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资管理新体制 加快国有资产法立法
- 格式:doc
- 大小:7.66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立法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等原则,肯定和确认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资委系统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中的主体地位,规范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与国家出资企业的法律关系等。
特别是《企业国有资产法》进一步健全了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规范了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转让以及与关联方的交易等特别事项的管理,构建了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体系,对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定《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国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已积累起数量巨大的国有资产。
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到2007年末,全国仅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就已分别达到35.48万亿元和14.8万亿元。
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强国富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下达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手段来管理、运用国有资产,没有制定国有资产法的现实要求。
在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运用国有资产的做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和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应当抓紧研究制定国有资产法,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办法制度化、法律化,依照法律的规定把国有资产管理好、运用好、保护好,把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好、维护好。
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建议
1. 建立严格的监督系统和制度:国有资产应该为民众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系统和制度,确保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2. 合理配置、利用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应该根据国家战略和需求,合理配置、利用国有资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同时应该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和集约化利用,提高国家资产效益。
3.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
国家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力度,并完善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些资产。
4.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能力建设:在国有资产管理中,需要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确保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5. 推进国有资产的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医疗、教育、交通和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需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李荣融、李伟同志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01.06•【文号】国资发研究[2009]2号•【施行日期】2009.01.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正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李荣融、李伟同志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国资发研究[200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2008年12月25日-26日,国资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
现将李荣融同志的讲话和李伟同志的总结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伟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二〇〇九年一月六日附: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改革调整创新提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2008年12月25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2008年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研究安排2009年工作。
刚才,德江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一年来的国资监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2009年的工作,对各级国资委引导国有企业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寄予的殷切期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德江副总理提出的要求,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这次会议之前,我们委领导分别带队分片进行调研,了解各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26•【文号】•【施行日期】2020.12.26•【效力等级】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决策部署,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促进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节约高效履职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作如下决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决策部署,聚焦监督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情况,坚持依法监督、正确监督,坚持全口径、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依法、全面、有效履行国有资产监督职责。
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每年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作为履行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责的基本方式,并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法定监督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五年规划对届内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做出统筹安排,通过制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具体实施。
二、国务院按照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要全面、准确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和管理的基本情况,重点报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分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禀赋和保护利用,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专项报告要根据各类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目标,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点内容突出报告重点,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管理成效、相关问题和改进工作安排。
最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全文还在找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条例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最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全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经2019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金融机构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第四条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五条国务院代表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国务院确定、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对由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其他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政府确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
国有资产法解读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法律要求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所有、依法有权支配的资产,它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我国制定了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的法律要求。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国有资产进行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和合理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国有资产的归属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
各级政府及有关国有资产单位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国有资产的归属,确保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明确、权属清晰。
(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要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设立、依法行使管理职责,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明确权责边界和内外部沟通协调机制。
(三)规范国有资产经营行为国有资产经营行为应当合法、公平、公正。
国有资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严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占国有资产等违法行为。
(四)加强国有资产评估和监督国有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应当独立、公正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当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二、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的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监督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国有资产的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国家利益。
国有资产监督的法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国有资产监督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明确监督的组织、职责和权限,形成全面、系统、效能的监督力量。
(二)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监督部门应当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三)加强国有资产重大决策的审查国有资产重大决策应当经过严格审查。
相关部门要依法进行审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国有资产处置和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国有资产法立法意见和建议
国有资产法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重要法律,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国有资产法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法意见和建议:
1.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范围,国有资产的性质应该明确为全民所有制资产,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
国有资产的范围应该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等各类资产。
2.加强国有资产保护,国有资产法应该明确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责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
3.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法应该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框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4.促进国有资产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法应该鼓励和支持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加强国有资产法律责任,国有资产法应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
者和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
任追究机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国有资产法的立法应该充分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的原则,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和稳定,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国有资产法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护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护,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国有资产法进行了修订。
一、国有资产的定义与分类国有资产是指经国家所有权人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益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持有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土地、房屋、企业、金融机构等。
按照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生产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公益性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修订后的国有资产法强调了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流转和处置必须公平合理;公正原则要求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开原则要求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高效原则要求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必须以提高资产效益为目标。
三、国有资产监管的方式国有资产监管的方式主要包括监督、评估、审计和监测。
监督是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日常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营;评估是指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和使用效益;审计是指对国有资产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监测是指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国有资产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修订后的国有资产法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明确了国有资产权利人的权益,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保护。
其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加强了对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的公平合理。
此外,完善了国有资产价值评估制度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五、国有资产监管的挑战与对策尽管国有资产法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护,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法律执行不力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能。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长远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企改革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政策,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1.1 加快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进程,建立健全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1.2 完善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企业活力。
二、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2.1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放宽外资准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2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优化国企治理结构3.1 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引入专业化、国际化的董事,并强化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和决策的引导作用。
3.2 推动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机制,发挥职工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法治建设4.1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法人责任,推进企业依法经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4.2 健全国有企业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国有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和经营风险时的应对措施,确保企业稳健经营。
五、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5.1 健全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
5.2 建立国有企业风险监测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对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6.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国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6.2 支持国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开放合作,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0.21•【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要求,形成了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2022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09.4万亿元、负债总额73.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21.8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7.3%。
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30.1万亿元、负债总额145.0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72.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3.0%。
汇总中央和地方情况,2022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39.5万亿元、负债总额218.6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94.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4.4%。
(二)金融国有资产2022年,中央国有金融资本权益19.1万亿元,中央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61.6万亿元、负债总额234.7万亿元。
2022年,地方国有金融资本权益8.5万亿元,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39.3万亿元、负债总额123.5万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情况,2022年,全国国有金融资本权益27.6万亿元,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00.9万亿元、负债总额358.2万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2022年,中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5万亿元、负债总额2.0万亿元、净资产4.5万亿元。
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4万亿元,事业单位资产总额5.1万亿元。
2022年,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53.3万亿元、负债总额10.4万亿元、净资产42.9万亿元。
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20.2万亿元,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3.1万亿元。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是指在国家所有权范围内的各类资产,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以及其他各类资产。
由于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复杂多样,管理难度很大。
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利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这些法规统称为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国有资产评估和交易,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方面的法规。
首先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法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务院可以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
同时,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企业,可以进行重组、改组或者转变经营模式。
这些法规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其次是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方面的法规。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管理,我国建立了严格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并对国有资产进行定期审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等。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国有资产审计办法》,规定了国有资产的审计内容、程序和责任等。
通过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障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国有资产评估和交易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有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
《国有资产评估办法》对国有资产的评估进行了规定,包括评估的程序、方法、评估机构的要求等。
评估结果作为国有资产交易的依据,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合法。
此外,对于一些重大的国有资产交易,还需要经过合法程序和监管机构的批准。
这些法规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国有资产交易,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最后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的法规。
国有资产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
国资资产管理制度修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国资资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国资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国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国资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国资资产管理能够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国资资产管理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现行国资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行的国资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职责不清、权力分散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2、资产核算不规范在资产核算方面,存在资产计价不准确、折旧计提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3、资产配置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在资产配置上缺乏科学规划,存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
4、资产处置程序不严格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低价转让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5、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国资资产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存在监督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难以有效遏制违规行为。
三、国资资产管理制度修订的目标和原则1、修订目标通过对国资资产管理制度的修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的国资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2、修订原则(1)合法性原则:修订后的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
(2)科学性原则:制度应遵循资产管理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3)系统性原则:制度应涵盖国资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便于实际执行和监督。
四、国资资产管理制度修订的主要内容1、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国资资产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法详细解析国有资产法是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旨在明确国有资产的权益归属、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利用,以及规范国有资产经营行为。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国有资产法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背后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一、国有资产法的背景和意义国有资产作为国家的重要财富,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资产流失、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
国有资产法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国家财富的安全和增值利用。
国有资产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了法人地位和权责分明。
这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明晰度。
其次,国有资产法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一般规则,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最后,国有资产法强调了国有资产保护和增值利用,有利于提升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效益。
二、国有资产法的主要内容国有资产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国有资产的分类和归属国有资产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制。
2. 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和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其管理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滥用。
3. 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增值利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同时,他们应当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合理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价值和效益。
4. 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审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进行监督是国有资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接受社会和监察机关的监督,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三、国有资产法的重要概念和原则国有资产法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对于深入理解这一法律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资产法规管理和保护国有资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然而,在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科学地管理和保护国有资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旨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
本文就国有资产法规管理和保护国有资产展开探讨。
一、国有资产法规体系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按照法规体系的划分,可以将国有资产法规分为宪法、民法、国有资产法律、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五个层次。
1. 宪法层次1999年9月,宪法作出了关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规定,明确了国有资产的地位和性质。
2. 民法层次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总体规定了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许可和禁止行为等,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3. 国有资产法律层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国家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4.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层次在国有资产法律的基础上,国家还针对不同的国有资产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法规,包括《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
5. 部门规章层次为了具体落实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大量的部门规章,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调整处置暂行办法》等。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有资产权属不明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资产权属不明的现象,导致各种管理问题的发生。
2.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部分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容易被侵蚀和流失,甚至在无形中被挤占利用。
3.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管理中的问题,如合同履约问题等。
4. 监管不到位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较弱,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不到位,使得一些损失侵害行为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
国有资产管理调研新方案国有资产管理调研新方案一、背景介绍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所有的土地、资源和企事业单位中的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经济运行和国家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在国有资产管理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产流失、无效利用和不合理配置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制定新的调研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意义制定国有资产管理调研新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将有助于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推动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的融合。
三、调研内容1. 国有资产状况调研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全面调查,了解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国有资产的数量、性质、位置和使用情况等,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研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调研,包括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管理流程等方面,探索改革和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 国有资产管理政策调研对国家出台的国有资产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和评估,明确政策目标,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国有资产流失调研调查和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途径,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保值增值效果。
5. 国有资产绩效评估调研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四、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向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发放问卷,获取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2. 实地走访:到实际生产经营一线,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和现状的挑战。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定量指标,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五、调研结果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调研内容,我们将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最佳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划分,提高管理效率和责任追究。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市属国企法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7.28•【字号】京国资发〔2016〕9号•【施行日期】2016.07.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市属国企法治建设的意见京国资发〔2016〕9号各企(事)业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市属国有企业法律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参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国资发法规〔2015〕166号),现就全面推进市属国企法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围绕市属国企改革发展总体目标,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共同推进,坚持法治体系、法治能力、法治文化一体建设,立足问题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促进依法经营管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对企业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大力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大局。
紧密结合市属企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为市属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坚持全面覆盖,突出工作重点。
把依法治企要求全面融入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贯穿各管理层级、各业务领域、各工作岗位,努力实现法治工作全流程、全覆盖,同时突出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合规经营、依法规范管理等重点领域法治建设。
3.坚持权责明确,强化责任追究。
切实加强对市属企业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总法律顾问、其他主管领导、法律事务机构、其他部门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责任,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工作合力,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审议意见:尊敬的各位委员,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我们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议,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我们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审议意见:一、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至关重要。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仍存在着监管机构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职责,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
二、加强国有资产流动性管理国有资产流动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着国有资产配置和使用不合理、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建议加强国有资产流动性管理,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推动国有资产实现增值。
三、推进国有资产的多元化投资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着投资结构单一、风险过度集中等问题,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的多元化投资,拓展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国有资产长期稳健增值。
四、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风险防范国有资产监督和风险防范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当前存在着国有资产监督不到位、风险防范不够等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稳定增值。
五、营造良好国有资产经营环境良好的国有资产经营环境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至关重要,当前仍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企业自主经营不足等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为国有资产经营创造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的环境,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增值,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六、加强对国有资产财务情况的监督国有资产的财务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情况,当前存在着国有资产财务数据不够透明、审计不够规范等问题。
建议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财务情况监督,规范财务数据披露,确保国有资产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国务院国资委和部分地方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法(草案)的意见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1.0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国务院国资委和部分地方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法(草案)的意见(2008年)2008年1月上旬和下旬,法工委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务院国资委和7个省以及深圳市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法(草案)的意见,进一步了解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情况。
参加座谈的同志认为,草案对本法适用范围的规定比较切合实际,立法重点把握恰当,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立法意图体现较为充分,相关制度规定基本可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现将主要意见简报如下:一、关于本法的适用范围(一)关于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有的同志认为,草案第二条将适用本法的国有资产范围限定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恰当的;但该条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界定为“国家对企业的出资和由此形成的权益”的规定,应再作研究。
经营性国有资产除了国家对企业的出资和由此形成的权益外,还应包括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例如,不列入企业所有者权益,但由企业管理使用的具有权益性质的国有资金(如国有独资企业计提的工效挂钩工资中不属于欠发部分的结余、国家对企业的不作为投资的专项拨款)等。
建议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定义中增加“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有的同志提出,草案规定的本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经营性国有资产,与国有资产法的名称不符,建议再作研究。
有的同志提出,有些地方在实践中已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整合在一起进行监管。
建议本法以广义上的国有资产作为调整对象,为国资监管实践留下探索空间。
有的同志建议,在本法中对行政事业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监管作出原则规定。
(二)关于本法适用的企业范围有的同志提出,按照草案第二条关于本法所称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的出资和由此形成的权益”的规定,以及第十五条关于“本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和参股的公司”的规定,本法只适用于国家直接出资设立的企业(一级企业),不适用于由国家直接出资的企业再投资设立的子企业(二级企业),更不适用于三级以下的子企业。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一)历史沿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过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特征:1、国有企业众多;2、指令性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3、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4、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二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
从1979年开始,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扩权”、“让利”的重要政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并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将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交国家财政。
第二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政企职责初步分离。
从1984年开始,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确认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政企职责可以分开。
以“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方式,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应运而生。
第三步:开始触及产权制度的改革。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1986年开始兴起企业转让、拍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收购等。
为有效地进行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1988年,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1.1988年至199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创建机构,配备队伍,开始专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并未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2.1991年到1995年,初步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体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即: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两个系统;各级政府下设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中介性国有产权经营机构和接受国有资本投入的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经营效益评价、产权转让市场以及立法监督四个体系。
深刻理解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国资管理新体制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时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处积极性。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这一论述在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总体思路上勾画出了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这一体制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架构:一是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即分别确立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二是确定了不同层次出资人的出资范围;
三是要求中央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四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要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五是要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这一架构从根本上将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分离,即政府只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的经营与保值增值职责则由有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承担。
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的体制和方式则要求作进一步探索。
按照这一精神,有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将国有资产经营与使用职能相分离或区别的思路,即将现行国有企业的实业经营职能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加以分离,将后者即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承担,而将前者即实业经营职能继续留给原企业。
这一设想与前几年有关学者和国有资产法起草思路相一致。
根据上述思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即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机构共同构成。
新体制构架中各类机构性质与地位
在上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政府部门,它是政府中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在过去的体制下,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主体,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是国有资产某一方面的代表,其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
这些部门都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责任。
在新体制下,由于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管理机器,应服务与监管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设立统一的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机构,原各政府部门不再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对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再承担责任。
此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集中于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即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设立的政府职能部门。
按照这种思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总体职能是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具体职责应包括统一制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确定国有资产经营方针,代表国资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发生关系,分级持有国有资产,并作为出资人代表,根据资产管理需要设立或选择利用社会经营机构负责经营国有资产,代表出资人与资产经营机构发生关系并监督考核其经营活动。
在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是依法设立或根据合同授权负责国有资产经营的经营机构,是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保值增值的企业组织,它们的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使其保值增值。
例如,它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处拿到100亿元资本,这
种资本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资产或者股权。
资产经营机构利用上述资产去进行投资,管理活动,并要对这种活动效果承担责任。
这样一来,它就成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机构,一个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尽管它经营的是国有资产,由于实行企业经营,实行市场竞争,要核算投入产出比,并获取盈利,故它不再具有政府的地位,不能享有政府部门的相关权利。
在与其他国有企业的关系中,他们是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这种代表身份是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时一并受取的。
这样的机构包括目前的控股公司、有关专业部门改制形成的管理公司,以及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家投资公司等。
在新体制采购中的第三类机构是一般国有资产使用或受资企业。
这类企业在新体制架构中属于普通经营企业,他们根据合同使用国有资产或者接受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利用这种资产或投资进行生产经营营利活动,以其实现利润回报投资者,企业经营效益好,可以向投资者返回较多的收益,效益不好可能使使用的资产或投资产生亏损。
从目前来看,这类企业还带有一定的国有性质,随着新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他们即应完全走向市场。
他们与国家之间的直接关系应逐步彻底割裂,完全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经营和盈利活动。
不同国资机构之间的关系
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架构,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是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国有资产授权与被授权关系。
由于国资委是从总量上管理和持有国有资产,他们不宜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
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责应通过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具体负责。
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营机构,故要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实际经营。
他们从国资委处将经营资产受托下来,进行经营并要对其保值增值承担责任。
为了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责任,对于他们的授权经营要赋予明确的责任,并实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
例如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对其承担经营的资产每增长一定比例给予何种奖励,造成一定损失给予何种处分,都应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
国资委还应依据授权合同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第二,资产经营公司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应是投资和被投资或者是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和受让人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资本经营关系,资产经营公司根据保值增值要求向生产经营企业投资,获取企业股权,依据股权参与管理,行使权利,包括对企业经营方针提出意见,参与企业负责人的决定,参与企业收益分红等,当企业快速扩张或经营不善时,及时进行追加投资或将其持有的股权部分或全部卖出。
在此关系中,资产经营机构对国家投资拥有股份的企业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它只是以股权的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同志提出的意见,他们只能依照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利,不能既是“老板”,又当“婆婆”。
即便是大股东,也没有超越公司法干预企业的权利。
(2)对于尚未改制的企业,是国资使用权出让与受让关系。
资产经营机构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将资产交给企业使用,履行出资人相关权利义务,包括选拔企业经营者并对企业及经营者的经营资产效益进行考核和奖惩,同时积极推行这类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渐将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而使两者关系向第一种关系转化。
(3)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这应是一种特殊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对于这类机构要通过适当方式将其国资经营职能和实业经营职能相分离,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责权不一致问题。
新体制运行的前提条件
上述体制架构是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实行这一架构,需要对现行格局和利益关系作出较大调整。
为此建立这种新的体制架构既要循序渐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要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资所有者职能相分离,即实行政资分开。
这一分开要求在设立国资委的同时,将现行政府部门中国资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彻底分离,这些机构在以后的职能中不再具有国资管理与经营职能,制定政策、进行监管,行使职权应对一般企业和有国资的企业一视同仁。
与此同时,新设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则成为政府管理国资的统一和惟一机构,中央与地方均如此。
第二,新设的国资管理委员会应按十六大报告要求实行政企分开,专门行使国资管理的政府职能,而将国有资产经营职能通过专门的经营机构来承担。
第三,要使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经营职能与国资“使用”职能分开,使其成为专门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和使用权出让,与使用和受资单位发生关系。
分离后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专司国资资本运作,不再从事实业经营,即使对于经营与使用相结合的集团公司,也要通过适当方式将两种职能分开,目前实在不能分开的公司,可采取内部分开的方式以明确责任。
第四,要将原一般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分离出去。
现有的普通国有企业在旧体制下被赋予了两种职能,一种是实业经营职能,它以其实业经营服务于社会,获得利润,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种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职能,由于这类企业是由国家投资设立,国家在设立企业后,其投资地位便虚拟化,从而将代表国资的职能连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一并赋予企业,企业经营获利只要按合同或章程将其分配给投资者即可,而在国企国家并不期望它回报收益,而希望这部门收益继续在企业滚动。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与职工利益在出资人代表不实际到位的情况下呈刚性,这便形成国资保值增值的强大压力与经营者和职工利益刚性之间的矛盾。
为此,实行上述新体制要在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同时,将一般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分离出去,使他们放下包袱,回归普通经营组织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