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及分级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44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仅0.5/ 10 万~3/10 万,其基因定位于13q14. 3,编码1 个P 型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
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
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
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1921年Hall首先分析68例有血缘关系的HLD病人,其中34例至少与另一名患者有血缘关系,且绝大多数是表(堂)亲。
因此Hall确信HLD属遗传性疾病,并且指出是由2个不同的隐匿性代谢缺陷的基因传递所致,其传递形式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一致。
我国调查167例HLD 先证者的家系,615位先证者及其同胞中,278人证实为HLD,按Hardy-Weinberg公式计算;(278-167)/(615-167)=0.248。
此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预期值0.25极接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病。
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铜代谢呈正平衡。
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
本病散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
从遗传学说研究估计本病发病率约为人口的16万分之一。
我国(包括台湾)的不完全统计有220例。
大多数在少年或青年期发病,以10~2 5 岁最多,男女发病率相等。
幼儿发病多呈急性,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30岁以后发病多属慢性型。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epa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于1912年由Wilson作了确切和详细的报道,故也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 WD)。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家族性疾病,是由于WD基因发生突变,WD致病基因A 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
APT7B(P型A TP酶)的功能主要是负责铜的转运,A TP7B基因突变,A 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使铜离子蓄竟积于特定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脑、角膜等),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及角膜的K-F环等。
最常侵犯儿童和青年人。
主要病理改变为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症状。
HLD的患病率仅0.5~3/10万,也是少数治疗效果较好的遗传疾病之一。
HL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常易误诊。
有一组48例的报道,其在外院误诊率为62.5%。
因此,对原因不明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应警惕本病的可能,要加深对本病的的认识识早期行有关眼角膜K-F环、生化及影像检查,对早期诊断,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有较大意义。
正常人的铜代谢:正常人每日自饮食中摄入酮量约2-5mg ,食入的铜自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的结合(“直接反应铜”),然后进入肝脏细胞,在肝细胞中铜与α2 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 )(约占血中总铜量的90--95%), 一部分由胆管排回至肠道 再由大便排出体外 另有小量铜由尿中排出体外正常人循环中铜大约90%-95%结合在铜蓝蛋白上,其中约70%的铜蓝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其余部分存在血管外。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铜代谢:由于肝脏合成的铜蓝蛋白远远少于正常人 血液中的“直接反应铜”含量大大增加至血清总铜量的40%由于胆道排铜障碍,粪便排铜减少由于血清铜蓝蛋白减低的量远远超过“直接反应铜”增加的含量 总的血清铜仍低于正常由于“直接反应铜”与蛋白结合疏松 易于分离而沉积于组织大量的铜沉积于脑组织肝脏肾脏眼角膜后弹力层出现相应的症状由于肾小球功能障碍而出现氨基酸尿蛋白尿糖尿钙尿磷酸盐尿尿酸尿等由于长期的钙尿磷酸盐尿可引起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正常组织铜含量(mg/100g) HLD组织铜含量(mg/100g) 大脑白质 3.4 11.1-16.3(3.3-4.8)大脑皮质7.1 21.3-35.4(3.0-5.0)丘脑 4.9 24.1-28.2(4.9-5.8)苍白球11.4 20.2-28.2(1.8-2.5)壳核7.6 40.8-45.7(5.4-6.0)肝脏 5.5 40.8-45.6(7.4-8.3)角膜0.28 161-182 (575-650)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10-25岁,也可早发病于2岁,或迟至60岁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