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63.51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
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
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专题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作者: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2013年第05期1. 《论法的精神》一书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
此书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主要原因是()A. 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决定作用B. 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C. 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D. 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2.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表明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有()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④等级制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3. 斯塔夫里斯阿诺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 家族宗法观念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 个人观念的淡漠D. 专制王权的强大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的“不可忍”主要基于周朝()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王位世袭制5.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 分封制全面崩溃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行制6. 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 法律规定的立足点C. 立法的完整全面性D. 打击犯罪的效果7.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1.禅让制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2.世袭制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基本认识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色彩,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秦统一后,王位世袭的制度演化为系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隋唐完善: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一)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二)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特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加强,都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发展,最终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作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发展到了自身的最高点.三、选官制度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1.奴隶社会选官制度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这一特权.2.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是才学和品德.(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开始形成的由中正官发现和推荐人才再由皇帝任命为官的制度.中正官推举人才的依据是门第,该制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长期把持政权.(3)科举制: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思考讨论同是科举制度,为什么在隋唐和明清发挥的作用不同?提示:应考虑两个时期的阶级基础变化、统治者的目的差异、考试内容的规定等方面.(4)规律:第一,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四、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将望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2.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3.行省制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4.土司制度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即设立宣慰司等机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长官,可以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逐渐废除了土司制度.5.规律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衔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思考讨论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提示:在分封制下,地方官吏是受封的贵族、功臣,他们世袭其封号、爵位,与国家君主是宗法关系.在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任命各级地方官吏,彼此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五、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在契丹族、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3.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4.认识除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封建王朝之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大都带有自身民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建设.其中,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是基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而实施的;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是女真族先后设立的兵农合一的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自己收集整理的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交流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山东王国英[专题考点概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伴随着夏朝的建立而出现其时的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西周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进而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等中央官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御史大夫、刺史等监察制度以及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我们既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又要注意从理论上厘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专题考点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本专题虽然限定在古代史的范围但可适当向近现代史延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它对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这就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的政治体制等内容联系起来.还可以联系西欧国家专制王权的建立等内容展开从而加深学科内的综合结合本专题在2006年高考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预测在2007年高考中选择题仍会以组题形式来考查某个小专题如古代的政权结构即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考查的重点鉴于目前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不排除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创新试题设计]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回答1~3题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2.下表是西周的封国之一齐国中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你认为将来由谁奉祀始祖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①三哥(20岁)②四哥(13岁)妾一(侧室)③大哥(27岁)妾二(侧室)④二哥(24岁)A.①B.②c.③D.④3.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在中国历史上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它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趋势而是螺旋式的渐进回答4~7题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权力的相互制衡C.相权威胁皇权D.国家统一的需要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之中书省B.元之中书省C.明之承宣布政使司D.清之理藩院6."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7."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设于雍正帝时撤于光绪帝时②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③它的设立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④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等措施中央集权El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政权在与地方势力的斗争中已占绝对上风回答8-9题8.《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B.设置刺史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9.下图所示铜官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发现印文为"襄哈儿卫指挥使司印"九字由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元朝时在澎湖巡检设立卫所管辖琉球B.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加强对西藏的管理C.明朝在库页岛设立卫所归奴儿干都司统辖D.明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置贵州卫指挥使司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材料二右图反映的是指鹿为马的典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日:"此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2)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中存在什么矛盾?为解决这对矛盾汉、唐、宋、明等四个朝代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11.邓小平说:"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还是制度靠得住些"为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巩固封建统治秦、汉、北宋、明等四个朝代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7.12.人才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1)从先秦至明清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选官制度?(2)分析隋唐和明清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1.D周初统治者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项中的丁同学做了平民不属于分封的对象2.A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西周的封国"和"奉祀始祖"珏周宗法制规定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②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③④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祭祖3.B唐太宗时期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故B项正确4.A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C项仅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客观效果;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才是丞相设置与废除的本质体现5.B本题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知识及其职能的掌握题中所设定的标准是秦朝丞相其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选项中所列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其长官职能是不同的唐朝中书省的长官虽为宰相但其职能主要负责起草诏令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清代理藩院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只有元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权与秦朝丞相相近6.B "近臣代起执政"说明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担任要职即建立了"内朝"从而削弱了相权"退居闲曹"说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7.D军机处设于雍正帝时于1911年被撤由"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可知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①②不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从反面说明了封建制度由兴盛走向了衰落8.D材料说明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9.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黑龙江省"依兰县"和"卫指挥使司"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明朝设立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由此可知"卫指挥使司印"是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襄哈是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朝政府在苦兀(又称苦夷即今库页岛)北部设置的卫所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10.【解题思路】回答第(1)问中的"创建的政治制度"可以根据赋分来归纳第(2)问的关键是弄懂指鹿为马隐含的含义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以皇权为核心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在其中央官制中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有机会接触到一切军国机密这为赵高专权擅政、"势倾人主"提供了条件此外丞相制度创立之初丞相权力还很大;加之秦二世的无能和赵高个人的奸诈、专横、残酷在此种情势下赵高指鹿为马群臣为了明哲保身自然"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由此可见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伊始就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四朝的措施属于记忆能力的要求只要回答出解决这对矛盾的措施即可【答案】(1)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①汉朝: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内朝"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③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④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11.【解题思路】抓住关键词"反腐败"和"对官吏的监督"说明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参考答案】(1)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西汉武帝在每州设刺史一名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3)北宋在地方上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明朝先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后在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12.【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同学们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要熟悉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和分析等能力此题第(1)问要看清时间限制是从先秦到明清因而"世袭制"不能遗漏明代"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时代特色也要单独列出'第(2)问要求回答隋唐和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回答此问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表述【参考答案】(1)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2)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逐渐落后。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产生)。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1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如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3、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燕、魏、楚、齐2、秦统一全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4、秦朝皇帝制的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5、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分别是: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清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B、形成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
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归六部,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G、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包括中国早期(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它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造成社会动荡(3)目的: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高中历复习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历史数轴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点详解考点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
2、特点: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专题立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所占教材比例也比较大,过去在高考中占的位置尤为突出。
本专题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建立后,实行了分封诸候的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1.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终身制和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2.演变:(1)萌芽:战国时期,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
秦统一后,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在经济上,实行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在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这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
西汉推行郡县、并存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较好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3)完善:隋唐。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继续实行并使其完备。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把秦朝以来的职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制权,两种制度的实行,使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题组
1.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
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4.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
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
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设置转运使 D.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 下列旨在维护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③明初罢丞相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
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10. 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汉武帝C.朱元璋D.雍正帝
11.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
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
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13.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组成
C.军机处办事具有“勤”“速”“密”的特点
D.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裁撤于宣统帝时
1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15. 君主专制在明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出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7. 中国古代通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8.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
世而亡”。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2分)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4分)
19.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XX,乃诏城乡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是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对康熙帝的影响。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分)
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4分)
20.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
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21.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2.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
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