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学内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3、品析课文中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
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1、范读课文。
①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
②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2、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体会出的情感。
)3、配乐朗读,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等把握和处理。
4、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和词语来。
5、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自由朗读。
三、理解、探究品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
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A、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想象?B、深入思考:课文总共只有两个段落,这两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C、找出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并说明别致什么地方?“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土地景象,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抽象的描述,如“土地的誓言”。
(2)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通过展示与土地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如“土地的誓言”的抽象描述。
(2)教师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评价。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对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参考资料:中考资料)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外,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3、教材分析(参考资料:课本与《七彩课堂》)本文是初一新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祖国”为主题编的,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亡强烈的思念之情。
4、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就有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学习呼告、排比等修辞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良好效果。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赏析句子的能力。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运用呼告、排比的修辞写一段话进行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某某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能够熟
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揣摩、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激发学生对祖
国、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揣摩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端木蕻良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
的背景和主题。
2.朗读课文: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
感。
3.品味课文: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
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4.揣摩情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感受作
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5.想象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和感受。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品味文中关键意象和语句,欣赏写作背景视频和音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祖国和家乡,做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背景音乐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读写一体教学法教学准备:1、教师在主机里下载好《生我养我的土地》和《江西是个好地方》两首音乐,计算机网络教室功能齐全;2、学生们课前学会在电脑里打字,知道怎样在互联网里查找和观看视频,会用计算机里的“录音机”功能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入课,燃亮土地誓言1、师生电脑屏幕上锁定“东北印象”白桦林的幻灯片,主机音箱播放祖海的《生我养我的土地》,让学生们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土地情。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2、显示课题及作者(板书)本文作者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往往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
他的作品也很注重方言的运用。
二、师生探究,思索土地誓言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点拨。
预设的问题有:问题一:思索誓言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土地的誓言》一课,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誓言”的含义。
(2) 理解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土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思考和明确环保的意义及其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3)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4)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落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难点: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2)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慢慢深入理解和思考。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放松、自由地交流,互相鼓励,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想到解决的办法。
(4)板书设计:在板上展现相关图片和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教师引用《圆方树》里的名言:“森林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属于子孙后代。
”,让学生成为“森林保护家”,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2.利用图片、视频等情境展示环保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阐释环保重要性、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避免环境污染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环保问题和难题,通过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流程及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保。
(2)主体部分1.收集环保知识,直面环保问题,重视环保。
2.承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对保护自然环境更为认真负责。
3.嘉奖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号召、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让学生了解环保成就和现实难题,深入探讨如何形成共识,展示留守儿童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结束环节1.学生们在小组内汇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3. 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课文表达方式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
2. 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土地的誓言》,提问:“你们认为土地对人们意味着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土地”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9.土地的誓词端木蕻良教课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累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出色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朗诵、背诵。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深邃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为祖国的繁华昌盛而奋斗。
教课要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推测、品位本文拥有激情的语言。
教课方法:朗诵、分组议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觉作者所蕴涵的感情。
2.注意教师朗诵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办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沟通各自的听读感觉,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赞叹、悲伤、愤慨等)5.学生朗诵课文,进一步感觉文章中的感情。
要求:流利、正确、并尽量读出方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感情。
而后教师正音并进行一定评论。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分组议论)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诵这些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和领会。
我内心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呼唤我回去。
我经常感觉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类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批富于鲜亮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增强感情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荒诞的暴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相同”;在春季,多么富饶”等句子。
)1教课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人称的适合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跟着感情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吐对故乡的感情,显得直接而急迫,产生了激烈的抒怀成效。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诵课文,运用朗诵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感情的把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3)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应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与朗读。
2.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实践式教学: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如何在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的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作者冰心,以及她与这片土地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保护环境,珍惜土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课文结构的理解,以及作者表达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冰心的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作者与土地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土地。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强调学生对土地的热爱,提醒他们珍惜土地,节约资源。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土地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是否能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是否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这些都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第9 课《土地的誓
言》)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所以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推荐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
【导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⑴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⑵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2、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⑵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过程与态度目标:
⑴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土地的誓词》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荒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掌握作者平生实时代背景资料。
3.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2.推测本文优美而富裕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觉力。
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感情目标:培育、增强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为家乡的丰饶,祖国的腾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课要点1.有感情朗诵课文,深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推测赏识出色句、段,感觉文章的语言美。
教课难点1.掌握文章的抒怀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认识文中某些词语确实切含义。
教课方案思路情境导入;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怀脉络;师生互动,共同赏读文章优美而富裕激情的语言,感觉作品浓烈的抒怀风格,借鉴文章独到的抒怀艺术;仿句训练,累积语言;延长拓展,宽阔视线,内化讲堂所学,交流讲堂内外。
教课方法1.朗诵法。
本文是一篇抒怀散文,充满着饱满深邃的爱国热忱,他把“九一八事变”此后东北逃亡青年压迫的感情用火同样火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动人至深;令人震惊。
教课时宜采纳多种形式朗诵课文,如配乐朗诵、表情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频频朗诵中,体会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
因为年纪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
教师宜创建情境,如播放显现“九一八” 以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流浪失所的惨状和沉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存亡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议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加热忱;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教师辅之以必需的点拨,以达到贯通融会的成效。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实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兴赏析文章的美,真实成为鉴赏主体。
9 土地的誓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
默契()田垄()污秽()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有情朗诵:学生齐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2、整体感知:
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三、课堂检测:
1、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喷涌_______ 山涧_______ 默契_______ 田垄_______
污huì_______ 泛làn_______ 怪dàn_______ 斑lán____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涌()______ 谰()______ 饶()______ 诞()______ 诵()______ 澜()______ 绕()______ 涎()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第二课时
一、旧课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3、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
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