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的蔓延——记朱立生的艺术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3
2014年浙江省中考模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精选及答案【温岭市团队六校2014学年4月联考】(二)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16分)[事件缘起]《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
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
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
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
(3月18日《南方都市报》)[媒体观点]“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一: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
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
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
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
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
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
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子上是他自己的问题。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
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
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
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
朱良志一花一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如果谁把这十个字讲清楚的话,对中国的哲学已经达到了非常深的地步。
它包含的意义非常多,为什么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草就是一个天国、一个宇宙呢?宇宙这么大、天地这么广阔,一朵小花能够代表什么呢?沿着这个话题,我跟大家来讨论中国美学,强调遵循自然,强调体验发现生活美。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嫒,春风发微笑。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小路上,在一处无人注意的篱笆墙边,诗人发现了一朵白色的野花,没有娇艳的颜色,没有引人注目的造型,没有诱人的香味,她独自开放,浅斟慢酌,没有羞怯,没有哀怜。
在高山大川中间,有一朵兰花在山中间自在的开放,兰花在水中照出自己的影子,没有人去注意它,没有人爱怜它、爱惜它,它只是自己独自的迎风微笑。
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空谷幽兰”。
董寿平庚辰(1940年)作梅兰图一朵小花,它也是有意义的,它也是美的,它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它并不因为你不喜欢它而不存在,并不因为它在一种狭窄的、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而暗自神伤,不因为它不是一个名贵的品种而觉得相形见绰,它就是那样自在的开放。
我以前有一本书讲的,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美学真的像中国大川中的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没有华丽的外形,没有很浓烈的香味,它独自开放,似存非存,可以讲似淡若浓,屡屡不绝,它强调人的内在感觉,而不是兰花本身的美,它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一朵野花的咏叹,我们可以探讨中国美学中间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中国唐代之前的文化和唐代之后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唐代之前的文化它是相对强调体量巨大、向外拓展,即所谓汉唐气象。
比如说秦始皇兵马俑,或者是西安汉文帝的陵墓,那个时候强调体量巨大、宏阔之美。
这种宏阔的美在当时是一个潮流。
但是中国在公元7、8世纪开始,到中唐以后,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注意小的东西。
这样的情况发展实际上到了南宋以后,越来越成为潮流,中国绘画不是去追求体量的巨大,表现一种完整性,而是越来越向小的方向发展。
天津塘沽民间艺术品登上纪念封7旬老人化枯根为神奇2014-4-25 11:08:37来源:每日新报分享到:更多近日,《老天津风情——沽上妙艺》系列纪念封第二组正式对外发行,两枚纪念封分别取材于天津著名的民间艺术“塘沽版画”和“根雕”,展示了著名的版画艺术家赵海鹏和著名根雕艺术家靳文生的代表作品。
近日,《老天津风情——沽上妙艺》系列纪念封第二组正式对外发行,两枚纪念封分别取材于天津著名的民间艺术“塘沽版画”和“根雕”,展示了著名的版画艺术家赵海鹏和著名根雕艺术家靳文生的代表作品。
翻山越岭诊费换来艺术品在塘沽营口道邮政厅,市邮政公司举办的纪念封首发活动现场,靳文生老人一边为市民和集邮爱好者签名留念,一边宣传民间艺术。
“这次选入纪念封的有4件作品,有两个来自《根雕十八罗汉》,另外两件分别是《悟》和《相会》。
”今年已经70多岁的靳老,退休前是塘沽传染病院结核副主任,常常到山里为别人看病,而他收取的“诊费”就是别人眼中的枯根朽木,这些朽木到他手里后,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新颖独特的艺术品。
在靳老的心中,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故事。
比如选入纪念封的《悟》,这件外形酷似一位老者的根艺作品,安详地席地而坐,禅味浓厚。
靳老特别为它写了一首诗:“坐禅道台练真功,心有灵犀一点通。
悟彻天机成正果,营救下苍度众生。
”而这件作品的原料是当年塘沽传染病医院搞绿化时被工人差点遗弃的残根。
另外一件让靳老记忆犹新的往事,是他在云南得到的一块映山红的朽根,当时,云南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却怎么都不肯让靳老将这块“满是泥土和枯枝烂叶的烂树根”带上火车。
可靳老就是舍不得这块朽根,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列车开走。
现在,这块映山红朽根已经被靳老打磨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狮子狗,并取名为《天成》,靳老说,小狮子狗就快和《亲情》《无奈》《永恒》等作品一起参加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的展出了。
6年心血创作根雕十八罗汉除了选入纪念封里的作品,靳老的家里还有不少“宝贝”。
第一讲:导言1、什么是艺术①美丽的东西或作品。
分两种:一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专门创作的作品——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在当时是一些人工艺品,在当时有各种作用,但留下来这些作用被忽视了,因形式美丽被作为艺术品而保存。
②某种物品或形象具有意义和作用。
概念扩展:只要能够引发人们的心境和感触的物品,未必出自人工,照样可以欣赏,如果它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形象,或者广袤博大的环境,而是有一个有一定体量的对象进一步:把未必漂亮的器物、图像或被人观看的对象都看做艺术品,它具有意义、含义和喻义。
(意义:图像传达的意思。
含义:图像本身有一个象征意义,指向、指代的意义。
喻义:作者专门为它附加上去的意义。
艺术范围的扩大:一切环境和人所看到的东西,泛化为一切,艺术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所有被感觉的部分,涵盖语言所营造的诗意和词心,语言的形象。
那么历史的艺术是什么:是指人的意义通过一种视觉符号获得了显现和延伸的那一部分,意义未必局限于审美。
当代艺术中,不仅包括上述作用,同时还用之来击破和超脱上面提到的种种任务和局限——艺术成了一种创造的力量,一种解放人、超脱人、来把人的局限性打破的力量,成了人类走向自由的一条道路。
2、什么是艺术史①:把历史上出现的关于艺术的情况进行了记录、研究和分析。
(艺术的历史)②:借助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术来研究历史、文化和人性。
(用艺术来研究历史)第二讲:希腊在艺术自觉形成之前,世界各地的艺术差别不大。
用中国的眼光和现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世界艺术史,从艺术史的形成根源入手——希腊艺术就是西方艺术史的根本(即如何以艺术来展现世界的真实,把艺术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媒介。
)“经典”:是将艺术引向理解之后了的真实,这种真实比人情更加丰富、全面而极端,应和着天生天杀的自然和命运中间不可理解和不可认知的存在。
断臂女神维纳斯的秘密(希腊艺术的精华所在):(残缺的美感)既有表面微妙的感官和情性,由敷衍在内在的坚实完整的图像逻辑之上,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真实的模样,而表里相应并不如一,艺术史则由此观其表面,却可以通过它细细的考察理性的内在结构。
朱森林题字
摘要:
一、朱森林简介
1.朱森林的生平
2.朱森林在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
二、朱森林的题字作品
1.题字作品的风格特点
2.题字作品的艺术价值
3.题字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三、朱森林题字的社会影响
1.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和传播
2.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
3.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正文:
朱森林,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生于二十世纪初,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和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楷书见长,形式多变,风格独特,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
朱森林在书法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播海外。
朱森林的题字作品更是堪称一绝,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朱森林的题字作品风格独特,他将行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融为一体,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题字作品笔画流畅,结构优美,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有现代书法的创新。
朱森林的题字作品不仅为书法界树立了典范,还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了书法爱好者的楷模。
朱森林的题字作品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也是无法估量的。
他的作品让后人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激发了更多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朱森林的题字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贡献。
知画意▏编辑/苗嘉琳欣然接受心灵中涌现的爱、和平和宇宙的信息,继续创作深切感怀生命的作品。
我相信,我在作品中倾注的关心与兴趣会变成一种奇妙的生活经历传递给所有人。
——草间弥生她早年离开日本,以年轻艺术家的身份远赴美国,1960年在纽约的前卫艺术圈儿崭露头角,1970年尽管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仍然坚韧不拔,成为艺术家中的翘楚。
面对荆棘遍布的人生和事业,她仍然创作出生生不息的作品。
七十多年来草间弥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
缤纷的色彩,无限的圆点,各异的南瓜,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是哪位艺术家。
近期在香港M +视觉文化博物馆做了一场名为《草间弥生:1945至今》的艺术展,这场展览是迄今为止草间弥生除在日本之外最大最全面的个人回顾展。
步入展厅最先看到的是她满墙的自画像,这些作品不像传统自画像那样描绘艺术家的外貌,而是以诡异的风格勾勒出她丰富柔软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画得如此奇特?看草间弥生的作品,应该先了解她的童年。
她的童年浸泡在痛苦的家庭关系中,父亲不务正业,母亲性格顽固易怒,草间弥生从十岁起就得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就像梵高看星空是悬转流动的一样,草间弥生的世界蔓延着网和点。
这些圆点从桌子上、椅子上、身体里不断长出来侵蚀着她,成为她一生的梦魇。
很多人觉得她就是在点点儿,没什么难度,但只有离近非常仔细的看,才会明白她的世界里有一张无形的网,所以在很多作品里她画的不是点而是一张网。
我们在画作的侧面能够发现,她的作品大多是先画底色然后再在底色上描摹出细密的线条,围住点的线条才是她的笔触。
展厅里布满了她创作的各种巨网,有一张非常特别,这种迷幻色调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并不常见,这幅画的创作日期是日本福岛核事故那年,画中的电光绿与荧光蓝的波纹在荧光粉上浮游,暗示着危险的核废料。
《轮回》的题目,更让我们看到她对人类未来的反思。
画布布满了波点的形状,它们既像长在泥土中的根茎和藤蔓,又像交织的身体,表达了草间弥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既令人着迷,也有未知的恐惧。
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读后感《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 是朱良志先生奉献给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界的一本重要著作, 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难得的成果。
这本专著从生命这一独特的角度对中国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全书共四编,16章。
第一编“生生之源”, 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上, 探讨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根源, 选择了生命结构(“ 生” )、生命时间(“ 时”)、生命基础(“气” )、生命符号(“象” )这四个重要问题, 逐一剖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契合点。
第二编“ 生生为艺” , 作者选择了画、书、园林三个重要的艺术种类, 对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了实证性的研究。
在这种返道于艺的考察中, 作者发现重视生命是横亘于中国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 正是这一点, 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运思方式, 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 制约着艺术的历史发展, 也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趣味。
第三编“体证生生” , 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 作者将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析出三个理论层面:虚静(体验的发端)---共感(体验的开展)---物化(体验的高峰), 指出这三个层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 实际上是一个生命飞升的过程, 在此活泼泼的运动中, 最终托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艺术意象。
第四编“ 生生之韵” , 这是有关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若干原型研究, 打通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界限, 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从“ 会通和合” 的角度, 力求展示生命精神的独特韵味, 研究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境界, 作者以诠“ 明”(中国艺术的光明境界)、辨“远” (中国艺术的生命距离观)、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愉悦观)、议“ 新” (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说“ 圆” (中国艺术的生命系统观)为题, 从艺术境界、审美迫求到艺术家的理想人格等方面, 作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
这本著作选择了生命这一角度来论述中国艺术, 走的并不是“ 以西释中” 的道路, 它奉行的是一种“接着讲” 的方法(冯友兰先生语)。
画家朱立生◆吴广(深圳警察书画院)漫将新意写风神——朱立生漫画艺术刍议漫画是一个时代的复杂表情包、一个事件的哲学表达和一个人的精神写照。
漫画也伴随着社会变革、时事变迁,朝着更加多元多极化地发展与呈现。
漫画一直秉持自身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它不仅有力透纸背的史笔感史诗感,针砭时弊,扬善惩恶,也有直面灵魂的真实感视觉感,激荡思潮,叩问心灵。
漫画有时如号角、旗帜和武器;有时如春风、寒霜、冰雪;有时如灯塔、镜鉴、警钟;有时如良药、恩师、诤友,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思考。
继抗战漫画之后,自“85美术新潮”以来,随着时代、科技发展,特别是网络电子音像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载体、展示手段、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漫画不再局限于政治形态、展厅展示的单一活动形式与自我小众的孤芳自赏,其受众群体、艺术价值和个性特质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和改观。
朱立生先生正是看破和体悟到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并以自己敏锐的艺术视觉捕捉到了漫画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油画家,作为随父入疆又携艺南飞的艺术家,人生何尝不是一幅多维呈现的流动画卷?他从事漫画创作近30年,用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的手段表现出生动夸张的艺术形象。
作品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以不同的人事,穿透事物的外在形态,抵达内在的本质核心,给人传递艺术、哲学的精神理念,又不失漫画的趣味天真、雅兴逸怀,且耐人回味、令人陶醉。
他的数百幅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立生讲得最多最深沉的一句话就是:我试图用中医“把脉式”的方法,去揣摩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真实的内心,所以归根究底是在写人、写心、写魂、写道。
品读朱立生先生的漫画,首先应该理解他画中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个性追求,因为他不仅是个优秀的漫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为新疆和深圳、文化与商界架起了一座桥梁。
有人说他是漫画界的文化商、商界的文化人和漫画界的哲学家,但不管人们如何戏谑他褒奖他,他作为一个漫画的传教者、殉道者,我们还是应该去谈他的漫画艺术,我以为。
门朱青生艺术作品分类问题U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4文章编号:丨〇〇3-9104( 2021) 01 -0024-06艺术作品分类问题朱青生(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摘要:对艺术作品的研究,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界定作品,进而对作品如何进行分类,这不仅涉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应用何种方法来进行认识的问题。
论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切入来讨论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由此引向在新媒体、数据库时代之中,也即在当代艺术的条件下如何界定艺术作品,并建造知识图谱的一些难题的相关分析。
作品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以具有客观结构的实体为依据,而是以人作为主体对艺术现象(主要针对作品)的持续评价和概括的过程。
艺术作品分类问题的第一种模式,是将理念作为维度,注重对艺术是什么的“类别性”解释(是这个就不是那个);第二种是将方法作为维度,在方法维度上讨论艺术的分类,这与作品的功能和作品的意义有关联;第三种是将结果作为维度,比较侧重于就作品本身进行分类,以作品的某一个方面的客观的特性来决定区分。
其实艺术作品的分类方法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分类方法引入的是一种根据教据的类别事实进行分类的通行用法,是一种从术语入手的自底向上的办法,如现代数据所谓“第四范式”的数据导向(而非假设/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
术语的存在在于它本身就是数据,术语可以算是类别,而具体的作品则是属于这个类别的一个实例。
分类主要是尽可能搜集所有这些术语,并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知识图谱。
这个图谱只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事实的图谱,它们之间并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根据,所以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是否可以作为学术课题,本身就是个问题。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艺术作品;分类;艺术学科;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任何作品的功能、意义、形态(质料形式)和风格(呈现形式)以及其中的要素的分配,都跟作品的类别有关,不同的类别之间不一定都能分享和共用同样的原理,甚至有时各自遵循的原则还互相矛盾、冲突,互为排斥。
东风瓷厂画家朱祖生简介资料东风瓷厂,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陶瓷企业。
厂内拥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其中朱祖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朱祖生,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
他自幼酷爱绘画,擅长中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1980年代初期,朱祖生开始在东风瓷厂从事陶瓷绘画工作,凭借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在陶瓷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朱祖生的艺术成就斐然。
他擅长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在长期的陶瓷创作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的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祖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陶瓷艺术展览和评比中获奖,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在东风瓷厂工作的时间里,朱祖生为厂里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积极参与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陶瓷艺术家。
朱祖生的作品成为了厂里的示范教材,他本人也多次担任陶瓷艺术培训班的讲师,为厂里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朱祖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广泛关注。
他的陶瓷画作构图新颖、寓意深刻,充满了生活气息。
以下将介绍几幅朱祖生的代表作品,以供鉴赏:1.《江南春》:此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朱祖生运用了中国画中的水墨技法,将水乡的宁静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2.《百骏图》:这幅画作以百匹马儿奔腾于广袤的草原为题材,展现了马群的雄浑壮观。
朱祖生巧妙地运用了油画中的色彩表现手法,为画面注入了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
3.《秋收冬藏》:此作品以农村丰收的场景为题材,寓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朱祖生运用了陶瓷绘画中的独特技法,将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总之,朱祖生作为东风瓷厂的杰出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不仅为厂里带来了荣誉,也为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墨自与诗争妍朱京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学术骨干之一。
其为人之耿介,治学之勤奋,从艺之执著,都令我感佩。
他长期从事中国书画印研究;同时他一直坚持书法、绘画、篆刻创作,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相参互用,近二十余年又师从衲子、常道等颇有隐逸之风的书画名家,他的水墨画花卉、山水大有进益。
苏轼诗云:“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朱京生水墨画的笔墨之雅与意境之新,足以与诗争妍。
朱京生的水墨画,秉承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传统,即他对林良、白阳、青藤、八大、石涛、金冬心诸家的文人写意画的笔墨精神的体悟,更出自他多年潜心于人格涵养、洁身自好、追慕高雅的性情。
他还认为“艺术非个人化、非游戏化则不能臻于佳境”。
这种艺术观念接近米友仁的“墨戏”之说与康德的“审美非功利说”和席勒的“艺术起源于游戏说”,道出了高雅艺术自由表现个性的真谛。
朱京生水墨画的意境之新,主要得力于他的生活感觉,即师法造化或写生。
文人写意画的“写生”并非纯客观的写实,而是主观化的生活实感,是心源与造化的交融。
朱京生认为“所谓体验生活不在表面形式,不在物象之形,而在其活色生香,在其本质规律”。
朱京生经常到圆明园、香河的万亩荷塘写生,在他的朱京生,1962年生于北京。
署轩父、化一庐、碧云庐等。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京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研究员。
出版有《陈半丁》《当代篆刻概观》等。
·画家状态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4 02172朱京生照片一组爱莲说—诸家谈朱京生书画篆刻120121水墨荷花上沾染着清新淡雅的晨露荷香。
他以文人写意的笔墨捕捉了莲叶荷花鲜活的动态,也表现了自己高洁的情操。
—王镛清雄纯雅朱京生不是现代印工,他是有思想有知识的那类印人。
他接受了传统文人对印艺的风格化的自觉性,还有雅化的意识,但他更推崇原创性的质朴与内敛品质。
版画中的《牡丹亭》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8期谈论戏曲版画,最好的例子是《牡丹亭》。
这么说似乎有些奇怪,因为众所周知,《西厢记》版画纷繁多姿,应用广泛,是对社会文化渗透最深的一种戏曲版画。
但《牡丹亭》版画的特点在于不多不少,是一个观察明清时期版画与戏曲互动的绝佳样本。
在当代,戏曲的视觉形象主要由舞台演剧所提供,譬如流行一时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以其简约、抽象的“昆曲新美学”,影响了世人对于戏曲的审美感受。
而在明清时期,由于书籍文化的发展,戏曲小说的扩张,戏曲版画也成为一种不亚于舞台演剧,甚至更为高级的视觉形象与美感来源。
图与文合现今所能见到的《牡丹亭》最早刻本为明代石林居士序本,刊刻于1617年,刊刻地点是武林(杭州旧城),卷首有石林居士和汤显祖的序言(1617年是汤显祖逝世的次年)。
但它应该还不是最早的印本,因汤显祖生前就曾赠人以《牡丹亭》了。
石林居士序本的版画有40幅,《牡丹亭》一共有55出,这意味着画工给《牡丹亭》主要折子都画了插图。
它采用的形式是左图右书,即左边是版画,右边是文本,图文对照。
图是单面式,放在每一出的开头,起到和文本对照的功能。
这种形式,相较于明代前、中期的书籍版画,是一种新兴的潮流。
之前的版画最常见的模式是上图下文,在同一页里,上面三分之一的地方画图,下面三分之二的地方留给文字,上下对照。
单面版式插图的出现,意味着读者对于阅读图像的需求增强。
由于画幅的增加,画工用于表现文本内容的空间也扩大了,因此可以渐渐脱离简单的图示,而兼顾表达文本的内涵。
《牡丹亭》版画的第二出《言怀》,柳梦梅短暂出场,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美人,然后改名柳梦梅。
版画中是一幅沉浸在梦境中的情景:一位男子斜倚在一块假山石边,旁边有一棵柳树,柳树旁还有一棵矮小一点的梅树,这位书生闭目遐思,仿佛还沉浸在梦境的愉悦里,非常传神。
柳树、假山,还有上空的云纹、左上角的天空中双飞的燕子,都营造了言怀的整个氛围。
朱耸简约奇异的艺术风格解析【摘要】朱耸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作品狂放不料、简约怪异、以少胜多、不求章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
常用以简洁、怪异、扭曲、张扬的大写意风格,为中国的泼墨大写意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绘画不仅体现了明末、淸初时代的简洁艺术风貌,而且升华到了相当髙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倉;简约:奇异:泼墨大写意朱倉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由“三月十九”四字组成的画押,奇特而怪异,像鹤又像鸭,似是而非,实际上是利用“三月十九”明朝火亡的日子来寄托怀念故上。
因是王室后裔,为了生存只好隐居山林,隐姓埋统,装聋作哑,饮酒作画。
他60岁后常用“八大山人”来署名作画题诗,“八大山人”四字连起来看,既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字样,意思就是为了表达上地丢失而“哭笑不得”,以此来寄托他欲哭无泪、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
朱食曾有题画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
”①其中精辟的“墨点无多泪点多”语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他的绘画艺术特色,由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皇室特殊身世,他的作品与其他画家风格迥然不同,不像其他画家坦然直抒胸怀,而往往是通过各种晦涩难解的题诗和各种奇怪的变形形象来体现。
他画鱼、画鸟寥銮数笔,或紧缩一团,或身子拉长,似是而非。
眼睛多为''白眼向人”的椭圆形,和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鱼和鸟的眼睛不同,他画的鸟和鱼的眼睛似乎都能转动,硕大而且翻白眼,所谓白眼向人。
他画的山石、树木配景也不像别的画家那样稳健雄奇,而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自由奔放,重心不稳。
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枯槎,几片树叶,寥寥无几,残山剩水、光光秃秃,东倒西歪,一片凄凉。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其实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画中意图的。
《古梅图》是朱宜所画的经典之作,画中梅树的主要枝干是空心的,露根粗皮,枝丫光秃秃,寥寥几个花朵,孤寂萧条,好像是被雷击以后的劫后余生。
纪念回忆朱新建: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组图)刚刚过去的2月10日,是画家朱新建辞世3周年的日子。
这个“除了要吃饭其他就神仙一样”的快活画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早年的作品《除三害》获得过全国少儿国画优秀奖,其动画片《选美记》造型还获得金鸡奖提名。
不过,也许生来反骨,1988年辞去南京艺术学院公职后,恣意于笔墨性情的朱新建画起了“小脚女人”“美人图”等一系列作品,一些人爱得紧,一些人骂得欢。
不过,他可不在乎这些,在他出没的论坛里面,朱新建用的签名是“下臭棋,读破书,瞎写诗,乱画画,拼命抽香烟,死活不起床,快活得一塌糊涂”。
湖州老费与朱新建生前交好,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朱新建先生辞世三周年之际,刊登这篇原题为《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的纪念文章,缅怀这位“快活得一塌糊涂”的画家。
愿他在天堂继续快活。
朱新建(左)与作者1.知道我喜欢朱新建的画,边平山老师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这样就与朱新建电话聊上了,渐渐嫌电话聊的不过瘾,又约见面,地点在苏州,我先请朋友订了胥城饭店,电话他,请他过来一起晚饭,他说晚饭可能不方便,因为还有一些朋友在。
我说几个人?一起过来吧,我可以换个大点包厢。
他说:人也不算很多,让我先数一数。
过了半分钟,说:一时还真数不过来,大概就百十来个吧。
第一次见面,这一聊就聊了足足四十八个小时。
因为我的朋友是经济学研究生,话题也先从经济学开始。
朱新建从亚当· 斯密聊到冯· 哈耶克,从凯恩斯聊到费雪,从奥地利学派聊到新古典经济学,后来朋友的新婚妻子电话过来催他回家,我把他送下楼,问:这个画家聊的经济学是不是瞎忽悠?朋友说:不是的,他聊的比我老师董辅礽更通俗易懂。
朱新建《打龙袍》来年春天,他让我去宜兴陪他写生,为大水所阻,困在宾馆百无聊赖,当地某老板新开一桑拿馆,非常热情地把我们邀去,浴罢,被带到一间大休息室,老板已经备齐了笔墨,朱新建也不推辞,直接在一张丈二纸上书陶诗“众鸟欣有托”五个大字,旁观者无不笑倒。
朱乐耕的马奔红绿彩
朱乐耕的马奔红绿彩是一幅色彩斑斓、情感饱满的油画作品,作者通过对细致的绘画
技法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展现了马奔腾、尘土飞扬的生动场景,传递了对马的热爱与敬
意。
这幅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运用了大胆的鲜艳色彩,并通过运用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强调了光的效果和色彩表现。
整幅画面充满了热情和动感,引人注目。
画面中的马已经出现在视野中了,它的蹄子踏搏着地面,马蹄下的尘土形成一束束弯
曲的线条,极富节奏和动感。
牠入目时正全速前进,主人的背上,则是如飘忽的彩带一样,展现着阳光下斑斓的光线和姿态,这展现出了马的力量与速度。
画家也运用了一些特别的技法,比如运用了大量的明暗对比和色彩反差,强化了画面
的表现效果。
画面的背景是明亮而活泼的绿色,绿色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力量,也使画面
变得生机勃勃。
同时,画家还加入了不同的色彩元素,如红色表示动感、热情和遥远,深
色则是力量和重要性。
总之,这幅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马的力量和速度,以及人与马之间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
件充满年轻活力的现代艺术作品,引人震撼和兴奋。
朱乐耕的马奔红绿彩朱乐耕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以木雕为主要创作形式,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其中,他的《马奔红绿彩》九尺立体彩绘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奔放的色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马奔红绿彩》描绘了一群奔马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跑,马儿们四蹄离地,猛力飞跃,仿佛要冲破人们内心的束缚,自由奔放地驰骋于大地之上。
整个作品中,朱乐耕运用了流畅的线条和夸张的形态,使马的神态更加生动,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同时,他还在马的身上运用了鲜明的红绿彩色,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感。
这幅作品的色彩运用是其最大的特点。
朱乐耕运用了传统的颜料和现代的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效果。
他将纯色与混合色巧妙地组合起来,使色彩的对比更加明显,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加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红色代表着热情、生命和活力,而绿色则代表着青春、自由和环保。
这样的组合,使马奔起来更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这种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除了色彩运用,朱乐耕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术上也十分独到。
他采用了木雕的传统技法和现代艺术的创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美观。
他善于将木材的质感和天然的纹理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自然美。
在细节雕刻上,他也非常注重细节的表现,如马口吐气、鬃毛飞扬、肌肉鼓起等细节表现,使作品更加真实细腻。
总的来说,《马奔红绿彩》是一幅充满活力和色彩的艺术作品。
它展示了朱乐耕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法,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相融合。
它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刻探索和发展。
视觉21·形色的蔓延形色的蔓延
——记朱立生的艺术创作
□卢野
翻阅和审视人类文明史的长卷,世界历
史是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人类的每一次
没落都是“每一次的开始”循环往复无穷尽。
人类史的不断繁衍和壮大延续,都印证着人
类“螺旋式”的升级与进步。
皮毛饰物逐步替
代了“掩饰身体的丑陋”与自然生存的需要。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也无法消除“美与丑”的更
迭与“新与旧”的转换。
地理概念与地域差别
还揭示了物态的多样性变化,在逐步发现、嬗
变、开悟、挣扎、变异、超越的过程中,也充斥着杀戮、众叛亲离,毁灭、消亡、涅磐重生与绝地重生,人类改变着世界,世界也影响着人类。
自人类创造了艺术后,这个世界就具有了温度。
开天辟地,古往今来人类不断地否定自我,也成全了自我。
人类与文化的多样性造就着“文化升级”,也造就着人类本身的自我完美。
人类本身的自我完美来自于文化的浸润与改造。
这个世界离不开艺术,艺术浸润着的这个世界无休止地改变着人类的命运,也营造着“精神乐园”。
在人类有着方向性的美好祈求的同时,自上而下的改变将引导人类走向光明。
朱立生将自己置身于闹市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求一块“自由的乐土”,将精神安置在没有喧嚣的境地。
在那里他寻到了
形色的力量,寻到了精神自由的放逸。
每到笔触纸面,那清晰可辩的形神跃然纸上,一挥而就
,
可谓心满意足。
在晨雾的迷离,
午后的倦惫,阴郁的晌午与夏夜
的曼妙,他都能肆无忌惮地涂
抹。
那涂抹的硬朗与潇洒淹没了
一切。
也许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
就是你我,就是我们、你们、他
们。
赵冷月:“通道必简”那是概
括,“繁华落尽见真淳”那是提
炼;黄宾虹:“笔简而意繁”也许
是简单的复杂。
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丑”是一
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对这一范畴的阐释源自道家
思想,不同于孔子所谓“文质彬彬”,老子所主张
的文化观念是:“见素抱朴”,老子的这一观念,
在庄子的寓言中,化作了诸多艺术形象。
陈师
道《后山诗画》云:“画文宁拙毋巧,宁朴勿华,宁
粗不陋,宁僻毋俗”。
想必是朱先生早有领悟与
参会。
朱立生早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油
画专业,在首届研究生高研班的课程中他就以造
型准确、技法灵活生动名列前茅。
在他的作品中
很早就流露出了中国人的意象抒写之端倪,后来
克里木·纳斯尔丁的艺术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深圳开了新疆第一家画廊将边塞的艺术推送
到了东海之滨,朱先生身体力行
感受颇多。
商海博弈,历练在身,
从不懈怠已经建立了他的人生信
条,在漫长的岁月中他沉湎于内
心那一块艺术的“芳草地”,也不
断培植和架构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梦想。
恰恰是这些积累使朱立生
的蛰伏产生了裂变。
那就是艺术
创造逐步取代了他的生活主体与
艺术沉思。
每当映入眼帘的幅幅作品都
那么使你忘怀,使你震颤、使你捧腹
大笑,你还会质疑这艺术的魔力吗?每当那形色的
力量打动你的心怀,每当那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线
性涂抹召唤着你的内心,你还能无动于衷吗?没有
力量的作品难以撼动人心,没有灵魂的昭示无法引
人深刻,没有亦真亦幻的超越难以鼓舞人心!朱立
生心知肚明,他的作品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并一致
得到了业界人士交口称赞的口碑。
朱立生的艺术创造不仅凸显出他厚积薄发
的积累,也诠释出作为主体艺术家的创造潜力
与他独特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所被描写的对
象那里,他几乎有着自己独有的识读与表现方
式。
他可以运用表现、夸张、诙谐、幽默的艺术
来烘托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呈现出多变而诡异、
强烈而冲突、幽默而顽皮的艺术效果。
尤其在
视觉21·形色的蔓延
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艳丽、炫目!他可以回避当代艺术的过激与偏执,这几乎在写实绘画与当代绘画的边界游离发轫,营造着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堡垒。
朱立生的观察能力可谓“明察秋毫”,他会以猎人的眼目捕捉到自己所需,在线条游走与色彩的碰撞中运驾自如巧夺天工。
他以犀利笔触与迭加的线条宣泄出情感,感性的自由挥洒与理性的超越幻化出栩栩如生的鲜明形象,这些带有灵性的肖像浓缩着朱立生的艺术秉性与人性的光辉。
这些被艺术肖像化了的艺术符号各具神采,文学描写的形象可以是“入木三分”,那么绘画所描绘的形象就是力透纸背、刻骨铭心了!这些以极强艺术感染力所描绘的人物肖像既具有普世价值,也具有艺术感召力和欣赏价值。
从“社会众生相”的时代肖像界面来看,既可以传世也可以作为文献记载;既可玩世,也可消费;既可卡通,也可观赏。
更重要的是艺术来自于创造!朱立生做到了这一点。
世界绘画大师毕卡索、达利、梵高;科学家爱因斯坦;国画巨匠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黄永玉都被他记录在案;文学家莫言;画家范迪安、郭北平、邹明、肖舜之、马国芳这些著名画家也被他入木三分地描绘;许多的新疆名人所串连起来的影像链接还原着边塞的艺术长廊。
龚建新、阿龙、克里木·纳斯尔丁、买买提·艾依提、刘凯基、王建武、万世勤、孙增礼、闵荫南、李大用、邹光霖、冯黎、李峻、王光新、刘建新、蔡永生、李克克、严立、莫合德尔、黄毅、于云涛、李方、李志顺、陈黎、牛军、地里木拉提、亚力坤·哈孜、钟世成、徐正阳、卢野、老段、贺维礼、秦天新、马建彪、吴建兵等,在他的笔下各有千秋,活灵活现。
刘煕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未言其尽的是事物辩证的规律与审美变化的多样性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见仁见智”了。
这不仅取决于你的心智,也取决于你的审美高下与综合素质。
朱立生的肖像漫画艺术正在进行时,他以超常的发挥氤氲气象在胸中,以天地之象化其形,心中幻彩化为色,以自由之精神,挥洒涂抹,使形与色的力量恣意蔓延、再蔓延。
卢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图片由朱立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