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1)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务处教材科机械工程教研室2005年9月实验一:机械认识实习机构现场实习报告一、平面连杆机构1.根据机构中移动副数目的不同,平面四杆机构可分为、和三大类型。
2.根据连架杆相对机架能否作整周转动,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可分为机构、机构和机构。
3.连杆机构可起运动形式转换的作用,即将主动件的运动形式转换为从动件的另一种运动形式。
能将转动变为摆动的有;能将转动转化为移动的有。
二、凸轮机构1.凸轮机构是一种高副机构,其组成有、和三个基本构件。
2.凸轮机构按凸轮形状分类主要有、和的凸轮机构。
3. 凸轮机构按推杆形状分类主要有、和的凸轮机构。
4. 凸轮机构按推杆运动形式分类主要有和的凸轮机构,5. 凸轮机构按闭锁方式分类主要有和闭锁的凸轮机构。
三、齿轮机构1. 平面齿轮机构用于两平行轴之间的传动,常见类型有、和。
2. 空间齿轮机构用于两空间两相交轴或相错轴之间的传动,常见类型有、和。
3.齿轮机构也可转换运动形式,在平面齿轮机构中,将转动转换为移动的齿轮机构是。
四、轮系1.轮系可分为、、和三大类型。
2.周转轮系又可分为和两类,要使输出件具有确定的运动,前者需要个主动件,后者需要个主动件。
工厂参观实习报告1.回答指定机器的组成和加工对象,并写出机器上所能看见的机构及其作用。
2.针对指定的机器,回答其组成和加工对象,并大致说明机、电、液其上的应用。
3.现场实习小结(另附页)注:以上3题由教师指定其中2题完成。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报告思考题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包含那些内容?实验三机构拼接及创新设计实验拼接实验报告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思考题:1.在机构拼接实验中,根据你所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一些?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
2.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得到了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机构运动简图示意创新机构运动方案。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培养依照实物机械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3.熟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1.牛头刨床模型,抛光机模型等各种机构模型2.学生自备:圆规、分规、有刻度的三角板(或直尺)、铅笔、橡皮及草稿纸等。
三、实验要求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要求,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时根据给出的机构模型,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要求每位同学画出3~4个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自由度,把计算结果与实际机构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无错误。
四、基本原理机构的运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运动副的类型、数目及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构件的外形、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及固联方式、运动副的具体结构等无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即可表明机构中运动传递的情况。
五、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1.了解要绘制的机械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及工作构件(执行机构)。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运动副的数目及其性质。
在了解活动构件及运动副数时,要注意到如下两种情况:1.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易误认作为一个构件;2.由于制造的不精确,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作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4.按GB138-74中规定的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绘制时,应从原动件开始,先画出运动副,再用线联接属于同一构件的各运动副,即得各相应的构件。
原动件的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
在绘制时,在不影响机构运动特征的前提下,允许移动部分 的相对位置,以求图形清晰。
机械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 实验台。
2. 螺杆。
3. 螺母。
4. 力传感器。
5. 数据采集系统。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主要通过螺杆的力学原理,探究力的传递和变换规律。
当给螺杆施加一个力F1,螺杆将产生一个力F2,通过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获得F1和F2的数值,从而计算出螺杆的力传递和变换规律。
四、实验步骤。
1. 将螺杆和螺母安装在实验台上,保证螺杆和螺母之间的配合间隙适当。
2. 连接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确保连接正确并稳固。
3. 施加一个力F1到螺杆上,记录下力传感器显示的数值。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螺杆产生的力F2,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螺杆产生的力F2与施加的力F1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螺杆的力传递和变换规律,从而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了螺杆的力传递和变换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在螺杆和螺母的配合下,施加在螺杆上的力F1能够产生一个力F2,且F2与F1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一结论对于机械传动和力学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本次实验也让我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 《机械基础》,XXX,XXX出版社,20XX年。
2. 《力学原理》,XXX,XXX出版社,20XX年。
以上就是本次机械基础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大家的阅读!。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械原理课实验报告标题: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了解其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掌握机械原理中摆线齿轮的使用及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摆线齿轮副是由摆线齿轮与摆线架构成的齿轮副。
摆线齿轮由一对圆弧法线生成,具有平稳传动、无滑动的特点,因此在某些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1. 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直线传动和曲线传动。
直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直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直线运动。
曲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曲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曲线运动。
2. 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在传动中,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表现为传动效率、干扰等。
传动效率是指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比,其数值一般在95%以上。
干扰是指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接触失配,一般不应产生变位。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通过摆线齿轮副装置的调整和测量,得到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2. 实验步骤(1)调整摆线齿轮副装置,使之工作平稳、不卡滞。
(2)测量输入齿轮(摆线齿轮)和输出齿轮(摆线架)的齿数。
(3)使用光电测速仪测量输入齿轮转速,使用电磁测力仪测量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
(4)记录测量数据,计算传动效率和干扰。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摆线齿轮副的直线传动情况进行研究。
测得输入齿轮的齿数为20,输出齿轮的齿数为30。
通过测量输入齿轮的转速为300rpm,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为6N。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解出传动效率和干扰:传动效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100%=(输出力×输出转速/输入力×输入转速)×100%=(6N×300rpm)/(20N×300rpm)×100%=90%干扰=(输出齿数-输入齿数)/输入齿数×100%=(30-20)/20×100%=50%通过计算可知,本次实验得到的摆线齿轮副的传动效率为90%,干扰为50%。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验证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定律。
通过设计和搭建不同的实验装置,我们能够观察和测量力的大小、方向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引言:机械原理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应用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原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力的平衡和合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平衡力实验装置,通过调整不同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验证力的平衡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当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二: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杠杆装置,通过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观察物体的平衡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当力臂和力的乘积相等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杠杆原理,还帮助我们理解杠杆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实验三:摩擦力的测量摩擦力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摩擦力实验装置,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施加的力的大小,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施加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摩擦力的存在,还帮助我们理解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实验四: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定律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碰撞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还帮助我们理解碰撞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验证了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
这些实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言一、实验课目的本课程实验课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测量技能及用实验法来测定一些机械参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因此,实验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分析试验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实验课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前要进行检查和提问,如发现有不合格者,提出批评,甚至停止实验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1.预习好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搞懂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进行的步骤及主要事项,做到心中有底。
2.准备好实验指导书中规定自带的工具、纸张。
3.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应记录些什么数据自拟。
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1.验前必须了解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性能、操作规程及使用须知,否则不得操作。
2.严格按照规定,精心操作设备、仪器。
3.实验室内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与仪器,一律不得乱动。
4.在实验室严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保持室内整洁。
5.实验完毕后,用过设备、仪器放回原处,并整理清洁、经教师同意后才得离开。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所有数据、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与看法的书面文件。
学生在实验后必须按照要求,整理并分析处理所的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为了写好实验报告,提出以下几点:1.实验结果记录应经实验指导教师过目签字,并随实验报告一起交上。
2.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及讨论应力求具体,应针对试验具体情况,防止不切实际的空谈。
3.实验报告要求每人一份。
4.实验报告应在实验完毕后一星期内,由班委汇集交老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9月1日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配合课堂教学及课程进度,为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的实际机械、机构模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及创新设计实例,使学生对实际机械系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机械原理报告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的科学。
它是机械设计、制造和运用的理论基础。
在机械工程领域,机械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促进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的科学,它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的科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及运动的科学。
三、机械原理的应用。
机械原理在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和运用中的各种问题。
在机械设计中,机械原理可以用来确定机械零件的尺寸、结构和工作性能;在机械制造中,机械原理可以用来确定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艺参数;在机械运用中,机械原理可以用来分析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状态。
四、机械原理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机械原理经历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原理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为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论。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它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的科学。
它在机械设计、制造和运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指导机械工程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提高机械工程技术水平做出更大的努力。
六、参考文献。
1. 王明, 李刚. 机械原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2. 张伟, 赵勇. 机械原理与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以上是关于机械原理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实验守则1.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提供预习报告或经教师提问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实验。
迟到15分钟以上者,取消本次实验,成绩为零。
2.服从教师指导,按照实验步骤、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不得伪造和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需经教师审核,不合格者必须重做。
3.爱护仪器设备,节约使用材料。
使用前详细检查,使用后整理就位,发现丢失或损坏立即报告。
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及其它物品,不准将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4.进入实验室必须自觉保持室内安静、环境整洁,严禁吸烟、进食。
必须注意安全,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若发生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气源,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并保持现场,不得自行处置。
待指导教师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实验。
5.实验完毕后,应整理好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打扫好卫生。
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实验记录后方可离开。
6.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计算,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凡不合要求者视具体情况补做实验或补写实验报告。
7.凡因违反操作规程或擅自动用其他仪器设备而导致损坏者,必须写出书面检查,视情节轻重和认识程度按章予以处理。
8.在实验中对破坏实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不听指导的学生,实验教学人员有权停止其本次实验,本次实验成绩为零。
由学生提出或教师组织的课外实验,须事先向有关实验室提出申请,经系领导批准同意后,在实验室安排的时间内进行。
补做实验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系领导批准后,在实验室安排的时间内进行。
前言机械原理实验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实际观念、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机械原理实验的任务和目的是:1.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机械原理实验常用的仪器和装置;2.使学生能熟练使用机械原理实验常用的仪器、工具和量具;3.使学生能掌握机械原理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能掌握常用测试技术、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实验结果的综合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4.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解、改进机械原理实验方案的基本能力;5.使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并作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习惯;6.使学生逐步具有不怕困难、勤于动手的良好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谨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心得引言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可以了解机械结构与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机械设计与研发奠定基础。
在本次机械原理实验中,我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拆装与观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熟悉并掌握机械传动的运动规律。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拆装常见的机械传动装置,如齿轮、链条、皮带等;2. 观察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分析机械传动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实验一:拆装齿轮传动步骤:1. 拆卸齿轮传动结构,观察齿轮的型号和齿数;2. 测量齿轮的模数、分度圆直径等参数。
观察结果:通过拆装齿轮传动结构,我发现齿轮的组成主要包括齿轮和齿轮轴。
齿轮的齿数和型号会直接影响到机械传动的速比和传动比,齿轮的模数和分度圆直径则是齿轮设计和制造的重要参数。
实验二:拆装链条传动步骤:1. 拆卸链条传动结构,观察链条的组成和结构形式;2. 测量链节的长度、链条的宽度和厚度。
观察结果:在拆装链条传动结构的过程中,我发现链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链节和链板。
链节的长度和链条的宽度决定了链条的承载能力,而链条的厚度则影响着传动的效率和耐久性。
实验三:拆装皮带传动步骤:1. 拆卸皮带传动结构,观察皮带的结构特点;2. 测量皮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观察结果:通过对皮带传动结构的拆装,我发现皮带主要由橡胶和纤维材料组成。
皮带的长度与传动两端的距离相关,而皮带的宽度和厚度则会影响到传动的可靠性和传动能力。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机械原理实验,我对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和制造中的各种参数对传动性能的重要影响,例如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链条的长度和宽度、皮带的厚度等。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原理》齿轮传动的设
计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齿轮传动装置,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实验原理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方式,利用齿轮间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
齿轮传动具有传递效率高、传递力矩大、传动平稳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3. 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以下装置进行齿轮传动的设计:
- 主动轮:直径为20cm的齿轮
- 从动轮:直径为10cm的齿轮
4. 实验步骤
1. 确定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齿数与齿轮直径成正比。
2. 计算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比,转速比等于主动轮齿数除以
从动轮齿数。
3. 根据所需的传动比例,调整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直径。
4. 制作主动轮和从动轮,确保齿轮的齿数和齿形符合设计要求。
5. 安装主动轮和从动轮,并测试齿轮传动的运动情况。
6.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传动比例等。
5.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制作了齿轮传动装置,并测试了其
传动效果。
实验数据表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比符合设计要求,传动效率较高。
6.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机械传动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
机械设备中。
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实验改进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与传动比例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不同齿轮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以提高齿轮传动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期:机械设计教研室河南机电⾼等专科学校机构现场认识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回答问题1.根据机构中移动副数⽬的不同,平⾯四杆机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2.根据连架杆是否能整周转动,平⾯铰链四杆机可分为、、。
3.在平⾯四杆机构中,由主动件的转动转换为从动件的移动的机构有、。
4.凸轮机构是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副机构。
5.凸轮机构按其从动件的基本形式可分为、、。
6.凸轮机构按凸轮形状可分为、、。
7.凸轮机构按凸轮与从动件保持⾼副接触的⽅式可分为、。
8.在平⾯齿轮机构中,传递两平⾏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有、、。
9.在平⾯齿轮机构中,由转动转换为移动的齿轮机构是。
10.在空间齿轮机构中,传递两相交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是。
传动两交错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有、。
11. 根据轮系在传动中各个齿轮的轴线在空间的位置是否固定,可将轮系分为、、。
12.轮系的功⽤有、、、、、、。
13.常⽤的间歇机构有、、、。
六、进⾏了这次机构现场认识实验后,你有何收获、体会和建议?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实验⽬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注:上⾯所画的机构运动简图中,如有复合铰链、局部⾃由度、虚约束应在图中指明。
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及仪器三、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齿轮⼏何尺⼨计算20m mm =,20α= ,8z =,1a h *=,0.25c *=,变位系数10.5x =,20.5x =-四、回答问题1.记录得到的标准齿轮齿廓和正、负变位齿轮齿廓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2.通过实验,你观察到的根切现象发⽣在基圆之内还是在基圆之外?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避免根切?3.⽐较同⼀齿条⼑具加⼯出的标准齿轮和正变位齿轮的以下参数尺⼨:a f ab s s p h h r r m 、、、、、、、、,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为什么?五、附齿廓范成图插齿原理演⽰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回答问题1.范成法加⼯齿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插齿法加⼯齿轮有哪些优缺点?3.插齿演⽰机的传动中采⽤了哪些机构?作⽤如何?。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设计机械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2. 机构的运动分析,包括机构的自由度、速度和加速度分析;3. 机械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4. 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机械运动测试仪;3. 传感器;4. 数据采集器;5. 计算机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台的结构,了解实验台的组成和功能;2. 将实验台上的各个部分连接好,确保连接正确;3. 开启机械运动测试仪,进行运动测试;4. 使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5. 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6.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原理理论;7. 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1. 机械运动测试仪的数据:- 机构1的运动速度:v1 = 1.2 m/s;- 机构2的运动速度:v2 = 0.6 m/s;- 机构3的运动速度:v3 = 1.0 m/s;2. 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机构1的加速度:a1 = 0.2 m/s²;- 机构2的加速度:a2 = 0.1 m/s²;- 机构3的加速度:a3 = 0.3 m/s²;3. 机械振动测试数据:- 频率:f = 10 Hz;- 振幅:A = 0.05 m。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原理理论,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方程、机构的运动分析等;2. 实验结果表明,机构1、2、3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符合理论预期;3. 机械振动测试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和振幅符合理论预期。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机械原理理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通过实验,掌握了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械原理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机械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器材及仪器1.简单机械模型(包括滑轮、斜面、杠杆等)2.测力计3.直尺4.卡尺5.万能表三、实验原理1.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机械是指由几个基本部件组成的机构,其结构简单,但具有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滑轮、斜面和杠杆等。
滑轮是一种圆形物体,通常用于改变力量方向或大小。
斜面是一种平面呈倾斜状态的物体,通常用于减小移动物体所需的力量。
杠杆是一种刚性棒,在支点处旋转,可用于增加或减小力量。
2.测力计测量法测力计是一种测量力大小和方向的仪器。
它利用弹簧伸长或缩短来反映力的大小,并通过指针或数字显示力的大小。
在机械原理实验中,测力计常用于测量斜面上物体的重量,以验证斜面的减力作用。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滑轮实验将一根细绳套在滑轮上,然后将两端拉直,使滑轮旋转。
通过测量细绳两端所需的力量和滑轮旋转的速度来验证滑轮改变了力量方向和大小的作用。
结果:当细绳两端所需的力量为10N时,滑轮旋转速度为2m/s。
2.斜面实验将一块物体放在斜面上,并固定一个测力计在斜面下方。
通过测量物体重量和斜面长度来验证斜面减小了移动物体所需的力量。
结果:当物体重量为5N时,在10cm长的斜面上所需的力量为2N。
3.杠杆实验将一个木板固定在支点处,并在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
通过调整支点位置来改变物体平衡时所需的力矩,从而验证杠杆增加或减小了力矩。
结果:当支点位置距离物体较近时,平衡所需的力矩较小;当支点位置距离物体较远时,平衡所需的力矩较大。
五、实验分析通过本次机械原理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滑轮、斜面和杠杆等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
此外,我们还掌握了测力计测量法,并在实验中使用了它来测量斜面上物体的重量。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滑轮可以改变力量方向和大小。
实验报告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实验名称实验一机械常见机构认知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日期实验地点评定成绩指导老师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编实验一机械常见机构认知一、概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统称,机器是由各种机构组成,一部机器由一种或者多种机构组成,如内燃机是由曲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组合而成。
机构的运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一些常见的基本机构通过各种组合形式来协调实现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特点和应用场合,以及运动的传递过程。
二、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基本机构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
2.了解机构的组成和运动传递过程。
三、实验设备1.配有同步讲解的“机械原理语音多功能控制陈列柜”。
本套陈列柜是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主要展示平面连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演示机构的传动原理。
2.各种典型机构模型及机构创新设计产品。
四、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1.观察陈列柜中及实验台上各种机构,初步建立对各种常见机构的基本认识。
2.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各种机构的同步讲解,加深对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的认识。
4.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台,将实验台上的各种机构放回柜中。
5.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以观察和思考为主,不要用手拨动陈列柜中的传动机构。
实验一机械常见机构认知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思考题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械、机器和机构3.举例说明什么是构件构件和零件有何区别。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类)实验名称:对称张力系统实验目的:1.了解受力分析的原理。
2.掌握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3.熟悉张力系统平衡、重心定位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张力系统是指由连续的杆件、金属丝等构成的空间结构。
由于每个杆件所受的张力都是相等的,因此又称对称张力系统。
在力的作用下,桥梁、吊桥等结构就构成了张力系统。
在给定的运动条件下,通过受力分析计算每个零件的拉力和重心位置,能够为设计和制作张力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受力系统看作一组平衡的受力。
按照平衡条件,可以列出各个受力的方程式,从而获得未知的受力大小和方向,达到定量分析受力的目的。
实验步骤:1.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并调整扭簧,使圆盘处于平衡状态。
2.记录各部件的长度,如张力杆、静压杆、支腿等,以及各杆件的夹角。
3.通过旋转支腿和调整支脚长度,使得整个系统完全平衡。
4.使用角度测量器,记录各个杆件的角度,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结果:以对称张力系统为例,在实验中记录下如下数据:支脚长度:16.5mm张力杆长度:10mm夹角1:60°夹角2:45°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出各个杆件的拉力分别为:张力杆1:2N结论: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有效地计算各个杆件的拉力分布,并在实际工程设计、制作中提供重要参考。
在实验中,通过调整支脚长度和杆件夹角,可以使对称张力系统达到完全平衡的状态,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信息。
该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桥梁、吊桥等结构的设计、制作和维修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机械基础实验报告引言:机械基础实验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和基本工具操作。
本次实验探索了机械基础中的几个重要实验内容,包括力的平衡、杠杆原理、简单机械、力的分解等。
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对机械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
实验一:力的平衡在力的平衡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力的平衡条件和方法。
首先,我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了不同物体的重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随后,我们将重量负载于吊秤上,并利用杆的平衡条件测量了吊秤的杆长,进一步验证了力的平衡。
实验二: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机械学中重要的基础原理之一。
通过杠杆原理实验,我们了解了支点之间的力的平衡关系和杠杆的作用原理。
我们设置了不同大小的力臂、力矩臂和力矩,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条件下的力的平衡点和力矩。
实验结果表明,力的平衡点受力臂和力矩臂的比例影响,力的大小与力矩的乘积成正比。
实验三:简单机械在简单机械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滑轮和倾斜面两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力量下的物体的移动距离和力的大小,验证了简单机械的力倍增原理。
同时,我们也对不同重力条件下斜面的斜率和摩擦力进行了测量,加深了对摩擦力和斜面作用的认识。
实验四: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机械学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在力的分解实验中,我们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并通过测量和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了力的分解定律。
实验结果显示,实际的分力大小和计算的数值非常接近,说明通过力的分解可以准确地求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通过机械基础实验,我们了解了力的平衡、杠杆原理、简单机械和力的分解等基本内容。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数据分析的技巧。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证明了机械基础原理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