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之实施管理与维护
- 格式:pptx
- 大小:156.91 KB
- 文档页数:27
附件: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煤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与应用,维护系统的公共安全,保障网络的持续稳定,根据中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及其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网络和应用系统、数据和信息平台组成的系统,利用网络信息设备,采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流程与各相关单位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的各种系统。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指利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管理效益而进行的各项建设,包含煤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的开发引进等。
第三条煤业本部各部门、各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适用本办法。
信息中心负责贯彻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落实和协调工作。
信息中心根据煤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需求与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规划、审批与验收,做好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
其他各单位按照职责做好相关辅助工作,在信息中心的规划部署下,做好相关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四条在建设和应用中,不得泄露煤业信息与商业秘密,不得侵犯员工的个人隐私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得利用系统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和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害信息,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章建设原则第五条煤业信息系统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核心、数据为基础的原则,坚持建设与应用并进,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构建原则,统筹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分级管理、分步实施、合理使用与开发,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以提升安全、效益、发展三大业绩为目标,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维水平。
第六条组织机构(一)煤业本部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公司信息化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公司本部及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决策。
XXXXX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1 目的加强和规范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司各类信息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2 适用范围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
3 定义3.1 信息系统:是指为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在项目前期、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工作中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应用系统。
3.2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以下简称运维):是指信息系统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后,为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满足业务需求而对系统进行监控、配置、修改、完善的过程。
3.3 集团化系统:是指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建设的集中式和分布式部署的信息系统。
3.4 自主系统:是指公司本部自用的信息系统以及为下级单位自用而部署的信息系统。
3.5 系统故障:是指造成信息系统无法正常服务的软硬件故障。
3.6 过渡期:是指系统测试、系统初验、系统上线试运行到系统终验期间。
4 职责4.1 科信部4.1.1 科信部是本部信息系统运维的归口管理部门。
4.1.2 组织建立公司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4.1.3 负责制定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
4.1.4 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的日常协调工作,遇到重大事项上报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
4.1.5 负责根据集团化系统的运维框架协议签订本单位及下属单位信息系统运维合同。
4.1.6 指导下属单位开展信息系统运维工作。
4.1.7 负责对信息系统运维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
4.1.8 负责公司本部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及中间件等信息系统运行基础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4.1.9 负责公司本部自主系统的日常巡检与维护工作。
4.1.10 根据集团公司业务部门的要求,负责创建和维护系统的账户,配合集团公司业务部门为用户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4.1.11 负责根据信息系统及数据重要性,制定出数据备份和灾备实施具体方案,定期检查数据备份情况。
4.1.12 负责本单位的用户权限、业务流程配置调整、变更等管理工作。
信息化平台管理流程:从实施到评估的全流程解析2023年,全球信息化浪潮仍在蓬勃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信息化平台,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但是,如何规范建立和管理信息化平台,从实施到评估的全流程将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实施、维护和评估等方面分析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流程。
一、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信息化平台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的重要阶段。
实施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属于企业自己的信息系统,让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更加高效、准确。
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1.需求明确:在实施阶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明确需要建立何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并确认其共性和个性需求。
2.系统规划和设计:在需求明确后,企业需要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架构、组成部分,确定软硬件环境以及系统运作模式,这一步是实施的核心环节。
3.系统开发和测试:根据系统规划和设计,相关开发团队开始进行开发工作,并按照开发计划和任务节点进行测试。
4.投入使用:当系统开发和测试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工作,并对系统进行安装、配置和调试,进而适应企业的业务需求,并在上线前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以上是信息化平台管理的实施阶段,企业在这一阶段需要重视系统规划和设计的相关工作来确保系统的顺利开发和运用。
二、维护阶段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毕后,企业要对平台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运维,以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业务安全的有效性。
在维护阶段,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1.风险管理:在维护阶段,企业要做好风险管理,及时发现诸如黑客攻击、借贷暴露等问题,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应变措施。
2.系统更新和修补:随着业务的变化,系统也需要不断地升级和修补,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完整和健全,对于重大更新要结合员工业务学习和适应情况进行评估。
3.定期检查和保养:企业还需要定期对信息化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系统维护、数据备份等。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定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一、为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运营和管理,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及其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各分支机构和各部室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三、信息系统的维护内容在生产操作层面又分为机房环境维护、计算机硬件平台维护、配套网络维护、基础软件维护、应用软件维护五部分:1.计算机硬件平台指计算机主机硬件及存储设备;2.配套网络指保证信息系统相互通信和正常运行的网络组织,包括联网所需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和局域网内连接网络设备的网线、传输、光纤线路等。
3.基础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主机之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公共软件;4.应用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之上,直接提供服务或业务的专用软件;5.机房环境指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设施,包含机房建筑、电力供应、空气调节、灰尘过滤、静电防护、消防设施、网络布线、维护工具等子系统。
四、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任务:1.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各类运行指标符合相关规定;2.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和排除各类故障,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确保所承载的各类应用和业务正常;3.进行系统安全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的完整、准确;4.在保证系统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5.本办法的解释和修改权属于信息化办公室。
第二章运行维护组织架构一、运行维护组织1.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遵循在统一的领导下,分级管理和维护的模式。
作为信息化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原则上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应逐步集中。
2.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分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有效地保护信息资产和维护组织的持续运营,许多企业和组织开始着手建设和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系统(ISMS)。
本文将介绍ISMS的定义、建设过程和实施方法,以及其在提高组织整体信息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
一、ISMS的定义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隐私政策、安全策略、技术手段和管理流程,来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信息被恶意获得、破坏、篡改或泄露。
二、ISMS的建设过程ISMS的建设大体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规划、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
1. 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组织需明确ISMS的目标和范围,并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体系结构,为后续的实施奠定基础。
2.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ISMS建设的核心阶段,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安全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安全操作程序、制定员工的安全培训计划、实施访问控制措施、加强系统和网络的安全防护、建立灾难恢复机制等。
3. 监控阶段:监控阶段需要对ISMS进行定期的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和评估。
内部审核可以通过抽查和自查来进行,外部审核则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
监控结果的反馈将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保持ISMS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 持续改进阶段:持续改进是ISMS建设的关键环节。
组织需要根据监控阶段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更新。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完善流程、修订安全策略、更新技术手段等,以适应信息安全威胁的动态变化。
三、ISMS的实施方法在ISMS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可以参考国际通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如ISO 27001。
ISO 27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提供了一个全面的ISMS实施框架。
1. 制定信息安全政策:根据组织的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一份可操作、具体和明确的信息安全政策。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步骤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信息安全,维护企业利益的必要手段。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步骤涉及到诸多方面,为此,下面就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需求分析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实施步骤中,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具体而言,需求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在明确了安全管理的目标和范围之后,企业可以对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2.识别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
识别安全问题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评估企业安全需求和风险。
在评估企业安全需求和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相应的优先级。
二、安全策略制定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企业就可以开始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框架,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策略制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安全目标和策略。
企业应该根据安全目标和需求评估结果,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安全策略。
2.安全措施的制定。
制定安全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物理措施等方面。
不同的安全措施应该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控制方式。
3.安全控制措施的评估。
确定安全控制措施后,应该对其进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三、安全设计和实施安全设计和实施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环节。
在安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设计。
针对性设计是保障安全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特点和安全风险性质、等级和类型等因素。
2.安全设备的选择和配置。
针对安全设计方案,选择和配置相应安全设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等因素。
3.安全实施和测试。
在安全实施和测试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安全措施可以正常运行,同时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MIS)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而设计和实施的信息系统。
它包括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展开讨论,包括实施目标、实施步骤、实施风险和实施后的管理与维护等内容。
一、实施目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整合企业资源:通过实施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
2.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CRM系统,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 优化供应链:通过SCM系统,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整体运作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4. 提升决策水平:通过BI系统,对企业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决策水平。
二、实施步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规划阶段:确定实施的目标和范围,编制实施计划,明确实施的时间表和预算。
2. 分析阶段: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3. 设计阶段: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4. 开发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定制,包括软件编码、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
5. 测试阶段: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实施阶段:将系统部署到企业的生产环境中,并进行数据迁移和用户培训。
7. 运营与维护阶段:对系统进行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包括故障排除、性能优化、安全管理等。
三、实施风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风险: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涉及到各种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配置等,技术风险是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一、为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运营和管理,特制订本管理办法;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及其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各分支机构和各部室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三、信息系统的维护内容在生产操作层面又分为机房环境维护、计算机硬件平台维护、配套网络维护、基础软件维护、应用软件维护五部分:1.计算机硬件平台指计算机主机硬件及存储设备;2.配套网络指保证信息系统相互通信和正常运行的网络组织,包括联网所需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和局域网内连接网络设备的网线、传输、光纤线路等;3.基础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主机之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公共软件;4.应用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之上,直接提供服务或业务的专用软件;5.机房环境指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设施,包含机房建筑、电力供应、空气调节、灰尘过滤、静电防护、消防设施、网络布线、维护工具等子系统;四、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任务:1.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各类运行指标符合相关规定;2.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和排除各类故障,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确保所承载的各类应用和业务正常;3.进行系统安全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的完整、准确;4.在保证系统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5.本办法的解释和修改权属于信息化办公室;第二章运行维护组织架构一、运行维护组织1.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遵循在统一的领导下,分级管理和维护的模式;作为信息化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原则上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应逐步集中;2.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分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在管理层面,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全处范围内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和考核;在操作层面,信息化办公室就是实体的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信息化办公室直接对处信息化党政领导小组负责,并接受信息化党政领导小组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3.信息化办公室应对工程处信息化建设制定技术规范、作业计划、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案、培训教材等,各部室应积极配合;二、信息化办公室运行维护职责1.信息化办公室管理职责1贯彻国家、行业及监管部门工程处信息系统技术、设备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组织制定信息系统的维护规程、维护管理办法和维护责任制度;2负责全处范围内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监督检查和质量考核评定工作,掌握运行质量情况,制定质量指标,并对各部门综项和部门网站定期检查考核;3信息系统发生较大三级或以上故障时,负责必要的资源协调和处理工作,并在事后组织分析总结,制定防范措施并执行;4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巡检,巡检包括对信息系统及设备性能测试、维护人员日常维护作业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机房环境检查等;5负责组织信息系统维护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组织维护人员参加各种信息技术认证培训和考试,提高维护人员管理和技术水平;6负责组织落实各项技术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7负责对全处范围内信息系统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版本管理、配置管理等流程规范性和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8负责全处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验收工作;2.信息化办公室维护职责1负责全处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配套网络和监控,OA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制定日常维护作业计划并认真执行,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2对于系统的所有维护包括日常作业计划、故障处理、系统改进、数据变更、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善增加都必须制定维护记录,定期向部门领导进行维护汇报;3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负责落实系统安全运行措施;4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档案资料的存档,及时更新有关资料;5严格按照信息系统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版本管理和配置管理等相关制度、流程和规程;6每年至少有一次全处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巡回检查,全面检查各维护作业计划管理、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备份及日志管理、机房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该检查可以和设备技术巡检同时进行;7负责机关财务ERP软件环境设置;8负责对OA平台系统的各项工作管理:OA的数据的备份管理、各部门的OA平台上的工作流提供培训、维护等技术支持、OA系统不定期的升级与各功能的维护;9协同各相关部门对工程处综合项目管理软件各项目部录入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并按文件评分汇总,最后按汇总对全处通报;10保障工程处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防范计算机病毒与黑客的攻击;11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维护规程和系统安全运行措施,负责制定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实施细则;12及时查阅上级领导部门下发的文件,按时完成上级领导部门交办任务,并向上级领导部门反馈执行结果;13负责组织和编制系统优化、升级需求,上报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审核;获得批准后,参与实施;14跟踪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根据相应发展制定工程处信息化系统及硬件升级计划,审核通过后,具体实施;三、维护界面划分1.信息系统设备现场、物理环境的维护工作由所属机构的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负责;2.信息系统的市电电源由物业管理中心负责维护;3.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全处信息系统的监控和维护工作包括日常作业计划、故障处理、系统改进、数据变更、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维护和更新相应操作规范和技术文档;第三章运行维护工作基本制度一、突发事件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攻击类事件、故障类事件、灾害类事件三个类型;具体标准参见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当系统出现突发事件时,信息化办公室维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根据事件类型,启动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二、信息系统故障解决要求1.信息系统出现无法进行本地解决的,应向上级领导及上级部门进行申告故障;对无法解决的故障,应立即向软硬件最终提供商、代理商或维保服务商以下简称厂商提出技术支持申请,督促厂商安排技术支持,必要时进行跟踪处理,与厂商一起到现场进行解决;2.如果故障问题比较严重并牵扯到相关部室,在解决故障期间应给相关部室进行通知,提前做好备份工作;3.厂商技术人员现场处理故障时,当地维护人员应全程陪同并积极协助,并在故障解决后进行书面确认;4.故障解决后,维护人员应对故障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案填写详细记录,对以后如果出现类似问题可以有个参考方案;5.对于系统隐患或暂时不能彻底解决的故障应纳入问题管理,每月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分析;三、信息系统变更管理1.信息系统变更包括硬件扩容、冗余改造、软件升级、OA系统升级及模块更改、搬迁、数据维护等工作以及电子表格模板、文档模板、安全策略、部署的改变等;2.信息化办公室应保证在线系统的软件版本及硬件设备的稳定,未经过审批通过的方案,不得自行对系统软件版本及硬件设备进行任何变更及调整;3.变更包括紧急变更和普通变更;紧急变更指由于故障处理等的迫切需求而引起的,目的是保持或者恢复正常工程,无法进行书面请求和审批;普通变更指非紧急变更,例如综项评分表单的更改、OA系统模块的更改;对于普通变更,应有执行人员根据变更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通知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经审核同意后进行变更;变更前应制定相应的执行措施,如出现错误如何回退等情况;4.原则上,变更必须在夜间非主要工作时间进行,维护人员可以在备用服务器上进行先期模拟变更,对变更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解决方案应有备案;5.对于紧急变更需求,允许口头申请、审批后组织具体实施;事后,对变更的后的系统及硬件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测试,确认无误后,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并完成相关文档资料的更新工作;四、维护作业计划管理1.信息化办公室应按工程处实际情况制订维护制度,保障工程处网络的正常使用;2.维护制度要求在每次维护结束后填写维护记录,对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解决;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应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3.维护时间,原则上应在晚上或非工作时间进行;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应对受影响的部室通知后,进行解决;4.数据备份、存储和管理应根据软件与资料管理制度制订作业实施步骤;五、信息化检查管理信息化办公室每年至少一次对全工程处范围信息系统相关的机房环境、计算机硬件、配套网络、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一次检查;信息系统的检查的具体实施:1.制定技术检查计划,列出检查重点、内容、要求,形成固定检查表格;2.收集设备运行故障和隐患;根据年度检查重点、内容,调查设备近期运行情况,统计出各类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曾出现的故障;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对一些需要厂家解决的问题列出清单,及时与厂家沟通,制定解决方案,以供检查过程中实施、解决;3.检查完毕后应对本次检查填写详细记录和问题汇总;4.组织相关人员对信息化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解决,牵扯到相关部门的,应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后进行处理;六、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1.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技术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应建立健全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1信息系统相关技术资料;2机房平面图、设备布置图、ip地址分布图;3网络连接图和相关配置资料;4各类软硬件设备配置清单;5设备或系统使用手册、维护手册等资料;6上述资料的变更资料;2.软件资料管理应包含以下内容:1所有软件的介质、许可证、版本资料及补丁资料;2所有软件的安装手册、操作使用手册、应用开发手册等技术资料;3上述资料的变更记录;以上详细参考软件与资料管理制度;七、备份及日志管理1.原则上,应对各项操作均应进行日志记录,内容应包括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等详细信息;维护人员应定时对操作日志、安全日志进行审查,对异常事件及时跟进解决,并形成日志审查汇总意见报上级维护主管部门审核;安全日志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1对于应用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员的所有系统操作记录、所有的登录访问记录、对敏感数据或关键数据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操作记录以及其他重要系统操作记录的日志;2对于操作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员的所有操作记录、所有的登录日志;3对于mysql数据库系统,包括mysql数据库登录、库表结构的变更记录;2.信息化办公室应针对所维护系统,依据数据变动的频繁程度以及业务数据重要性制定备份计划,经过上级维护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3.备份数据应包括系统软件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日志;4.维护人员应定期对备份日志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补救;5.信息化办公室应按照实际维护工作相关要求,根据业务数据的性质,确定备份数据保存期限,应根据备份介质使用寿命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恢复性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具体措施参照数据保密及数据备份;八、机房管理原则上,机房环境应达到或者接近国家标准GB50174-2008描述的C类机房标准;具体要求如下:1.安装服务器等重要设备的主机房具备有效的防火、防水、防雷、防静电、防有害生物、应急照明等措施和设备;2.机房电源环境应该有UPS供电,且必须占用单独的电源插座,不得多台设备共用电源插板;主备用机器的电源、同一台设备的主用和冗余电源必须分离;3.电源线和网线布放情况应顺直不凌乱,避免交叉混放,设备配置排放要求整齐清晰,设备连接线缆应顺直不凌乱;4.原则上,机房面积不得小于15平方米;5.机房应安装独立空调来保证机房温度、湿度,15平方米机房可采用普通空调;6.机房内均应有经消防认证的消防设施,机房的消防采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7.无关人员未经管理维护人员的批准严禁进入机房;非机房管理人员进出机房由管理人员陪同,做好访问时间、目的、人数等详细记录;8.机房内严禁吸烟、饮食、睡觉、闲谈等,严禁携带易燃易爆、腐蚀性等污染物和强磁物品及其它与机房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9.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完整保存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随机文件;10.当机房的交流供电系统停止工作时,维护人员应立即向相关领导及部门报告并采取可靠措施尽快恢复;无法及时恢复的情况下,维护人员在计算UPS蓄电池的工作电压降至最低前,应通过正常操作及时关机;11.雷雨季节应加强对机房内部安全设备、地线、信号线及防护电路的检修;具体措施参照机房管理制度及布局图;九、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1.信息安全应满足国家、集团和公司各级监管部门和信息安全保密的各项规定及要求;2.应按工程处实际情况制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3.若发生系统信息泄密事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并按照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补救工作;4.在外网设备上设定病毒与木马拦截,路由管理帐号禁止透漏给非信息管理人员,设定非工作需求的网络软件禁止联网,禁止非允许的网络设备、软件连接工程处信息系统;5.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都应熟悉并严格遵守和执行信息安全保密相关规定;6.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业务系统,系统网络管理员密码使用习惯应严格遵循如下要求:系统网络管理员不定期更换一次密码,密码的长度不小于8位、且同时包含数字和字母等字符,不得使用最近一次使用过的密码等;7.重要系统和敏感数据应存放于单机环境,由使用人员设定密码保护,防止非授权人员进行访问,密码位数必须在6位以上;如果存放在文档服务器上,需由信息系统维护部门建立文档服务器访问控制措施,并指定系统管理员;运行参考请参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ERP系统实施与管理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实施ERP系统。
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成企业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流程和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然而,在ERP系统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难点。
本文将从ERP系统的实施、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ERP系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 ERP系统实施ERP系统实施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大型工程,它不仅需要高度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和风险控制能力。
以下是ERP系统实施的一些要点:1. 定位与规划在确定ERP系统实施的目标和范围之前,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IT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明确ERP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ERP系统实施对企业的文化、管理习惯、工作方式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调整。
建立良好的项目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ERP系统实施的顺利进行。
2. 选择合适的ERP系统ERP系统是基于企业实际需要而开发的,不同的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应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
需要考虑ERP系统的功能覆盖、可扩展性、接口和兼容性、服务和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并兼顾价格和性价比之间的平衡。
3. 系统安装与配置ERP系统在安装和配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硬件和软件环境的要求、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初始化和参数配置等。
在系统部署前,还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收,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在系统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将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4. 系统培训和管理ERP系统不仅是技术工具,还是管理工具,更是企业管理和战略决策的支撑平台。
因此,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将培训和管理纳入到整个工程中建立完善的指导、培训和管理机制。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规范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请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遵守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包含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设施、数据库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1.管理信息系统:指本企业用于管理与运作的相关硬件、软件、网络等构成的综合系统。
2.建设:指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等系列工作的过程。
3.维护:指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进行日常运维、维护和修理、升级、保障系统安全等工作。
4.负责人:指承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员。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规定第四条建设计划编制与审核1.负责人应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需求,订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并在计划中明确目标、内容、时间进度和资源投入。
2.建设计划需经相关部门和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建设方案编制与评审1.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包含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数据流程设计等。
2.建设方案需经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评审并进行修改完善后,方可进行后续工作。
第六条系统开发与测试1.系统开发应依据建设方案进行,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时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2.系统测试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测试过程需规范记录,并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第七条系统上线与发布1.完成系统开发和测试后,负责人应组织系统上线并发布,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发布前需进行灾备演练和数据备份,并进行相关培训,确保系统上线后能够被用户正确使用。
第八条系统维护与改进1.为确保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负责人应建立完善的维护机制,包含日常运维、故障处理、性能优化等。
2.对系统进行改进时,需经过相关评审,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培训。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前言信息服务管理规范依据ISO/IEC20000:200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及其它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规范为信息服务资费标准的引导性文件;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分为10部分: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规范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第四部分:软件服务管理规范第五部分:数据加工和处理管理规范第六部分:内容和增值服务管理规范第七部分:数据库服务管理规范第八部分:电子商务服务管理规范第九部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十部分:其它专业类服务管理规范目录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各类组织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管理的范围、目的、性质和原则;本规范适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活动涉及的各类组织;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3 定义和术语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以及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部分;服务台信息服务单位设置的与用户之间的接入点,负责记录、分解、监控运营维护中的事件;受理投诉、意见、建议;与用户沟通,提出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及意见反馈等;事件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等情况;问题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各种需要解决的疑难、缺陷等;突发事件突然发生的、未曾预防的、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灾害事故等;4 要求本部分遵循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的一般原则和要求,重点描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服务内容以及运营和维护管理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参照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执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同时使用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和本部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根据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原则和要求,制订服务等级协议,划分服务等级;5 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基础服务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性能优化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增值服务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6. 运营和维护服务内容基础服务内容物理环境管理和维护Ⅰ.机房管理和维护为保证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安全、稳定、无故障运行,监控机房的环境、监测并定期检查电源、通风、接地等所有机房设施的工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和提出变更建议; a电源管理:将电源有效分配到系统中不同的设备组件;应考虑电源设备参数对设备的影响,如过压、过流、浪涌、短路等;b等电位管理:应设置配电系统、各类电子设备及附属设施、防雷等的等电位体,并考虑静电防护、感应雷电可能形成的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干扰和毁坏等;c设备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可靠性评价;d环境管理:应考虑机房内通风、温度、湿度、灰尘、灯光等的配置;考虑机柜放置与冷却效率和制冷单元热点的关系;以及可能因功能扩大引起的冷却效率问题等; e灾害预防:应考虑物理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应急预案;Ⅱ.其它管理和维护a布线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设备间、弱电井等区域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及网络通信线路的工作状态和可能的故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提出维护建议,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和维护的高效率;b监控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门禁系统、各类监控设备等的运行状态、参数变化、提示信息等,发现并报告问题,及时变更、维护,保证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为保证路由设备、网络交换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保证网络结构的优化,定期评估网络基础平台的性能,制定故障维护预案,及时消除可能的故障隐患,制定应急预案,保证网络基础平台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数据存储设施为保证数据存储设施,如服务器设备、集群系统、存储阵列、存储网络等,以及支撑数据存储设施运行的软件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定期评估存储设施及软件平台的性能,确认数据存储的安全等级,制定故障应急预案,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系统平台管理为保证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其它支撑系统应用的软件系统及网络协议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系统平台的性能,制定系统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保证在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功能缺陷、用户满意度等,及时或与开发商沟通消除应用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据需求更新或变更系统功能;数据管理和维护数据管理是系统应用的核心;为保证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通信、数据交换的安全,定期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制定备份、冗灾策略和数据恢复策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Ⅰ.数据安全性管理和维护a安全评估;应对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等要素进行评估,制定数据管理和数据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安全;b数据访问控制:应制定数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权限控制策略、非授权访问处理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修改、移动、删除、毁损等;c数据存储与冗灾:应制定数据存储、数据冗灾策略,评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保证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可靠性;制定数据存储事件处理预案;d数据通信安全:应评估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制定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制定数据通信应急处理预案;Ⅱ.媒介安全性管理和维护应制定媒介管理、权限策略,制定媒介泄露的处理策略,明确责任,保证数据保管的安全;安全管理和维护保证物理环境和系统运行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包括机房监控、门禁系统、灾害预防、等电位系统、消防系统等等;系统运行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安全策略、安全机制、安全级别、病毒防护、补丁管理等等;定期检查和评估可能的安全隐患、缺陷和威胁,制定安全恢复预案;Ⅰ.风险评估应对系统的安全威胁、脆弱性、漏洞进行评估,对安全管理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处理机制,及时消除或弱化风险,并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Ⅱ.安全策略应制定物理环境、基础平台、数据、应用软件、事件管理等的信息安全策略,实行信息安全教育,明确责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实施安全策略的综合管理;Ⅲ.安全级别应根据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评估安全等级,定义安全级别;Ⅳ.安全机制定义不同的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数字签名机制等,制定事件处理流程和机制,避免安全威胁和隐患;Ⅴ.数据交换应规划建设数据安全交换平台,保证内、外网络之间数据交换的安全;应制定数据安全交换、交换过程,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策略;制定数据交换事件处理预案,评估数据交换事件的影响;Ⅵ. 病毒防护应制定病毒防护和恢复策略,定期评估病毒影响,采取相应的病毒防护措施;制定病毒事件处理预案;Ⅶ.个人信息保护应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策略,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和教育;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事件处理预案;子网管理和维护子网是构成系统的要素;定期评估子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消除可能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及对系统的威胁;桌面管理个人计算机终端及环境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管理;日常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性能优化服务内容系统平台性能评估评估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系统健壮性评估等;应用系统性能评估评估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它应用系统性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功能缺陷等;数据存储和通信安全评估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抵赖性;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安全隐患评估、数据交换安全性评估等;系统整体安全性能评估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系统脆弱性检测、非传统安全隐患评估及应对策略等;系统安全平台性能评估评估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的合理性、安全防护体系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存在的风险;安全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可用性等;业务整合评估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改进措施;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总体发展架构;信息系统中长期建设、应用、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和规划;IT治理模式;IT服务规划;标准建设等;可用性管理优化、设计、提高系统基础架构包括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安全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的可用性、可靠性,降低系统TCO值;核心应用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的应用、部署、管理;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的深层分析;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等;投资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分析、TCO分析,根据规划管理,制定投资策略等;系统运营策略和应用拓展分析系统需求影响和运营效能,制定获得最大效能的系统运营策略、分析系统潜在的增值服务的可能性等;7 服务台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支持,由服务台根据服务内容实施;服务台功能服务台依据用户需求、服务水平管理定义、服务能力定义、服务类型等,实施运营和维护的日常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a响应用户服务请求;b事件处理的管理和协调;c服务相关信息的发布;d与用户的沟通、协调;e意见反馈;服务台流程a服务优先级确定;b事件识别、分类;c事件解决方案和处理;d事件状态追踪和沟通;e事件处理结果确认;f用户满意度评估;g意见反馈;服务台的服务水平,应根据以下三项评价:a可用性事件响应、事件处理、人员素质等;b技术能力事件处理的服务能力;c用户满意度事件处理的服务质量;优先级根据事件的影响和程度,确定事件处理的顺序;优先级分类应根据以下二项分类:a影响:根据事件对业务的影响一般业务与关键业务,一个部门与多个部门等;b程度:业务运行与恢复的紧急度;优先级确定应根据以下三项确定:a优先级识别、分类、定义、排队;b依据定义、排队人为判断;c不同优先级事件的响应时间定义;8 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应构建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提升运营和维护服务能力,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管理体系应包括:a目标和基本原则b管理策略和流程c人员、资源、技术管理d过程模式e业绩跟踪与评估f服务满意度评估9. 运营管理运营管理目标优化信息服务成本,分散系统风险,确保跨厂商、跨平台、异构系统的运营效率,满足业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需求分析应识别、整合各类资源,分析、检测系统性能,确定业务系统的需求,保证信息系统运营与业务系统需求的一致;运营计划应根据运营管理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运营管理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运营管理体系,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合理成本运营;过程管理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采用过程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协调与沟通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经常与用户沟通和交流,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服务交付运行交付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营前,应通过测试、验收,并经过试运行,保证交付信息服务单位运营管理的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过程交付服务过程中或过程后交付用户运营时,应:a完整的管理文档交付;b完整的管理流程交付;c管理培训完成;d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服务评价应分阶段评价运营服务过程,并在服务结束后,整体评价运营管理服务;10 维护管理维护管理目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检测、监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分析、优化系统性能,及时发现故障、处理故障,保证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需求分析识别、整合、定义、分类各类资源,检测、分析系统性能,确定维护服务需求和范畴;维护计划应根据维护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维护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维护体系;沟通与协调在维护服务中,应随时与用户沟通、交流,了解可能的需求变更,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问题管理问题识别应监测、记录、识别、分析系统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处理流程,查找引起问题的原因,降低系统运营的风险;问题控制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分类,确定问题的影响和程度,按照优先级定义排队,定义问题解决方案;问题跟踪应跟踪问题处理流程,及时改进和完善;协调管理在问题管理中,应协调服务台、变更管理和问题管理,促进问题的预防、解决和管理;维护方式需求确定依据用户需求,确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服务的类型、内容,明确维护服务的目标,和对服务能力的要求,建立维护服务管理流程;维护支持依据用户需求,服务类型、服务内容和服务管理流程,采取不同层次的维护服务和技术支持:a定期与非定期维护;b远程维护;c现场维护;维护周期应实时、快速响应用户的维护请求;维护确认维护工作完成后,经用户评价、确认,签署维护完成确认书;维护跟踪应在维护工作完成后,跟踪、监测维护效果,及时改进、弥补各类缺陷、不足;11 突发事件管理评估与分类应识别、判断、分析、检测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的特点、性质明确分类;突发事件处理a制定突发事件预防预案;b制定突发事件恢复预案;c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判断事件处理优先级;d执行突发事件预案;e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f对突发事件处理实施跟踪;12 管理机制在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应包括:a工作制度;b人员规范;c现场操作规程;d安全制度;e员工培训计划;f其它相应的管理规范。
IT部门信息系统维护与更新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则由专门的IT部门负责。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及时更新,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维护管理、更新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探讨IT部门信息系统维护与更新的管理制度。
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为此,IT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定期检查和维护硬件设备:IT部门应定期检查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时更换故障或老化的设备;并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过高温度、湿度等不利因素对设备的损害。
2. 实施网络和系统性能监控:通过网络监控软件,IT部门可以实时监控网络的性能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3. 做好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IT部门应定期备份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并建立恢复机制,以防止意外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恢复。
4. 及时处理用户问题:IT部门要设立相应的用户支持渠道,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二、更新管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系统的更新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加。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具备最新的功能和安全性,IT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更新管理制度:1. 跟踪技术发展趋势:IT部门应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新技术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影响,并及时进行评估。
2. 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IT部门需要根据技术发展和系统需求,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明确更新的内容、时间和责任人等关键要素。
3. 安排更新测试:在实施更新之前,IT部门应进行充分的测试,以验证更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确保更新过程不会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4. 合理安排更新时间:IT部门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使用情况,合理安排更新的时间,尽量避免对正常运营造成不便。
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方面,IT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1. 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IT部门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安全策略,包括身份验证、密码策略、访问权限管理等,确保信息系统仅可被授权人员使用。
ERP系统应用标准规范第一章 ERP应用标准1、库存模块:库存模块要求达到集成整个库存业务的收、发、存操作,满足现有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具体目标如下:● 成品仓库存准确率达到100%;● 材料仓库存准确率达到98%以上;● 车间库存项目数量误差率控制在正负5%;2、采购模块采购模块要求反映整个供应商、报价单、请购单、采购订单及各审批结构的信息输入、跟踪和维护,具体目标如下:● 采购报价单相关信息:供应商、项目、价格、币种、有效期准确率达到100%;● 采购订单相关采购信息:价格、数量、币种出错率控制在3‰;● 采购订单完成率达到95%以上;3、BOM模块BOM模块反映了整个产品的结构、层次、生产工序信息,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数据,具体目标如下:● 按编码规则编制的项目编码和以蓝图为依据录入的项目描述的准确率达到100%;● 项目属性信息:模板、单位、供应类型、供应子库、计划员等属性定义的准确率达到99%以上;● BOM信息:清单项目、定额、损耗、供应类型、有效期等BOM信息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4、计划模块合同评审是计划系统的源头数据,计划运行结果直接指导生产和影响采购的及时性、准确性,具体目标如下:● 根据合同评审录入主计划的准确率达到100%;● 通过主计划运行出的生产计划准确率达到90%;● 通过主计划运行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准确率达到85%;注: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准确率的评定是根据单次计划运行的结果而得,未将插单、推迟、取消等影响计划准确性因素排除。
5、WIP模块车间生产任务是车间的生产指令,由计划模块下放而得,车间生产任务执行、清理情况又会影响计划运行的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 每月车间生产任务总装执行率达到98%以上;● 任务的定义、帐户类别、外协替代清单的出错率控制在5‰;● 每月外协任务总体执行率达到90%以上;6、成本模块成本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公司经营的成本目标及状况,使不同期间成本数据的可比性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财务制定的成本录入的准确率达到100%;● 成本录入的数值控制在有效报价单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7、评定标准为了对事业部各子公司ERP系统的应用状况进行评定,以更好地推动ERP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特以几大模块的主要运行数据为依据,结合事业部的特点和业界的相关评定标准制定出一套在事业部范围内通用的ERP系统实施评级标准,具体参数如以下表格:ERP系统评级标准第二章 ERP维护应用规范为达到以上目标,需要系统管理员从系统整体角度对系统设置、方案设计、流程制定、日常培训及维护进行合理、有效、便捷的管理和监控,更需要业务操作员严格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才能更充分、有效的应用系统为企业管理服务。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运行维护组织第二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并设立专门的运维团队。
第三条运行维护团队的组织架构按照信息技术部门的要求制定,并根据信息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进行合理设置。
第四条运行维护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系统巡检、故障处理、系统优化、系统升级、备份与恢复等。
第三章运行维护流程第五条运行维护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巡检、故障上报、故障处理、系统优化、备份和恢复。
第六条巡检环节应包括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设备等的检查,并及时上报存在的问题。
第七条故障上报环节应包括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和上报,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第八条故障处理环节应由运维团队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处理,并及时跟进和解决。
第九条系统优化环节应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巡检,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调整。
第十条备份和恢复环节应按照备份计划进行定期备份,并测试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恢复能力。
第四章运行维护措施第十一条运行维护应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
第十二条运行维护应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十三条运行维护应建立完善的日志管理机制,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活动,便于故障排查和问题分析。
第十四条运行维护应进行系统巡检和定期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第十五条运行维护应制定系统升级计划,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迁移或扩容。
第五章运行维护安全第十六条运行维护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十七条运行维护应加强对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管理,确保系统权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第十八条运行维护应加强对系统登录和访问的控制,防止非法访问和入侵。
第十九条运行维护应建立安全策略,包括密码策略、审计策略、备份策略等,保证系统的安全。
第二十条运行维护应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及时更新补丁和防病毒软件。
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管理办法文件编号:号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实施日期: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管理办法(试行)版本控制此文件为集团办公室受控文件。
复印此文件将作为参考副本。
用户应对核查此文件是否为最新版本负责。
如此文档的任何一部分需要修改,则此文件将全部重新发表。
修改请求将传递给文档拥有者。
(见下文)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职责 (1)第三章第三方服务商管理 (1)第四章部门工作程序 (3)第五章系统变更管理 (5)第六章备份管理 (6)第七章附则 (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建设阶段项目管理,规范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及时提供满足管理和业务需求、稳定可靠的应用系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集团办公室是信息系统管理的主管部门,其职责是:负责制定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推进集团信息化不断发展。
负责对集团各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负责对第三方服务商的管理。
第三方服务商是指参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以及为集团提供咨询服务、运行维护服务、技术培训及其它相关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厂商。
负责受理各部门提交的信息系统需求的申请进行审核。
负责对各部门提交的信息系统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同时需要进行安全分析,主持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演示版的审核;负责质量控制,组织信息系统验收和正式上线使用;负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整体协调工作。
负责对新建的信息系统、设备、配套设施进行监督及管理。
第三章第三方服务商管理第四条第三方服务商服务范围:(一)咨询服务:1、根据集团信息系统建设总体部署,协助集团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2、对集团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设备运行状态和应用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估,提出合理化建议;3、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备份方案和应急方案;4、其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二)运行维护服务:1、软硬件设备安装服务;2、硬件设备的维修和保养;3、软件系统的升级及故障处理;4、系统定期巡检和整体性能评估;5、其它运行维护服务。
IT行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中一项极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IT行业中更是如此。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IT行业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性以及关键要素。
一、IT行业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随着互联网和数据的快速发展,IT行业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变得非常必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信息安全框架,以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 安全政策与目标的设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安全政策和目标。
该政策和目标应符合该行业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并针对组织自身的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政策可以包括信息资产保护、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等方面。
2. 风险评估与控制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
通过评估组织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潜在漏洞,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物理安全措施、技术防护措施和员工培训等。
3. 安全控制的实施在确定了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之后,接下来就是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旨在保护企业的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
4. 持续监测和改进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同时,定期的内部和外部审核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改进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维护一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就需要持续对其进行维护和改进。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维护要素:1. 员工培训与意识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需要员工的参与与支持。
因此,进行定期的员工培训和意识提高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员工应该了解信息安全政策和程序,并了解如何应对安全事件和威胁。
2. 漏洞管理和修复IT系统中可能存在各种漏洞和弱点,这些漏洞可能会被黑客利用来入侵企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