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第六单元《猎人笔记》课件——2020-2021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最新课件PPT
- 格式:pptx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35
部编版语文七上《猎人笔记》背景规划拓展背景如若我们不能远游,不如将目光转移到纸上,在文字描述的风景中云游,感受世界的花开花落。
今天和大家云游广袤的俄罗斯,学习一本既能治愈又能带来反思的经典之作——《猎人笔记》。
它的作者是伊凡·谢·屠格涅夫,一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并称为十九世纪俄国小说“三驾马车”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这本书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在自家庄园长大。
那里林木葱郁,风景旖旎,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童年的乡间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可他专横任性的母亲经常虐待农奴,这让生性厚道、善良、柔弱的屠格涅夫痛苦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痛苦转变为他对俄国落后和残酷的农奴制度的仇恨。
成为作家后,他将自己过往的体验移情到写作上,创作了《猎人笔记》《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屠格涅夫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真切之爱。
这种爱不仅表现在他对人性美的颂扬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人类苦难的深深同情中,更表现在他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人的憎恶和谴责里。
可以说,他用他的笔真切地写出了当时的俄罗斯之痛——那些存在于俄罗斯大地上的微小的灵魂和深刻的战栗。
屠格涅夫因写作诗歌登上文坛,后以小说家身份闻名于世。
而他成为小说家的标志就是《猎人笔记》。
这本书标志了作家对“诗意现实主义”的开创。
此后,作家一直坚持小说创作,缔造了俄罗斯文学的“诗意现实主义”。
下面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阅读《猎人笔记》。
让我们听从小说中猎人的召唤,去领略屠格涅夫的诗人热情,去感受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去品味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奇伟和风情吧。
规划打开书,相信大家会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不像小说的小说。
作者就好像在那儿东一笔西一笔地写,非常散,非常碎;但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正是屠格涅夫的匠心所在——他写出了一种高度纪实的风格,特别能表现出游猎生活的质感。
七年级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猎⼈笔记》《⽩洋淀纪事》《湘⾏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说家)的经典⼩说《西游记》是以唐代⽞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唐西域记》、《⼤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成的。
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难,折射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说想象⼤胆,构思新奇,在⼈物塑造上采⽤⼈、神、兽三位⼀体的塑造⽅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极富艺术特⾊。
结构上组织严密,繁⽽不乱;语⾔上活泼⽣动且夹杂⽅⾔俗语,富于⽣活⽓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彩,⼤⼤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说的新门类,这⼀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说浪漫主义的⾼峰,在世界⽂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它是“⼀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说”,《法国⼤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英、法、德、俄等⼗来种⽂字流⾏于世。
[⼆、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从第⼀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求仙得道、⼤闹“三界”;第⼆,从第⼋回⾄第⼗⼆回,描写如来说法、观⾳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三回到第九⼗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路遇⼋⼗⼀难,但在佛⼒的⽀持下,由⼋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取经回到东⼟,都得道成为真佛。
部编版语文七上自主阅读推荐《猎人笔记》知识点大全【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三人被称为“俄罗斯三大小说家”。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成年后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
【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资本主义也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
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作品简介】作者以一个猎人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小说广泛而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外省城乡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优美,人物性格生动典型。
从中,我们能看到俄国农民的淳朴聪明、天真友善、满怀理想和多才多艺,即使贫穷、压迫和侮辱也掩不住他们身上的光彩和个性。
我们还能看到工人、学生、县城医生、小地主、磨坊主、破落贵族等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正直善良,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却愚蠢凶残。
作者对当时的农奴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将农牧制度置于一切美好品质的对立面,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一制度对所有人人性的践踏。
《猎人笔记》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的作品,文笔流畅、细腻,富有抒情性。
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既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与自然的热爱。
【主要内容】1.《“黄鼠狼”霍尔与卡里内奇》“我”以猎人的身份访问瑞兹德林县,在旷野里结识了小地主鲍卢台金。
我们先步行到了“黄鼠狼”霍尔的家,他的小儿子驾车送我们回鲍卢台金家过夜。
《猎人笔记》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1818年11月9日,他生于俄国奥廖尔省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骑兵团团长,母亲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
1833年,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
1838年,他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
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最早的师父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这标志着他的风格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在这之后屠格涅夫逐渐开始从事散文创作。
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
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的生活习惯。
19世纪50年代初,屠格涅夫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雅科夫· 帕辛科夫》等。
1847年到1852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的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高潮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1883年8月22日,屠格涅夫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愈发暴露,农奴制度的危机加深了,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