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师生参与结构的行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9.05 KB
- 文档页数:16
题目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师生参与结构的行动研究
摘要
习题课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以灵活应用知识的课型。
在习题课教学中,老师以解题为手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研究第一部分讲述从习题课参与结构的内涵、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堂参与结构的必要性、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师生参与结构的构建策略三个角度分析课堂参与机构概述;第二部分从低效和有效两个角度分析习题课参与结构中师生互动角色以及行为;第三部分从缺少家庭教育支持、课堂环境差异、教师支持不足、自我认同不高方面探索学困生机制性学业失败成因探析,最终由此提出学困生课堂中行为活动和角色参与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出营造信任的课堂氛围等对策。
关键词:科学习题课;参与结构;角色分析
目录
1.课堂参与结构概述 (3)
1.1习题课参与结构的内涵 (3)
1.2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堂参与结构的必要性 (4)
1.3双语初中科学习题课师生参与结构的构建策略 (5)
2习题课参与结构中师生互动角色以及行为分析 (6)
2.1低效习题课参与结构中师生互动角色以及行为分析 (6)
2.2有效习题课参与结构中师生互动角色以及行为分析 (7)
2.3学困生机制性学业失败成因探析 (9)
2.3.1缺少家庭教育支持 (9)
2.3.2 课堂环境差异 (9)
2.3.3教师支持不足 (9)
2.3.4 自我认同不高 (10)
3. 学困生课堂中行为活动和角色参与问题的解决策略 (10)
3. 1创设多元科学环境,丰富实践资源 (10)
3.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信任的课堂氛围 (11)
3.3有效的课堂活动策略 (12)
3.4激励性评价 (12)
3.5营造良好家庭支持环境 (13)
4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6)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1.课堂参与结构概述
1.1习题课参与结构的内涵
课堂参与结构的概念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所谓参与结构,英文中指的是Participation Structures/Participant Structures。
[1]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苏珊·菲利普在课堂教学中就开始引用这一概念,强调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分配,以及课堂参与者的职责和互动模式。
80年代,她进一步细化这一理论,指出可以对课堂参与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定位和师生互动进行预期和评测,由此构建起教学中各个参与角色之间的组织关系,探索其表现方式和作用模式,进而能够更好地对课堂上师生参与状况进行有效理解和改进。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贝拉克兹克提出,可以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学习活动的规范,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参与的活动架构、老师参与的活动架构以及师生互动的活动架构。
在这一过程,,老师应当对整个体系的构成起到指引和帮扶的效用,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接受挑战和质疑,树立权威,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筑参与共同体,保持整个结构的平衡,促进师生在协调互动,提升学习效果,由此对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自从以后,有关课堂参与结构的有关研究越来越多,关于师生互动关系、角色分配、角色责任、课堂权利结构等等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
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欧美教学学界所推行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从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就有效教学进行定义。
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热衷于研究课堂讲学的有效性,而且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当时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并不再是仅仅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效果衡量,而是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果出发,使用更全面的标准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衡量,加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它主要从教学的目的、过程、手段和效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测。
在本文中,重点对习题课课堂参与结构进行分析。
这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广义上的课堂活动构筑,也包括了在习题课这种狭义层面上的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分配,互动交流模式的形成。
一般来说,习题课教学主要指的是老师以指导学生怎样完成相关题目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在习题课教学中,老师以解题为工具,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和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切实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问题,促进科学教学与实用性的结合,培养学生们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