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二单元第2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2 《经济与社会》学案(四)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分2课时)【学习目标】1.描述与分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说明宏观调控的地位、含义、任务。
2.解析与论证:说明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履行政府职能、进行科学调控。
4.辨析与评价:我国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2.科学精神:我国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3.公共参与: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职能。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检、导】(一)新知探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本P21-P25,独立完成相关的填空或问题)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党的领导①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两制融合①特点: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②优势: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共富目标①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②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科学调控①优势: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道德与法治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范和法律制约的重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就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教案进行深入理解,从课程目标、方法、内容等多个方面,将教案进行全面分析。
一、教案的课程目标针对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本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法律、规则和道德的认知。
2. 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世界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3. 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4. 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态度。
二、教案的教学方法本教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激活性学习法”,此法通过各种活动和经验,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可以在课程前通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比如看小视频、听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解。
在课程中,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容。
三、教案的教学内容本教案所教授的是“遵纪守法”的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原则。
本节课所设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 什么是“遵纪守法”?其含义和价值。
2. “遵纪守法”所涉及的范围和基本知识。
3. 如何树立”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4. 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加深对“遵纪守法”的认知。
通过学习和探究“遵纪守法”的概念,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法律、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
四、教案的教学步骤和流程本教案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和流程如下:1. “热身活动”,通过小视频和较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遵纪守法”有一定了解。
2. 探究“遵纪守法”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知识。
3. 小组活动:比如制定社会规则与道德感悟问卷调查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遵纪守法”的内涵。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1)课件展示不同身份人群的图片。
(2)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等不同身份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公民意味着什么》。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2、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第23页的知识窗。
交流:你知道国籍是什么?它是怎么获得的?2、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小卡片,它能代表我们的身份,那就是身份证。
一:先说一说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
---公民身份证号码二: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不同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3、三: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
(课件出示课本25页相关链接)4.身份证用处知多少?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邮局邮寄物品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5.小结小小卡片不仅作用大,而且就号码一项也很有意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哦。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1.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课题2 氧气(2)【学习目标】1.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课前预习】写出下列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找出其中的共同特征。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1. 由上表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其特点是________。
2. 物质与________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该反应中提供氧,具有________。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思路点拨: 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关键是抓住反应的特点。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氧化反应的特点是有氧气参与反应。
缓慢氧化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反应速度慢,不易察觉。
【课堂练习】1. 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2. 铁生锈和蜡烛燃烧的共同点是()A. 都是化合反应B. 都放出大量的热C. 都发光D.都是氧化反应3.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火药爆炸B.酒的酿造C. 红磷燃烧D. 水的蒸发4. 关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B.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C.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合反应【课堂检测】1.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2. 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B.磷在空气中燃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D.碳在氧气中燃烧3. 下列有关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有两种物质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B. 凡是发光、放热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C. 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 有氧气参加,且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4.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教育孩子宽容与理解教育孩子宽容与理解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关系问题。
这时候,宽容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将这种品质培养到孩子身上,就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教育孩子宽容与理解。
一、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更是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然而,许多孩子面对种种压力和挫折时,往往会因为情绪太过激烈而难以控制自己的表现,甚至对他人出言不逊、行动不当。
因此,我们需要教育孩子宽容与理解,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
二、教育方法宽容和理解的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以下方法:1.以身作则。
父母、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质,注重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2.启发式教育。
教育孩子宽容与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从中寻求平衡。
3.讲述故事。
讲述一些互相包容的故事和事例,如《发明气球的蒙特哥夫人》等,从中让孩子领悟宽容和理解的内涵和重要性。
4.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要让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家人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外界。
5.充分体现互相理解。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老师要认真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的情感和想法,与他们平等地沟通。
三、具体教育内容教育宽容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培养,例如:1.培养孩子善于听人讲话和体谅他人的需要。
2.强调各种环境中的尊重和体谅。
如,体谅在大自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理家庭中的有序和和谐。
3.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急于批评,而应该多想想他的出发点和想法,要寻求公正和和平解决方法,引导孩子从犯错中学习。
四、总结教育宽容与理解,要从婴幼儿时期便着手,一直渗透到孩子成年。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 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认识法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所熟悉的法律规定。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时:基本法律知识1.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 呈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遵守交通规则等。
3.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基本法律知识和原则,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具体的法律情境,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培养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1.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基本法律知识和原则。
2. 呈现:给学生展示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并维护公共利益。
3. 讲解:讲解培养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合作意识进行解决。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展示学生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多媒体呈现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自学内容:辽宋夏金的和战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二、自学目标:1.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2.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
3.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4.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
三、自学重难点: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2、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3、南方商业的繁荣。
4、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自学过程: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北宋建立:时间:______ 建立者:_______ 都城:__________事件: _______背景:时,辽军打到澶州城下,力主战,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给岁币。
辽澶渊之盟评价:①弊:宋夏②利:金①前期,党项首领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的宋夏和战(银川),史称。
和②宋夏连年交战,损失都,后双方。
战③内容:元昊向宋称臣,给岁币。
(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杰出首领,起兵抗辽,建立,都城。
年,金军攻破与金对峙东京,北宋灭亡,史称“”。
(2)南宋建立:靖康之变后,登上皇位,定都,史称。
辽 (3)岳飞抗金: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收复了大片失地。
宋①和向金求和,还以" " 夏罪杀害了。
金与金对峙 (4)议和宋金②年,宋金达成和议。
向的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至一和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战开始:以来, 我国经济重心就开始向。
①原因②南方③农业①从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到江淮地区。
、的发表现成重要粮仓,被流传为“,”。
展②的种植,由岭南地区扩展到流域。
③、、等是当时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陶瓷业:南宋时,逐渐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经南方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和;出现以济手工纺织业、的纺织业作坊,称为“”。
重业的棉织业:从兴起,南宋时推广到心兴盛造船业:,我国造船业居当时。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1)不同凡响的文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知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课题:第三课珍爱生命班级组别姓名评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有人估计,目前全世界动物有150多万种,植物有50多万种。
这说明()a.生命是丰富多彩的b.动物生命的个体独特性c.动、植物种类繁多,与生命世界无关d.动物有生命,植物没有生命2.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最珍贵的是()a.能让我们受用的金钱b.能让我们开阔眼界的知c.能让我们快活的东西d.生命3.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这句话是说()a.树叶和人不同,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但人可以有两个完全相同的b.人的性格没有天生相同的,但人可以创造完全相同的东西c.与树叶一样,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d.树叶是天然的,所以不会有相同的4.人没有鸟的羽翼,仍可飞上蓝天;人没有鱼的鳃鳍,仍可遨游海洋,这说明()a.人在吹牛b.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c.人的飞不是真正的飞,人的游也不是真正的游d.人可以完全等同于鸟和鱼5.股市风云变幻,有的人一夜暴富,也有的人倾家荡产。
一些经受不住打击的人,随着股市的崩溃,精神随之崩溃,往往以死来寻求解脱。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敢于闯入股市,就要敢于面对死亡b.这种自杀的做法可以使人得到解脱c.这样的做法不对,人不能放弃生的希望d.与其负债而活着,不如不活6.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是因为()①生命是独特的②生命是可贵的③生命只有一次④生命只有一次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7.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热爱生命的做法是()a.远离毒品,拒绝毒品b.日夜上网聊天c.吸烟d.购买廉价“三无”产品二、非选择题8.【请你帮助】小明的同桌小丽患上了白血病,住在医院的无菌病房里。
小丽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拒绝治疗,拒绝进食,放弃了生的希望。
小明和同学们心急如焚,一方面捐款资助小丽治疗,另一方面给小丽寄去贺卡,劝告她珍惜生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小学三年级道德教育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情景剧表演,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2.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使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难点1.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尊重他人观点和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情景剧剧本。
3. 小组讨论话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引出尊重他人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尊重他人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 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每组表演一个关于尊重与不尊重他人的情景剧,并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小组讨论:1. 你觉得在校园里,尊重他人体现在哪些方面?2. 你觉得在家庭中,尊重他人体现在哪些方面?3. 你觉得在社会中,尊重他人体现在哪些方面?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对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进行总结。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的感悟,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01.【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我们是公民”,共2课内容,由“公民身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逻辑主线。
以公民这一基本法律身份作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律为生活保驾护航。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两课: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和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3课的第一个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引出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第二个话题是“认识居民身份证”,引导学生关注身份证所记载的信息,介绍身份证的用处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第三个话题是“我是中国公民”,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第4课第一个话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不能滥用权利;第二个话题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宪法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各项基本义务;第三个话题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引导学生知晓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人权理念。
两课共同完成公民意识的构建,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爱国守法热情。
本单元知识结构图:三、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于公民的内涵和来源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基本内涵这些基本的知识开始,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与国籍双向连接关系,拥有一国国籍的人即为该国的公民,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法治专册,学生刚刚接触,对法治内容、法律条文,仅有少许了解,一些专有名词,如“公民”“人权”“基本权利义务”等概念模糊,对其内涵缺乏认识。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一、课标依据:
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国情有明确的认识,提升对国家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的认识,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2.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们科技创新的国情;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知道创新精神
的表现;掌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懂得保护知识产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知道创新精神的表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四、学情:青少年在丰富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也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意义。
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第一课走进中学一课时校园风景线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新学校,感受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
2、学会适应新环境,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校训。
学法指导: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认真阅读教材2—6页,并将知识重点勾画出来,独自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分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的内容。
在学习、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告别昔日同学,度过暑假,我们跨进了向往已久的中学大门。
走进中学,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新的、新的。
2、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和,体现了学校的和。
二、合作探究: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从哪些方面了解新学校?2、什么是校训?校训有何重要意义?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页《北京师大附属中学》的材料后回答问题:(1)你所在学校的校训及其含义是什么?(2)校训给我的感悟是什么?三、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精讲点评。
四、当堂检测:1.转眼之间,我们已经从昔日的小学生成长为今天的中学生了。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又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在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上,我们应该()①与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②积极寻求各种刺激,体验作为初中生的新鲜③不让每一天虚度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⑤放任自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③⑤2、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介绍校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同学们感触很多,下列对校训理解错误的是()A、它记录着学校诞生、发展的历程B、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C、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D、它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3、新学期的第一天,兰兰高高兴兴地去初中学校报到,却发现所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如果你是她的好同学,会告诉她()A、既然不是喜欢这所学校,那就赶快转学B、其实学校都是一样的,去哪儿都是读书,烦死了C、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要用心关注、细心感受,一定会发现她的可爱D、管它学校怎么样,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五、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认识到:我以后要:二课时跨越陌生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与新同学、新朋友交往,建立新友谊。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编写人:周曦编写时间:2013-8-10[考点概括]考点概览考向定位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4)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重点考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义2.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政治参与的方式,以及政治参与的意义。
材料题多以意义类和措施类为主,重点聚焦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高考复习策略]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立足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发展,强调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途径。
民主管理是核心,民主选举是前提,民主决策是途径,民主监督是保障。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我国国家性质,强调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实施过程,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
所以立足单元结构必须处理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的意义和政治参与原则的关系。
立足教材结构看,必须认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公民与党、公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
3.本课时的主线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①结合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认识民主选举的方式和意义。
②结合社会听证、座谈会等民主决策形式,特别是网络参政,分析民主决策的途径和意义。
③结合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分析民主管理的意义。
④结合“三公”经费公开分析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意义。
(一)知识回顾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及本质是?3、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4、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二)考点突破考点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基础知识检测]1.我国的选举方式(1)从投票方式看: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课题与课时】课题:周总理,你在哪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时:J_课时【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并有表情地朗诵。
2.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3.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3)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完成检测与练习(检测目标2)【学习建议】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2.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
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学习的一个难点。
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文字入手,进而欣赏文章,终而思考文章意义。
3.讲究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
【学习过程】课堂预学一:结合课文注释,读通、读顺本文,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建议用铅笔标划。
(指向目标D评价标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课堂互学一组内研学、学生展学、自我归纳学习任务一:朗读、扫描课文(检测目标1、2)活动1:敬爱的总理逝世已经有一年了,为什么还要问他在哪里呢?诗中有答案吗?在什么地方?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