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终极版
- 格式:docx
- 大小:46.23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的一学期,祝君考出好陈成绩!制作人:吴玉龙第一学时1 课程简介:《中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集体竭力探索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关于三大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科学指南,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 教程3 全书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精髓用何种精神去落实中特理论第三章本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第四章初级阶段国情基础第五章改革开放动力基础第六章科学发展观第七章经济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第八章经济下经济发展战略第九章政治第十章文化第十一章社会第十二章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三章国防外交第十四章依靠领导注;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三大保障:祖国统一、国防外交、党的领导4 绪论a搞清楚马克思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成果。
b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决定的。
第二学时a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a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第三学时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
b 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 途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d目标: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本土化、大众化e 过程:传播——运用——创新认识——实践——再认识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意义(1)历史进程A毛泽东思想: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建设新民主主义B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2)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国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为凝聚全党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态度和学风(3)中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a一面旗帜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时间:中特理论包括1978年以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空间:中特理论是几个理论发展成果的整合第四学时c中特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有共同的哲学指导思想即实事求是;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即邓三科的研究主题,前一个主题具有原创性地位,后一个是对理论主题的深化和具体化;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范畴、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中国国情?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国情的概念: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发动因素: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
限制因素:人口,资源或物力。
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
中国国情基本特征:(1)人口众多,其中有9亿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决定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2)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土地资源明显稀缺。
(3)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环境基础脆弱,易于失衡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旱涝时有发生。
(4)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在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劳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5)呈典型的二元结构。
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与幅原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
(6)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或:1. 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
2. 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
3. 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
4. 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治转型。
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原因:1、不了解国情带来的危害:“大跃进”、“赶英超美”、“浮夸风”、“五九事件”、“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2、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特重要理论总结引言中特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中特的重要理论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特知识。
中特的基本原理中特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概率和统计的,它假设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中特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分析趋势和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特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性中特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具有随机性的,即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只有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波动性中特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具有波动性的,即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通过观察历史数据中的周期性波动,可以预测未来的波动趋势。
独立性中特认为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和变化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的。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得出它们独立发展的规律。
中特的关键要素中特的预测和分析过程中,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考虑和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历史数据中特的预测和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因此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趋势分析中特通过观察历史数据中的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趋势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中特的预测和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对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从而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可靠性评估中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可靠性评估。
通过评估预测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预测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特的应用领域中特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特的一些应用领域:股票市场中特在股票市场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天气预报中特在天气预报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经济预测中特在经济预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7、如何理解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是什么?答: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务,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主要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习近平说,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一、名词解释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了战略目标,也包括了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11、民族区域自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毛中特19大高频考点终极整理1、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注:内容为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望大家指出共同改正。
一、知识题复习提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动力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确立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率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五,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发展史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一条重要经验。
2、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通过这场伟大革命,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卷面形式包括:1、辨析题:(4*5)20 (15分钟)2、简答题:(5*10)50(30分钟)3、材料分析题:(1*10)10 (20分钟)4、论述题:(1*20)20 (20分钟)辨析题1、说明对错或是否合理,并给出合理的表述2、简要说明对错的理由即可,不用太详细。
3、不在复习题内,需要根据大纲来加以复习。
简答题论述核心要点,并对要点简单予以解释。
材料分析题1、必须结合材料予以分析!2、推导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或运用合理的观点分析材料论述题结合相关资料和课程讲授进行跨章节的拓展性分析1、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一讲:24-32, 论述题可结合课程整体内容拓展)中共十八大纵观国际国内大势,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第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建设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驭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社会建设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完善。
首先,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动摇,包括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党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再次,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最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新中特考试重点总结
根据具体考试的要求和考纲,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中特考试的重点总结:
1. 语法和词汇:重点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名词和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
同时,熟悉常用的词汇和短语,可以通过阅读和听力练习来提高词汇量。
2.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重点练习理解主旨大意、观点和推理判断等问题类型。
同时,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听力理解:经常进行听力练习,提高听力能力。
重点练习听取关键信息、主旨大意和细节问题等问题类型。
同时,要注意根据听到的信息做出推理判断。
4. 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重点练习写作常用的基本句型和段落结构。
同时,也需要注意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5. 口语:要求学生能够用流利的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重点练习口语的基本句型和交际用语。
同时,也需要注意提高口语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6. 文化和社会常识: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程度。
重点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传统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只是一份可能的新中特考试重点总结,具体的重点还需根据考试的具体要求和考纲来确定。
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考,平时多进行练习和复习,提高各项语言技能水平。
中特答案——徐建国整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破解历史难题、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被实践证明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这条道路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道路奠定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开辟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和自豪。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凸现了中国共产党60多年治国理政的根本成就。
这条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这条道路展现了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新中特辨析题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特(新型中国特色的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中特不仅具有传统特制的特点,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选购新中特产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参考。
二、新中特的特点1.材料新颖,富有时代感新中特在材料选择上注重环保、健康,同时追求时尚与个性化。
例如,采用高科技陶瓷、金属、木质等材料,既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又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韵味。
2.设计独特,符合现代审美新中特在设计上讲究简约、大方,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
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的碰撞,使得新中特产品独具魅力,深受消费者喜爱。
3.技术先进,提高生活质量新中特产品注重技术创新,融入智能化、自动化等功能,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生活体验。
如智能家居系统、无人驾驶汽车等,都是新中特领域的代表。
三、新中特的辨析方法1.材质辨析在选购新中特产品时,要注意材质的选择。
优质的新中特产品通常采用环保、健康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性能。
2.工艺辨析新中特产品的工艺水平也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
精湛的工艺能使产品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提高生活品质。
3.功能辨析新中特产品在功能上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选购时,要关注产品的实用性、智能化程度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四、新中特的选购技巧1.了解自身需求购买新中特产品前,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以便选购到合适的产品。
2.关注产品品质选购时要注重产品的品质,查看产品说明书、认证标志等,确保购买到优质的新中特产品。
3.考虑价格与性价比在购买新中特产品时,要综合考虑价格、性能、售后服务等因素,确保性价比高。
五、新中特的保养与维护1.保持清洁新中特产品要定期清洁,以保持其美观和延长使用寿命。
2.避免暴力撞击新中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剧烈撞击,以免损坏。
3.定期检查与保养定期对新产品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使用。
六、新中特的应用场景新中特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商务礼品、个性化定制等领域。
新中特考试模版摘要:1.引言:了解新中特考试的意义和重要性2.新中特考试的特点:分析考试形式、内容和难度3.备考策略:提供时间规划、学习方法和资料选择建议4.考试技巧:分享答题技巧和心理调适方法5.结语:鼓励积极备考,祝愿取得好成绩正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特考试(即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已成为衡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这场考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人民做贡献的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新中特考试的特点、备考策略和考试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场考试。
一、新中特考试的特点1.考试形式:新中特考试通常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2.考试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3.考试难度:相较于其他学科,新中特考试难度适中,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备考策略1.制定时间规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按时完成。
2.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课程等多种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资料选择:挑选具有针对性的辅导书籍和习题集,强化训练。
三、考试技巧1.答题顺序:先易后难,确保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题目。
2.答题方法: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选择题和填空题要熟悉考点,提高答题速度。
3.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焦虑和紧张,增强信心。
总之,新中特考试是一次富有教育意义的考试,大家要积极备考,掌握考试要点,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023年新中特考试题随着2023年的到来,新一轮的中特考试即将拉开序幕。
这场考试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场考试,本文将对2023年新中特考试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2023年新中特考试题简介2023年的中特考试将继续秉承往年的一贯风格,试题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考试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着重测试考生的理论素养、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二、试题分类及特点1.基本概念题:这类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四个全面等。
2.理论阐述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问题,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道德观念等。
3.实践探索题:这类试题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成果,如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
4.创新思考题:这类试题鼓励考生发挥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如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路径等。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1.扎实掌握基本理论:要想在中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扎实的掌握。
考生可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理论。
2.注重实践与热点问题: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新思维: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创新。
可通过参加辩论赛、撰写论文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训练答题技巧: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积极参加模拟考试和真题解析课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5.保持良好心态:考试前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平和、自信的状态。
面对考试中的困难,要冷静应对,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一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重要性与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内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特参考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什么?P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二、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党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事实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等等。
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
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
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
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时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
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取得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
如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
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
这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增强四种意识党的十八大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政党兴衰存亡的内在规律。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唯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问题,艰苦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唯有创新才能不断推进科学发展。
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来源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经过90多年的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0-51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
2、继续坚持“引进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4、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为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对内开放。
四、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是什么?1.中国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8a)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b)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c)森林资源匮乏d)草原生态形势严峻e)海洋生态不容乐观f)耕地面积减少,危及国家粮食安全g)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h)大气环境恶化2.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P122a)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b)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c)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承载力d)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沙化3.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环境和气候治理是全球公共问题,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而关于如何治理环境和气候必须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
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在作出承诺的同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第三,注重目标的合作性,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最后,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P82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六、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社会思潮?P83-8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
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七、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P99-107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
其中,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