图。
Q F 为轴向载荷,F 相当于螺转螺母时作用在螺纹中径上的水平推力,N F 为法向反力,摩擦力N f F f F ⋅=,f 为摩擦系数,R F 为N F 与f F 的合力,ρ为R F 与N F 的夹角,称为摩擦角,f arctan =ρ。
根据平衡条件作力封闭图得:)tan(ρλ+=Q F F 所以,转动螺纹所需的转矩为:)tan(22221ρλ+==d F d FT Q当滑块沿斜面等速下降时,摩擦力向上,轴向载荷Q F 变成驱动滑块等速下滑的驱动力,F 为阻碍滑块下降的支持力,由如图所示的力封闭图可知:)tan(ρλ-=Q F F螺母旋转一周所需的输入功为:112T W π=;此时螺母上升一个导程s ,其有效功为:s F W Q ⋅=2。
因此螺旋副的效率为:)tan(tan )tan(22tan 222112ρλλρλπλππη+=+=⋅==d F d F T s F W W Q Q Q当放松转动一周时,输入功率为s F W Q ⋅=1,输出功率为22d F W π=,此时螺旋副的效率为:λρληtan )tan('-=由公式可知,若λ≤ρ,则'η≤0,说明此时无论轴向载荷Q F 有多大,滑块(即螺母)都不能沿斜面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η=0表明螺旋副处于临界自锁状态。
'η<0时,其值越小,自锁性越强,需要有足够大的驱动力F 才能使螺旋副产生相对运动。
所以螺旋副的自锁条件是:λ≤ρ。
2.非矩形螺纹非矩形螺纹是指牙型角β≠0º的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型螺纹等。
如果忽略螺纹升角的影响,在相同的轴向载荷Q F 的作用下,非矩形螺旋副中的中的法向力比较大,如图所示。
非矩形螺旋副中的摩擦力比矩形螺旋副大βcos 1倍,如果把法向力的增加想象成摩擦系数的增加,则非矩形螺旋副的摩擦力为:Q V Q N f F f F fF f F ==⋅=βcos ''其中V f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V V f f ρβtan cos ==。
V ρ称为当量摩擦角。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关系式:螺纹力矩 )tan(221V Q d F T ρλ+=螺旋副效率 )tan(tan V ρλλη+=螺旋副自锁条件 λ≤V ρ由此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牙型角越大螺旋副的效率就越低,自锁性能就越好。
所以三角螺纹多用于紧固联接(利用其自锁性),其它螺纹用于传动以提高传动效率。
10.3 螺纹联接1.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根据所用紧固件和联接方式的不同,螺纹联接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螺栓联接如多媒体图所示的螺栓连接。
其主要特点是被联接件上制有通孔,孔与螺栓杆之间可以留有间隙(普通螺栓连接),也可以将螺栓杆上的没有螺纹部分作成与孔的过渡配合联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