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及海外汉学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汉学名词解释汉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集中研究几千年来汉语及其历史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性研究。
汉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既包括语言学和文化方面,也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历史地理、考古学等学科。
汉学的范围极其广泛,由汉语的历史、文法、语法和拼音、语义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历史,思想,礼仪,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构成。
汉学主要关注汉语及其文化的历史发展、汉语的形成和变化、汉语的系统、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汉语的方言和特征以及汉语的语法和语义等。
汉学研究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特别是涉及到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历史、宗教观念、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
汉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以说它是通过研究中国民族和文化的语言和文字,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汉学也是一种以中国语言学,文学,文化,历史和思想为特色的学科,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程,也揭示了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
除了研究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外,汉学还通过其他语言,如满族语、哈萨克语、汉语方言等,探讨中国文化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汉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也是探索中华民族的“命脉”。
汉学的研究,不仅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发展。
汉学的研究可以定义为:研究汉语的历史、语言、文化、社会、结构和功能以及汉语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影响等问题。
汉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近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汉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当今世界,汉学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汉学也是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也对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实践用途,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和使用效率,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汉学的实践运用,可以通过鉴定古代古籍文献,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一、丝绸之路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古代中国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而欧洲的马匹、玻璃器皿等物品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史悠久。
二、汉学运动
汉学运动是指欧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形成了汉学运动。
如德国的李希华和法国的豪和葛朗台等,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语言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汉学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彼此文化的认识。
三、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的庆祝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中国文化爱好者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庆祝。
例如,日本的京都市每年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节,为期三天的活动包括武术、民俗表演、中国菜肴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众。
四、文化交流团体的组织
当前,各种文化交流团体经常组织座谈会、文章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国家文物局的合作,先后展出了两次“丝路与海洋世界文化遗产展”,展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五、汉语的普及
总之,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发展中国文化与文化产业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都非常重要。
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作品中华文化有许多经典著作,对外译作品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以下是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作品,按不同领域进行划分。
1. 文学经典:-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西游记》:这是另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Journey to the West》和《Monkey》。
- 《水浒传》: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The Water Margin》。
-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2. 哲学经典:- 《道德经》: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Tao Te Ching》。
- 《孙子兵法》: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兵法著作,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如《The Art of War》。
3. 文化经典与经济:-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除了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在国际间也广泛影响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出做出了贡献。
- 《周易》: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经典,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为国际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预测未来的手段。
4. 诗歌与文学:- 《唐诗三百首》:这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优雅和艺术特点。
- 《古文观止》:这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精华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帮助国际读者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这些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和语言版本的传播,让国际读者有机会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汉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传统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从汉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传统要走向世界,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和创新。
首先,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例如,“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和谐共处但又尊重差异,这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又如“仁爱”思想,倡导关爱他人、友善互助,这种价值观对于构建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将这些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阐释和传播,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是中国文化传统走向世界的关键。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影视制作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中国文化。
例如,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动画片,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故事讲述中国文化的魅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趣、易懂的文化内容,吸引全球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如线上讲座、论坛等,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汉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当积极与各国的汉学家、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文化项目和活动。
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和接受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传播。
同时,也能够借助国际平台和资源,提升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至关重要。
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国文化,还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以下是英汉对比的中国哲学简史:先秦时期英文名称:Pre-Qin Philosophy中文名称:先秦哲学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涌现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英文名称:Confucianism中文名称:儒家简介: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道家英文名称:Taoism中文名称:道家简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道”的观念,强调随性而生、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等思想。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英文名称:Mohism中文名称:墨家简介: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贪欲、奢侈,主张爱人如己、国家公益、天下为公。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后来逐渐式微。
法家英文名称:Legalism中文名称:法家简介: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重视法律制度、推行奖罚分明。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名家英文名称:School of Names中文名称:名家简介:名家思想主要关注语言和辩论,提出了诸多关于名实、名辞、词语意义等问题的理论。
名家学说在先秦时期较为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
秦汉时期英文名称:Qin and Han Philosophy中文名称:秦汉哲学简介:秦汉时期,儒家成为了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而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唐宋明清时期英文名称:Tang, Song, Ming, and Qing Philosophy中文名称:唐宋明清哲学简介: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清代的孔孟学派、道教思想等。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1.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
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
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
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
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汉学概念:汉学是域外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客体的历史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传统汉学,其研究对象偏重于历史上的中国,以学院式的法国汉学为代表;其二是现代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汉学,大致崛起于二战之后,尤以美国中国学为代表。
汉学与国学的关系以研究主体区分:国学:中国人研究中国汉学:非中国籍人士研究中国自我与他者的角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汉学与现代中国学的关系传统汉学:研究对象以古代中国为主,尤以语言为最初的研究客体现代中国学:则不并不限于古代,近现代甚至当代中国都可以成为它的研究对象传统汉学:早期欧洲汉学为代表,侧重中国古典语言文字、历史、思想文化的研究现代中国学:美国中国学为代表,侧重对中国的现实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新汉学新汉学之一“新汉学”:专门指称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为代表的民国考据学,是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在民国的延续新汉学之二——新汉学计划提出“大汉学”、“新汉学”构想并付诸实践:“新”在于汉学要面对当今最新的世界形势;“大”在于传统汉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汉学史分期汉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后至15世纪)汉学的初创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汉学的繁荣拓展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汉学史书籍综合类: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上海书店,1949,中国学者首次系统研究西方汉学史。
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2002、刘正《图说汉学史》2005、孙越生、黄长著《欧洲中国学》2005、列国汉学史书系(中国学术史上第一套汉学史书系)2007始、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2009。
国别类: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1991、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1994、张静河《瑞典汉学史》1995、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2004、阎国栋《俄国汉学史》2006。
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称呼一、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知识: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二、China的起源语源学:英文China、法文Chine,意大利文Ciné,希腊文Thine,拉丁文Sinae分别被译为秦那、支那、支尼、秦尼、秦奈拉丁文sina希腊文最早,150年,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eus的《地理志》:sinae、seres530年,希腊传教士科斯马斯Cosmas著有《基督教世界风土记》,称中国为秦尼扎(Tzinitza)或秦尼斯坦(Tzinista),是梵文Cinasthana(震旦)的希腊语译法三、“赛里斯”四、桃花石(Taugas)7世纪中叶依据突厥人的文献《马可·波罗游记》的两个版本:目前最常见的中译本是冯承钧译沙海昂本(中译本众多);英文本中最佳的为穆尔与伯希和的校订本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因为二人的合译本是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的现存抄本中最好的马可·游记版本的全译本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流行最广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有两部:《马可·波罗游记》和《曼德维尔游记》,甚至在中世纪晚期后者可能比前者流传更广。
海外汉学发展意义1. 海外汉学的定义和背景海外汉学是指在海外进行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学科系统,一般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海外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逐渐兴起,例如英国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先后开设了中文、汉学专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华裔学者为主的汉学研究团体或学术组织。
2. 海外汉学的意义海外汉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外汉学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促进中外交流海外汉学强调中国文化的宣传和研究,通过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活动等形式加深中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同时,海外汉学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2.2 传承中华文化海外汉学从陶渊明到现代文学,从谢灵运到明末清初的政治制度,再到现代的文化传承,涉及了各个时期的中华文化,深度剖析文化内核,不仅可以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更有助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通有无。
2.3 推动学科进步海外汉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学科化,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中国文化研究成为独立的学科。
同时,海外汉学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持海外汉学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支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海外汉学可以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支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
3. 海外汉学的未来发展3.1 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未来,海外汉学应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在青年交流和学生交流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海外汉学者可以探索一些富有实践性和寓教于乐的交流活动,例如中文角、文化沙龙等,吸引更多的中、外青年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八下历史五单元观点论述题八年级历史第五单元观点论述题: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古代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无论是服装、音乐、建筑,还是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古代中国都有着相当的传统和历史积淀。
这些传统和积淀早在古代就开始向外传播,使得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散至周边国家。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古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古代中国,典章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将这种制度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民族的灵魂。
典章制度规定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范畴,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
因为典章制度在中国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会在对外交往上遵循典章制度,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尊心。
同时,中国的典章制度也被其它国家所接纳和传播,成为海外汉学和传统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是首先建立在语言文化基础上的。
汉语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整体进步。
从楚国的楚辞、唐早期的诗歌,到宋代前期以陆游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人们透过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哲学思想和情感,真正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传承的无限魅力。
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美术也流传至今。
中国画、绘画、书法、篆刻和雕塑等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力。
作为一段精彩的历史,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还存在许多优秀的历史典故和箴言警句,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而无仁,不可以长久”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础。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被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中国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中,不仅仅是在贸易交流上的,还在宗教、政治、科技等各方面深入影响了海外各国。
比如,公元七世纪的唐代时期,唐朝的国力强盛,技术水平也相当领先,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唐朝与中亚、印度、波斯和日本等国的交往都非常频繁,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各国家。
理论平台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及其包容性——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李雪涛瑞士首都伯尔尼联邦广场的中国武术爱好者(摄影/刘军)2012/4/对外传播36理论平台对外传播/2012/4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明。
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
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的惨剧。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Erik Zürcher, 1928-2008)教授一生的兴趣主要在与文化冲突相关的各类主题——“当东方遇到西方”时中国的各种反应。
许氏于1962年在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的就职演讲中,就将这类的主题归结为“误解的对话”(Dialoog der Misverstanden):“我相信中国文化每在遇到外来冲击的时候,特别能表现出她的特质。
”⑧这类时而成功、时而失败的交流却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许理和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对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历史的研究,乃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都是为了设法弄清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及其适应过程。
宋代的时候,传统的儒家学说已经无法应对佛教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于是产生了吸收佛教性相二宗的哲学思想而构建心性本体的宋明理学,从而将传统伦理学维度的儒家思想发展成了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哲学。
宋明理学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将“理”、“心”的观念从伦理学的范畴提升到本体论的范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会产生朱熹、陆九渊这样的理学大师。
所谓“零和博弈”的观念,亦即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就必然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截然相反,甚至是完全敌对的,是错误的看法。
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这一包容性,其中自然也包括西方的智慧,才能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海外汉学中有哪些有趣的研究案例在海外汉学领域,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我国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奥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研究案例。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入手,为你介绍一些令人着迷的海外汉学研究案例。
深度探究1. 《江南人文地理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者们对我国江南地区进行了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发现江南地区独特的水系文化,探讨了水乡文化对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这一研究案例深入挖掘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江南地区。
2. 《我国古代医学药物研究》在英国牛津大学,一位研究我国古代医学药物的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对古代医书的研读和中药材的提取分析,他们重新审视了我国古代医学的药物疗效,挖掘出许多古代药方的新用途和疗效。
这一研究案例深度挖掘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典,为全球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启发和突破。
广度拓展3. 《我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位学者对我国传统戏剧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
通过分析海外戏曲表演团体的演出和教学活动,他们发现我国传统戏剧在海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融入了当地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研究案例广度展现了我国传统戏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路径。
4. 《我国古代文学翻译与解读》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学者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阐释,他们重新审视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海外读者带来了全新的理解和体验。
这一研究案例广度挖掘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为世界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介绍的海外汉学研究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海外汉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古代医学药物分析、戏剧传播与中古文学文本解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了我们对我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海外汉学研究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海外汉学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海外汉学研究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汇报,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等领域,海外汉学研究还涉及到中国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海外学者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其次,海外汉学研究在学术成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海外学者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见解的重要著作。
这些成果不仅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文化研究资源,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海外汉学研究也在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外学术界的交流互鉴,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对于未来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海外汉学研究的支持与引导,鼓励更多的学者投身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的多样化、学术成果的丰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进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外汉学研究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世界汉学与中国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兴趣与需求不断增加,汉学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汉学家的贡献以及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以期为汉学研究和中国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世界汉学和中国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解释为什么世界汉学和中国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2. 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介绍世界汉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突出不同时期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
探讨世界汉学在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世界汉学家的贡献:详细介绍一些世界知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分析他们对中国学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4. 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探讨中国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中国研究对世界的贡献和意义。
5. 结论部分:总结世界汉学和中国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对这一领域的建议和展望。
文章结构清晰,每一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分析和讨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文章撰写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了探讨世界汉学和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世界汉学家的贡献以及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价值,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学的发展和传播,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正文2.1 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兴趣与研究,汉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中国哲学文化及海外汉学
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总和。
2.内圣外王: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其中,“内圣”指主体修养对善的把握;“外王”指把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3.三患:指引起社会动荡的三大隐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其根源是统治者征收重税、过分压榨百姓和搜刮民脂民膏。
4.四谛说:佛教中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四谛说的理论基石,佛教先天预设人生是苦难的历程,指精神的逼迫性,大千世界是人生诸多痛苦的汇集。
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
灭谛指一种无痛苦的状态,佛教主张要灭尽人间现实的贪欲,才能解除人的烦恼。
道谛则是探讨如何达到灭的方法。
5.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出自《大学》,“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6.穷独达兼: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
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反应出从容的文化心理。
7.兼以易别:用兼爱的高尚品格来置换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自私者。
8.禅宗:禅宗是汉川佛教宗派之一。
梵语“禅那”,意思是“静虑”,以思悟佛理、静息欲念作为行修的方式。
“凡夫即佛”和“顿悟成佛”是其两大理论基石。
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佛教发展地阶段。
答:第一阶段:汉朝——南北朝佛教传入期
佛教传入的第一站:洛阳白马寺原始经典的印度佛教
第二阶段:隋唐时期佛教全盛期
中国寺庙林立、宗派林立:法相宗、三论宗、律宗、密宗等等。
其中,禅宗以称臣的方式向皇权妥协,步入宫廷。
第三阶段:宋朝——清末衰败期
儒家吸收佛教养分
2.简述中国仕进制度的阶段。
答:(1)选贤授能禅让制尧舜禹
(2)养士战国时期
(3)军功爵(以军功取爵位)秦国开始
(4)乡举里选察举制汉代董仲舒建议自下而上推选。
是一种进步,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5)九品中正制(细化的察举)最早由曹操提出唯才是举
(6)科举制
3.归纳中国文化精神。
答:(1)自强不息
(2)正道直行
(3)贵和持中
(4)民为邦本
(5)平均平等
(6)求真务实
(7)豁达乐观
(8)以德制欲
4.如何评价三世演化说?
答:韩非的三世演化说概况地讲,即是“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是一种承认发展地历史,是韩非专制主义法家思想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地主阶级对自己力量
和前途的高度自信,同时,也反映出法家强权政治的一个侧面。
5.什么是科举制?谈谈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科举制是指由国家设立一定的科目,通过定期同一考试来选拔人才、分配官职。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下三点影响:1.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风尚。
强化了国人当官的心理。
官本位思想。
2.受做官心理的制约,读书成了光宗耀祖的手段,增强了宗法心理。
3.强化了重道轻器的社会心理,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三、分析题
1.士可杀而不可辱:作为“士”的人,宁可就死,也不能被侮辱。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正道直行指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崇尚气节。
它使我们的民族特别重视人的情操,培育了民族的自尊心和浩然正气。
比如:孔子推崇“士可杀而不可辱”、“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它们都体现了正道直行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还为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培育了正义感和是非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人总是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历史上涌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就是有力的凭证。
直到现代,正道直行成为我们彰扬的心理素质,如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实际上成为我们今天的价值标准。
同时也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正道直行有严重的缺陷。
传统的气节观很讲究君子、小人、华夷,这隐含着轻视下层劳动者的贵族观念,实际上是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论。
于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往往会流露出盲目排外的狭隘心理。
此外,它还往往成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拉帮结派的催化剂,因而忽略了对阶级区别和政权本质的把握。
(详见《中国文化精神》)
四、论述题
1.用文化或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一种民俗或一种社会现象。
2.谈谈读一本有关传统文化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