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9
民事诉讼名词解释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民事纠纷寻求法律保护与解决的一种诉讼方式。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涉及许多专业性的名词和术语,下面将对其中常见的民事诉讼名词进行解释。
一、原告与被告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通常是对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讼的一方,即对原告的主张提出抗辩。
二、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是原告在民事诉讼中向法院提出的要求,即希望法院对纠纷作出何种裁决。
诉讼请求应当具体明确,符合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
三、证据证据是用来证明事实的材料和证明物。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提供、采信及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常见的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四、调解调解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组织诉双方或多方进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调解可以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双方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判决判决是指法院在审理完毕后,依法对案件作出的最终裁决。
判决书通常包括案由、事实认定、适用法律规定、裁判结果及理由等内容,并具有法律效力。
六、上诉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
上诉程序主要包括提起上诉、受理上诉、审查认定等环节。
七、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是指法院根据生效判决书或裁定书,通过强制手段对未履行法律义务的一方采取强制措施,以迫使其履行法律义务。
强制执行程序包括申请执行、办案程序和强制执行措施等。
八、财产保全财产保全是指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保障诉讼权益,请求法院依法冻结、扣押或查封对方财产的一种临时措施。
财产保全确保了判决的实效性和执行的可能性。
九、仲裁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由双方选择仲裁机构或仲裁员,通过仲裁裁决解决争议。
仲裁常用于商业纠纷解决,具有高效、经济、方便等特点。
总结:以上是关于民事诉讼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加深对民事诉讼程序和诉讼权利义务的理解。
在实际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这些名词,并与律师合作,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民事权益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是由法院依法组织和进行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民事诉讼的流程及时间。
首先,民事诉讼的流程包括立案、受理、审理、判决和执行等阶段。
立案是指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缴纳案件受理费。
受理是指法院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将被受理。
审理是指法院对受理的案件进行调查、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最终作出判决。
判决是指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依法对案件作出的具体裁定。
执行是指判决生效后,对败诉方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保障胜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民事诉讼的时间取决于具体案件的复杂程度和争议焦点。
一般来说,立案阶段的时间取决于申请人提交起诉状的时间和法院的受理情况,通常在1-2周内完成。
受理阶段的时间取决于法院对案件材料的审查和受理情况,一般在1-2个月内完成。
审理阶段的时间取决于案件的复杂程度和争议焦点,一般在6个月至1年内完成。
判决阶段的时间取决于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情况和判决结果,一般在1-3个月内完成。
执行阶段的时间取决于判决结果的执行情况和败诉方的配合程度,一般在3个月至数年内完成。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民事诉讼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具体时间可能会因案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民事诉讼时,申请人和被告应当密切关注法院的通知和审理进展,及时配合律师的工作,以确保案件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审理结果。
总之,民事诉讼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需要申请人和被告充分了解和配合法院的工作,以确保案件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审理结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民事诉讼流程一、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以民事权益争议为事项,依法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的诉讼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双方当事人:民事诉讼是基于对权益争议的解决,需要有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才能引发诉讼。
2.行使民事权益:民事诉讼是为了解决民事权益纠纷而进行的,涉及财产、人身、合同等方面的民事权益。
3.依法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法律程序,并依法裁决和执行。
二、民事诉讼的程序特点民事诉讼一般包括以下程序环节:1.立案:起诉方通过书面申请将案件提交给法院,司法机关根据立案条件对案件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受理。
2.开庭:法院受理案件后,将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开庭审理,并依法组织当事人进行辩论和提供证据。
3.举证:当事人在法庭上举证,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同时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4.判决:法院根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证据情况,依法作出最终判决或裁定,并告知双方当事人。
5.执行:当判决生效后,不服判决的一方可在法定期限内上诉,经过上级法院审理后,做出终审判决。
判决终审后,执行程序开始,执行法院根据判决书的内容,对败诉方采取强制措施。
三、诉讼主体及其权利义务1.原告:原告是提起诉讼的权利人,享有诉讼权利,包括请求权和举证权等。
原告有权选择代理人进行诉讼,并进行调查和质证。
2.被告:被告是被诉至法院的义务人,享有辩护权、申请撤诉权等权利。
被告有权提出辩护意见并陈述其辩护事实。
3.第三人:第三人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有权申请参加本案诉讼,但其主张与案件有关的权利应当通过同案处理,不单独受理。
四、民事诉讼费用及其处理1.诉讼费用:民事诉讼过程中需要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案件受理费、财产保全费、鉴定费、律师费等。
费用的数额由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规定和调整。
2.诉讼费用的处理:根据诉讼结果,法院会判决双方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败诉方需承担大部分或全部的诉讼费用。
五、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和强制执行1.调解: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可以自愿申请调解,或者由法院提出调解建议。
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详细流程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在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当一方起诉另一方后,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最终判决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整个流程。
一、起诉阶段1. 提出起诉起诉人提起诉讼,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明确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确认立案法院收到起诉状后,进行立案审查,确认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并发出立案通知书,确定案件受理的法庭和法官。
3. 送达被告法院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并给出被告应诉的期限和应诉地点。
二、答辩阶段1. 被告答辩被告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法院递交答辩状,明确辩称和举证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可能的庭前调解法院可以在此阶段进行庭前调解,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尽量减少诉讼纠纷。
三、举证阶段1. 举证质证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互相质证证据,并接受法院的质证询问。
2. 证据鉴定当事人对某些争议事实的证据有异议时,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证据鉴定,鉴定机构将出具鉴定书。
四、开庭审理阶段1. 庭前准备法院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对庭前准备工作进行安排,包括确定庭审时间、地点,组织庭前会议等。
2. 开庭审理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争议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争论,法官对案件进行逐条质询,并听取证人证言、鉴定人意见等。
五、判决阶段1. 审议判决庭审结束后,法院对案件进行审议,并由承办法官拟写判决书。
2. 公告判决法院将判决书送达各方,并公告判决结果,宣告案件结束。
六、执行阶段1. 自愿履行判决生效后,败诉方应主动履行判决,履行义务。
2. 强制执行如败诉方不履行判决,胜诉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并由法院进行执行程序。
以上便是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详细流程。
每个阶段都有着具体的步骤和程序,通过这些程序和步骤,法院将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解决民事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基本流程民事诉讼是一种通过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
当两个或更多的个人或机构之间发生纠纷时,他们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争议。
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诉阶段、受理阶段、答辩阶段、审理阶段和判决阶段。
起诉阶段是诉讼的起点。
起诉可以由原告提起,原告应向法院提交起诉状,详细陈述其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
起诉状应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案件的事实和诉讼请求。
原告还需要支付相应的诉讼费用。
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会对其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法定要求,法院就会受理此案。
受理阶段是法院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的阶段。
法院负责核实起诉状中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检查是否符合受理条件。
如果起诉状符合要求,法院将正式受理案件,并发出受理通知书。
通知书会告知原告和被告案件的受理日期和开庭时间。
答辩阶段是被告用以回应原告指控的阶段。
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提交答辩状。
答辩状是被告对原告的指控做出具体回应的文件,被告需在其中提出与原告不同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法院收到答辩状后会通知原告,并将其副本送达给原告。
审理阶段是审判机关就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进行审查和认定的阶段。
审理阶段通常包括庭前准备、庭前调解、开庭审理和法院判决等环节。
庭前准备是指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证据、传唤证人和鉴定人等。
庭前调解是指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对双方进行调解协商,以寻求和解或达成一致意见。
开庭审理是指法院以公开、公正、公正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
法院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并根据法律和证据作出判决。
判决阶段是法院根据审理阶段的情况作出裁决的阶段。
法院将根据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对原告和被告有利的判决。
判决书会详细阐明法院的裁决结果和理由,并通知双方当事人。
判决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总结起来,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包括起诉阶段、受理阶段、答辩阶段、审理阶段和判决阶段。
各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程序和要求,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和法院要求积极参与其中,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民事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民事权益关系发生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解决的活动。
第三条民事诉讼的原则是:依法平等、公正、公开、快捷、廉洁。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案件,必须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听取双方的意见,查清事实,审判公正,不许超越诉讼请求限度和事实范围进行判决。
第五条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诉讼案件时,应当采取便民利民的方式,倡导调解和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促进争议的早期解决和及时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第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当事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诉讼主体请求解决民事争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法定的代理人。
第八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案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法律和事实查明争议的真实情况。
第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诉讼义务,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第十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判决案件。
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裁判和执行,实行独立负责制。
第二章管辖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应当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第十二条跨级上诉的案件,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
跨级上诉是指一审判决、裁定被上诉至二级人民法院的案件。
第十三条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的案件,由被申请财产保全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隶属于同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根据案件大小、复杂程度以及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原则确定管辖。
第十五条当事人对涉及合同、侵权的民事诉讼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可以选择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合同订立地等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第三章起诉和答辩第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
民事诉讼范文第1篇民事起诉状(公民提起民事诉讼用)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或者需要确权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裁判的法律文书。
以下这篇民事起诉状可适用于公民提出民事诉讼的情况。
原告:______被告:______案由:______诉讼请求:________________事实与理由:_______________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法院起诉人:年月日附:本诉状副本_____ 份注:本诉状格式亦可适用于公民提起经济诉讼民事诉讼范文第2篇1.格式民事反诉书反诉人(本诉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被反诉人(本诉原告):×××......民事诉讼的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因发生某种法定中止诉讼的原因,诉讼无法继续进行或不宜进行,因而法院裁定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制度。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中止诉讼: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1、案件性质不同,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刑事诉讼解决的是被告人的犯罪和刑罚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行政诉讼由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提起,行政主体没有起诉权和反诉权;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有权提起,并互有反诉权;刑事诉讼自诉案件由受害人提起,公诉案件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
3、起诉的先行条件不同,行政诉讼要求存在某个行政行为为现行条件;民事诉讼不需要现行条件;刑事诉讼要求......民事诉讼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其重要性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是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前提条件,是处理一切民事、经济纠纷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什么是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和解决纠纷的一种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旨在通过法院审理,以平等、公正的方式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或法人在民事纠纷发生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法律责任,并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或裁定的一种法律程序。
它是一种以解决个人权益纠纷为目标的法律途径。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民事诉讼的各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地位平等,应当平等地享受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
2. 公正原则:民事诉讼应当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法院应当依法对纠纷进行审理、调停,并作出公正的裁决。
3. 公开原则:民事诉讼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审判透明,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4. 主动原则:民事诉讼的各方当事人有权依法主动发起诉讼,也有权依法自行撤诉或和解。
5. 独立原则:民事诉讼的审判机关独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个人或者团体的干涉。
三、民事诉讼的程序1. 起诉阶段:起诉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状,请求法院对诉讼事项进行审理。
2. 立案阶段:法院在接受诉讼请求后,对起诉书进行审查,并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便立案。
立案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诉讼程序的正式开始。
3. 审理阶段:审理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环节,包括庭前准备、开庭审理、质证、辩论和法庭调解等过程。
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对证据的审查,最终作出一审判决。
4. 上诉阶段:当一审判决对当事人不满意时,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上诉由上一级法院审理,并作出二审判决。
5. 再审阶段:对于初审、终审判决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错误,当事人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申请的情况,决定是否再审,并对案件进行审理。
四、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适用于民事权益纠纷,包括但不限于:1. 合同纠纷:例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等。
民事诉讼流程步骤民事诉讼是指私人之间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通过司法机关解决的一种诉讼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民事诉讼的流程步骤。
一、起诉阶段1. 提起诉讼: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争议无法解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编写起诉状:起诉人需准备一份包含争议事实、请求和事实依据的起诉状,详细说明自己的诉求和理由。
3. 交纳诉讼费:起诉人需根据案件性质和争议金额的不同,向法院交纳相应的诉讼费用。
4. 向法院递交起诉状:起诉人将起诉状递交给人民法院,并提供副本给被告。
二、立案阶段1. 立案审查: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如符合要求则立案。
2. 确定受理法院:根据案件性质和争议金额,法院会根据司法管辖权和审判权的规定,确定具体受理该案件的法院。
3. 告知被告: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并告知被告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被告的权利义务。
三、审理阶段1. 被告答辩:被告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对起诉人的诉求进行回应,并提出自己的辩护意见和事实依据。
2. 举证质证: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材料,并可以申请举证。
法院将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和审查,确保证据真实有效。
3. 开庭审理: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和争议情况,安排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进行辩论和陈述意见。
4. 调解和庭审:法院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根据争议事实和当事人的意见,进行调解。
如果调解不成,将继续进行庭审。
5. 审判和判决: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提供的证据,依法进行审判,并作出判决。
判决书会向当事人送达。
四、执行阶段1. 判决生效:判决书送达后,当事人可在法定期限内申请上诉或不再上诉,一旦判决生效,即具有法律效力。
2. 强制执行:如果被告不履行判决,起诉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相应措施强制被告履行判决。
3. 结案:当判决生效并执行完毕后,案件最终结案,诉讼程序结束。
总结:民事诉讼的流程包括起诉阶段、立案阶段、审理阶段和执行阶段。
什么是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是指⼈民法院在当事⼈双⽅和其他诉讼⼈参加下,依法审查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关于什么是民事诉讼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什么是民事诉讼
1、民事诉讼就是民事官司,指当事⼈之间因民事权益⽭盾或者经济利益冲突,向⼈民法院提起诉讼,⼈民法院⽴案受理,在双⽅当事⼈和其他诉讼参与⼈的参加下,经⼈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法律规定由⼈民法院审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动,以及这些诉讼活动中所产⽣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2、通俗地讲就是你的⼈⾝和经济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通过打民事官司,达到制裁民事违法⾏为,保护⾃⼰的合法权益的⽬的。
⼆、常见的民事官司
1.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之间因财产权⽽发⽣的纠纷,多数指对财产的占有、使⽤、收益和处分所发⽣的纠纷;
2.公民之间因买卖、租赁、借贷、赠与、典当等合同⾏为⽽发⽣的纠纷以及继承遗产所引起的纠纷;
3.因不当得利,⽆因管理等所产⽣的债务纠纷以及损坏财产引起的赔偿纠纷;
4.因⼈⾝权利引起的纠纷,这主要是指侵害公民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和肖像权;
5.因侵害公民的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引起的纠纷;
6.婚姻家庭引起的纠纷,主要有离婚以及因离婚引起的财产分割、⼦⼥抚养⽅⾯的纠纷,家庭成员间的赡养、抚育、扶养等纠纷;
7.因经济合同、企业劳动⽤⼯、企业承包、⼟地承包、相邻权等引起的纠纷;
8.法律规定的或最⾼⼈民法院司法解释⽂件规定的应由⼈民法院受理的其他民事诉讼案件。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什么是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一种法律程序,用于解决个人或者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
它涉及合同纠纷、侵权行为、婚姻家庭纠纷等各种民事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通过法院的审判程序,寻求司法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民事诉讼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 主要适用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是用于解决民事争议的法律程序。
相对于刑事诉讼而言,民事诉讼强调的是维护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
2. 双方主动起诉的权利:在民事纠纷中,当事人可以主动选择是否起诉对方。
起诉方需要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提供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3. 公正的审判程序:民事诉讼强调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法院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并根据证据作出判决。
4. 胜诉方获得一定的赔偿:根据判决结果,胜诉方有权获得一定的赔偿,以补偿其因对方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二、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民事诉讼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流程:1. 起诉阶段:起诉方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明确提出争议的事实和诉求。
法院在接受起诉后,将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并要求被告提出答辩意见。
2. 庭前调解阶段: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法院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调解的目的是通过协商解决争议,避免正式诉讼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3. 庭审阶段:如果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答辩意见,组织开庭审理。
在庭审中,原告和被告可以提出证据、质证等,法官会进行询问和听取双方的陈述。
4. 判决阶段:在法庭审理结束后,法官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判决通常会明确指出胜诉方和败诉方,并给予相应的赔偿或其他救济措施。
5. 上诉阶段:如果一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满意,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级法院将重新审理争议,并作出终审判决。
三、民事诉讼的意义和作用民事诉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维护个人和组织的权益: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可以保障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民事诉讼和非诉讼是什么意思民事诉讼和非诉讼是两种常见的法律程序,用于解决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纠纷。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和非诉讼的含义、特点以及适用情况。
一、民事诉讼的含义和特点民事诉讼指的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基于民事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审判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程序。
其特点如下:1. 争议主体:民事诉讼的争议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 请求权:诉讼的一方(原告)通过诉讼请求,要求法院确认其权利,或者要求被告承担法律责任。
3. 法院裁决:在民事诉讼中,法院通过审理双方的证据和辩论,最终作出裁决。
4. 强制执行:一旦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或义务,否则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5. 法律程序:民事诉讼采取的是司法审判程序,受到法律规范和法院判决的约束。
二、非诉讼的含义和特点非诉讼是指当事人通过非司法机构或其他方式解决争议,而不是通过诉讼程序进行纠纷处理。
非诉讼的特点如下:1. 自主性:在非诉讼中,当事人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自行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
2. 协商性:非诉讼过程中,更加注重当事人之间的协商和谈判,以达成共识。
3. 弹性:非诉讼程序可以根据纠纷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更加灵活。
4. 效率:相对于诉讼程序,非诉讼通常更加迅速高效,可以快速解决争端。
5. 便利性:非诉讼可以避免繁琐的法律程序和诉讼费用,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解决方式。
三、适用情况和比较1. 适用情况:民事诉讼适用于纠纷较为复杂、诉求明确、需要法庭判断的案件;非诉讼适用于纠纷相对简单、当事人之间关系较好、希望快速解决问题的情况。
2. 比较:虽然民事诉讼和非诉讼各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考虑案件性质、当事人意愿、适用法律等因素。
有些纠纷可能先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若未能达成协议,则可转向民事诉讼程序。
总结起来,民事诉讼和非诉讼是用于解决纠纷的两种不同程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解决方式,以实现公平、合理和高效的争议解决。
新民事诉讼法全文(民事诉讼法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2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3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3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23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二章管辖第一节级别管辖第二节地域管辖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第三章审判组织第四章回避第五章诉讼参加人第一节当事人第二节诉讼代理人第六章证据第七章期间、送达第一节期间第二节送达第八章调解第九章保全和先予执行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第十一章诉讼费用第二编审判程序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一节起诉和受理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第三节开庭审理第四节诉讼中止和终结第五节判决和裁定第十三章简易程序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第十五章特别程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第六节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第七节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十七章督促程序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第三编执行程序第十九章一般规定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第二十二章执行中止和终结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第二十四章管辖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第二十六章仲裁第二十七章司法协助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民事诉讼起诉流程民事诉讼起诉流程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一系列程序。
在我国,民事诉讼起诉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准备工作。
在提起民事诉讼之前,当事人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材料。
这些证据材料可以包括合同、协议、收据、照片、视频等,用以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同时,当事人还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诉讼请求和诉讼标的。
二、起诉申请。
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递交书面起诉申请,也可以通过电子诉讼系统进行网上起诉。
起诉申请中需要包括原告、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清单等内容。
在递交起诉申请后,法院将依法受理,并通知被告。
三、立案受理。
法院在受理起诉申请后,将对起诉申请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如果符合条件,法院将立案受理,并发出立案通知书。
如果不符合条件,法院将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四、庭前准备。
在立案受理后,法院将组织进行庭前准备工作,包括调解、举证、质证等程序。
在庭前准备阶段,当事人可以通过律师代理,进行举证、质证等工作,为后续的庭审做好准备。
五、庭审程序。
庭审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程序,是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理由、证据进行争辩的场所。
在庭审过程中,原告、被告及其代理人将进行陈述、质证、辩论等活动,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裁判。
六、判决执行。
如果法院判决有罪,被告应当依法履行判决。
如果被告不服判决,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如果判决涉及财产执行,法院将依法进行判决执行程序,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
七、诉讼结束。
诉讼结束后,法院将发出判决书,当事人应当遵守判决结果。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判决结果,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进行二审审理。
如果判决结果已经生效,诉讼程序就此结束。
总之,民事诉讼起诉流程是一项复杂的程序,当事人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依法提起诉讼,并在诉讼过程中积极配合律师和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阐述民事诉讼的三个阶段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通过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
一般来说,民事诉讼分为三个阶段:立案阶段、审理阶段和执行阶段。
本文将逐一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一、立案阶段立案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要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程序。
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立案程序,法院才会正式受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在立案阶段,当事人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申请书,并按照法院的要求交纳相应的诉讼费用。
起诉状或申请书应当包括诉讼请求的具体内容、争议事实的陈述、证据的列举等。
法院在收到起诉状或申请书后,会进行立案审查。
立案审查主要包括对诉讼请求符合法定条件的判断、当事人资格的确认以及程序材料的完备性审查等。
如果符合要求,法院会正式立案,并发出立案通知书。
二、审理阶段审理阶段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查调查,了解案件事实、认定争议焦点,并依法作出裁决或判决的过程。
在审理阶段,法院首先会进行庭前调解,鼓励当事人通过协商和解的方式解决争议。
如果庭前调解未达成协议,法院将进入庭审程序。
庭审是审理阶段的核心环节,法院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提供的证据,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进行审查和质证。
庭审期间,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和辩护,向法院提供证明和抗辩意见。
在庭审结束后,法院会根据案件的事实和涉及的法律规定,作出相应的裁决或判决。
裁决和判决是法院的准确表达,是对争议解决措施的正式决定。
三、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在裁决或判决生效后,法院对裁决或判决的执行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
目的是确保当事人能够享受到法院给予的法律保护,实现其合法权益。
执行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执行裁决或判决。
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实现执行,包括财产执行、强制执行等。
同时,法院还有权对执行中的争议进行审理,保障执行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执行阶段,法院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执行顺利进行,比如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等。
总结:民事诉讼的三个阶段——立案阶段、审理阶段和执行阶段,构成了完整的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流程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纠纷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过程。
合理的民事诉讼流程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保障和指导,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护。
下面将为您介绍民事诉讼的一般流程,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的法律程序。
一、立案阶段1. 递交起诉状当当事人发现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编写起诉状,明确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提交给当地人民法院。
起诉状应包括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事件的经过及要求判决的依据等。
2. 立案审查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将进行立案审查,以确认起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及其他受理条件。
如果符合要求,法院会为案件立案,并向原告发出立案通知书。
3. 传票送达立案通知书会告知原告案件的受理时间和地点。
法院将根据法律程序,向被告发送传票,传达相关起诉信息,并要求被告在规定时间内出庭参加诉讼。
二、庭前准备阶段1. 答辩与反诉被告在接到传票后,应及时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正式回应。
若被告对原告有相关的反诉内容,也可以在此阶段提交反诉状。
2. 调解与和解法院会根据案件的性质,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来解决纠纷。
当事人可自愿参加调解,若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将作出相应的调解书。
3. 举证与质证在庭前准备阶段,当事人可以提供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诉求,并进行质证。
法院会在此阶段对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在庭审阶段进行核实和采信。
三、庭审阶段1. 开庭审理庭审是整个民事诉讼的核心环节。
法庭根据时间、地点等要求,安排双方当事人到庭参加诉讼。
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辩论、质证、举证等,法院会听取双方的陈述和相关意见。
2. 调查取证庭审阶段,法院可以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取证。
例如,法院可以传唤证人进行出庭证言,或者请求专家对案件相关问题进行鉴定。
3. 陈述意见庭审结束后,法院会要求双方当事人最后陈述意见,总结各自的主张,并对双方的法律观点进行评估。
什么属于民事诉讼案件民事诉讼案件是指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而发生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法院进行审理的案件。
民事诉讼案件主要涉及民事权益的保护和民事纠纷的解决,其性质与刑事案件有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案件的性质、适用范围和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什么属于民事诉讼案件。
一、案件的性质民事诉讼案件属于民法领域的纠纷解决方式,以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为目的。
民事诉讼案件旨在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个体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恢复他们的合法权益。
与刑事案件不同,民事诉讼案件不典型地涉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利益的追求,而更加注重维护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民事权益的保护。
二、适用范围民事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不当得利纠纷、人格权纠纷、财产纠纷等,都属于民事诉讼案件的范畴。
总的来说,只要它是由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组织之间发生的、与民事权益有关的争议,都可以被归类为民事诉讼案件。
三、程序民事诉讼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程序审理。
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案件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立案、受理、调解、审理、判决和执行。
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提起诉讼,也可以在受理后撤销诉讼,这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和自由。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通知当事人到庭参加调解,并给予当事人充分陈述和辩论的机会。
四、特点民事诉讼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诉讼主体的平等性: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原告和被告地位相等,法院依法公正地进行判断和裁决。
2. 法律权益的保护:民事诉讼的核心在于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法院依法审理案件,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3. 多元解纷方式:在民事诉讼案件中,除了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争议外,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和解等方式进行解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 追索主体的利益为主:在民事诉讼案件中,标的物以及追求的利益主要由诉讼主体自行决定,法院主要负责解决争议。
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通过法院起诉对方,寻求法律保护的一种司法程序。
它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旨在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以帮助读者了解和应对可能遇到的民事纠纷。
一、起诉阶段起诉是民事诉讼的第一步,当事人通过起诉书向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书应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等内容。
起诉书应当明确、具体,以便法院判断案件的性质和范围。
一般情况下,原告可以选择向居住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基层法院提起诉讼。
二、立案阶段法院在收到起诉书后,将进行案件的立案审查。
立案审查主要包括对起诉书的合法性和事实性进行审查。
如果起诉书符合法定要求,案件将被立案受理;如果起诉书不符合法定要求,法院将要求原告补正或者直接驳回起诉。
一旦案件被立案,法院将发出立案通知书,并告知原告和被告案件的立案号和法庭的审理时间。
三、调解阶段在民事诉讼中,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法院在立案后,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解。
调解是一种自愿的协商过程,旨在通过双方的妥协和让步,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如果调解成功,当事人可以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将作出调解书,结束诉讼程序。
如果调解不成功,案件将进入审理阶段。
四、审理阶段审理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阶段,法院在审理阶段将对案件进行全面、公正的审查和裁决。
审理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举证:当事人在审理阶段应当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可以是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法院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2. 辩论: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辩论。
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争论和辩驳的过程。
3. 询问:法院有权对当事人、证人进行询问,以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当事人和证人应如实回答法庭的问题。
4. 鉴定:在一些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的案件中,法院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民事诉讼的流程是什么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关系发生争议时,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争议进行裁决的一种法律程序。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的一般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民事诉讼的程序和相关法律程序。
一、起诉阶段1. 起诉状的准备:起诉人需准备起诉状,明确被诉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理由等内容,并提供相关证据。
2. 提起诉讼:起诉人将起诉状提交给被诉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并缴纳诉讼费用。
3. 签收起诉状: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签收,并立案。
二、立案和受理阶段1. 立案审查:法院对起诉状的合法性和成立性进行审查,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 被告被告知:如果起诉状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诉人,并告知被诉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意见。
3. 受理案件:法院在接受起诉状后,会正式立案,并将案件移交给相应的审判庭进行进一步的审理。
三、答辩和举证阶段1. 被诉人答辩:被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辩护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
2. 双方举证:庭审阶段,原告和被告均可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3. 举证质证和质证:法庭质询双方当事人针对提交的证据进行询问,同时允许双方进行质证。
四、庭审和审判阶段1. 庭前准备:法庭在庭审前会对双方当事人、证人、辩护人等进行确认,并核实案件的审理事项。
2. 开庭审理:庭审阶段,法庭严格审理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允许双方当事人进行陈述、辩论和质证。
3. 阅卷和调查: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案件的事实和情况,法庭可能会进行阅卷和调查等程序。
4. 审判裁决:庭审结束后,法庭将依法作出裁决,并公告裁决结果和理由。
五、执行和终结阶段1. 裁决执行:如果一方不服法院的裁决,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如果裁决生效,可以通过执行程序强制执行裁决。
2. 诉讼终结:诉讼终结后,法院会出具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标志着案件最终的结果。
法院民事诉讼摘要法院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纠纷而产生的诉讼行为。
本文将对法院民事诉讼的定义、程序、参与主体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法院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定义法院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纠纷而通过诉讼程序,在法院进行的一种解决纠纷方式。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判断事实和适用法律,作出裁决或判决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程序法院民事诉讼一般包括以下程序:1.立案: 当事人通过提交诉状或申请书,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立案。
2.受理: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将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3.调解: 在案件受理后,法院会通知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调解成功,案件终结;调解不成功,进入下一程序。
4.审理: 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答辩意见,进行审理并核实事实、认定证据。
5.判决/裁定: 经过审理后,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确认权利义务,并责令被告履行义务或给予赔偿。
6.执行: 如果被告方不履行判决或裁定,法院可以进行强制执行,执行有关裁定和判决的内容。
参与主体在法院民事诉讼中,主要参与主体有以下几方:1.原告: 原告是民事诉讼的提起方,起诉被告并要求法院根据自己的诉讼请求作出裁决或判决。
2.被告: 被告是民事诉讼的被告方,被告需要进行答辩,解释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
3.律师: 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代理自己的诉讼事务,律师将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法律代理和辩护。
4.法官: 法官是民事诉讼的审判人员,负责判断事实、适用法律,并做出裁决或判决。
5.证人: 证人是法庭上提供证词的人,提供与案件有关的真实证据或信息,帮助法官正确判断案件。
相关法律法规法院民事诉讼涉及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该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诉讼的主要法律依据,对民事诉讼的程序、案件受理、证据规定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民事诉讼1.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研究2.我国当事人民事诉讼风险问题研讨3.论对虚假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制4.恶意民事诉讼问题研究5.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初探6.群体民事诉讼解决机制研究7.论民事诉讼中的复议制度8.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研究9.论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关系的协调10.民事诉讼之证明妨碍制度研究11.论我国民事诉讼二审中的径行裁判12.论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13.民事诉讼中的行政先决问题研究14.略议民事诉讼法官释明权范围15.级别管辖体系化构建之探析16.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17.民事调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18.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研究19.论民事诉讼中的摸索证明20.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探析21.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确立与适用研究22.论现代型民事诉讼23.我国民事诉讼法律释明制度完善的构想24.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反思与重构25.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局限性及其重构26.论现代法院调解的程序建构27.诉的利益的实体之纬28.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成因29.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30.反垄断法民事诉讼制度研究31.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践32.我国业主委员会民事诉讼地位研究33.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研究34.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确立35.论民事诉讼中检察权配置的法理基础36.浅论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37.论民事诉讼成本分担制度38.论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39.民事诉讼中设立有限三审终审制的设想40.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析辨41.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宣誓制度初探42.试论检察机关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43.我国民事诉讼和解的现状和建议44.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45.论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46.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研究47.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48.论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49.浅议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50.民事诉讼“送达难”之立法构想5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之解析52.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基础问题探讨53.论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合理关系54.浅议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完善55.民事诉讼中的测谎问题——以41个案例为样本的分析56.论我国民事诉讼结构57.论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制度58.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研究59.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60.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61.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攻击防御行为62.心理测试结论在民事诉讼实践中运用的利弊分析63.英美法系民事诉讼和解程序探讨64.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对现行民诉法第71条之检讨65.论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66.实践与理论的冲突:试论民事诉讼法律释明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67.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的完善68.论民事诉讼技术化的价值取向——兼评我国民事审判管理制度改革69.民事证据材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70.民事诉讼中的反诉与反驳的区别及运用71.浅议民事诉讼和解制度鲍玉洁72.论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运用的制度规制73.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74.试论民事诉讼当庭宣判的内涵75.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现状及评析76.论民事程序选择权77.民事诉讼系属理论研究78.侵权责任法施行对医疗纠纷民事诉讼影响的预期79.法律实务中证明责任概念的再辨析80.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研究81.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既判事实预决效力问题的思考82.民事检察在民事诉讼中的空间及路径探讨83.浅析法治社会下的司法公正84.民事诉讼费用征收制度研究85.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思考86.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87.论民事诉讼中的盖然性规则88.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的概念及分类探析89.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质与适用误区90.论当庭宣判的条件和范围——以民事诉讼为例91.论民事案件管理制度92.民事二审诉讼构造论93.论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94.民事诉讼中法官如何用好释明权95.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96.电子证据的可采性问题研究97.浅议法官释明权的行使98.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的现状及新机制构建99.浅议仲裁第三人100.论管辖权异议制度之法理101.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研究102.论法官的释明权103.论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104.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105.论反垄断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的衔接与协调106.我国环境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107.我国民事诉讼“新证据范围”研究108.论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性109.浅议民事仲裁制度及完善110.论证券侵权行为民事责任制度111.我国古代民事被告不出庭考析112.论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113.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114.浅析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15.论民事诉讼的目的116.公民诉讼的法律责任功能与形态──从公民诉讼、集团诉讼、民事诉讼辨析的视角117.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程序保障机制118.检察权的配置如何体现司法规律119.民事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落实研究120.虚假诉讼问题研究12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我国民事诉讼实践122.正义之路初探——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123.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分析与重构124.完善民事诉讼缺席审判制度的建议125.论刑事诉讼中的犯罪事实预备合并126.房地产抵押登记行为的性质及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127.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研究128.医疗纠纷损害赔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之比较分析129.论我国境外追赃机制的完善130.试论民事简易程序131.关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思考132.民事诉讼中经验法则之运用及程序规制133.强制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初探134.论民事诉讼中的法官释明权135.论民事诉讼证据中视听资料的证明力136.民事诉讼中推定的运用与规制137.高效视野下民事再审程序之优化138.对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几点思考139.论当代民事证据法的范围与任务140.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141.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142.论我国民事诉讼之专家证人制度143.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144.从民事诉讼目的角度看美国民事陪审制度145.知识产权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146.中国附带民事诉讼“同案不同判”问题的成因探析147.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148.民事诉讼功能局限性之出路——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的构建149.滥用民事诉权控制研究150.腾讯起诉360案151.以公益诉讼促环境维权152.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思考153.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154.论民事诉讼中的攻击防御方法155.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论156.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推理157.浅议民事诉讼之举证责任158.浅析ADR与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159.中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160.反垄断法私人民事诉讼模式构建初探161.论公证文书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16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研究163.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完善之构想164.解析精神病人在行诉中的行为能力165.民事诉讼中的言词原则166.论对我国民事诉讼中虚假陈述的法律规制167.当事人主导抑或法院主导?——传统民事诉讼模式的误判与归位168.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169.论行政民事交叉案件处理方式之选择170.论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171.刑民交叉案件处理问题的探讨172.论民事诉讼中调查令制度的构建173.论民事上诉利益174.虚假诉讼的刑事法律应对175.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的思考176.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177.议民事与行政交叉问题的解决178.论经验法则在民事诉讼事实认定中的适用179.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研究180.论民事司法的实用主义进路181.浅论民事陷阱取证方式的可行性182.论检察机关在特殊民事案件中的起诉资格——以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案件为视角183.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184.论真实义务及对民事自认的规制185.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研究186.不负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187.试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模式之分野——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为视角188.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189.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90.民事证明标准研究191.试论法官独立之保障——以民事诉讼为视角192.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中的当事人陈述193.法官阐明权适用范围研究194.论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功能和价值目标195.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96.论构建我国特设民事审前程序197.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实证分析198.民事诉讼中的摸索证明探析199.诉讼欺诈侵财行为的法律性质解析200.事实真伪不明与证明责任201.刑事诉讼202.冲突与平衡: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研究203.刑事诉讼三方协调机制研究204.刑事诉讼中的司法互动205.论刑事诉讼的及时性原则206.我国刑事诉讼“书证中心主义”评析207.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208.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构建209.刑事诉讼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研究210.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研究211.论翻供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对策212.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213.刑事诉讼中协商制度研究214.试论刑事诉讼和解职能215.刑事诉讼中的利益权衡原则及其实现216.再议刑事诉讼工作中的监督权利217.论专家证人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构建218.语言描述视野中的刑事诉讼——论刑事法律文书对案件事实的还原描述219.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重塑220.浅析刑事诉讼中律师调查取证权保障机制221.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222.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隐私权限制与保护223.浅谈在刑事诉讼中未成年人的保护224.浅谈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25.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建构226.浅谈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之证明责任227.刑事诉讼程序性证明228.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29.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发现”230.论刑事诉讼论证的可废止性231.浅析我国电子证据制度的发展232.从辛普森审判看中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233.初论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234.刑事诉讼陪审制度研究235.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财产权保护问题研究236.公诉权理论与我国刑事诉讼契约化改革237.电子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规范性运用238.关于刑事诉讼构造的再研究239.对刑事诉讼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240.浅谈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之证明责任241.略论如何在刑事诉讼案件审理中杜绝刑讯逼供行为242.浅议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制度243.赔偿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地位的失衡与解决对策244.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的法学原理245.刑事诉讼中律师与法官关系研究246.试探建构我国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247.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局限性及其重构248.刑事诉讼证人保护机制研究249.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研究250.论建立我国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251.浅论刑事审前程序中的人权保障252.对抗式刑事诉讼的形成与特色——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对抗制改革25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之我见254.对我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制度的反思255.浅谈刑事诉讼中对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运用256.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监督职能若干问题研究257.论我国辩护律师刑事责任豁免权之构建完善258.刑事诉讼中的交涉-说理机制259.法律事实建构论论纲——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260.检察机关发挥刑事诉讼审判监督职能的必要性261.论如何在我国推行刑事犯罪嫌疑人有限沉默权制度262.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思考263.法律事实建构论的规则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264.诱惑取证不宜全盘否定265.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证据规则266.建立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之构想267.本土检警关系的科学架构研究268.刑事暂缓起诉制度研究269.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制度研究270.证据裁判原则之我见271.简易程序中量刑机制改革研究272.论审查批捕阶段的刑事和解273.刑事审判庭前证据展示探讨274.量刑建议相关程序探析275.刑事诉讼中能动司法初探276.论假性超期羁押277.浅析刑事诉讼中证人诉权的保障278.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构想279.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豁免权研究280.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281.论我国刑事侦查模式的反思与重构282.人民监督员制度与美国大陪审团制度的比较探究283.刑事诉讼中的重复鉴定问题研究284.刑事诉讼中的和谐价值初探285.美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86.诱惑侦查的立法可行性探讨287.论品格证据——含义、现状与制度设计288.论法官在量刑阶段的自由裁量权——从程序法的视角289.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若干问题探析290.刑事诉讼物证质证制度研究291.论未成年犯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292.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价值分析293.论公安机关列席检委会讨论案件制度294.浅析刑讯逼供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以赵作海案件为例295.诉讼和谐何以可能——以刑事诉讼为分析对象296.刑事诉讼中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297.对自侦案件中证人当庭翻证的思考298.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与公平299.刑事诉讼效率不应过度追求300.对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几点思考301.论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302.论量刑建议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303.刑事和解与传统诉讼体制之关系304.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立法模式构想305.浅析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完善306.论刑事诉讼中的不公开审判及其规制——以个人隐私为视角307.论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308.法务会计诉讼支持服务的相关探讨309.论刑事诉讼中的品格证据310.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证明责任311.论刑事推定的适用范围、条件与效力312.由“真实”到“程序内的共识”——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的新展开313.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自由及其限制314.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315.刑事诉讼羁押期限规定存在的缺陷和建议39316.自由证明法则及其运用317.我国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保障问题研究318.刑事诉讼中的和谐价值论纲319.我国量刑程序完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20.我国刑事诉讼起诉分流制度之探析321.我国刑事诉讼“零口供”的法理分析322.乐观与谨慎:理性司法的逻辑论证——以刑事诉讼为考察范围323.刑事诉讼中止原因之比较分析324.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完善与创新325.我国刑事检察监督制度改革初探——以刑事检察监督的弹性化为中心326.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联席会议机制327.浅析物价鉴定委托书在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328.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329.刑事诉讼中保释制度之研究330.论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331.论建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332.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333.论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职能的改革334.论刑事诉讼中推定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335.国际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出示和质证规则336.刑讯的历史原因及本质337.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量刑程序评析338.刑事诉讼中检察官与被害人关系探析339.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研究340.破解基层院刑事诉讼监督若干难点提升监督机制和效能341.试论刑事诉讼价值平衡342.审前案件分流机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引入343.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本土化展开a)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研究344.辩护律师刑事豁免权研究345.论自由心证的价值实现346.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之完善347.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研究348.浅谈公诉环节的错案预防——以赵树海一案为例349.《刑法》第306条应当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