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作者:杨茂庆周驰亮杨乐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05期【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民族接纳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点。
文化认同促进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
运用文化认同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的层级结构模型,进而探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
通过凸显共通的文化符号,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凝聚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实践进路【作者】杨茂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乐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广西桂林,541004。
【通讯作者】周驰亮,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5-0044-0008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逻辑旨归和本质属性。
习近平提出:“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中华优秀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2]30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方位嵌入,尤其需要从文化认同视角形塑各族人民的心理空间,从共时性维度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场域与话语体系,从历时性维度贯通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自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哲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思想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本质规律,对人类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拓和发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强化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主张在自信中发展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自信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致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分析,揭示出现实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历史地位,认为人在历史中发展,有着历史地位和使命,重视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主张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结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思想范式和思维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性认识和批判的方法,为推动文化自信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历史和理论基础,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宏观的、全局性的视角回答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上的承诺。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提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张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力发扬了文化创新创造的精神,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凝聚了无穷的力量,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动力。
文化自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文化自信主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
文化自信旨在加强文化发展和自主创新,使文化自信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粹和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倡导自信的文化精神,要求人们要自觉把自己的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自信心理沉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巩固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要求人们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毅力,树立起自己的文化权利进行建设和发展;文化自信要求人们要有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文化认识,以更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摘要文化问题是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
他总结其学术生涯时曾指出:“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
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
”从文化哲学视域审视冯友兰哲学思想,有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它,有助于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发展、当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
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关键词:冯友兰哲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文化哲学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萌发于“五四”运动的末期 ,这是中西文化矛盾剧烈冲突的产物。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写到: “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
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冲突的性质 ,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 ,解决这种矛盾。
”由此可见 ,文化问题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中心问题。
一、文化类型:中西之争的求解与超越文化类型是冯友兰文化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
对此,冯先生自己是这样阐释的,他说:“我的思想发展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用地理区域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东方、西方的差别。
在第二阶段,我用历史时代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古代、近代的差别。
在第三阶段,我用社会发展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社会类型的差别。
”由此可见文化类型说在冯氏文化哲学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冯友兰文化类型说的提出是和上世纪30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密切相关的。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等十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原则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
青年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是具有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一代。
他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创新等诸多挑战,青年人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呢?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青年人应该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树立坚定的信念。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青年人应该更加自觉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2. 融入世界文化,学会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人应该拓宽视野,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
这需要我们学习多种语言,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动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可以关注影视、音乐、游戏、动漫等文化领域的新趋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产品,为文化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
4. 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青年人应该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正能量、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抵制低俗、庸俗、恶俗之风,共同创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
5. 沉下心来,砥砺学术艺术面对激烈的竞争,青年人应该沉下心来,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艺术修养。
无论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还是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都需要青年人不断努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6. 关注民生问题,践行社会责任青年人应该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关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增强文化自信,融入世界文化,坚持创新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沉下心来,砥砺学术艺术,关注民生问题,践行社会责任,以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文化自觉名词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个人和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价值、作用及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认识和反思,通过文化自我意识、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创新意识等培养形成的文化意识状态,从而使自己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实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自律的理性行为。
文化自觉主要指文化主体具有的“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审慎选择与理智的批判精神”。
根据其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将文化自觉分为两种形态:自律文化自觉和他律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本土文化问题,并强烈呼唤民族文化的自觉。
这些学者深感在21世纪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而这需要“文化自觉”。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著名学者于光远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
[2]随后在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学者运用这一概念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国文化。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文化自觉”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3]随后几年,许多学者从文化哲学和文化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来研究文化问题。
2007年7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此后,党和政府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产业强国”的历史转变。
“文化自觉”再次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经过近年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成为了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且还相应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获得了重大实践突破。
“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文化,否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人的觉醒到文的觉醒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魏晋,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年代,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这个重大变化的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
在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中提到“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通过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甫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魏晋时期,人们常常将表面看来似乎很颓废消极的感叹中看作是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念,这是深受怀疑论哲学思潮的影响。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下,人对自己生命的重新思索和追求。
这种态度和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老子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庄子的否定精神。
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方孝孺言:“疑而能辨,斯为善学。
”古人早就启示我们学习要有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同时,魏晋时期的文学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的漂亮,是指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这其间透露出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觉醒。
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到“人物品藻”。
《世说新语》载“温太真是过扛第二流之高者。
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即此可见当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的势力。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
周敦颐的简介资料周敦颐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是北宋初期的文化名人,曾经担任过太子少傅、中书舍人等职务。
周敦颐除了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之外,他还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周敦颐生于唐朝末年,出自文化名门的家庭,是中国文化史上闻名的周氏族人。
他幼年时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喜欢读书的特点,十分勤奋刻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敦颐的才华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学士之一。
在文化艺术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擅长诗词、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尤其是周敦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他代表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儒家经典是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周易》。
周敦颐认为,“易者,道之图也”,并将《周易》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拓展。
周敦颐在文化和哲学方面的成就远非止此。
他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爱莲说》和《通书》,这两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爱莲说》和《通书》这两部作品,它们的题材比较复杂,包含了周敦颐的哲学思考、文艺创作以及历史文化的描绘等多个方面。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对于人生境遇的不同理念,从而表达了他的文化与哲学观点。
而《通书》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哲学著作,其中主要介绍了周敦颐对于《周易》、《尚书》等多部儒家经典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表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继承。
在周敦颐的成就和影响方面,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他的学派与弟子。
除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之外,周敦颐在北宋时期建立了一支文化思想派别,被称为周家学派。
该学派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灵性境界,对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然美学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胡适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是显著的。
他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想的新纪元。
他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对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他通过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借鉴,提出了“文化自觉”、“维新精神”等理念,为中国自强不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胡适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独特而有力的批评,力图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他提出了“演说家与审美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作家既要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也要追求艺术的美感,追求艺术与社会的结合。
此外,胡适在教育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观念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胡适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他的翻译工作既注重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又力求语言的自然流畅,使西方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理解。
胡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得益于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思考。
他具备非凡的批判精神和勇于挑战传统的勇气,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态度。
另外,他具备广博的学识,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和哲学,这使他能够深入领会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产生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总而言之,胡适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对哲学、文学批评、教育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和思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他勇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作为一个2500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丰富、独特、卓越的文化遗产,它影响着全球的思想、哲学、艺术以及各个领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包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有其历史背景、价值和未来发展。
文字、禅宗、诗词歌赋、传统武术以及道德伦理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博大宽厚,极具包容性,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仅吸收了各个民族的文化长处,也积累了自己的精髓,成了一道独特瑰丽的风景线。
文化自信的背后,是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品质的认同,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自信。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承和流传,除了它的内在价值和卓越性,更因为我们有止于至善、敬畏历史、悼念先贤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文化中,我们感受到了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宝贵资源。
然而,文化自信也并非与时俱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境外先进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提高维护和发展本国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即我们摆脱固有的观念束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文化形势和问题。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自我反思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更加广泛地倾听全球化、时代化对中国的思想冲击,直面文化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领悟文化自觉:一、加深文化理论研究。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关注文化本身的发展趋势、意义和价值,对于推动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推广贴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如影视艺术、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它们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广为流传。
这些新的文化形态,同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也需要我们努力创新、提升产业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三、推动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文化多元化,是中华炎黄文化自觉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增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增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压力愈发激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有助于保持民族独立性和自主性,更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首先,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崇尚和谐的价值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伟大理念。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思想。
其次,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大国,我们有资本拥有文化自信。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我们要敢于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独特之处,更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的了解与友谊。
只有通过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为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从而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只有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文化领域中更加自信自觉地走向世界。
再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不同民族之间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与各国的文化精英进行深入沟通,互相学习借鉴,汲取营养和灵感。
陈先达哲学随笔三则摘要:1.陈先达哲学随笔三则的内容概述2.陈先达的哲学思想简介3.三则随笔的主要观点及论述4.对陈先达哲学随笔的评价正文:陈先达,当代著名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深受业界推崇。
近日,他的三则哲学随笔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这三则随笔的内容进行概述,并简要介绍陈先达的哲学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陈先达哲学随笔三则的内容概述。
这三则随笔主要涉及陈先达对哲学、文化、人生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随笔一《哲学的品格》中,陈先达从哲学的起源和哲学家的使命出发,探讨了哲学的内在品格。
随笔二《文化自信与哲学自觉》则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论述了哲学自觉的重要性。
随笔三《人生的境界》则关注人生哲学,以人生的境界为线索,分析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陈先达的哲学思想。
陈先达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他倡导真正的哲学应当关注现实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
他认为,哲学家应具备批判精神,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同时又要具备建设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
他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强调哲学研究应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三则随笔中,陈先达详细论述了他的哲学观点。
在《哲学的品格》中,他提出哲学家应具备独立思考、批判和创新的能力,这是哲学品格的体现。
在《文化自信与哲学自觉》中,他强调哲学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具备哲学自觉,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民族文化。
在《人生的境界》中,他以人生的境界为线索,分析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陈先达的哲学随笔三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思考。
他对哲学品格、文化自信、人生境界等问题的论述,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自觉李文娟天门市委党校教员 湖北省 天门市 43170021 世纪以来,哲学界正在走出沉寂,重新活跃起来,已经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问题,阐发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在一些重大问题和具体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黄楠森.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创新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是在实践和文化的双重维度中展开。
文化,并不是玄远的、抽象的,它不仅直接关联着人的生活实践、生命体验,也是人基本的存在样态。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落实到个体的价值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上。
一方面,它要为整个民族、社会提供一种价值观念的共识,引导民众在文化上实现自觉地认同;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到每个生存个体的个性,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精神的栖居之所。
“和而不同”的融通观从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者关系的问题研究现状来看,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加思索的就拒斥现代西方哲学,好像只有排斥西方哲学,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人们已经从这种单一的理解方式的隔膜、对立,走向了多元的对话、交流。
具体来说,一方面,人们在理解视角上,已逐渐从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走向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探讨,注重从学理上尊重和把握三者各自的个性;另一方面,在文化立场上,注重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突破了以往“以马摄中”“以西摄中”的阐释模式,强调正视三者各自的精神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人们对“中、西、马”的这一理解,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之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三者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
那么,面对“中、西、马”,我们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会通观呢?或者说,我们如何能够为“中、西、马”的融通提供思想基础?“和而不同”思想是我们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关系的立场与原则。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研究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就可称之为文化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文化、建设文化、广大人民认识文化的思想武器。
在以批判眼光看待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哲学的同时,又从中吸收了精华部分,以此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在国际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的主题。
学者在研究文化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就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价值0.引言在世界哲学研究课题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就我国理论研究课题现状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非常重大的课题。
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体系的时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其文化哲学是所有研究体系的起点与基础。
哲学本就是系统性的概念,文化哲学仅仅是分支。
此分支重在研究文化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的观点与方法,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体系,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文化哲学的观点争论不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论述,因而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
更多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虽然很少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甚至没有提到“文化哲学”这一名词,但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接受维科文化哲学思想,且接受浪漫主义思潮。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不应从表面理解,而应探究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文化本质论。
关于文化,在研究文化哲学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这一问题。
但是对文化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1]。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基础答案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阅读答案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阅读答案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阅读答案《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阅读材料当前,文化自觉的树立正在极大推进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其结果将改变当今中国的文化形象。
这里的文化自觉首先指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自身文化意识的提升,也是社会大众对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思想上的认同并不等同于行动上的一致。
只有当充分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努力从行动上体现文化认同,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更是要指思想上的自觉,是我们在思想上真正形成对自身文化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形态的认识,最后构建我们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这里的特殊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已经体现为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效应。
这里的普遍性是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必须得到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这样的特殊性就必须以具有普遍意义的表达形式加以体现。
只有在能够为世界各国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自在自为”的阶段。
然而,要做到文化的这种自觉,我们必须抓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这就是时代的哲学思想。
确立文化自觉的关键,应当做到整个民族在哲学上的自觉。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思维的传统,中华文化蕴涵深邃的哲学思想。
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还是《中庸》、《大学》,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论著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思想行动以个人认识为前提,观念形成以经验活动为前提。
虽然中国哲学学科的自觉意识产生于西方哲学传入之后,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却始终是哲学式的。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和智慧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个人认识活动是以在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为根据和出发点的,因此,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经验归纳的特征;而经验活动本身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和全局,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又具有抽象普遍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哲学近现代中国哲学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哲学思想也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哲学家们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变革,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
一、新的哲学思想的兴起近现代中国哲学的兴起主要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随着近代科学的进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思想,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他们尝试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二、实用主义与民主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实用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民主思想则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参与,提出了民主政治的理念和制度。
三、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家们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
四、文化自觉与现代性思考近现代中国哲学家们还开始关注文化自觉和现代性思考的问题。
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局限性,探索中华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对话。
他们试图寻找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觉和现代性的思考。
五、个体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个体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哲学家们反思传统社会对个体的束缚,提出了个人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他们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个体的独立和全面发展。
六、和谐社会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和谐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重要议题。
中国哲学家们反思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他们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28日 02 版)
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华文化的复兴被看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在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在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创新自己的观念,在时代文化的多样变化中构建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挑战。
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回应重要的时代挑战,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更需要思想智慧。
当前,文化自觉的树立正在极大推进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其结果将改变当今中国的文化形象。
这里的文化自觉首先指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自身文化意识的提升,也是社会大众对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思想上的认同并不等同于行动上的一致。
只有当充分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努力从行动上体现文化认同,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更是要指思想上的自觉,是我们在思想上真正形成对自身文化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形态的认识,最后构建我们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这里的特殊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已经体现为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效应。
这里的普遍性是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必须得到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这样的特殊性就必须以具有普遍意义的表达形式加以体现。
只有在能够为世界各国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自在自为”的阶段。
然而,要做到文化的这种自觉,我们必须抓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这就是时代的哲学思想。
确立文化自觉的关键,应当做到整个民族在哲学上的自觉。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思维的传统,中华文化蕴涵深邃的哲学思想。
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还是《中庸》、《大学》,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论著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思想行动以个人认识为前提,观念形成以经验活动为前提。
虽然中国哲学学科的自觉意识产生于西方哲学传入之后,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却始终是哲学式的。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和智慧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个人认识活动是以在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为根据和出发点的,因此,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经验归纳的特征;而经验活动本身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和全局,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又具有抽象普遍的意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出自自觉意识,而是对前人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表达的提炼升华。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但这种强调却是建立在我们理解了不同于我们思维方式的西方哲学的基础之上,是我们通过不同哲学之间比较的结果。
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对自身哲学的重新认识,甚至对自身哲学思维方式的重新定位。
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中,我们开始形成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自觉。
首先,哲学的自觉意味着我们对思想的主动认识。
纵观我们目前的哲学思维,似乎比较容易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理解,比较容易接受从经验中得到的知性认识,而不太愿意从概念的层面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质。
真正的思想应当在于能够在事物之上确立把握事物的基本原则,能够在经验之先具备理解经验的基本能力。
其次,哲学的自觉在于我们能够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能够从较高层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态势。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这种彻底不仅表现在理论本身能够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理论能够把握整体,能够从宏观上对事物有完整的理解。
而且,这样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由此表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彻底性。
显然,这种哲学的自觉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历史的发展脉络,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第三,哲学的自觉还表现在对理论思维的自觉培养,表现为对以往哲学史的学习和理解。
理论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科学思维能力,一个是哲学思维能力。
哲学思维能力对我们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能够超越经验现象,通过对各种现象表面的理解达到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把握。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以往哲学史上所出现的各种理论观念,在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各种所谓新观念的历史踪迹。
同时,还需要我们具备超越历史和经验本身的抽象能力,能够从历史和经验中剥茧抽丝,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观念,用于解释我们当代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哲学的自觉更表现为对辩证法的自觉运用,表现为对“绝对真理”的放弃和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最终关注。
从文化的自觉到哲学的自觉,这体现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更深层理解,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负责态度。
从更广泛的当今世界文化的视野看,能够做到哲学自觉,才会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才会使我们自身的文化特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为什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要通过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来增强文化自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规律。
要通过深刻认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来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阐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
要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集新的精神力量。
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