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三集)二十三《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个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7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2月22日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已得到该组织超过2/3成员核准,正式生效。
这项多边协定被认为是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突破,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预计该协定到2030年将推动全球经济额外增长0.5%。
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在这一协定谈判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起到的关键作用,赢得广泛赞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月22日提议联合国调整现有的反恐工作架构,设立一个新的反恐办公室,以领导协调联合国系统的反恐相关工作。
德国内阁会议2月22日通过一系列新规定,以加速遣返不符合条件的难民申请者。
联邦内政部长德迈齐埃说,这些规定将提交联邦议会审议成为法律。
预计2017年遣返难民数量将创纪录。
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22日发布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必须不断努力解决自然资源减少、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危害等重大挑战,否则全球粮食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二)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表示,2017年我国将打造全国旅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市场监督。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地质量水平的总体稳定。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
2月22日,共青团中央召开全团“学习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全体共青团员中集中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是党中央着眼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而批准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
微专题二十三《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个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背景材料】2016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次缔约方大会正式开启落实行动。
这一切,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艰难行程驶入一条加速通道。
马拉喀什会议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主席、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萨拉赫丁·迈祖阿尔称,如何制定规则以使《巴黎协定》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巴黎协定》灵活务实地创造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机制,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范例。
随着协定生效,各国自主贡献就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
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相继公布自主贡献目标。
中国代表团表示,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不会受外界干扰,将继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
《巴黎协定》以广泛参与、自主承诺、包容激励等特点,将国际气候治理推向了责任共担、积极行动的新高点,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转型。
各缔约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同时向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11月发布的《2016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巴黎协定》得到充分落实,预计各国将排放540亿吨至560亿吨二氧化碳。
这一数量远远高于把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要求的420亿吨。
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上升2.9摄氏度至3.4摄氏度。
因此,全球必须在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进一步减排25%。
《巴黎协定》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球性的集体盘点,总结各国减排目标与行动和实现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以进一步促进各国更新自主贡献目标并加大减排行动力度。
中国提出“十百千”项目,即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提供1000个赴华培训机会,为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道路作出示范,同时推广中国绿色技术和产品。
2017年时事政治热点常识在平时多关注时事政治,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此,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年时事政治热点常识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时事政治热点常识(一)1.中共中央11月1日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
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民意主流。
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
2.11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3.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4.国家主席11月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马来西亚纳吉布。
指出,中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
两国建交42年来双边关系得以长足发展,得益于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相处之道,坚持平等互利、互助共赢的合作方针,坚持密切沟通、互谅互让的合作方式。
深化中马睦邻友好合作符合双方根本和长远利益。
中方愿同马方一道努力,不断充实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5.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11月4日在摩洛哥城市马拉喀什发布新闻公报,庆祝《巴黎协定》生效,强调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是一个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的时刻,需要全世界坚定信念,完成使命。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G20峰会:二十国首脑西湖论剑——中国给出“新药方”: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重大背景简释】材料一:2015年2月,杭州成功获得2016年G20峰会举办权。
材料二:2016年9月3日,B20峰会首先召开,全球工商界巨头云集杭州。
B20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的重要配套活动,参会嘉宾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国际机构和工商协会负责人。
其使命是代表工商界G20出台全球增长对策和全球治理方案建言献策,核心工作是撰写一份凝聚全球工商界智慧的政策建议报告,供给G20成员领导人决策参考。
此次参加B20峰会的中国企业众多,800多名工商界代表半数来自在中国,这一变化固然存在主场优势,但更多还是与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崛起,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经济治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有关。
中国企业不仅参会数量多,而且向世界发出了如G20智慧创新倡议、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等“中国好声音”,从以前的“买票看戏”到当今的“登台唱戏”,中国企业的影响力正得到更广泛的肯定和认可。
材料三: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中国杭州,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G20杭州峰会正好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中国智慧助力世界经济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开幕词中用“三个新起点”展望中国未来,用“四个建设”发挥G20担当作用并开出全球经济药方。
【时政术语提炼】1.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全球治理。
3.通过主场外交,增强中国话语权。
4.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展现中国义利观。
5.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6.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热点题目回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举行。
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高考就要来临了,大家是否想要知道今年所要考试的时事政治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仅供大家参考!热点专题一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创造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质量。
因此,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2.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实行正确的经营战略。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着力改善质量供给,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3.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4.企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
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5.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做到以质取胜。
第一届质量奖颁奖大会得奖后,华为高层提出“以质取胜”的目标,企业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证,在高端品牌市场站住脚,必须跟国际标准接轨。
在未来,企业在竞争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质量道路。
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热点扫描】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万余字的白皮书,除引言外,共包括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由来、中菲已就解决南海有关争议达成共识、菲律宾一再采取导致争议复杂化的行动、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政策等五部分。
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白皮书指出,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核心是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而产生的领土问题。
从历史和国际法看,菲律宾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土主张毫无根据。
此外,国际海洋法制度的发展导致中菲出现海洋划界争议。
中菲两国曾就妥善处理海上争议进行多次磋商,就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达成共识,并在双边文件中多次予以确认。
白皮书说,菲律宾时任政府2013年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违反中菲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协议,侵犯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滥用《公约》争端解决程序。
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自始无管辖权,所作出的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
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仲裁裁决的影响。
中国不接受、不承认该裁决,反对且不接受任何以仲裁裁决为基础的主张和行动。
白皮书强调,中国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和促进国际法治,尊重和践行国际法,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
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与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坚定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积极倡导域外国家尊重地区国家的努力,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民法总则》开启“民法典时代”【热点扫描】2017年3月15日,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新制定的《民法总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调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设立“特别法人”、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等等很多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考点链接】一、《政治生活》角度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民法总则的每一处内容,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有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
2.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领导立法,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执政方式。
4.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协委员围绕民法总则的重要内容先后发言,提出建议体现了这个职能。
二、《生活与哲学》角度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在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一、互联网大会2016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
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坦诚交流。
大会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等前沿热点共举办了16场论坛。
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秘书处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乌镇报告》,凝聚各方共识,成为大会标志性成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闭幕式致辞中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互联网是无国界、无边界的,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无疑,打造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创新风口,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一起分享,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共同探讨。
二、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时政热点专题三:同享互联网+经济,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互联网+发展趋势①以服务为主走向与制造和实体相结合2016年互联网+的政策红利仍将持续。
随着各行各业纷纷互联网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找到了优势互补的契合点,并引发全行业的广泛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行业将从以服务为主走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升级。
②企业走向定制化、智能化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面临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2017 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热点 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凝聚中国复兴梦“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到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20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 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1.地主阶级―帝国梦: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追求‚坚船利炮‛之梦;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之梦。
2.农民阶级―天国梦:太平天国运动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资产阶级―复兴梦: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寻求复兴之梦。
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强国梦: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之梦;‚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梦;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之梦;和平崛起的外交强国大国梦。
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 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 C。
本题可用排除法。
‚冷战‛时期苏联的梦是要称霸世界,这与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是截然不同的,排除含②的选项。
2.“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2017年时政热点总结概述2017年,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许多重要的时政热点事件发生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2017年的一些主要时政热点,包括国际关系、战争与冲突、经济和贸易、环境和气候变化、移民和难民问题等方面。
国际关系1.朝鲜核武危机:朝鲜继续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美国和其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来压制朝鲜的核项目。
2.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贸易战的风险日益加大。
美国政府采取了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
3.英国脱欧:英国启动了脱欧程序,与欧盟的谈判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场脱欧谈判引发了各种争议和困难,对英国和欧盟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争与冲突1.叙利亚内战:叙利亚内战在2017年继续持续,并导致大量难民流离失所。
各方继续在叙利亚领土上展开激烈的战斗,导致数万人丧生。
2.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政府与伊斯兰国的战斗进入了新的阶段,伊拉克政府在2017年夺回了多个城市,包括摩苏尔。
然而,战斗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破坏。
3.乌克兰危机: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冲突仍然在2017年持续。
乌克兰政府和亲俄罗斯的分裂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导致了长期的冲突和持续的人道危机。
经济和贸易1.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在2017年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美国税改:美国政府通过税改法案,降低了企业税率,这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3.欧盟经济复苏:欧盟经济在2017年出现了复苏迹象,但一些成员国仍然面临着高失业率和债务问题。
环境和气候变化1.巴黎协定:巴黎协定于2017年正式生效,该协议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应对气候变化。
然而,美国政府宣布退出该协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
2.自然灾害:2017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包括飓风、地震和森林火灾等。
这些灾害对受影响地区的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发展亚太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亚太稳定繁荣【热点扫描】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白皮书表示,中国积极发展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中方愿继续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期待与美新一届政府共同努力,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拓展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互为战略协作伙伴和外交优先方向。
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呈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
两国在亚太事务中保持着良好合作。
两军关系进一步发展。
2015年以来,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确立了构建更加紧密发展伙伴关系的目标,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并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良好沟通和协调。
中国积极发展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联系,密切人文交往,扩大防务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考点链接】一、《经济生活》角度1.经济全球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亚太国家加强合作,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吸引外资的大部分均来自亚太国家,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区域经济,是区域合作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也为亚太地区注入了独有的活力和动力。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亚太国家共同发展,为本地区人民创造更多机遇。
虽然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互利互惠的多边经贸关系,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要仍然立足国情和经济实力。
4.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亚太乃至全球,经济深层次难题的破解之策就在改革创新。
背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
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一些进口产品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
例如去年‚双十一‛,澳洲奶粉、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美国手机等都在最畅销的‚海淘‛商品中名列前茅。
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 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有两大关键点:一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要通过减税切实减轻企业、居民税赋等措施,释放供给活力;二是简政放权。
这就要求政府切实做到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平竞争的有效监督者,改革的推动者,并在系统性风险冒头时果断加以应对。
(1)分析材料一中供给侧改革体现的经济生活依据及改革根本目的。
(1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在加强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o (12分)(3)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
(4)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是如何不断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的 ?参考答案:(1)(14分)原因:①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
(2分)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017形势与政策学习资料试题答案(3)推荐文章2017年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热度: 2017形势与政策课堂笔记热度: 2017年辅警改革新政策相关消息热度: 2017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重点热度: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从严治团的规定全文热度: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教育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密不可分。
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其次,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完善。
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长期以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着。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
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于就业的影响。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在高校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不搞深入的社会调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
2017高考时政知识点归纳三2017高考时政知识点归纳三110.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111.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112.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为深入推进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分类施策的原则,就积极应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提出意见。
113.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14.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是指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群众体育发展计划。
携手G20 合作又共赢【热点扫描】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
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随着中国迎来G20时间,数十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即将聚首西子湖畔,共绘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新图景。
邀请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列为重点议题——别具深意的安排,突显中国主张,诠释着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世界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
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是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重要力量。
从华盛顿到杭州,国际金融危机绵延8载、余波未平,主要经济体政策明显分化、保护主义抬头、多边合作受阻等挑战层出不穷,阻碍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从历史驶向未来,G20巨轮如何汲取合作共赢的精神动力,怎样以包容联动式发展破解增长瓶颈、完善全球治理,考验着各成员的决心与行动,更让国际社会对杭州峰会充满期待。
【考点链接】一、《经济生活》角度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召开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在浙江杭州举行讲有利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在浙江杭州举行是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表现。
二、《政治生活》角度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二十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合作共赢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是时代的主题。
二十国集团第十一次峰会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展开讨论与合作,符合时代的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汇总:积极落实《巴黎协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1.(2分)(2017髙三•湖北月考)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
这一举措旨在()①提髙资源利用效率②推广緑色消费产品③扩大绿色消费市场④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朿A . ®@B . ®®C .②③D .③④2.(2分)(2017高一上•泄远期末)为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泄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宜调控上下限,当国际市场汕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
国家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程调控上下限的原因在于()①油价过低,从长期看会削弱我国石油自给能力②油价过高,不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③成品油必须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④设置涮控上下限可以促进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3.(2分)(2017髙三下•福建模拟)当前,全球贸易增长放缓,“逆全球化”情绪上升。
其实,全球化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
以下论据不能支持"全球化时代已经过去”观点的是()①人类对质优价廉产品的追求没有改变②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有赖于资源的全球配置③各国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对世界经济复苏作用重大④国际分工水平提髙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A . ®@B . ®@C . ®®D .③④4.(2分)(2017髙三上•东城期末)如图所示,过去五年中,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下列措施中可能导致这一后果的有()Ml<ir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业②规定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统一的社会保障③市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④加大对农村地区重点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A .5.(2分)湖南省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也是排碳大县。
2017年⾼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3当前党和国家的重点问题正是⾼考政治的热点问题。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2017年⾼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仅供参考!2017年⾼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背景材料】2016年10⽉2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在⼈民⼤会堂举⾏。
在讲话中回顾了长征的伟⼤历史,总结了长征的深远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提出了弘扬伟⼤长征精神、⾛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底,全国红⾊旅游累计游客超过50亿⼈次,年出⾏⼈数由2004年的1.4亿⼈次增长⾄2015年的10.27亿⼈次,红⾊旅游在精神⽂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利⽤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融⼊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之中,让⼈们在直接参与、亲⾝体验中受到教育、提到提⾼。
【考点链接】⼀、从经济⽣活⾓度分析1.保护环境,绿⾊消费。
我们要以红军长征胜利为契机,积极推进红⾊旅游发展,把⾰命⽼区建成红⾊旅游的胜地和绿⾊产业的家园。
为此,我们应该树⽴⽣态⽂明理念,保持⼈与⾃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提倡绿⾊消费,实⾏低碳社会⽣活⽅式,推动⽣态⽂明建设。
2.消费对⽣产的反作⽤。
我国红⾊旅游迅速发展,不仅满⾜了⼈民群众缅怀先烈、追忆⾰命岁⽉的⽂化⽣活需求,⽽且有⼒地带动了⾰命⽼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改⾰开放和经济建设,对于继承和发扬⾰命传统、树⽴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
3.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标。
红军长征时物资极其匮乏,环境极度恶劣。
进⼊新世纪后中央明确提出了全⾯建设⼩康社会的奋⽃⽬标,全国各族⼈民开始了新阶段的新“长征”,新长征的各⽅⾯条件有了极⼤改善。
长征精神是全⾯建设⼩康社会的精神动⼒。
⼆、从政治⽣活⾓度分析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到抗⽇战争的中流砥柱,从领导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到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复兴的坚强核⼼,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民的选择。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微专题二十三《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个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背景材料】2016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次缔约方大会正式开启落实行动。
这一切,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艰难行程驶入一条加速通道。
马拉喀什会议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主席、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萨拉赫丁·迈祖阿尔称,如何制定规则以使《巴黎协定》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巴黎协定》灵活务实地创造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机制,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范例。
随着协定生效,各国自主贡献就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
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相继公布自主贡献目标。
中国代表团表示,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不会受外界干扰,将继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
《巴黎协定》以广泛参与、自主承诺、包容激励等特点,将国际气候治理推向了责任共担、积极行动的新高点,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转型。
各缔约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同时向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11月发布的《2016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巴黎协定》得到充分落实,预计各国将排放540亿吨至560亿吨二氧化碳。
这一数量远远高于把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要求的420亿吨。
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上升2.9摄氏度至3.4摄氏度。
因此,全球必须在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进一步减排25%。
《巴黎协定》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球性的集体盘点,总结各国减排目标与行动和实现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以进一步促进各国更新自主贡献目标并加大减排行动力度。
中国提出“十百千”项目,即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提供1000个赴华培训机会,为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道路作出示范,同时推广中国绿色技术和产品。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人类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绿色消费。
2.企业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把“绿色化”从过去常规手段的环境治理提升为政治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指引新的实践路径。
这要求经营者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注重社会效益,保护环境,提倡绿色经营。
3.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落实《巴黎协定》,要求公司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诸如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势日益增多。
《巴黎协定》从承诺到落实,深化了各国对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在合作共赢中深化共识,实现环境问题更有效的全球治理。
5.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完善信用机制。
《巴黎协定》从承诺到落实有利于规范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好正常的生产秩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作为深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在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同时,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负责的精神,中国已就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7.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面临发展的重任更艰巨,亟须在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上贯彻可持续的理念。
对于我国而言,要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到大力推进绿色化的新行动上,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0.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为达到一定的排放指标,应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11.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发展绿色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于我国来说,落实《巴黎协定》,需要增强发展协调性,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绿色化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环境治理,人人有责,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公民要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好职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3.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
《巴黎协定》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球性的集体盘点,总结各国减排目标与行动和实现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
按着《巴黎协定》的要求,政府引导发展绿色经济,这是政府实履行职能的体现。
4.坚持依法行政。
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
为此,执法必须加强,政府部门要完善制度,强化责任。
要把落实《巴黎协定》要与我国环保法的执行结合起来,赋予环保部门足够的管理权力,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5.联合国坚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合作与发展的宗旨。
如何制定规则以使《巴黎协定》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随着协定生效,各国自主贡献就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
这是联合国组织召开此次会议,履行自身宗旨的表现。
6.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
《巴黎协定》以广泛参与、自主承诺、包容激励等特点,将国际气候治理推向了责任共担、积极行动的新高点,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转型。
这有利于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的主题。
本次大会的意义在于将《巴黎协定》的承诺转化为行动。
各国政府必须集中精力制定一份在未来两年中实现《巴黎协定》承诺的具体计划。
发达国家还应加大对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贫困和脆弱群体的支持力度。
说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减排努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9.我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中国透过“和平崛起”的进程,正在成为国际影响力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10.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以及中国政府确定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予任何国家减排目标挂钩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1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主张各国在环保上应做到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中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体现,说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的发展道路。
1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体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公民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我们应当利用公益广告、漫画图片、社区墙报等文化形式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自觉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5.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天人相统一,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国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措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是一致的。
要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坚持一切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一直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工作,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将落实《巴黎协定》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当中,结合自身国情,积极探索低碳环保发展之路。
2.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环保工作必须树立新思维,实现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