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新课程目标的一点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3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x版心得体会篇一:1、做好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
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1.1注重演示方法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
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对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一点看法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英语课程本身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
指出: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炼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其中把英语课程定位为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是对英语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的一个关键内容。
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本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样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标准》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九级课程目标体系。
这将有利于帮助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将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中除了基本要求级别以外《标准》还设定了第一、三、四、六等过度等级。
这样有利于各层次教学的指导,以及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要求克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重要改革,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杜绝死记硬背等机械的学习方式。
教材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及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网络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进行培训学习的一点体会.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
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
3.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
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篇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高中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这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我深入研究和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后,感受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存在过分强调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不良倾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体观、研究方法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2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而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四个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和合作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3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以致用,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4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价值”的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感受美、爱和善,提高情感素质和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5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创新精神”的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育,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不断创新和进步,提高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学法指导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传授方法。
教师应该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通过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语文研究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
我对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初步思考2009年9月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蒙古地区正式开始使用。
经过多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三年的教学,我逐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
在这里,本人就自己对新课标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各位教师进行一下交流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的改变与原来的生物课程不同,现在的生物课程共有6个模块,三个必修三个选修,每模块36学时。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这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深了许多,这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求老师掌握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二、新课标中更注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然而,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操作,重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动脑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在我们这样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形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的运用。
我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学时采用了此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
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一点认识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
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
新高中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点改革,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有力的推动。
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吃透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功能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取代《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的纲领性文件。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认真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虽然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仍然没有改变,但是毕竟增加了部分新知识,涉及知识的更新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法,尽快与《标准》提出的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要求相衔接。
二、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高中数学课堂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浅述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何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这是每位生物教师的必修课。
标签: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理念新、教材新、教学模式新、教学评价新。
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关键:“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的实行、理念要转化为现实,真正操作者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教师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最终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走向。
高中生物新课程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分别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那么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落实好新课程理念呢?我不敢妄浅议薄,谈谈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在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基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当今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测试是目标,知识的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是实现能力为基础。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首先还是要强调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之中。
如何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呢?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需要从教材的挖掘、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将核心基础内容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
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
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
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
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
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
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
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
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
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
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
谈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划了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一系列建议,它涉及的因素众多,碰到的问题非常复杂,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新课标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新课标描绘了一幅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蓝图,是推进我国化学课程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课程的实施将对我国的化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有许多感悟,下面谈谈认识。
一、高中化学新课标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与原高中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总目标更好地提出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目标。
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二、高中化学新课标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特点,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要求,高中新课程在学科之上设计了学习领域,特定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组成。
高中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有8个学习领域。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内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科学领域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和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
同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篇1 通过学习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
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
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体会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阵地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也是阵地的前沿。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前沿的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及各种学习与合作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在课外作业安排中,教师应把书面作业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全方位行动起来参与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化学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福建省自2007年起实施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尝试各种教学模式。
我最大的体会是:化学教学中教无定法,各种教学策略、模式都有共同特征:以学生为主,教学的主要阵地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外也成了前沿阵地。
获得教学成效的前提在于让学生全方位行动起来,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收获成功。
一、课堂教学(一)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教师要以崇高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教学中去,要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面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与科学的热情。
21世纪优秀教师是其外在言行和内在精神的结合体,良好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影响教师威信的树立和影响力的提高,从而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特别是在刚走进教室时,学生一见到教师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顿时便会感到温暖,从而产生亲切感与信任感,学生疲劳感顿然消失,注意力也会立即集中在教师身上,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调节学生的思想、情绪、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多次进行了教育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内,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同学对语文不感爱好,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楚,智商较高的同学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感欠缺的问题。
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同学语文素养低。
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于同学的语文学习和个人进展尤其重要。
我们应当从平常的语文教学入手,查找培育同学语文素养的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培育同学学习语文的爱好。
有爱好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化思索,甚至可以到达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爱好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
老师应努力采纳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添对同学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同学的主动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爱好。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同学积累和汲取优秀文化养分。
由于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育同学语文素养的例子。
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很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肯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尝;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同学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同学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同学传授语文学问,进行学问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同学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育同学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同学的制造性思维。
因此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
让同学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育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今的同学缺乏充分的诵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同学语感力量弱的症结所在。
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肯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
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会语言之美,这正是培育语感的过程。
而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同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7篇)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
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
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
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
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
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
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
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目标:根据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繁、难、偏、旧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描述。
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升学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使课程内容超出原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要求。
二是知识取向价值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一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对知识过于重视以及高考以纸笔考试为主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
这样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排斥现代知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课程知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内容的陈旧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今年河南将第一次进入三个年级共同学习新课程阶段,也将迎接第一个新课程下的高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一线教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简单小议如下: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及特点这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
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课程在化学学科方面设置了这样一种课程结构,从整体上看它实际上是八大学习领域当中的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跟其他学科一样化学课程也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因而体现出它的层次性。
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般理论课倾向的学生至少要考四个模块,对于文科倾向的学生则要取决于所在省的高考方案,至少要修满六个学分才能获准高中毕业。
新的课程结构体现出了层次性,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
同时体现出了多样性,分为八个模块,其中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八个选修模块。
这样的课程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空间。
并且采取模块课程,内容更能体现化学某个专题或某个领域学科思想的渗透,满足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实现让所有的学生都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研究、工作生活状态。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整理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自当认真研究和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
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XXX副司长XXX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研究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研究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研究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
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研究意识的重要标志。
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一点认识
通过几天《体育与健康课程》远程培训,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发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理念中重点强调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和过程,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向导和激励作用;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目标引领内容”。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评估体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它面向全体学生,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够达成的。
它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指出不同水平领域的发展方向。
1、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最终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并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而是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以后,身体活动少、精神压力大,心理问题频出,人际关系淡漠是有积极改善作用的。
2、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在运动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将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3、课程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学习运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态度,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并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参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形成关注自己健康的意识,而且要促使学生学会关注和参与带动身边的人进行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