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历史藏友们好。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清代初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官窑器的鉴定和它们的收藏。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官窑器,官窑器的定义是什么。
官窑器就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官窑器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1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明清两代,地点是景德镇御窑厂。
好多其它窑口在明清两代生产的瓷器也有进贡给皇室的不能叫官窑器,只能说是贡器或者民窑贡器。
还有的藏友问,宋代不是有五大名窑吗。
均汝官哥定也有个官窑,这个官窑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只能说是宋代的著名窑口。
为什么呢?1是宋代不是明清两代。
2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是河南开封或者是浙江杭州生产的。
所以第一要说明的就是时间和地点。
第二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地处景德镇珠山龙珠阁。
御窑厂的窑工要求很严格。
一定是技术精湛,而且有很高造诣的有经验的窑工。
所以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非常精美。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往往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好,但时间长。
远远不能满足宫廷的需求,所以供需之间的矛盾很大。
怎么来平衡这个予盾呢?还有一个制度称之为“官搭民窑”或者叫“官搭民烧”,所谓“官搭民烧”就是在民窑里选择质量最好的窑口、最有信誉的窑主,在他的窑里再选择最适宜烧制瓷器的窑位。
为什么呢?一个窑可以烧好多瓷器,但是不是每一个部位烧出来的瓷器都非常满意。
因为受火的部位有均匀和不均匀之分,所以一个窑里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位置让给“官搭民烧”送给御窑厂的瓷坯来用。
“官搭民烧”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可以把它列入御窑厂官窑器的范畴。
同时“官搭民烧”的窑有一个很严格的检验制度,稍稍有一点瑕疵就不能交上去,打碎或处理掉。
质量不好还要赔偿,这种制度保证了“官搭民烧”的质量和御窑厂产品的质量相提并论。
第三“官搭民烧”还有景德镇御窑厂烧的坯,是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来的。
瓷坯当然是洁白如玉,而且造型奇特新颖。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笔筒通身绘兰亭会“修禊”场景,是康熙民窑青花绘画艺术的结晶,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青花;笔筒;兰亭会2019年秋,上海文物商店积极参与上海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遴选近千件旧藏瓷器上柜销售,其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格外引人注目。
1 青花笔筒,颇有天趣笔筒是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文房用具,用以放置毛笔,清初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除笔筒外,置笔用具还有笔格、笔插、笔篓、笔船、笔床等,其中笔插是竖向置笔的,而笔格、笔船、笔床、笔篓中的笔是斜放或横放的。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笔筒”一词,孙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①这一时期出土的笔筒通常是镂孔的细竹管形,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圆筒状插笔的笔筒大相径庭,仅可认为是后世笔筒的始祖。
②笔筒大量出现是在明代中晚期,文献上有取湘妃竹制作笔筒③的记载。
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天水冰山录》记录抄没明嘉靖朝权奸严嵩家产所得到的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瓷)笔筒等。
④明人屠隆的《文房器具笺》亦见有“笔筒”专条。
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分析,瓷质笔筒的出现应该稍晚于竹木笔筒,并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大量烧制,以青花为主。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在1988年“宋官窑特展”中将一件乾隆御题诗笔筒定名为“北宋官窑粉青笔筒”(高9.8厘米,深8.6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7.3厘米),现在看来断代并不确切。
传世还有髹漆、黄杨、百宝嵌、匏制、水晶、紫砂、铜制的笔筒,皆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佳作。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清代康熙朝,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龙纹瓶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青花团花纹摇铃尊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
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编者按】在上海博物院展出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汇聚了全球收藏机构珍藏的90件元青花重器,展品总估价超过百亿元。
其中,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以及7年前拍出2.3亿元的《鬼谷子下山》大罐等稀世珍品悉数登场。
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十亿不卖”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也应邀短期参展。
如何鉴赏青花瓷?我们该怎样判断一件青花瓷的价值?近日,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程晓中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了一场《瓷之色——古代青花瓷器鉴赏》讲座,为喜爱青花瓷的人们提供了参考答案。
【名家简介】程晓中,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责任鉴定员(古陶瓷)。
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30年。
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独立撰写学术专著《青瓷》、《白瓷》、《青花瓷》、《明清瓷器》、《清宫瓷器》、《吴地紫砂陶艺》、《御用瓷器》等。
【鉴赏篇】●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收藏界才有了“元青花”的概念●元青花纹饰画得很“满”,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代表作我国在东汉出现了青瓷,南北朝后开始出现白瓷。
唐代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白瓷成为贡瓷,唐代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和宋代的五大名窑等都是瓷中奇葩。
收藏界最流行的是元、明、清的瓷器,有单色釉、彩绘瓷,彩绘瓷中以青花瓷的数量最多。
元代以来,青花瓷成为瓷器中的主流。
所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先在瓷胎上绘画图案,再罩以透明釉,经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元初得到发展,而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元至正年间。
民国初年,英国的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从旅英华侨吴赉熙手中买下了一对“供养款”青花象耳瓶,这两只大瓶据吴赉熙所说是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购,他们认为是不值钱的明代青花。
详细阐述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2008-10-22 | 浏览 265 次 | 加入收藏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纯干货:康熙青花瓷相关特征及分期断代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
青花瓷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更因其由内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静和谐的特点,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与偏爱,倍受民众的喜爱,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康熙青花昭君出塞图花觚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
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
”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
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
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
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清史稿》卷五零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康熙时期青花瓷片赏析作者:王德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1期蛩声入罗幕刺绣女在秋虫声里想到了什么?这是一只康熙年的青花瓷盘(图1),盘心绘一女子正在精心刺绣。
画意正如明代诗人杨基所写的:“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
古代刺绣,多以女子为之,谓之“女红”。
绣女不外乎两种类型:一为民女谋生;二为贵族女子消遣。
那么此盘上绘的是民女,还是官府闺秀?难道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之妻赵夫人?相传赵夫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
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
孙权常感叹,蜀魏未平,最好有个善画者画一幅山川地形图,夫人连夜绣成江湖九州岛岛山图献给孙权。
夫人又在方帛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
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也许是闺房里的小姐。
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
“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
刺绣技术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颠峰时期。
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刺绣既然十分普遍,陶瓷制品上绘有绣女纹饰就不奇怪了。
但要想知道这个盘子上的刺绣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却费了一番脑筋。
我原以为盘上的题诗写的是“刺绣谩成女,蛩声入罗模”。
我对这两句的解释是:“漫不经心的刺绣女,将秋虫的鸣叫绣进了绫罗丝品”。
我认定盘上绘的是民女,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就去请教我的老友、知名作家冯亦同,因为他当过多年语文教师,擅长说文解字。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特点:
1. 元代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厚重,青花色泽深沉。
图案多为鸟兽花卉、云龙纹等,纹饰线条粗犷。
2. 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较薄,青花色彩明快。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景观等,纹饰线条细腻。
3. 清代青花:清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柔和。
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山水、人物等,纹饰线条流畅。
4. 民国青花: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西方绘画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图案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从粗犷到细腻、色彩明快到柔和的变化。
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
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器型、釉面、色彩、纹饰、胎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清代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器型
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种多样,包括瓶、罐、盘、碗、壶、杯等。
鉴定器型需要考虑其形制是否符合清代风格,如清代瓷器器型多为庄重、端庄、简洁的风格,器形线条流畅、优美,造型大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手法。
二、釉面
清代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均匀,釉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青色,不过分浓重。
鉴定釉面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均匀,釉面是否有瑕疵、破损、起泡、流淌等现象。
三、色彩
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以青色为主,但也有淡蓝、淡紫、淡绿等颜色。
鉴定色彩需要注意其是否清晰、鲜明、自然,颜色是否均匀、浓淡适宜。
四、纹饰
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菊花、牡丹、山水、人物等。
鉴定纹饰需要注意其是否精美、细腻、自然,纹饰是否符合清代风格,是否有破损、脱落等现象。
五、胎质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坚实、透亮,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胎质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坚实、透亮,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纹、无气泡等现象。
综上所述,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辨别,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清朝各代青花瓷器的艺术研究与鉴定摘要:在清朝各代皇帝执政期间,制瓷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青花瓷器的发展风格也各有千秋,且均具有本时期的鲜明特征。
基于此,本文将对清朝各代青花瓷器的艺术研究和鉴定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字:清朝各代;青花瓷器;艺术研究;鉴定前言:就清朝时期来讲,其青花瓷器繁多且特点各异,尤其是民间流散的青花器这一特征更为突出。
从青花瓷器的艺术研究与鉴定方面来讲,若专业知识储备量不够充盈,则只能“望瓷兴叹”了。
本文通过分析清朝各代青花瓷器的艺术研究与鉴定方式,以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研究参考。
一、顺治时期(一)胎釉:顺治时期的胎釉多呈青白色,胎体厚重感较强且多见酱口,同时,碗圈足有着较大深度,瓷器底部清晰可见旋削纹。
(二)造型:筒瓶、筒花瓢等是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
(三)纹饰:纹饰风格较为独特且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绘画线条粗狂豪放,且多以怪石、怪兽为主。
(四)款识:民窑供器多干支记年款;官窑款多为楷书、篆、隶等字体二、康熙时期(一)胎釉:早期:胎体厚重,瓶口多见酱黄釉;中期:胎体在厚重感上开始呈现薄厚之分,釉色光泽度较高,呈粉白色;晚期:胎质细腻度更高,釉面青白。
(二)造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为:凤尾尊、莲子罐、斗笠碗等。
(三)纹饰:平涂、纹饰或题字相配是早期较为常见的纹饰类型;而处于中期的纹饰题材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长篇诗赋最为多见;待到晚期,绘画无论是用笔还是质感上都有了更明显的进步,且纹饰更加多元化。
(四)款识:早期无款识;中期为六字双行双圈款;晚期出现六字三行双圈款、堂名款、图记款。
三、雍正时期(一)胎釉:胎质细致、洁白、釉面莹润;胎体轻薄,修胎精工细琢,琢器腹部削足规整,圈足较深。
(二)造型:此时期的青花瓷造成特征主要包含:赏瓶、葫芦瓶、灯笼尊等造型。
(三)纹饰:此时期青花瓷作品的绘画线条更加柔和细腻,构图更加生动形象,且人物刻画更加传神。
(四)款识:楷书与篆款并用,楷书为六字三行横排。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青花瓷是中国极具代表的陶瓷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时间受万众瞩目,其艺术形式与审美标准已经渗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点滴之中。
研究古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纹样图案对我们现代瓷器的发展、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时期原始的青花瓷就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在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
深入分析这些纹饰,我们不难看出元青花纹饰更是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元代青花瓷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其中以景德镇为代表,因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1、元青花瓷的特征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这也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自此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
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
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
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
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2、元青花瓷造型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以下是鉴定康熙青花瓷的方法:
1. 鑒定器物年份:康熙青花瓷的年份可通过底部的印花、冲孔、字号、款识等进行鉴定。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印花往往比较匀称,工整清晰,款识常以篆书与楷书相结合,线条流畅。
2. 观察器物造型: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多样,较为雅致。
常见的有瓶、罐、碗、盘、壶等。
器物的造型应具有康熙时期的风格特点,如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纹饰繁复而不失婉约。
3. 分辨器物胎质:康熙青花瓷的胎质一般为坚实细腻,并有金属声音。
可以用指甲轻轻刮擦器物底部,如有细腻的金属声音,则说明胎质较好。
4. 辨别器物釉层:康熙青花瓷的釉层常为白中略带青绿,细腻温润,厚度均匀。
较为常见的是“铁斑蓝釉”和“铁雁毛釉”,即
釉上有细密排列的斑点或细纹。
5. 分辨器物纹饰:康熙青花瓷的纹饰主题丰富多样,常见有花鸟、山水、古人物、宗教题材等。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画工细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同时要注意纹饰的布局和比例是否合理,画风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特点。
6. 鉴别器物背面:康熙青花瓷的背面常有康熙年款、款识等刻记,但部分作品也有伪造年款的情况。
需要仔细观察刻记的风
格、笔画、线条等,与康熙时期的字款进行比对。
以上是鉴定康熙青花瓷的常见方法,鉴定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器物的整体特点、工艺水平等因素,以确保准确性。
最好咨询专业的陶瓷鉴定机构或鉴定专家进行评估。
“清三代青花瓷赏析摘要:“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因其清雅高贵,这种白底蓝彩、千年如新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幽兰。
清三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关键词:青花瓷;清三代中国青花瓷始于唐①,兴于元,盛于明清。
自诞生以来,其纯洁高贵、典雅清逸的艺术风格倍受世人青睐。
青花瓷属釉下彩范畴,系素瓷胎上以钴蓝为着色剂描绘纹饰,再敷以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烧结而成。
因成品划纹呈青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章蓝白相间,称“青白花瓷”。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这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②。
元代景德镇14世纪前后青花瓷器的制作,开始大批生产,产品运销国内外。
明清两代,青花瓷器都是景德镇瓷都最大宗的产品,青花瓷始终占着瓷器生产的主流地位③。
唐英(1682-1756)在《陶治图说》中记:“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
”其时的色调于青蓝之中又蕴含丰富的变化,浓淡散晕,青翠披离,如同水墨一般。
“清三代”瓷器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
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
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瓷器的制作。
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
一、康熙时期清康熙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家强盛,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至此也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也是既明代永、宣清华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清《在园杂志》:“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康熙青花有它独特的气质,从呈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成就。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很细腻。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技巧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巅峰之作,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釉色莹润: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晶莹剔透,呈现出一种瑰丽的质感。
良好的釉色表现出了匠人对瓷器质感的追求。
它可以通过观察釉面光洁度和釉面色彩的饱满度来鉴别。
二、装饰精细: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在康熙时期达到了巅峰。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精细,纹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瓷器的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栩栩如生。
观察瓷器上的纹样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三、色彩鲜艳:康熙民窑青花瓷使用的彩色釉料具有鲜艳的色彩,色泽明亮耀眼。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蓝色釉料是由钴制成的,釉色浓稠,蓝色纯正,青蓝色的调配比例得当。
观察瓷器上的蓝色是否均匀鲜艳,色彩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特点也是鉴别真伪的手段之一四、器形端庄: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形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瓷器的轮廓及其比例的协调是其品质好坏的重要体现。
观察瓷器的造型是否端庄大方,线条是否流畅有助于判断其真伪。
一、观察瓷器的整体品质:观察瓷器是否完整,有无破损、修补痕迹等。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品质通常较高,制作精良,因此如果发现瓷器存在明显破损或修补,那可能是伪制品。
二、观察瓷器的器型:观察瓷器的整体造型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风格。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型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
如果瓷器的器型与康熙时期的特点相差甚远,那可能是后世的仿制品。
三、观察瓷器的纹饰:观察瓷器上的纹饰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纹饰非常精美,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逼真。
如果纹饰粗糙、线条不连贯,那可能是仿制品。
四、观察瓷器的釉色:观察瓷器的釉色是否晶莹剔透,是否有釉面色彩的饱满度。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通常非常好,纯净透亮。
如果釉色暗淡无光、表面粗糙,那可能是伪制品。
五、辨别瓷器的年代:通过观察瓷器的生产年代标识、胎体质地、烧制工艺等来辨别瓷器的时代。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自明万历后期至淸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艺术风格特殊,西方称之为过渡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靑花的胎骨大多粗松,含灰,釉青白厚润,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
青花呈色灰靑居多,有凝重感,少量的翠丽。
纹饰线条大多粗壮,多见人物、云龙、端兽、花卉、湖石等,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
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特征性纹饰有:太湖石玲珑瘦削,棱角分明,加染靑料呈阴阳面;山水风景用淸初四王的“披麻皴”法,附题句及干支纪年;芭蕉画出生干,叶的主茎中空,梳状叶脉加染青料;土坡加绘小的山,草丛鱼鳞状;火焰纹由两至三个“W”组成。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
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
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
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
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
胫部绘垂枝海棠。
外底涩胎。
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
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
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
伞形盖。
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
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
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
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
康熙青花笔筒的鉴别方法
1.笔筒的青花发色:康熙青花笔筒的发色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最正宗
的中期青花,青花色调浓淡层次分明,而且色彩鲜明亮丽。
仿品的青花发色没有深渗进胎中,而是浮于表面。
2.笔筒的纹饰和画工:仿品大都画工粗糙,纹饰散乱,看不出章法。
而康熙
青花笔筒的真品,欣赏起来感觉非常赏心悦目,绘画明显融入了清初书画名家的笔意和风采。
3.笔筒的器形:康熙青花笔筒有圆筒形、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形等造型,
均能表现出“笔筒大王”的“修身”、大气。
仿品的胎厚,器型呆板,器物笨重,与真品毫无可比性。
4.笔筒的白釉釉色:康熙青花笔筒的内壁、外壁、底部釉色均不相同:一般
内壁白釉釉色偏白,而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底部白釉则颜色较淡。
仿品内壁、外壁、底部三处白釉的釉色却完全相同。
5.笔筒的底部:康熙青花笔筒的底部在烧制过程中因高温受冷,一般成品时
收缩形成了“桔皮棕眼”,同时还半露胎,中间有釉。
仿品的底部因为经过了打磨,大多都非常的光滑,整个底部无任何小点,都有釉,全然没有真品的那些特点。
总的来说,鉴别康熙青花笔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青花发色、纹饰和画工、器形、白釉釉色以及底部特点等。
鉴赏康熙早期民窑青花山水纹盘(图)这件清初康熙早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盘,口径26.5厘米,高5厘米,釉水清亮肥润,白中闪青;胎质洁白细密,犹如“糯米汁”一般,底为双圈足。
此盘对于腰缠万贯能挥金如土搜藏带款官窑器的“富腕”来说,肯定是不屑一顾的。
因为民窑作品太粗俗,太“下里巴人”了,和财大气粗的“富腕”身价不匹配。
然而在一些已步入收藏古陶瓷神秘殿堂之门、更注重古陶瓷器物上所承载的浑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追求者眼中,此盘是那样的韵味独特,形神不俗。
首先,这件大盘的纹饰极为经典,画面意境洋溢着特定的时代气息。
盘内以青花绘深秋山水景色,主体画面用浓重彩料绘突兀的山峰,高耸的樵木,隐约的草屋,皆清晰醒目;辅助画面以细线勾出当空的红日,飘动的浮云,南飞的雁群,显得缥缈遥远,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而用简笔勾出山脚下湖面上垂钓于舟中的人物,立于岸边岩石上的长者,以及盘外壁上那韧性十足的翠竹,是如此凝练、生动、传神。
整个画面的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尤其是用披麻皴法绘成的山石,是那样的陡峭怪乱,坚硬锋利。
山石披麻皴及苔点的渲染技法,是五代著名画家董源所创,明晚期在董其昌的倡导下重又流行。
康熙朝早期的这种绘画风格就是受此影响,因此似这般画意、画法、画风的青花瓷绘在明末清初常见,有经验的鉴赏者一望便知。
其次,这件大盘的形制也别有特点,极具代表性。
体现在二点上:其一,其斜弧腹至口沿处微微向外撇出,既不同于直口又不同于折沿,撇出的角度、长度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了盘内的宽阔,却没让人感到盘身的臃肿,反倒增添了几分轻巧俊俏。
这种“俊秀”气在康熙朝前期器中是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其二,其双圈足外高内低,高足支地,低足悬空。
两圈足之间呈半圆形下凹槽状,凹槽内无釉,能见细密修胎痕。
这样的双圈足,清代早期独有。
康熙中期以后不再生产,所以在根据标型断代时必须注意这一重要的足部特征。
再次,双圈足内的釉下青花方胜画押款和底釉面上的细小而深及胎骨的缩釉点(俗称苍蝇屎),更是“开门”到家,它们就像写在大盘隐蔽处的出生年月卡,清楚明白的告诉有经验的鉴赏者该盘的“娘家”是哪个窑的,它现在“高寿”几何了。
图说瓷器鉴定要诀(四),康熙瓷器中龙纹的鉴定方法龙有九似,取九家之长: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将天上飞禽、水中游鱼、陆地走兽合为一体。
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的融合中,龙纹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
正是由于我们文化中对龙纹的深厚感情,使得龙纹瓷器在市场上备受追捧。
本期我们主要讲解一下康熙时期瓷器上龙纹的时代特征和鉴定方法。
清康熙青花云龙纹盘(官窑)一、康熙龙纹的种类康熙龙纹分为:普通龙纹(行走龙、正面龙)、团龙纹、夔龙纹、螭龙纹、翼龙纹五种。
其中翼龙纹较为少见,民窑几乎不见。
二、康熙龙纹的时代特征(断代技巧)明清时期龙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王朝刚刚建立的的初期,龙纹比较凶猛,绘画精细;但随着王朝逐渐衰落,瓷器上龙纹的绘画也趋于图案化,龙纹的气势全无,毫无精神。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三番,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
国力昌盛,开启了康乾盛世。
此时的龙纹气势如虹,凶猛异常。
普通龙纹鉴定技巧:1. 龙头肉髻多(康熙鬼头龙也是因此得名,是康熙龙纹典型的特征,其他时期肉髻都没有康熙时大);肉髻多也就是龙的额头肉多而显的突出2. 上颚短、下颚长(区别明清龙纹的典型特征,明代龙纹与之相反);清康熙官窑龙纹3. 双眼凶狠,龙须长而抖动,腹部画成蛇腹,龙身弯曲张弛有力;清康熙官窑龙纹4. 鳞片饱满,有的鳞片和鳞片之间用露白显示鳞片的立体感,但也有个别的民窑龙纹鳞片画成网格状(网格状鳞片清晚期常见);清康熙青花龙纹清康熙民窑龙纹清晚期光绪龙纹5. 龙肘粗壮,龙爪呈一字形(清代的龙爪基本上都呈一字形,只有仿明代龙纹时不按此规律),如锋利的尖刀一般,康熙时三爪、四爪龙多见,五爪反而少见。
背鳍倒刺有规则排列。
(龙肘粗壮、龙爪锋利是康熙时期的典型特征)龙爪一字形背鳍有规则排列团龙纹的鉴定技巧:1.龙纹肉髻突出,鬼头龙特点明显。
2.龙身弯曲有力,龙纹团成圆形显得舒展自然。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和沧桑底蕴。
细赏青花瓷,朦胧间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淡蓝色衣衫的华服女子在眼前闪过,耳边回荡着那婉约女子的温润笑靥。
那动人的身影久久萦绕心田,难以忘怀。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称青花,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青花瓷滥觞于唐,兴盛于明清。
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清朝这样把陶瓷艺术水准的官窑和民窑差距拉得如此悬殊,康熙、雍正、乾隆(俗称清三代)时期艺匠们把青花瓷艺术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从艺术的风格语言特征来看,清代青花瓷的官窑作品最大的特性在于它胎体釉色、画工的恭敬、周到、细密和规范。
在清三代中,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
《陶雅》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佳。
”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
青花瓷的工艺艺术主要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表现:胎釉、造型、色彩、纹饰、款识。
这几个方面涵盖了一件瓷器从淘炼胎土,到出窑成品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康熙早期,此时然有明末遗风,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胎色呈白或灰白色,由于胎土淘洗不纯净,含铁量较高,在器物足部露胎处常常呈现“火石红”痕迹。
此时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
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
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康熙青花瓷造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
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
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
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调配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调配不当,青花发色就会显得灰暗或者发黑。
康熙青花色调变化沿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是康熙中期。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最为多种多样,官窑瓷器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其一是“大清康熙年制”3行6字楷书款,另一种是“康熙御制”4字料款。
康
熙早期瓷器多不写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
自康熙中期以后开始大量书写皇帝年号款,康熙年款无论官窑民窑均为楷书款。
康熙民窑青花瓷多写有各种斋堂款、吉言款等,而少有帝王年号款,这与当时禁令有关。
在康熙年间,有大量的珍贵青花瓷流传下来,在北京故宫中藏有许多精美典雅的康熙陶瓷器。
其中有山水人物纹盖罐、龙纹瓶、万“寿”字大尊、璎珞纹贲巴壶、福山寿海图花盆、山水人物图方瓶、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等这些珍贵瓷器。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
瓶撇口,
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
通体青花装饰。
颈部绘对称的竹枝纹。
器腹四面分别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等纹样。
渔家乐图案上方有“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诗句,末尾有一方形篆书“木石居”闲章。
高士图案上方书“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念款,末尾钤“二詹”圆形篆体闲章。
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伪托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三行六字款。
胎体洁白坚硬,画面构图舒朗,青花色泽明净艳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笔法纤细有力,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将高士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远处观看,圆口方底的器形构造匀称,令人赏心悦目。
清白相间的釉色清新朴素,色调明亮,配上高士图,尽显山水隐士的高尚情操。
江中饮酒图表现了士大夫对寄情山水的相望,渴望融于天地的情怀。
携琴访友图则表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态。
青花瓷,就这样于历史的长河中游荡千年。
在这千年的时光摇曳中,它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向世界展示着璀璨夺目、瑰丽无比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1】故宫博物馆网站【2】百度百科【3】康熙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及其辨伪-邱向军【4】青花瓷鉴赏-黄煜煜【5】中国青花瓷艺术特征解析-雷鸿智【6】论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曹建文【7】康熙青花瓷鉴赏-邱向军(河南文物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