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61
“观念的公开市场” / “自我修正的过程” 第七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 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1)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英国国会发表《论出版自由》演说,第一次提出“出版自由”口号2)1789年,法国通过《人权和公民宣言》,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将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固定下来3)1791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4)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这一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新闻出版自由发展到获得知识的阶段5)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力在资产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曾经与资产阶级一起战斗,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获得的新闻出版自由凝聚着无产阶级的功劳。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1.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统治阶级享有的特权)2.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例如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新闻出版自由的四项标准:采访自由传播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3.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2.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1)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力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时指出,“出版自由就是富人有出版报纸的自由,就是由资本家霸占报刊”,“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掌握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如官方邸报、民间报纸等。
阐述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如申报、大公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新闻媒体类型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理解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
阐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等。
分析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素材。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掌握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真实、公正、客观等。
阐述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护sources、避免利益冲突等。
分析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避免偏见、确保信息准确性等。
讨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利用案例分析,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由于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统治下,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的发展过程,而是形成了由官办到非官办的发展过程。
(1)1702年12月,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新闻史。
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
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
该报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
最初,报纸出版不定期,1815年起变成日报,是为俄国最早的日报,1917年停刊。
(2)俄国最早的杂志是官办的,即1728年俄国科学院接管《新闻报》后出版的《新 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苏联新闻传播业初期的发展(1925—1940) 1925—1991年: 二战时期的苏联新闻传播业(1941—1945) 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战后新闻事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6—1986) 苏联的新闻改革时期(1986—1991) 初期的变化“8·19”事件后俄罗斯 传媒业的集中联邦共和国的新闻传播业 传媒所有制的结构特点俄罗斯联邦新闻传播业的现状俄国新闻传播史闻报每月注释》。
俄国人写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是18世纪中叶主编该报的M.B.罗蒙诺索夫写的《论新闻业者的责任》。
(3)1756年,俄国的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莫斯科新闻》由莫斯科大学创办,全国发行,每周发行两次,初期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介绍西方思想观念。
(4)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系列讽刺杂志,但影响微小。
18世纪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为维护统治,开始对民办报刊实行压制,传播民主主义思想的报刊全部被查封。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1.《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实际负责编辑工作的是李启汉。
《劳动周刊》公开宣称,它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同时号召工人们“都来维护这唯一的言论机关”。
《劳动周刊》的宣传围绕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中心任务进行。
根据任务规定,《劳动周刊》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作为刊物的宣传中心。
它反复强调工人们应当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
《劳动周刊》还广泛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经常总结斗争经验教训,用事实说明:工人斗争只有团结一致,严密组织,才能取得胜利。
《劳动周刊》的宣传队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1922年6月3日,因“言论过激”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禁。
2.《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1年7月,由北京的党组织用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
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工人周刊》便取代《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由邓中夏、罗章龙等负责编辑。
1924年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刊物。
该刊屡遭北洋军阀的破坏,多次停刊。
终刊时间不详。
3.《真报》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的迅速展开,促使工人报刊有了显著的发展。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出版的《真报》是这批报刊中影响最大的。
《真报》于1922年10月10日在汉口出版。
主编林育南,许白昊、施洋等参加编辑工作。
《真报》全力支持工人的斗争,揭露军阀破坏和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在广大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共北方区委在京汉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了16个工会。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幻灯片1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幻灯片2本章关键点:●《向导》●《政治周报》●世界报系●四不主义幻灯片3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幻灯片4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
该刊曾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读者之声》等栏目,陈独秀为《寸铁》专栏撰稿。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幻灯片5●《向导》的宣传核心是反帝反封建军阀,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它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说明军阀混战导致中国大地民不聊生。
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发展。
●它还总结以往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幻灯片6《向导》幻灯片7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向导》的首任主编。
字润寰,湖南双峰县永丰镇(原属湘乡县)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他早年曾与毛泽东一起领导了湖南的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初抵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