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洛阳城市调研报告范文大全洛阳是位于河南省中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本文将以洛阳市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城市建设、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城市建设洛阳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首先是交通建设方面,洛阳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地铁建设,缓解了交通压力。
其次是城市环境整治,市政府加大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推进了垃圾分类和城市绿化工作。
此外,洛阳市还积极推动城市功能区划,促进城市功能对外扩展和优化。
二、特色产业洛阳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
首先是工业产业方面,洛阳市拥有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主导。
其次是农业产业方面,洛阳市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
此外,洛阳市还积极拓展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旅游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洛阳市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修缮古建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文化艺术节和展览活动,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
洛阳市还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开展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推广,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社会发展洛阳市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是教育方面,洛阳市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是医疗卫生方面,洛阳市加大了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保政策改革力度,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此外,洛阳市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了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洛阳市在城市建设、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洛阳市能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和特色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解决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十几年前,《洛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将洛阳定位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地位。
在外界看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是区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建立起有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是区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
作为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如何强化区域合作,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
“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包括四层含义《中国经济周刊》:如何把洛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陈雪枫:这段时间,不少人一直比较关心洛阳市委、市政府会提出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对此,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洛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把洛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包括四层含义,即要把洛阳建设成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文化示范区、最佳宜居地和开放创新城。
“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就是要让洛阳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稳居中原经济区第二位次,始终与郑州呼应发展,保持对其他城市的领先优势,区域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实现这个目标,洛阳有基础,有优势,也有机遇,其优势将会更加突出: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洛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600余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名,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洛阳境内资源丰富,文化、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处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
洛阳是工业大市,要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这样才能达到产业为基、产城互动。
洛阳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全面向信息工业化突进,全面发展绿色制造、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个性制造,以及石化、煤化结合延伸产业链,完善提升光伏产业链,发展分布式能源新材料等。
洛阳中心城市调研报告洛阳中心城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洛阳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推动洛阳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居民对于洛阳中心城市的认可度、满意度以及对城市发展的期望。
2. 实地调研:深入洛阳中心城市各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环境、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3. 数据统计分析: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和实地考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居民意见反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居民对洛阳中心城市持认可态度,认为洛阳中心城市在城市环境、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较好,并且大部分居民对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
2. 城市环境评估:洛阳中心城市保持了较为优美的生态环境,绿化覆盖率高,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在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3. 交通便利程度:洛阳中心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较高,道路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也相对齐全。
然而,部分繁忙路段的交通状况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4. 基础设施建设:洛阳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起多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
5.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洛阳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尽管有些空间利用不够合理,但整体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特魅力。
四、调研分析1. 优势:洛阳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交通便利程度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规划和建筑风格独特,为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不足:洛阳中心城市在环境保护、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与一线城市相比,洛阳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优化交通状况: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动公共交通发展。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的通知洛政〔2012〕5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现将《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落实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担当,谱写福民强市新篇章”的大局要求,根据《指导意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一、背景及意义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于201 0年发布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省九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2年1月,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新纲要根据《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对原纲要进行了修改,在发展思路上有新的提升,具体内容上有重要拓展,为制定《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规划政策依据。
洛阳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以及通贯四方的交通条件,制订和实施《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是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区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和核心带动作用的需要;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和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的需要;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需要;是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的需要;是借机借势借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福民强市总目标的需要。
关于洛阳市的调研报告范文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九朝古都”。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洛阳市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经济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洛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区人口约180万人,市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
洛阳市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涵盖了钢铁、机械、能源等多个行业。
此外,洛阳市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旅游资源1. 历史文化遗产:洛阳市内有多处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 自然景观:洛阳市还拥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如伊水风景区、大河新区等。
这些景区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3. 城市面貌:洛阳市的市区风貌独特,古城墙、市区街道、传统建筑等都保留着悠久的历史。
三、经济特点1. 工业优势:洛阳市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发达,制造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钢铁、机械等行业,洛阳市的企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 产业结构:洛阳市目前正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力争拓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 旅游业:洛阳市的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市政府也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四、未来发展方向1. 旅游业发展:未来洛阳市将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产业升级:洛阳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城市建设:洛阳市将加强对市区面貌的整治和提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品质。
4. 文化遗产保护:洛阳市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结论洛阳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发达的工业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而闻名。
洛阳家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洛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中心。
本文将分析洛阳家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洛阳家乡在旅游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故城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推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未来,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洛阳的旅游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其次,洛阳家乡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洛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铝土矿和钼矿等非黑色金属矿产资源。
洛阳市还拥有一些重要的工业园区,如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洛南经济开发区等,这些园区为洛阳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洛阳的制造业有望实现创新和提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高端制造业基地。
此外,农业也是洛阳家乡的重要支柱产业。
洛阳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粮食作物。
洛阳的农产品以其优质和安全的特点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洛阳的农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未来,洛阳的农业应该注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而在教育和科技方面,洛阳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洛阳拥有一批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
这些学府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为洛阳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同时,洛阳还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研发的投入。
未来,洛阳应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最后,洛阳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洛阳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洛阳市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城市和大都市区。
洛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方面。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有限,这对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也制约了沟域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力。
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沟域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和沿线经济圈的不断扩大,洛阳市沟域经济也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政策,积极拓展沟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适应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运行速度,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洛阳市沟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沟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洛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共同努力,为洛阳市沟域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洛阳可行性分析报告洛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
本文将对洛阳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城市地理位置、交通配套、人员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洛阳市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位于中原腹地,交通枢纽发达,是连接中西部和南北方向的重要节点城市。
洛阳市距离中国首都北京约600公里,距离经济特区深圳约1800公里,距离中国重要港口天津约80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这使得洛阳市在物流和区位优势方面具备了很大的潜力。
其次,洛阳市交通配套设施完善。
洛阳市拥有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可连接国内外的主要交通线路。
此外,洛阳市还拥有大量的公路、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
这为洛阳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再者,洛阳市拥有丰富的人员资源。
洛阳市区人口密集,人口数量达到了数百万,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洛阳市还有多所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员资源对于洛阳市的产业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洛阳市拥有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具备较强的产业发展潜力。
洛阳市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涵盖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
同时,洛阳市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洛阳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等,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
综上所述,洛阳市在地理位置、交通配套、人员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然而,洛阳市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洛阳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增强洛阳市的可行性和竞争力。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摘要]一直以来,洛阳市不论在全国还是河南省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做为河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者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
本文以洛阳市区域发展为例,从市域所处背景、交通区位、区域内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特色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且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参考。
[关键词]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LuoYang CityAbstract:All along,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both in the country or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and as a sub—center of Henan provincial city with a unique advantage of those resources or industries, economic radiation beyond the scope of it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
This exampl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Luoyang City,which from the City in the background,the traffic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a resources, economic ba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and Reference some excell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ase studi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LuoYang City,Region,Development Conditions区域是指经济联系紧密社会交流频繁的特定地域,是经济活动共同体,它有地区、国家甚至洲际层次.而在本文中,是以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个区域研究的主题。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0期1作者简介:张笑梅(199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经济学硕士,郑州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㊂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张笑梅(郑州商学院,河南巩义451200)摘 要: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拥有地理区位㊁交通体系等优势,但也存在经济实力相对不足㊁经济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㊂本文首先分析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S W O T 分析法分析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优势㊁劣势㊁机遇及挑战,并据此提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洛阳;副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20.0011 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数量都居于前列,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领航者和带动者之一㊂2019年G D P 已超过5万亿元,人口已达1亿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迫切需要培育一个能和郑州相互协调,共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城市㊂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在发挥辐射作用,以及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㊂如何进一步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是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㊂洛阳应正确定位城市功能,发挥其在河南省乃至中原城市群中的作用㊂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将洛阳副中心城市定位为,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㊁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㊁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㊁国际人文交往中心㊂2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S W O T 分析2.1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优势2.1.1 区位交通优势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是 一带一路 的主要节点城市,对国际经济合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㊂洛阳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体系逐步趋于完善㊂2019年,洛阳北郊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超过150万人次,航班平均客座率超过80%,航线基本已涵盖全国主要城市;现已建成运营铁路5条,总里程302.8公里,陇海铁路㊁焦柳铁路等穿境而过;连霍㊁二广等从洛阳纵横交汇,公路交通体系发达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体系对扩展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金融㊁贸易㊁服务业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㊂2.1.2 工业基础优势洛阳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有色金属㊁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优势,近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新材料㊁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洛阳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除此之外,洛阳还拥有洛阳一拖㊁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为工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㊁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这些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洛阳的竞争优势,经济带动作用显著㊂2.1.3 文化传统优势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在文化传统方面优势显著㊂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洛阳现拥有河洛文化㊁牡丹文化等特有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具有持久㊁深远的文化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洛阳文化资源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如表1所示㊂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了洛阳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优势,提高了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㊂表1 洛阳市世界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3项(6处)51处(54项)122处288处数据来源:洛阳市文物局㊂2.2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劣势2.2.1 经济实力相对不足洛阳经济实力相对不足,与郑州存在较大的差距,2019年河南省㊁郑州市㊁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如表2所示㊂由表2可知,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南省的21.36%,而洛阳仅占9.28%,洛阳的人均生产总值虽然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但是却仅为郑州的64.44%㊂而且与省外一些副中心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2019年唐山㊁青岛和苏州G D P 分别为6890.0亿元㊁11741.31亿元和19235.80亿元,分别为洛阳的1.37倍㊁2.33倍和3.82倍㊂洛阳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㊂表2 2019年河南省㊁郑州市㊁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4259.2011589.75034.9人均生产总值(元)5638811313972912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局㊁郑州市统计局㊁洛阳市统计局㊂2.2.2 经济带动作用较弱郑州位于豫中地带,辐射的地域范围较广,辐射面基本包括豫东㊁豫北和豫中地区,而洛阳位于豫西地带,对同处于豫西的三门峡,以及豫北的济源和豫中的平顶山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但对于广阔的豫南地区辐射能力则相对较弱;另外,郑州要素集聚能力较强,2019年郑州人口为1035.2万人,人口密度为1390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排名河南省第一,而洛阳人口为692.22万人,密度仅为455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排名河南省第15,洛阳要素集聚能力较弱㊂和郑州相比,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0期2洛阳的经济辐射作用仍然较弱,难以带动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㊂2.2.3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不高2019年洛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7%,高于全省甚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省0.91%㊁全国0.14%,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创新水平逐步提高㊂但是和其它创新型城市相比,洛阳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存在高端创新资源缺乏㊁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数据显示,在72个创新型城市中,洛阳排名第37,创新能力指数仅为48.57,而同为副中心城市的苏州㊁青岛分别排名第7㊁第10,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为71.54㊁68.07,与一些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㊂创新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洛阳经济发展速度,减弱了洛阳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㊂2.3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机遇2.3.1 是一带一路 建设的主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促进了洛阳和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贸易,增加了外贸收入㊂洛阳进出口总额从2009年的11.24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22.41亿美元,增加了0.99倍㊂2014到2019年间,洛阳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83.6亿元人民币,占洛阳进出口总值的43%,开放发展已使洛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㊂2.3.2 是中国(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洛阳自贸片区的设立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了洛阳的跨越发展㊂自2016年洛阳片区设立以来,在洛阳片区地域内,新设立企业2794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4.09亿元㊂自贸区的建设有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了洛阳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的经济辐射范围和作用㊂2.3.3 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洛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地区和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推动洛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效改善了创新发展环境,提高了洛阳对要素㊁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㊂2.4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挑战2.4.1 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 2025年目标挑战2020年3月,省委㊁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洛阳G D P 要达到8000亿元,而2019年仅为5034.9亿元,与目标相差仍然较大;另外,洛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突破70%,而2019年仅为59.10%,与目标差距较大;最后,接待旅客人数和收入占全省比重均需超过20%,而2018年洛阳接待游客人数占比为16.79%,总收入占比为14.14%,与20%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㊂2.4.2 ‘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挑战2020年12月,洛阳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规划显示,洛阳都市圈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洛阳将确立 三区一中心一枢纽 的战略定位,并构建 一核一带,三轴三圈 的发展格局,及 一带两区两环多廊道 的生态格局,完善都市圈建设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㊂都市圈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洛阳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激发区域经济中心潜力,提升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机遇㊂3 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3.1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首先,推动洛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有色金属㊁电子信息等优势主导产业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加大科研力度,培育新材料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洛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洛阳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其次,促进洛阳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发挥洛阳景区数目众多㊁类型丰富,以及分布区域广泛等优势,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增强景点的吸引力,延长游客在洛旅游时间,并通过开发㊁创新旅游产品种类等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旅游产业总收入;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提高信贷便利度,使金融能够普惠小微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以此提高洛阳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㊂3.2 增强经济辐射作用首先,推动洛阳都市圈建设,加强洛阳㊁平顶山等城市协同联动发展,通过建立㊁完善合作模式等方法,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区域的要素集聚能力,提高洛阳的经济辐射㊁带动作用;其次,加强与郑州的对接发展,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打造引领河南省发展的 双引擎 ,形成郑洛双核带动新局面,增强经济辐射范围和辐射作用,共促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的吸引力,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绿色产业园区,成为引领洛阳经济转型的引擎,让洛阳不仅是一个宜居的城市,更是一个宜业㊁宜游的城市,以此提高城市吸引力㊂3.3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紧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贸区的战略机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策,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激发创新活力,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洛阳辐射作用的发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洛阳整体创新水平,并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机构规模,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再次,加大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高工资待遇㊁补贴㊁奖励等方法引进高学历人才,发挥人才优势,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最后,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研发机构,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洛阳综合经济实力,以此增强洛阳的经济辐射力㊂参考文献[1]原玉丰.城市群视角下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路径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5):98-100.[2]赵书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03):19-22.[3]张占仓,王玲杰,彭俊杰,等.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战略举措[N ].河南日报,2017-09-20(13).[4]冯小六.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N ].洛阳日报,2016-12-14(04).。
洛阳市发展可行性分析引言洛阳市是位于中原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近年来,洛阳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加大对实体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本文将对洛阳市的发展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1. 基础条件1.1 地理位置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处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田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1.2 人文资源洛阳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这些人文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经济潜力2.1 制造业发展洛阳市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
这些企业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为洛阳市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旅游业发展洛阳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近年来,洛阳市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服务质量。
这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3 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洛阳市的服务业不断壮大。
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正逐渐兴起,并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3. 可能面临的挑战3.1 环境污染洛阳市的工业发展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废水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影响。
因此,洛阳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3.2 人才流失洛阳市虽然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仍然面临一定困难。
相对一线城市,洛阳市的发展机会和薪酬水平较低,使得部分人才流向外地。
因此,洛阳市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的吸引力。
4. 政府支持为了推动洛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创新创业。
洛阳副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洛阳市中心区域已经面临着交通拥堵、人口过密等问题。
为了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洛阳市决定规划建设洛阳副中心,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分区和分级发展。
二、定位与功能。
洛阳副中心位于洛阳市东部,规划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和现代化新城。
副中心将承担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居住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将引入高端产业和科研机构,打造成为洛阳市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发展新引擎。
三、交通规划。
为了保障副中心的交通便利,规划中将新建多条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完善公交网络和停车设施。
通过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实现副中心与主城区的快速联通,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四、产业布局。
洛阳副中心将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区。
同时,还将建设多个创新园区和科研基地,吸引高端人才和项目落户。
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将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五、生态环境。
副中心规划中将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多个城市公园和绿地,打造绿色生态新城。
同时,还将加强水资源和空气质量治理,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
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
六、公共服务。
副中心规划中将建设多个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文化设施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同时,还将建设多个社区活动中心和文体场馆,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七、总体目标。
洛阳副中心的实施方案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实现城市功能的分区和分级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为洛阳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结语。
洛阳副中心的实施方案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将为洛阳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期待副中心的建设能够为市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河南洛阳的发展趋势
河南洛阳是中国中部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 综合交通枢纽:洛阳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洛阳逐渐成为综合交通枢纽,连接中原地区与西部、南方和东北地区。
2. 资源优势转变:洛阳以前以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洛阳开始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文化旅游发展: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4. 教育科技创新:洛阳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5. 民生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提升,洛阳的民生水平也有所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逐渐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洛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综合交通枢纽、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为主要方向,努力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副中心城市究竟是什么?倘若你是一个来洛阳游玩的人,刚出龙门高铁站,就会被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标语所吸引: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
标语中有一个核心点,即副中心城市。
估计大部分洛阳人对于副中心城市,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
那么,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副中心城市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副中心城市又称“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就是省会城市之外的又一经济引擎,最开始是由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提出的。
2001年,秦尊文就湖北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副中心城市的概念。
而后,这一建议得到了湖北省委的肯定。
2003年,湖北将宜昌、襄阳作为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通过强大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此后,各省都提出了副中心城市的概念。
不过,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还是要根据各省的实际需要。
一个城市想要被定性为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两个硬性指标:经济实力雄厚、距离省会距离不远不近地理位置比较好。
此两者缺一不可,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在目前已经公布副中心城市的27个省份中,拥有3个副中心城市的省份广东省、山西省、四川省等3个省份;拥有2个副中心城市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7个省份;其余17个省份都是1个副中心城市,并且都是本省经济强市,市委书记基本上都进入了省委常委。
2014年1月,河南省政府发布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提升洛阳的中原城市群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
随着洛阳城建的加快,以及经济规模长期稳居河南第二,后又被定义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了河南省双核之一省域副中心城市。
洛阳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能够得到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洛阳在城建上会加大力度。
纵观其他省份的副中心城市,无不是经济强市,都是奔着大城市发展去的。
洛阳在成为副中心城市之后,在城建上最为典型的两点就是大力发展高架桥和地铁。
这两大城建项目,也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
洛阳作为中原副中心城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在哪个方向?千年历史长河,纵观古今中外,每一座城市副中心的崛起,均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过程中的拓展与外延。
从巴黎的拉德芳斯,伦敦新城,到东京新宿,纽约曼哈顿,作为破解城市发展困境的新生力量,后来均成为整座城市的经济驱动器,与城市共同构成前行的澎湃动能。
上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作为首都东京原都心的旧中心三区,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交通拥挤,建筑密集,人口众多。
为控制、缓解中心区过分集中的状态,1958年下半年东京都政府提出建设副都心的设想,并首先从新宿着手。
随着东京都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的迁入,各行业积极地涌入新宿。
新宿目前已成为东京都西部最重要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域繁华催生地价和房价直线上扬。
解放后,通州随着划归北京管辖、撤县设区、成为北京卫星城……北京通州的地位不断攀升,随着北京的人口、经济重心不断东移,大量人口特别是青壮年集聚到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到河北三河燕郊一线。
作为北京近郊区中距离CBD最近的区域,也是最早通上地铁的郊区,通州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未来以通州区潞城镇为核心的、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经过与周边各城市地区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定位世界高度的“新北京”。
在郑州“北扩东移”的总体发展格局下,拥有天然的水资源优势的郑东新区北龙湖片区,在发展中大放异彩。
这座以金融为中心的北龙湖金融岛,因区域内河流绿地密布而备受瞩目。
不管是一线房企还是本土的优质房企,都争先恐后聚集于此。
数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郑东新区北部区域未来会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郑州后花园。
作为北龙湖板块的一部分,郑东新区北部区域位于沿黄河生态带,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规划范围内分布类型多样的景观资源,包括贾鲁河、索须河等生态河流水系以及丰富的农林景观。
随着人居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成为人们发自心底的渴望。
楼在绿中观,城在林中建,人在花中游。
环顾郑州市版图,郑东新区北部区域的生态优势有目共睹。
中央为啥爱洛阳?河南副中心城市洛阳为中国制造创造7大世界第一很多人都知道洛阳是一个古都城市,除此之外你真的了解洛阳吗?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洛阳市2020年的GDP总量超过5100亿元。
你知道在现在的洛阳的大地上,孕育出了多少中国制造业的名片企业吗?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如果没有洛阳,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将在很多领域将不再那么耀眼夺目。
你知道洛阳为中国制造业创造了多少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1,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第七二五研究所。
公司主要以风电叶片等特种非金属材料制品的研发、生产。
公司总部位于九朝古都河南洛阳,产品出口欧洲、日本、韩国、美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职工3000余人。
2019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5兆瓦超大型风电叶片,创造了5兆瓦单功率叶片长度83.6米的世界第一。
还制造了国内首个全碳纤维大梁海上风电叶片,长度102米。
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总部位于洛阳市,是一家中央企业。
公司由原洛阳矿山机器厂发展而来,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现隶属于中信集团旗下,也是一家上市公司。
中信重工成功研制18500吨油压机,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油压机。
中信重工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重型装备骨干企业,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产品出口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3,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研发、生产、经营兽用生物制品及药品为主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公司是上交所挂牌上市企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普莱柯拥有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在基因工程疫苗、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等产品结构创新方面居行业领先水平,位列动物疫病疫苗研发全球第一方阵。
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及问题分析作者:郭丹华来源:《商情》2017年第28期【摘要】洛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对壮大郑州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补充和增强郑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有显著意义。
探索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有利于更好的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河南自身优势,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优势及制约因素2011年中原经济区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地区。
五年来,中原经济区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然而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仍显不强。
究其原因是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与一般功能城市间缺乏过渡,缺乏强有力的增长极。
也就是说,城市群内缺乏一个介于中心城市与一般功能城市之间、起协调与过渡作用的“副中心”。
洛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对壮大郑州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补充和增强郑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是有显著意义的。
一、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比较十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进程明显加速,进入到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
所以,笔者选取2004年作为研究的起点,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区域单元,使用GDP这一综合指标测算2004-2014这十年期间各市经济总量及其在全省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情况,观测河南经济分布变化趋势。
结果见表1及表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在全省经济整体上行的情况下,不同城市在全省生产总值这个总量指标的比值变动不一,但郑州和洛阳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经济优势自不必多说,而洛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郑州,GDP占全省比重从2004年的10.58%到2014年的9.4%,虽有些许浮动,但比起其他省内城市,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
郑州、洛阳正一步一步发展成重要的要素吸附和集聚中心点,逐步形成“双核”结构。
2004-2014十年中,两市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两市的GDP总量远高于其他城市,2014年合计达到10067.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8.81%。
这一比例虽然与在省域经济中首位度很髙的武汉、西安等城市比还显得过低,但考虑到河南省域内经济要素集聚的多极格局,以及两市相对薄弱的历史基础和近几年的快速上升态势,其作为整个省域经济双极核的格局仍凸显无疑。
作为河南省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两个中心:郑州和洛阳,对周边乃至全国范围的要素,有着十分高的集聚和吸附力,并不断向周边地区分享和扩散资源,从而发挥了对周边地区的辖射作用,大大激活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这几年,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100km左右的半径范围,相对低一级的资源汇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心正一步一步建设,而且新兴的低一级经济增长中心内部、及它们和郑州、洛阳两个中心有着更为有效的要素沟通,多极化、层次化、网络状的格局特征正慢慢呈现。
二、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优势政策环境方面。
2011年国家明确了洛阳市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提出中原经济区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2012提出要“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强调要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201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扩大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洛阳市委、市政府也结合洛阳实际,提出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奋斗目标。
以洛阳为副中心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
产业发展方面。
洛阳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较好的工业产业基础。
有中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一类航空口岸和二类铁路、公路口岸,边防检查、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口岸机构配置齐全,能够对开放型经济大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交通区位方面。
洛阳地处中原,铁路交通便利。
民航交通快捷,对中原经济区的融合发展提供方便。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国道贯穿东西南北。
十八条省道纵横全市,连通周边城市。
洛阳的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路、管道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已经形成。
成为我国中原地区重要交通网络中心之一。
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中处于东西交汇、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文化科技方面。
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因此,洛阳符合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把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纳入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建设的框架,必然会为城市群建设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人口规模。
表3是2014年国内部分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经济数据比较。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洛阳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均符合副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城市发展实践上看,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当重要,各类生产要素将率先在中心城市形成集聚,以形成“极化”效应。
而现阶段洛阳与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人口和经济规模偏小,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在城市群内的龙头地位不够突出。
与其他副中心城市相比,洛阳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辐射力不够。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洛阳经济发展虽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各项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与郑州市的差距仍然很大,更无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较。
十年来,GDP占全省比重下降了1.18%,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开放度低,进出口规模小、利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外贸依存度低,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旅游业发达但文化产业总产量仅居河南省第5位,综合效益较小。
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这就会导致其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大,辐射力、带动力减弱,承担带动区域发展重任的能力不够。
产业集群不发达。
洛阳虽然工业较为发达,但主要是由集中在市区内少数国有大型重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支撑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产业和企业关联度小,链条短,往往一两个企业就是一个产业,没有形成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的规模优势和块状经济,严重制约了洛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的拓展。
洛阳工业基础雄厚,为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大市,在全国工业布局中的地位突出,但是洛阳老工业基地的辐射能力没有得到强化。
上表中与其他副中心城市相比,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不算高。
伴随着产业优势减弱、发展后劲不足、支撑保障不强,洛阳在全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下降。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障碍,初始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很大。
首先,管理模式落后,资本结构单一;其次,文化产业格局总体规模偏小;第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第四,洛阳投资软环境亟待改善。
科教支撑不足。
科技人才流失,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科技对经济支撑乏力。
中原经济区区域内人口众多,但科技教育资源相当匮乏。
洛阳目前既没有国家级重点大学、国家研发机构可依托,且国有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及高端人才稀少、分散,又受国家与地方、军工与民用体制与条块的限制,难为洛阳地方经济发展所利用;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由于科技智力支撑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实为高新技术产业甚至一般产业的生产区。
四、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策经济建设方面。
必须加快城市群建设,只有形成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洛阳的副中心城市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加快郑汴洛一体化进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建立城市论坛,作为成员城市分享各自关于区域发展观点的平台。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动民间的、非政府的力量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开放平台作用,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洛阳对外开放示范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引进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重大辐射、带动力的出口型项目及外贸龙头企业。
除此之外,还要突出洛阳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区域服务的综合功能,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进开发开放,充分发挥洛阳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中的带动作用。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为核心,形成国内产业配套能力最强、集群优势明显,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方面。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生活。
搞好产业规划,立足洛阳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打造洛阳文化品牌,加强创新,促进民间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密切加强旅游、物流、文化产业合作,积极打造中华文明旅游走廊和一批旅游精品区、特色线路优势品牌。
科学教育方面。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打造中原经济区产业创新中心为突破口,靠科技创新、全面创新的跨越发展,带动和引领洛阳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推进战略,增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依托现有高校条件,建设发展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在保持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同时,围绕洛阳支柱产业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定位学校建设目标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共同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推动学院向重点综合性大学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课题,课题名称: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5KYY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