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学生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 中小学德育2015年7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养成学生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实践证明,不重视习惯教育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是社会所需要和满意的。但很多学校尽管全力进行习惯教育,结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导致教育措施无法很好地落实。为此,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几年来,学校尝试通过学会标准、比较甄别、立体训练等多种策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努力促进习惯养成,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学会标准
即给学生合适的参照物标准。让这些标准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依据。说白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是在一个个标准的熟记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提升起来的。
1.从小记诵经典
国学经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基础。如《弟子规》中113个习惯故事,1080个字,规范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交友等方面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是一部规范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养成优良品格的优秀读物。需注意的是,它记载的是几千年前的规范,我们要根据现实生活予以灌注时代的内容,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如:“父母教,须敬听”,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的观点是不好的,要引导学生对则听,不对则劝。为此,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让全体学生熟记《弟子规》;第二步是让学生基本了解《弟子规》的内涵,并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切实理解其内容。
2.熟记特色内容
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广泛调研,并请专家认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该重点培养的一些良好习惯。如,我们就总结出所在地学生普遍欠缺的十个习惯,即:一会(会包容)、二重(重营养、重安全)、三有(有诚心、有计划、有信用)、四爱(爱学习、爱劳动、有卫生、爱锻炼),且对每个习惯都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另外我们根据需要,编写了《赢在习惯》《十全十美》两本校本教材,以更实在、具体的内容来深化教育,强化学生正向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比较甄别
这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罗列自己的好习惯和尚未养成的习惯,或已有不良习惯,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制定目标及实施计划。这个环节是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必须格外重视。比较甄别的过程,是学生在自我判别基础上的认识提高过程,它为后面的“自我督促、自我克制、自我改正”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1.自我甄别
学生利用已有习惯标准,逐一对照自己行为,找出尚未养成的习惯行为。这个过程是辅助式的,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严格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标准;但这个过程又是必须的,通过学生自我甄别,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个过程主要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施:一是在每学期初,学生制定自我实施计划时,需认真甄别自己的行为状况,为下一阶段的努力找方向、找内容;二是在学生犯错时,我们让其到甄别屋(专为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区域),自行进行鉴别。
2.团队甄别
就是学生请求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指出好的或不好的习惯,提出努力方向的过程。这在小学阶段是采用比较多的方法,团队成员在指出他人存在的不良习惯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尤其小学生特别喜欢指出他人的不足,作为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一“嗜好”,尽快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立体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的原则是:全天候、全方位、多策略地全员参与。
1.全天候、全方位
即要求每时每刻都有人员参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在家里,可以“好习惯家庭竞赛”作为训练平台,让学生担任此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可把居住地附近的学生组织起来,让每个学生既做实践者,又做监督者,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从关注知识落实转变为关注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校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值周教师、值勤岗学生、科任老师,时刻关注学生习惯状况,看到与标准不符的现象时,及时交流纠正,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如此做到教育训练无盲区,培养效率自会成倍提高。
2.多策略
即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影响作用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策略一:优美环境的熏陶
利用优美环境的正向效应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让学生形成正条件反射。这里的优美环境主要指教师的习惯形象和校园硬件文化建设。
为此,还可以设置特定的“反面环境”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形成反条件反射。“反面环境”可防止学生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因为学生都要进入社会,社会环境不可能像学校一样进行严格设置,只有提前进行模拟社会实际的训练,学生才可能真正养成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策略二:特定阵地的教育
阵地的设置不在于形式上有多华丽,而在于这样设置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有多大,训练成效有多深。如“小志愿者岗位”,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给每个学生设置的一个岗位,让他们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完成岗位职责,逐渐提高管理能力;而像每周一次的习惯展示和广播,则是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蓄能量、提高能力。
策略三:丰富活动的促进
开展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活动本身的质量,更要把活动过程中的规范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对不参加活动的人员,更要进行严格的规范考核。这样,每开展一次活动,都是学生自我控制力的一次提高,毕竟在长时间的活动过程中,要保证规范的执行,学生需要有很强的控制力,而控制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在活动后的小结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将又是一次量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将产生质的飞跃。
策略四:多重评价的激励
激励对小学生作用巨大。激励的关健是以何种形式评价的问题。新颖的、长期的激励,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动力,对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我是光荣护旗手”的评比,在几百名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成绩,并在壮严的升旗仪式时担任护旗手,这样的一幕,是何等的让人动容?那将会使学生终生难忘。周、月、学期习惯示范生,是在每天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张贴在教室前的荣誉台和学校荣誉墙上,供同学、家长参观学习,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是无法形容的,会让学生的自我教育动力空前强大,自我教育能力随之快速提高。每学年一次的“好习惯家庭”评选,则是以孩子为主的家庭成员共同参赛项目,在众多家长面前,以图片、故事、小品、记载等形式展示自己家庭的形象,这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