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蒙古进入临安前后杭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宋怎么灭亡的?被外族统治南宋十万具尸体浮
海
导语: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
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
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
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趋向衰落。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
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
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后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到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南宋灭亡始末:
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
次年,蒙古人挥兵南下,但被宋军阻击在长江北岸。
1267年,登上大汗宝座的忽必烈再次率精兵卷土重来。
生活常识分享。
元代杭州:从偏安政权首都到帝国南方统治中心在杭州的发展史上,宋元两代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
南宋以杭州为国都(行都,名临安),1275年前后人口超过百万。
法国著名宋史专家谢和耐认为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为富庶的大都市,他的名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即以杭州为研究中心,认为早已开始了“近代化时期”的中国的显著标志是城市中心和商业活动的突出发展。
从他的视角看,杭州浓缩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体现了那个时代最具典型性的特征。
但他同时认为,正是蒙古人的入侵阻断了这一迅速进步的过程。
然而,谢氏在论证所谓的“阻断”作用时,又利用了马可波罗有关杭州繁盛的记载,这恰恰说明,元代的杭州继续保持着“五方民之所聚,货物之所出,工巧之所萃,征输之所入,实他郡所不及”的发展势头。
与蒙古征服金朝不同,元朝对南宋的征服战争并没有对南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势头也没有中断。
由原浙西、浙东、江东、福建四路组成的江浙行省(元朝后期辖区有部分变化),辖境北起长江,南包福建,东始大海,西至鄱阳湖,是原南宋统治最核心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也最为发达。
入元后,江浙在全国十一个行省中,人口最多,社会最为富庶,地位最为重要。
文宗至顺元年(1330),户部登记在册的钱粮户数为13400699,江浙省有6162492户,占46%;天下岁入粮数,总计12104708石,江浙省4494783石,占37.1%;江南三省天历元年(1328)夏税钞数,总计中统钞149273.5锭,江浙省57830.5锭,占38.7%。
正因为其重要性,元代在江浙行省派驻的军队数量在南三省中最多,朝廷派往行省的长官为丞相,而不是其它行省的平章。
对此,元人有一个很好的概括:“江浙行省视诸省为尤重,土地广,人民众,政务繁,而钱谷之数多也,朝廷之所注倚。
”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枢纽杭州作为江浙行省首府,从一个政治上南北对峙、分裂而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南方偏安政权的首都,变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大一统帝国的南方统治中心。
南宋灭亡的过程13世纪,蒙古军横扫欧亚各国,可谓战无不胜,只有南宋顽强的与蒙古打了半个世纪的战争.除了文天祥,这段历史现在已很少有人提起,因此重温这段历史,以祭奠英勇抗蒙的南宋军民,鞭笞弄权误国的奸臣,鞭笞叛国降敌的贰臣.谁是蒙古最强劲的对手?成吉思汗一直瞧不起不会骑射只会享受安逸的汉人,也自始至终未把南宋当作是强劲的对手.在其刚起兵时,他一直视金人为其最强劲的对手,只是金兵让他失望了,中原一百年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女真人尚武的风气.居庸关一役金兵大败,溃不成军,而后成吉思汗占领金朝原都城中都(今北京),金人只得向其纳贡称臣.随后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对手,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遭遇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直至他死时,他也不会料到,他最轻视的汉人会是蒙古征服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最难啃的骨头.初次交手,宋兵不堪一击1227年,成吉思汗死,他的儿子窝阔台根据他临死前的战略部署,开始灭亡金国的军事行动,即假道南宋,合围金国.1231年,假道南宋的任务由拖雷率领的三万铁骑来执行,而南宋既不敢拒绝又觉让人假道有失颜面,在半推半就之间与拖雷发生冲突,只是宋军毫无战斗力,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此后宋军再无勇气低挡,拖雷顺利抵达湖北,趁金兵后方空虚北上,直逼汴梁,从而大乱与蒙古主力对峙的金兵阵脚.最终蒙古军攻陷汴梁,金朝大势已去,而拖雷仅以三万骑兵就如入无人之境,极大震动了南宋朝野.金哀宗的哀求早在汴梁陷落前,金朝皇帝哀宗就辗转逃到蔡州,此时,曾受尽金人羞辱的南宋与蒙古达成协议,双方联盟合围蔡州,灭金后,蔡州一带大片土地划归南宋.金哀宗也只有向南宋苦苦哀求,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南宋与金结盟,共同抵抗蒙古.只是过去的耻辱和大片土地诱惑早已使南宋皇帝失去了判断能力,断然拒绝了哀宗的要求.随后,蔡州之战打响,宋军首先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时间是1234年.南宋的北伐在灭亡金朝后(1234年),蒙古军主力北撤,而南宋的宋理宗刚刚亲政一年,急于光复中原,下令宋军趁蒙古无暇南顾,开始北伐,以收复洛阳,汴梁,商丘三京.实际情况是中原地区经过蒙古洗劫,已是满目疮痍,宋军一路所收复的城市包括汴梁,洛阳都几乎空无一人,北伐宋军根本得不到给养补充,很快陷入困境.而蒙古为阻止南宋北伐,居然掘开了黄河大堤,水淹宋军,此后,故意引诱宋军深入的蒙军趁机合围,北伐宋军大败,从此只得转入战略防御.第一次蒙宋战争,蒙古遭受重大挫折1235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刚开始,蒙古军就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军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东两路军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抵抗的宋军有些招架不住,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孟珙救援.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至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而孟珙则进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军队势如破竹,进逼三峡,孟珙率部迎敌,至1240年初,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到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蒙哥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直到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甘肃出兵,经川西,灭亡位于云南一带的大理国,从而完成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这个计划最终得到大汗蒙哥的批准.1252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开始了灭亡大理国的长途奔袭,至1254年,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汗丧命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抗蒙名将孟珙,杜杲相继病逝,实乃南宋一大损失.而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经营过,并在合州旁的钓鱼山修筑堡垒以加强合州的防御能力.孟珙死后,其部将王坚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强防守,因此,当1259年蒙哥率领的蒙古军来到合州后,马上就遇上了挫折,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双方签定议和协议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汗位去了.至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为以后埋下了祸根.蒙古内乱与南宋奸臣当道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12 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蒙古内乱本来是南宋的好机会,可是南宋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定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回临安后,其又编造打败忽必烈的谎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贾似道此人外强中干,表面嚣张,内心非常惧怕蒙古人.其残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将领都被他关进了监狱,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在迫害忠良的同时,贾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所谓心腹,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趁蒙古内乱和贾似道营造的太平气氛,杭州的君臣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岂料大难即将来临,南宋之亡,始于贾似道.襄樊保卫战忽必烈在平定李檀叛乱后,于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从而结束了蒙古4年的内乱.而反观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将被杀,军政日趋腐败,于是,忽必烈将灭亡南宋作为头等大事.也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四川守将刘整见其他将领被害,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刘整本为孟珙部将,深得孟珙所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也因此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 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复以来,一直被南宋苦心经营,城防相当坚固,兵多粮足.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
南宋历史故事北宋晚期,成长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多次击败辽国建立金国的同时,又与北宋签订“海上之盟”,并最终联合北宋将辽国攻灭。
很快,金国便凭借其“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强大军事实力发动了灭宋战争。
公元1127年,金国铁蹄南下攻破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一干皇亲国戚、官员妃嫔,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北宋由此宣告灭亡。
与此同时,唯一幸免于难的皇室成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皇帝,南宋由此正式建立。
自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开始,到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bǐng)跳海自尽为止,南宋一共享国152年(北宋167年),出现了9位皇帝。
虽然和北宋一样国号都是“宋”,但由于其都城临安(今杭州)相对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位置靠南,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南宋”。
话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时,康王赵构正在河北地区组织军队救援,这也让其成为赵宋皇族近支里的唯一幸存者,随后赵构顺理成章地被各地抗金军民拥立为皇帝,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初即位时,金军兵锋正盛,他只得一路南逃。
据考证,其逃跑路线大概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扬州-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加起来一共在海上漂泊了四个月之久,金国称之为“搜山检海”,而由于当时赵构的年号为“建炎”,所以历史上又美其名曰“建炎南渡”。
在逃亡的这段时期,宋高宗一度因为“苗刘兵变”而被迫禅位给自己三岁的儿子赵旉(fū),幸亏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及时勤王平定了兵变,宋高宗才得以复位。
另外,韩世忠还一度以八千兵力将北撤的十万金兵阻击在黄天荡(今南京栖霞区一带)达48天之久,岳飞也在附近与金兵交战时取得了胜利,这才总算让立足未稳的南宋朝廷得以安定下来。
宋高宗在位时重用主和派秦桧等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费尽心机解除武将们的兵权,甚至还不惜以杀害岳飞等人为代价和金国进行谈判求和,最终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纳贡称臣,也算是结束了宋金之间十多年的战争状态。
元朝名将张弘范,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崖山海战灭亡南宋本文导读: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
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
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就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
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以少胜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才能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从了张弘范的计谋,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逐步缩小。
张弘范于是在襄阳、樊城之间,建筑了一个坚强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
“一字城”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
这样,包围圈进一步逼近樊城。
第二年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了流矢。
他把伤口裹扎了一下,马上就到大本营晋见主帅,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的救援。
同时在攻取的策略上,建议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阳也就无险可守了。
他的这些主张,取得主帅同意后,立即组织新的进攻,他身先士卒,轮番猛扑,很快就拿下了樊城。
宋方樊城守将范天顺战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战,兵败后投火自尽,这是一场极艰苦的战役。
樊城这个坚垒一突破,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也就只好举白旗投降了。
从至元四年(1267年)至至元九年(1272年)坚持六年的襄樊战役,胜利结束。
这是宋元之间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元军攻克襄阳后,南宋门户洞开,崩溃已成定局。
张弘范以襄樊战役的功勋,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奖励的荣誉。
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奖赏。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颜开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势。
伯颜分兵二路,一道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道由他率领,命降将吕文焕为前锋,这路元军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
他们由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准备直扑临安(今杭州)。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伯颜议和。
【宋朝历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原文标题:《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故纸堆中淘出的纸上王朝《蒙古元入侵前夕中国的日常生活》[Law]由谢赫耐和刘东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列一个书目:《梦粱录》、《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吴船录》、《鸡肋编》、《都城纪胜》、《棠阴比事》、《钱塘县志》、《直腊风土记》、《夷坚志》、《说郛》、《马可波罗游记》。
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事实上,它们都与南宋时期的中国首都杭州有关。
虽然笔记、轶事、笔记小说、方志和游记的体裁不同,但它们都记录了南宋杭州的社会状况、居民生活、城市变迁和文化娱乐。
尽管自1276年蒙古人占领中国以来,意大利马可波罗就记录了杭州,但杭州在王朝更迭后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用中国材料确认外国人的记录自然是有帮助的。
从这些故纸堆中是可以淘出一个纸上王朝的,这是考验学者的学识和耐心的工程。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便是如此构筑起来的。
译者刘东说:“《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日常生活》的写作方法让人想起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他们两人都专注于调查某一地区的日常生活。
《江村经济》写的是村庄、家庭、婚姻、亲戚、邻居、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工作、贸易等。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的日常生活》写的是城市、社会、居民的衣食住行、家庭、婚姻、四季、文学艺术、娱乐休闲,不同的是,《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实地考察一个多月后写的,而《蒙元入侵前夕的中国日常生活》则是汉学家谢贺耐根据中国原始资料和海外史料建立的纸质王朝。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南宋都城杭州当作一个病灶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琐碎周详而敏锐透彻,跨多种学科,选点准确,具有史家的格局和洞见。
这应该就是“新史学”的特征了。
元代蒙古征服中国的历史进程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由外族统治的朝代之一。
元代是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在13世纪末征服北方汉族政权后建立起来的。
本文将从蒙古征服中国的经过、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征服过程在构建元朝之前,蒙古人已经征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开始了征服世界的进程。
1211年,他率领蒙古军队向中国发动了进攻,先后征服了包括北齐、北汉、辽阳、魏瓦里、秦嬴、晋阳等在内的多个国家,从而扩大了蒙古帝国的领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军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攻打。
1234年,蒙古军队攻占中原的金朝首都汴京,金朝名存实亡。
此后,蒙古军队继续向南方的宋朝发起攻势,最终于1279年攻占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市),标志着中国被征服的过程全面完成。
二、政治制度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别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它是以蒙古族为中心建立的。
元朝以元世祖忽必烈为首的蒙古贵族掌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官方派遣太监监视地方官员,具有较高的统治效率。
元朝的军事制度也有所变革,它借鉴了蒙古草原上的骑兵战争方式,由马背上的蒙古族军者担任主力,利用了蒙古族与汉族、南方少数民族的优势互补性,而不仅仅依靠汉族士兵的传统散兵游勇。
三、经济元朝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在经济和贸易方面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朝代。
元朝统治时期,随着官方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实现了市场化经济和货币化经济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并且较为积极地开采了宝藏资源,一度达到了繁荣的极点。
同时,元朝的官方也大力鼓励工艺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制造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四、文化元朝时期由于汉族文化被岳飞、文天祥等人承载于民间,所以元朝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
官方给少数民族以自主文化生活的权利,并大力推动波斯、阿拉伯等文化进入中国。
元朝的都城大都与临安的辉煌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由外族建立的朝代之一,也是汉族以外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国家。
作为元朝始都,大都(今北京)承载了元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辉煌的临安(今杭州)则是元朝的南方重镇。
本文将着重介绍元朝的都城大都和临安的辉煌。
一、大都的建设和繁荣大都是元朝定都的地方,也是元朝政治和军事的中心。
大都的建设可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忽必烈在位期间,大力修缮城墙、宫殿和其他重要建筑,进一步扩大并美化城市。
大都城墙高大厚实,由红色砖石砌成,十分庞大壮观,耸立在金山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大都的繁荣主要展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
元代大都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和人才。
在大都的市场上,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贵重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出,使大都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与此同时,大都也是元朝文化的中心,各种学术、文艺和宗教活动在此繁荣兴盛。
大都的文化繁华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纷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元代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二、临安的建设和繁华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而在元朝时期,临安成为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曾将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但他下令在南方建设新的都城,这就是临安。
临安的建设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开始,他在此修建了大量宫殿、佛寺和道观。
临安的繁华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建筑方面。
临安毗邻钱塘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临安不仅拥有繁荣的城市贸易,还是世界著名的锡都,锡器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上享有盛名。
此外,临安的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聚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临安,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如绘画、诗歌和书法等。
同时,临安的建筑也十分壮观,著名的有灵隐寺、天竺山以及湖滨等等。
三、大都和临安的辉煌之处大都和临安作为元朝的两个重要都城,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辉煌之处。
临安的陷落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临安的陷落: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临安,位于今天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区域的一座古城,曾经是南宋朝廷的都城,也是一个千年古都。
然而,在南宋朝末年的战乱中,临安的陷落成为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之一。
本文将从临安的重要地位、元朝的崛起以及临安的陷落等方面,阐述临安的陷落是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
一、临安的重要地位临安古城地处江南水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
南宋朝廷于1127年迁都临安,并在这里修建宏伟的建筑群,加强城防,使其成为南宋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
临安城内还建有丰富的水利设施,包括南宋时期最重要的人工人工运河——大运河的起点,这种地理优势使得临安成为了水陆交通的枢纽,为南宋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二、元朝的崛起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蒙古人的出现和崛起源于成吉思汗的领导,他通过一系列的征伐,将欧亚大陆的大片地区纳入他的统治之下。
元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和壮大蒙古帝国,开始了对中国南方的征服。
三、临安的陷落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之一就是临安的陷落。
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政治斗争激化,使得南宋内乱不断。
而元朝利用这个时机,派遣军队进攻临安。
元军在军事技术和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迅速攻破了临安城的防线,南宋朝廷只能选择签订降书,将大片领土割让给元朝。
这一次临安的陷落成为元朝统一南宋的重要战役之一。
临安的陷落不仅仅意味着南宋朝廷的覆灭,也标志着元朝统一南宋的成功。
元朝成为中国的新朝代,它延续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而其统治范围远超过了以往的朝代。
然而,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元朝的统治方式和蒙古人的统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元朝统一南宋所带来的战争灾难也给南方地区带来了深重的创伤。
总结:临安的陷落是元朝统一南宋的关键战役,标志着南宋朝廷的覆灭和元朝的崛起。
元朝知识点总结一、元朝的建立。
1. 蒙古的兴起。
-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等经常发生战争。
- 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
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 元朝的建立过程。
-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统治。
1. 行省制度。
- 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在地方:-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直到今天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是受到行省制度的影响。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三、元朝的民族融合。
南宋的元朝入侵宋孝宗与忽必烈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元朝则是由蒙古族领导的外族政权。
在南宋时期,元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并最终入侵了南宋,俘虏了宋孝宗。
而此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分析南宋的元朝入侵以及宋孝宗与忽必烈之间的关系。
一、元朝崛起与南宋的困境元朝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建立,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北方的各个游牧部落,统一了蒙古大草原,并最终攻占了中国北方的金朝。
元朝的统一使得蒙古族人成为了中国统治者,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了大都(今北京)为首都。
在此同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诸多困境。
由于与当时北方的金朝和西方的西夏王朝相持不下,南宋在一系列战争中失去了辽东、河北、河南等重要领土。
加之国内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以及统治者的内忧外患,南宋王朝陷入了日益困境之中。
二、元朝入侵南宋南宋与元朝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较量。
元朝军队的强大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元朝多次派遣使者,要求南宋称臣,但南宋王朝拒绝了这一要求。
然而,元朝并没有因此罢手,反而趁南宋内忧外患之机发起了多次战争,并最终推翻了宋朝政权。
忽必烈率领的元军在攻占西夏和金朝后,呈逼近南宋边境之势。
南宋政府在忽必烈的威逼下,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元朝朝廷磕头称臣,但忽必烈并不满足于此,他要求南宋完全归降元朝。
然而,南宋政权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继续统治南方。
终于,在1276年,元军攻破了最后的抵抗,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被攻陷,南宋朝廷宣统王昺被俘,标志着南宋灭亡,元朝彻底统一了中国。
三、宋孝宗与忽必烈的相遇南宋末代皇帝宋孝宗赵昺被元军俘虏后,并被送往元朝的大都。
忽必烈对于宋孝宗的命运一直存在争议。
一方面,他尊重文化,对宋孝宗进行了一定的尊重,给予了一定的优待;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宋朝仍有复辟之念,因此限制了宋孝宗的自由。
忽必烈通过对宋孝宗的软禁,成功地阻止了南宋的复辟。
而宋孝宗本人也在软禁期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懦弱的君主变成了一个有远见、有思想的领袖。
中国历史:蒙古历史大事记(公元554::1368年)初期蒙古人在波斯的统治公元544年,蒙古先民失韦遣使与东魏建立联系。
公元7世纪,蒙古以蒙兀室韦之称载入《旧唐书》。
1162年,铁木真出生。
1171年,铁木真父王耶速该巴特尔被塔塔尔人毒害,蒙古部落联盟解体。
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
1201年,合答斤等11部推举札答兰部札木合为古儿汗,联兵攻打铁木真。
1202年,答兰捏木儿格思战役,铁木真灭塔塔尔部。
1203年,铁木真灭克烈部,王汗被乃蛮边将执杀。
1216年,铁木真灭乃蛮,太阳汗受伤致死。
1216年,铁木真征西夏。
1206年,铁木真即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1216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林中百姓。
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16年,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
1216年,畏兀儿国归附。
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纳女请和。
1211-1214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围攻中都。
金献岐国公主及金帛、马匹请和。
蒙古撤兵。
金迁都汴京。
1214年,蒙古与南宋建立夹击金朝同盟。
1215年,占领中都,破金城邑多处。
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总理伐金事宜。
图马惕部叛乱,博儿忽阵亡。
1218年,哲别攻西辽。
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1219年,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1221年,花剌子模?br>1222年,哲别、速不台征服阿哲儿拜占、谷儿只(格鲁吉亚),越太和岭(高加索),败阿兰、钦察联军。
1223年,蒙古军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败罗斯、钦察联军。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土拉河。
1226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围攻中兴府。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
西夏亡。
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监国。
1229年,举行大会,推举成吉思汗子窝阔台为汗。
1230年,窝阔台汗亲伐金,派绰儿马罕征讨西亚。
1231年,窝阔台汗召集官山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
立中书省,理汉地财赋。
1232年,三峰山战役,托雷大败金兵,连取河南10余州。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82·临安末日攻克襄樊之后,元朝高级将领纷纷建议乘此胜机全面攻宋。
阿里海牙说:“荆襄自古用武之地。
汉水上游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
”阿术说:“臣略地江淮,备见宋兵弱于往昔。
今不取之,时不能再。
”此时,夺荆襄,顺流而下,在中国历史上一再重演的大历史剧场景,已经在忽必烈眼前展现。
襄樊战役的第二年,1274年,元朝开始对南宋大举进攻。
正副统帅分别是伯颜和阿术。
出征前,忽必烈训谕诸将,要他们取法北宋名将曹彬,攻克南唐都城时,不枉杀一人。
襄樊战役后,忽必烈兑现阿里海牙的承诺,重用吕文焕,任命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荆湖行省参政。
廷议攻宋之前,忽必烈召吕文焕面谈,了解宋军江防布置,陡增灭宋信心。
而沿江一线将领,多为吕氏旧部,吕文焕跟随伯颜大军东下,一路出面招降,沿江州郡几乎望风归降。
1274年9月,伯颜舟师浮汉而下,时宋军集重兵十万于郢州(今湖北钟祥),然伯颜避其锋芒,绕过郢州,渡江后,进逼鄂州。
鄂州守军没有抵抗。
占领鄂州后,伯颜和阿术统率大军,水陆并进,顺江而下。
同时,伯颜命副将阿里海牙进取荆湖,以绝东进之师后顾之忧。
1275年,阿里海牙攻克江陵,彻底切断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联系,忽必烈忐忑之心终于安定,称“东南之势定矣”,排宴三天志庆。
鄂州失陷的消息传到临安,朝廷震动。
此时宋度宗刚刚驾崩,幼帝赵隰四岁,祖母谢太后临朝称制。
谢太后诏命丞相贾似道都督诸路兵马抗击元军。
临安太学生纷纷上书要求贾似道出师御敌。
迫于朝野压力,贾似道领兵十三万,舰船两千五百艘西行,于是,宋元两军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展开决战。
这是宋、元两军的最后一场决战,以宋军十三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而告终。
至此,元军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南宋灭亡只需用时间推算。
尽管之后还有过焦山战役,南宋朝廷已经丧失了大规模的抵抗力量。
1275年夏,谢太后发诏书,向叛将吕文焕、范文虎“招谕”,“要求”他们从中斡旋,促使元廷退兵许和。
南宋大事年表[南宋大事年表]南宋大事年表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偏安于淮水以南的北宋后续朝代,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
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
基本信息中文名南宋大事年表地理位置偏安于淮水以南,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第一代皇帝宋高宗基本简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为宋高宗,重建宋朝。
史称“南宋”1129年金兀术攻破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高宗从海上逃到温州1130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击败金兀术1130年—1135年钟相、杨幺起义1140年刘锜的“八字军”在顺昌,岳飞的岳家军在郾城、颖昌先后大败金兀术1142年赵构、秦桧杀岳飞于除夕夜,绍兴和议达成,赵构生母韦氏回宋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伐宋,虞允文采石大捷,完颜亮被部下所杀1162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1163年宋进行隆兴北伐,于符离之战大败1164年隆兴和议1189年宋孝宗退位,宋光宗即位1194年宋孝宗死,宋光宗不加理会,韩侂胄逼宋光宗禅位给宋宁宗1206年韩侂胄开禧北伐,失败被杀,函首金国1208年嘉定和议1224年宋宁宗死,宋理宗即位1233年端平更化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端平入洛。
蒙古反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1260年贾似道开始专权1264年宋理宗死,宋度宗即位1267年—1273年宋蒙襄樊战争,宋败1275年宋度宗死,宋恭宗立,谢太后临朝。
宋廷杀贾似道1276年元军攻取临安,虏宋恭宗、谢太后1279年宋元厓山海战,宋败。
陆秀夫背幼主跳海而死,宋亡。
一、陆游(1125--1201),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生了。
他的家人跟着百姓,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
“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很强的爱国意识的士大夫,在他的家里,经常谈论的是国家的局势,这对陆游以后爱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陆游少有文名,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为他平常“喜论恢复”,又名在奸臣秦桧之孙的前头,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秦桧除名。
直到秦桧死去,陆游才得到起用,开始步入仕途。
陆游一生主要的经历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45岁以前,任职福州、临安,因支持主战将领张浚北伐,而且反对权臣龙大渊等人,所以在张浚北伐失败后,陆游先被贬至镇江,接着又被以“交接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本传)的罪名罢职,在家闲居三年。
2.45岁--65岁,入蜀、罢官。
陆游45岁以后在夔州、南郑、成都等地任职。
他在南郑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下任职,虽然时间只有八个多月,但却是陆游一生中最可宝贵和珍惜的时光。
为了纪念这一段生活,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他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防前线。
这样的生活,开拓了他的眼界,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但是陆游坚持抗金的立场以及正直敢言的个性,总是会招来当朝的权贵以及庸碌之辈的嫉恨和嘲讽。
所以陆游在这近二十年时间中,屡屡被贬,回到故乡山阴闲居,然后又被起用,又被贬。
这正象朱熹所说的:“恐不合作此好诗,罚令不得作好官也。
”(《答徐载叔书》)3.65岁以后,闲居山阴。
从宋光宗绍圣元年(1190)以后,陆游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
在近20年的岁月中,他“身杂老农间”,和他们一起劳作,还为他们的孩子看病,同时写了不少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当然,陆游至死都无法忘怀中原尚未收复、金瓯依然残缺的现实,所以,85岁的诗人,在弥留之际,写下了《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窝阔台简介蒙宋蒙古窝阔台汗六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端平元年至祥兴二年,1234—1279年),蒙古(元)军攻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战争。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后,相继攻灭西夏和西辽。
窝阔台继承汗位后,联宋灭金,成为北方统治者,形成了蒙宋对峙形势。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南),被蒙古军击败。
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窝阔台的连续进攻蒙古灭金后,南宋仍沿袭御金部署,实施对蒙古防御。
四川战区,以七方关(今甘肃康县东北)、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阶、成、西和(今甘肃武都东南、成县、西和西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及天水军(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重点,部署四支御前诸军;荆湖战区,以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江陵(今属湖北)、鄂州(今武汉武昌)为重点,沿边一线分点屯兵;两淮战区,以淮河为屏障,屯兵庐州(今合肥),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等诸军事重镇。
窝阔台针对南宋防御部署,采取削弱南宋实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两路大军,实施连续进攻。
七年六月,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皇子阔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
八月,东路军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枣阳(今屑湖北),西掠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今属河南)后北归。
十一月,西路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前出至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被权差利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击退。
八年三月,东路军再攻荆襄,占襄阳,破郢州、荆门(今屑湖北)。
九月,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
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今属湖北),被宋军孟珙击退。
1276年蒙古进入临安前后,杭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二七六年,杭州遭蒙古人侵占,而整个中国也在其历史中首次全境失陷。
对于汉人来说,看到中原完全屈从于反抗一切文化、坚持其好战的部落传统的蛮夷民族,乃是一番五内俱焚的经历。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些游牧民族令人惊讶的征服也使得大家瞠目结舌。
蒙古人入主中原沉重打击伟大的中华帝国,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这一历史性事件却让中国历史遭遇了巨大挫折。
这段描述鲜明地反映出将中国与西方世界作为文明国度,将蒙古等游牧民族定位为蛮族的荒唐意识。
谢和耐不过,是否真如谢和耐所言,蒙古入主中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打击呢?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将蒙古视作一个逆所有文化而行,只为战争而生的“蛮族”呢?并且,谢和耐书中的杭州是否真的被蒙古夺去了史上罕见的高度繁荣呢?谢和耐这本出版于一九五九年的著作,以一座在中国史甚至世界史上皆以高度精致闻名的文化城市——杭州为题材,精彩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杭州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此书目前已有英文及中文的翻译版本,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日本也由栗本一男于一九九○年以『中国近世の百万都市—モンゴル袭来前夜の杭州』为题翻译出版。
方才的引文即出自栗本一男的译著。
然而,只要通读该书,就会留意到几个奇特之处。
那就是他在引用谈论南宋时代杭州的繁荣的史料时,除了中国文献外,还使用了马可·波罗(Marco Polo)、鄂多立克(Odorico)及伊本·巴图塔(Ibn Battuta)等人的游记。
特别是马可·波罗的叙述,因为其坦率的描写总是被当作最有价值的资料来使用。
例如在“都市生活的愉悦”一节中,谢和耐首先就引用了马可·波罗如下的一段话:“行在(即杭州)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顶级城市。
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各种乐趣,甚至令人幻想自己身处天堂。
”这样的引文处处可见。
每次读到类似的文字,都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无法言喻的奇异之感。
谁都知道,马可·波罗来到的是蒙古统治下的东方。
他所目睹并留下印象的杭州也是蒙古统治下的杭州,不可能是南宋时代的杭州。
有关这一点,谢和耐在序文最后做了附带说明:马可·波罗于杭州落入蒙古手中的一二七六年到一二九二年为止都生活在当地,“当时的城市与南宋时代没有太大的改变”。
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将马可·波罗的记述解读为南宋时代杭州的见闻亦无妨。
笔者对于这位名唤马可·波罗并闻名于世的旅行者抱有根本性的疑问:他是不是一位确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人物呢?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现无确证指出马可·波罗这位在威尼斯档案馆留下文件的人物,是否与我们通称为《东方见闻录》的一系列游记抄本的主人公是同一人物。
更何况,能否将所谓的《东方见闻录》视作一部书,也是一个疑问。
虽然它有一系列的抄本,但这些抄本的内容与时期都各不相同,要设想最早的“祖本”都很困难。
在此,姑且将之搁下不谈,若以其游记《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亦可译作《百万之书》)为据,他的确是在一二七六年来到东方的。
正是杭州在蒙古军前不战而降的那一年。
只是,他并非马上就来到杭州。
有一段时间,他是跟随大汗忽必烈,待在夏季的首都上都与冬季的首都大都(现在北京的前身)的。
“马可·波罗逗留中国期间,一直待在杭州”的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误解。
问题在于一般认为马可·波罗停留在东方的一二七六年到一二九二年的这段时间,杭州与南宋时代“没有太大变化”这一点上。
若是单纯来想,蒙古统治下的杭州必须一直和极尽繁华的南宋时代“没有太大变化”才行。
也就是说,蒙古的入侵几乎没有对杭州造成任何影响。
如果说杭州因蒙古而失去了繁荣,那么要引用马可·波罗的叙述来讨论南宋时代的繁华,很明显就是自我矛盾的。
那么,要引用较马可·波罗更晚的伊本·巴图塔在蒙古军进驻杭州已经半世纪以后的记述就更不合理了。
即使在蒙古到来以后,杭州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繁荣。
这是极为简单的事实。
越是引用《马可·波罗游记》等蒙古时代的文献来描绘杭州的繁荣,就越是反证了所谓“蒙古的打击”这个想法只不过是一种虚构。
其实,就算不使用马可·波罗等异邦人的记录,所有一切同时代的汉文典籍史料,都显示杭州自南宋时代至元代始终是罕见的繁荣的大城市。
就前文所引用的激烈语气来责难蒙古,悲愤慷慨地指称他们给中国文明带来了沉重打击,其实都是无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证明的。
这样的误解其实不限于谢和耐,在日本或中国以及欧美研究者的著述中也时常可见。
倒不如说这才是一般的见解。
谢和耐只不过是直率地表明了不问东洋西洋,从研究者到一般人士都往往会有的“深信不疑”的倾向。
撇开上述不谈,谢和耐的著作在生动地描写了贯穿南宋及蒙古时代的“中国近世”大型城市杭州的繁荣这一点上,的确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著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深信不疑”是否可信。
在历史研究中,没有比这个还要麻烦的了。
而且更恼人的是,结论一旦形成,就颇难加以订正。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形成的学说与结论,总是会擅自开始流行,许多人都会听从于此。
但是,那只会造成重大的结构性误解,成为“定论”或“通说”,被人们广泛接受。
这么一来,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当然就会存在“蒙古血腥大征服”的印象。
蒙古大军进入杭州城的实际情况一二七六年初,曾为南宋首都的杭州,在伯颜(Bayan)所率的蒙古军队前不战而降。
灭亡的南宋当时的年号为德祐二年,用使其灭亡的蒙古忽必烈政权的年号来说则是至元十三年。
和一般的印象不同,蒙古军队实际上完全没有掠夺杭州市街。
其中少数的流血,是南宋士兵造成的。
在杭州城内外,有总计达四十万人的军队驻守,面对南宋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方针,一部分担心日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南宋将士引发了暴动。
他们对于蒙古军进驻一事既软弱又无能,对南宋政府却态度强势。
暴动的主力是下级士兵。
军中将领和赞成尽快投降的高层官僚一样,热衷于保全自身性命。
而在“征服者”蒙古兵临城下之际,想尽办法要在和平中献城的那些人,与对此主张抱持不满的人之间产生了冲突,也就是发生了内讧。
临安(杭州)形势危急反叛的一方遭到镇压,另一方带着被称为少帝及恭宗的南宋幼主赵昺兄弟——两位幼童——逃出杭州,企图前往南方东山再起。
在这场混乱当中,南宋士兵中有某些人擅自闯入杭州市内的民宅,放肆地进行强抢、掠夺等暴行。
本应是征服者的蒙古军队,反而是纪律井然地入城的。
蒙古军为了维持治安,令杭州市内家家户户在门前贴上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并禁止夜间外出。
有中国史研究者认为,蒙古军队的行为更让人记恨。
但是,我们不难想象,若蒙古军队不慎重地维护秩序,管理杭州内外,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
南宋成立已有一百五十年,若自北宋建国起算的话则已逾三百年,这样的国家与政权消失毁灭,却几乎什么暴动都没有发生,这或许才真的令人吃惊。
当时蒙古军队如此漂亮地控制住了局势,即使在历史上几个类似事例中也是相当突出的。
虽然这是因为有大汗忽必烈的严格指示,但从此事也可窥知蒙古进驻军中以伯颜为首的将官们的能力非比寻常。
在中国史上,这样的和平过渡是非常特殊的案例。
一般来说,中国史上的政权更替若是以某个王朝或政权以武力消灭另一个的形式进行,一定会演变成非常惨烈的事态。
我们虽然很容易误以为前近代的中国史是以士大夫或读书人为中心、软实力占优势地位的,但若与日本列岛或朝鲜半岛的历史比较即可知,在中国史上治乱兴亡异常激烈,硬实力才是至高无上的。
与此点相关,谢和耐在前引书中指出:“与一般所相信的相反,中国历史在人类历史中是其他国家或区域无可比拟的冲击性事件之连续,是最沾染血腥的历史。
”这是难以否定的。
与此不同,一二七六年蒙古对杭州的占领,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近似于“接收”的这种温和的印象。
并且,在此前后,蒙古收服了南宋旧领江南(中国本土长江以南之地)全境,情况也可以说是大致一样的。
但是,这样一来千篇一律的“历史”就不成立了。
因为蒙古是“蛮族”,所以不破坏“文明”的话就于理不合。
因此游牧民从一开始就被视作恶徒。
或许读者们无法相信,但一二七六年蒙古军来临之后,杭州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什么变了,又有什么没有变?确切的情况几乎不清楚。
首都杭州既然如此,那么其他江南各地的情况也可以由此推知。
就目前而言,除去几个特殊的话题及事件外,专门研究者从事的有关蒙古治下的杭州与中国南方的确切的实证研究极少。
这是今后务必要持续进行的课题之一。
然而,明明没有根据,“杭州遭受蒙古打击”这种说法却被大肆宣扬。
这就是“结论先行”“信者不疑”等心理在作祟。
没有“政治”的繁荣那么,杭州有什么改变呢?由于蒙古的接收,南宋宫廷及中央政府从杭州消失,杭州不再是首都了。
这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从秦汉帝国开始到近代,在中国只有首都是大型城市。
历代中华王朝,在人口极端集中于首都及中央机构这一点上,具有与世界其他区域相当不同的特殊政治制度传统。
与其他城市相比,中国的首都大得极不自然。
如果是支配广大区域的王朝或政权,首都就会有数千人的“正式中央官僚”和作为其接班梯队的“太学”学生,外加至少三十万到四十万的首都军队防卫京畿。
所谓的正式官僚,是指具有正一品到从九品官阶的“流内官”。
其下还有不具官阶,负责种种实际事务的数量庞大的下级官吏。
这些人一般被称作“胥吏”。
其确切数量虽不清楚,但应该有“流内官”的三四倍。
光看官僚、太学生和胥吏,保守估计也有两三万人。
加上还有首都驻军,再考虑到他们各自的家族,数量就会更惊人(不过,胥吏或一般士兵是否都有余力娶妻成家、养育孩子,则另当别论。
据说在传统中华王朝中,军人尤其遭到蔑视以及恶劣待遇,因此终生单身者也相当多)。
此外,最重要的是,首都中还有天子及皇族。
然后,还有后宫佳丽及宦官、奉仕贵族的各种宫廷仆婢等。
其数量也不容忽视。
光是合计以上的人群集团,人口就超过了五十万。
这些人单单因为首都这样的理由而存在。
而且与这些人的衣食住相关的人群集团也必须考虑在内。
想想这些必然的附带人口,其数量就变得相当庞大。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中华帝国的首都都必定是人口达到一百万左右的巨型城市,这在前近代世界中是极为特殊的情况。
即使是在只拥有“半壁天下”的南宋,情况也没有太大差别。
在蒙古完成接收后,皇室、宫廷、中央政府从杭州消失了。
首都失去了聚集人群与物资的源头。
当然,要是所有的官僚与吏员都失去工作,那么想必他们的家人与随从也只能流落街头。
因此,蒙古将主要着眼点放在沿用南宋原有机能,极尽可能地避免人心动摇或人口流动上,借由制定安定化政策,让大多数南宋旧臣官复原职,能够再度就职于各种军事、行政、经济、宗教等部门。
另外,驻屯于首都内外的士兵之中往南方逃亡者,几乎都顺势向蒙古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