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92 KB
- 文档页数:9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行政诉讼法》第十条也都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予以肯定。
可是,法律在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后,又赋予其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这就导致检察机关集侦查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于一身,形成了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的矛盾局面。
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自己监督自己这种内部监督方式便引来质疑。
如何更好地监督“监督者”,增强检察执法的公信力,保障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一)监督的内部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创设人民监督员制度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范围,以防止监督权的滥用,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
这点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内容就能看出,比如第七条规定,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组织选任;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由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选任人民监督员。
排除了基层检察院选任人民监督员的资格,如此规定,对于拥有几千个基层检察院的大国来说,可以有效减少选任熟人的情况发生。
但一项新的法律政策出台,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很难达到完美之处。
《规定》刻意避免内部化监督,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其内部化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首先,制定主体的内部化。
该《规定》的出台是为了监督检察机关,防止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形,可是制定该《规定》的主体却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由检察机关制定监督自己的规则,依然难逃内部化之嫌。
其次,选择程序内部化。
《规定》第七条虽然由省一级组织选任,在很大程度了避免熟人化情况,但是《规定》第十一条指出省级、地市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六条的规定,组织对推荐和自荐人选进行考察,提出拟任人民监督员人选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七日。
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基本关系分析传统理论认为,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主要是对法院的行政诉活动进行监督,不包括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大背景下,强化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成为依法治国宏伟蓝图实现的关键。
基于此,检察机关行政检察职能必须要冲破传统诉讼监督理论束缚,将行政检察视野拓展至行政执法领域。
当下,理论界对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理论探讨,着重于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鲜有从整体上对其基本关系进行剖析。
应当说,如果不对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基本关系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理论解构,就无法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制度,甚至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内部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内部关系就是内因,它包括监督依据、监督对象和监督模式。
这些因素对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职能起着决定作用。
(一)固守与创新:现行框架内的审慎突破固守与创新的关系,解决的是监督依据的合法性问题,即检察监督所能够突破的边界。
1、依法监督检察机关是宪法定位的法律监督机关,坚持依法监督是实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必要条件。
依法监督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监督的客体及权力运行进行法律监督。
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监督权,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二是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行使法律监督权,避免随意性。
行政执法监督作为检察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的合法性亦为题中应有之义。
检察监督合法性前提是有现行规范制度的存在,没有现行法律制度可依,监督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
应当说,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执法监督目前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立法层面,我国《行政诉讼法》无论是修改前还是修改后,均只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生效的行政判决有权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对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强制措施等行政执法的监督未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第321期2021年2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Vol.32No.1Feb.2021作为监督行政制度的诉+检察建议刍议何峥喋1,刘元见2(1.广西警察学院,广西南宁530029;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广西南宁530029)摘要:诉前检察建议是目前检察机关五类检察建议之一。
作为监督行政的重要方式,诉前检察建议虽是行政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但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促进行政争议的诉前化解和实质性化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监督行政方面具有独立于行政公益诉讼的重要价值。
在实践中,诉前检察建议还存在规范性欠缺、适用范围狭窄、效力缺乏保障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完善立法,通过明确诉前检察建议遵循的基本原则、拓展诉前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完善诉前检察建议的程序等,充分发挥诉前检察建议监督行政、促进依法行政的功能。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法治;诉前检察建议;行政监督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1.018[中图分类号]D925.3;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1-0100-09检察建议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履行行政检察职能的重要工作方式,不同时期检察机关的职能不同,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种类、内容也不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检察职能的需求不同,检察职能随之调整。
除去法制被破坏、检察机关被归并的时期以外,检察建议一直作为检察机关履行工作职责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否意味着检察机关所有履行职责的活动都可以作法律监督,是一个历来存有争议的问题。
如果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可以将检察机关提岀的所建议为检察建议,法的检察建议有其特定的涵义。
行相关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包括公诉、职能、法律监督职能、综合治理等。
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特征、模式与程序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检察机关在维护公共利益、监督行政行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旨在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依法行政。
本文旨在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模式与程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进行概括,包括诉讼主体的特殊性、诉讼目的的公益性、诉讼标的的公共性等。
分析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模式,包括直接起诉模式、督促起诉模式以及支持起诉模式等,并对比各种模式的优劣。
本文将重点探讨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取证、起诉、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和规范,以期提高行政公益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推动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行政公益诉讼概述行政公益诉讼,作为现代法律体系中一种特殊的诉讼类型,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不受侵害。
与传统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更广,不仅限于直接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组织,还包括了检察机关等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机构。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在发现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或履行职责。
这种诉讼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助于强化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和保护,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告主体的特殊性,即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提起诉讼;二是诉讼目的的公益性,旨在维护公共利益,而非个人私利;三是受案范围的广泛性,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四是诉讼程序的特殊性,如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起诉前的督促程序等。
做实行政检察监督助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文/马莹莹 姜璎芳摘要:行政检察作为“四大检察”之一,作用于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将着力点放在行政争议的诉后阶段,将发挥行政争议化解在“最后一公里”的作用,但当前行政检察监督仍然是短板、是弱项,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立法保障、拓展监督渠道、增强检察建议刚性等措施将为做实行政检察监督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提供助力。
关键词:行政检察;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作为“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格局和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行政检察监督需立足实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如何构建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是关乎做实新时代行政检察的重要问题。
1 当前我国行政检察化解行政争议存在的问题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将解决行政争议作为立法目的之一,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已经在探索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诉前、诉中阶段。
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在行政争议诉后阶段发力,将行政争议化解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做实。
但行政检察监督职能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方面却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立法滞后导致行政诉讼检察监督难以全覆盖。
现有法律对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具体权利义务规定的过于抽象,致使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实务中操作难度大。
比如,法律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对于如何监督、监督的范围则没有明确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在发现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才可提起抗诉。
检察行政监督以行政诉讼监督为基点,但行政诉讼依托于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监督法院的同时,也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是否合理、合法,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检察监督如何作用于行政机关工作存在空白区,向行政机关提出督促履职的检察建议的方式已成过去式,目前专门针对行政机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法合规的问题,虽然预留了“改进工作,促进社会治理”的监督入口,但实际操作中,检察机关针对具体的监督点以何种方式开展监督无从下手。
contents •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机制概述•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流程•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措施•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挑战与解决方案•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案例分析目录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1监督管理的重要性23通过监督和管理,可以确保检察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确保检察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可以促进检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提高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起源与发展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机制起源于前苏联的检察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状况目前,我国检察业务监督管理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对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民事行政检察等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各级检察机关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监督管理的历史与发展案件受理分流处理案件受理与分流010203案件执行与监督执行通知对判决、裁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违法执行。
执行监督申诉处理内部审查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内部审查,确保案件的办理符合法律规定和检察机关的标准。
案件质量评估对检察业务办理的案件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以确保案件质量和公正性。
内部监督通报定期对检察业务办理情况进行内部监督通报,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促进规范执法。
内部监督措施社会监督员制度媒体监督公开听证案件数量与质量矛盾挑战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着案件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需要处理大量的案件以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案件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解决方案一是加强案件分配的合理性,根据每位检察官的专业领域、办案经验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案件得到专业、高效的处理;二是加强案件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对办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问责。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院+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2021年第1期(总第148期)No. 1 2021(Sum No. 148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路径探析付余S 高蕴嶙2(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2.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重庆401336)摘要: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全面完成,检察机关应当主动应对改革,把检察工作的主责主业放在法 律监督上,突破以往诉讼监督的缺陷和被动,将行政权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实现传统检察监督从诉讼监督 向全面开展法律监督的转变。
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定位,找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存在的瓶颈,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新路径。
关键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7966 (2021 )01 -0124 -0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说明我国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法律监督。
国 家监察体制改革将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从检察权中划出①,可以说这是国家对检察权的正本清源之 举,让检察机关完全归位到法律监督的轨道上(检察机关传统的监督职能着重强调的是诉讼监督,主要是针 对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进行监督。
诉讼监督固然重要,但只是法律监督的一部分,在实践中, 行政不作为、行政违法行为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更好地发挥检察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行政执法的检 察监督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
一、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依据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条“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法》第14条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行政诉讼法》第11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 监督”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其实并不只是诉讼监督职 能,单靠职务犯罪侦查权、审查逮捕权、公诉权、抗诉权本身无法撑起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这片天,更何况职务 犯罪侦查权已经从检察权中划出。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文章概述了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行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建立健全行政检察监督法制的对策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加强行政检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检察监督的社会认知度。
标签:新形势;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对策建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拓展了民事检察监督范围,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民事法律监督职能。
作为与民事诉讼同样属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的行政诉讼也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维护良好经济秩序的要求,现行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及其在立法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和第六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的规定,我国目前的行政检察监督仅限于对已生效的行政裁判提起抗诉,这种事后监督的方式,使得大量的违法行政行为以及诉讼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严重影响了法律监督权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
因此,对现行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加以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体系对行政诉讼的推动作用,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笔者就现行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作以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行政执法的现状及问题行政执法广泛运用于公安、监察、审计、工商等多个行政机关工作中,因行政执法部门多、范围广、弹性大,在行政执法部门中出现的矛盾的问题也就较多。
当前,行政执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行政执法主体泛化行政执法队伍多头,导致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出现重复执法、多头执法,利益冲突时就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有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执法随意性大。
尤其是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往往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不告知行政相对人救济的法律途径等。
以行政诉讼为背景分析行政机关法律风险防控对策当下行政机关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依法行政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风险,尚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控体系。
行政机关风险防控,针对的是与其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行政相对人,如何规范、约束权力的运行,是行政诉讼法律风险防控的要点。
怎样建立一个评估精准、反应迅速、沟通顺畅的行政诉讼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有待于理论上给予明确解释答复。
一、行政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意识逐步增强,行政领域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且败诉率较高,从而引发一系列行政法律风险,给行政机关带来负面影响: 从行政角度看,行政行为违法导致无效或被撤销,行政机关频繁涉诉,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降低行政效率; 从经济角度看,原本可在诉前避免的法律风险进入诉讼阶段,造成行政机关诉讼成本和矫正、赔偿带来的行政成本“双增”的消极局面; 从社会角度看,若行政机关涉诉频繁,无论最终是否胜诉,都会降低公众对行政机关的认同度,损及行政公信力。
我国现阶段对于行政法律风险的应对尚存在许多问题,目前重点在于应诉策略的宏观研究,而忽视了风险预防、评估环节的建设,只有当行政机关涉诉时,才会针对个案寻求解决对策。
一是很多案件通过诉前预警、及时沟通,本可以规避涉诉风险,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备的预防机制,往往多数案件最终进入到诉讼程序,给行政机关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二是事后的评估机制也严重缺失,未能及时归纳总结,也无法降低类似涉诉案件再发生的可能性。
三是当不当行政行为引发行政法律风险时,对负有责任的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问责追责的机制薄弱,至多是上级训斥,严重者也仅是通报批评,没有统一的问责标准,问责机制泛化、简单化。
责任处理程序不够透明,不能使执法不当的机关及个人引起充分重视。
总体而言,行政诉讼风险防控应对策略简单且环节缺失,尚未形成完备体系。
二、诉前预防对策行政关系双方的争议在行政复议或诉讼前预防和化解,不仅能缓和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也使其本身的法律风险得以降低。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体制建设分析作者:朱玉林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3期我国的检察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平的神圣职责,它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要对法律进行监督,也要对检察机关的内部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监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现状也越来越倾向于形式化,这也导致检察机关内部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
因此,检察机关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体制的建设,提高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水平,确保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能够取得更新的成效,从而对社会的管理做出规范,使其更加的公正、文明、廉洁和严格。
该文针对目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体制建设的措施,希望能给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帮助。
“谁来监督监督者”是近几年来我国公民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直在强化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制度,目的在于促进检察机关接受我国公民外部监督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行使监督权。
但是就目前而言检察机关对内部监督工作的执法公信力还有待提高,公民对于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要求越来越加严格。
因此,检察机关应将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体制放在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上。
1.检查机关内部监督体制的现状检察机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工作缺乏主动性。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上级检察机关往往习惯用发文件、召开会议等方式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在具体案件和具体工作方面的指导比较少。
而且监督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于领导级别的干部,对检察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督较少。
监督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电话指示等表面形式上,这就导致了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工作无法真正地落实。
除此之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往往是靠下级检察院自己主动汇报和请示来进行的,而上级领导的监督工作常处于被动的状态[1]。
并且上级检察院对下级的监督工作存在着一种部门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正在不断地扩大。
本文共计4738字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分析
司法体制的改革、检查监督职能的调整使得在面对如何加强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时检察机关所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小编整理了业内专业人士关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分析,希望需要的网友可以参考参考。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分析
面对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检察监督职能的调整,如何强化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成为当前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20XX年6月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及检察监督实际,对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作些思考,以期对完善新时代检察监督体系有所裨益。
一、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现状
(一)立法滞后、衔接不畅导致监督范围窄且刚性不足
从宪法层面而言,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该条明确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不仅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面监督,还应涵盖对行政主体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
具体包括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对行政行为与行政活动的检察监督、检察职能在刑事程序中的行政法作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