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实操班Ⅰ——驱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笔记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2
驱力的名词解释驱力是一个介于动力和动能之间的概念,它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改变或运动的原因或力量。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驱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使生物进化、创造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角度解释驱力的含义和作用。
一、生物学视角下的驱力生物学中,驱力是指在生物体内导致特定反应或行为的内在力量。
生物体的驱力包括本能驱力和学习驱力。
本能驱力是生物体固有的、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例如吃饭、睡觉、逃跑等。
学习驱力是通过环境刺激和经验获得的,它包括欲望、好奇心、求知欲等。
这些驱力促使生物体生存、适应环境和繁衍后代。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驱力心理学中,驱力是指推动个体思维和行为的动力。
驱力理论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欲望驱力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欲望驱力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背后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例如满足性欲、探索未知等。
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体的驱力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驱力驱使人们追求不同层次的需求,并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物理学视角下的驱力物理学中,驱力是指产生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运动方式的物理力量,例如引力、摩擦力等。
驱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动能的变化。
在运动学中,牛顿三定律描述了驱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驱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驱力的方向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四、社会学视角下的驱力社会学中,驱力是指推动社会变革和个体行为的力量。
社会驱力可以是个体的内在动力,也可以是外部的社会条件和要求。
例如,对于个体而言,对财富、名誉、权力的追求可以推动他们努力工作和创造;对于社会而言,技术进步、知识传承和社会规范的变化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力。
总结起来,驱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物理和社会领域的概念。
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推动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本能驱力还是学习驱力,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
在社会中,驱力可以推动创新、变革和进步。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1~2课)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三、精分是什么?1、对精分的态度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
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
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潜意识内容有:情结和症结。
它们的关系是:情结:一般是比较美好的。
女生喜欢一类男孩,是因为喜欢父亲的情结的体现。
症结:一般是压抑的内心冲突。
一般是一堆、一大束。
对症结的比喻:放在地下室的包、长了一个包刺。
神经症的症结特点是:被打碎的结,弥散性的。
如何来理解症结:第一,不被觉察、被意识排斥第二,痛苦的经历,不想被知道,被压抑在内心深处。
如何来识别症结:一般的来说,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要仔细观察,一般不要打断。
当来访者诉说过程中,发生了:语速的改变、表情的改变、流眼泪、突改话题,这些都是识别创伤和症结的标志。
一个比喻:症结有了,冒出了,杀毒软件就开始运行,机器运行速度就会缓慢。
个案:一女生,2~4岁父母为了要第二个小孩子,把她送到姑姑家。
在咨询前5、6次,只要谈到父亲,就会流眼泪。
精神分析就是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潜意识。
给来访者做精神分析,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觉察自己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是什么?第一,从临床来看,精神分析是观察学。
所谓的观察学,即把我们所观察的东西告诉知病人。
这种观察看我们内心的感受来实现的。
驱力名词解释一、引言驱力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词汇,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动力和激励因素。
本文将对驱力进行详细解释,并研究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什么是驱力驱力可以被定义为使人或物产生运动、改变或发展的动力或激励因素。
它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是促使人们追求目标、实现梦想或做出行为决策的原因。
驱力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能是个人内心的愿望或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驱力的类型1. 内在驱力内在驱力是指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动机的驱动力。
它源于个人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是自我驱动的因素。
内在驱力通常与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关联,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动力,推动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
2. 外在驱力外在驱力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激励因素,如奖励、惩罚、社会认可等。
外在驱力可以是正向的,如奖金、晋升机会等,也可以是负向的,如惩罚、批评等。
外在驱力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或追求社会地位和认可而产生的动力。
3. 动机驱力动机驱力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而付出努力的驱动力。
动机驱力可以是理性的、情感的或基于社会因素的。
它可以促使人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达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4. 情感驱力情感驱力是指人们情感上的需求和激励因素。
它可以是对某种情感体验的渴望,如爱、喜悦、幸福等;也可以是为了避免某种情感体验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绝望等。
四、驱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驱力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目标追求。
以下是一些驱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示例:1. 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驱力可以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我提升和追求个人发展。
内在驱力使人们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2. 提供外在激励驱力也可以提供外在的激励,例如奖励和惩罚。
这些激励能够促使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并帮助他们保持动力和专注度。
3. 影响个人行为选择驱力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例如,在购物决策中,驱力常常是人们购买某种产品或品牌的原因之一。
精神分析入门第一章两个基本假设精神分析理论既涉及正常心理,也涉及变态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变态的研究和治疗。
两个充分得到证实的基本的假设是:1、心理决定论原则或因果原则。
我们心理生活中的事件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好像与过去的事没有关系,其实不然。
每一个“偶然”的事件都能够找到当事人的愿望或意图。
2、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存在有一种个人自己并不知道的心理历程或潜意识的存在或意义。
弗洛伊德通过实践产生精神分析技术,它实质上是病人在解除了意识的指向或稽查的束缚的情况下,向分析者全盘托出他心理的一切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想的和说的都是潜意识的思想和动机。
通过倾听病人的“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可以掌握病人思想中的所有潜意识过程。
这里的“自由”指从有意识的控制中自由出来的意识。
他发现许多正常的和病理的行为以及思维活动,也是内心潜意识表现的结果。
在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心理现象有两类:一类包括思维、记忆等,通过注意的努力,可以将它们转回到意识。
弗称这一类易于进入意识的心理成分为前意识。
任何思想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能意识到的,那么不论在意识到之后或在没意识到之时,都是前意识。
另一类是潜意识现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
弗称之为严格意义的潜意识,他指出,这种潜意识过程对心理机能施加十分重要的影响。
正在做梦的时候,做梦者的心理正在进行潜意识的过程,从而产生梦的表象。
梦成为被意识到的经历。
通过精神分析技术,弗能证明在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有活跃的潜意识思想和愿望,因此他提出:梦的产生是由于做梦者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精神分析技术,它们不可能被意识到。
第二章内驱力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的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
内驱力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在精神分析文献中常被称为本能,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或我们通常所谓的紧张。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 .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故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问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为了统觉。
2 .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止匕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彻底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坎。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末,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3:内驱力基本概念:本能、内驱力、生本能与死本能、性驱力与攻击驱力本能:是对某一种特殊刺激以某种模式化的或恒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先天能力。
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是生物体的本能,如动物的本能,没有经过经验的学习,是生来就会有的。
如:繁殖、求偶、迁徙刺激——中枢兴奋——运动反应人类的本能多了一个自我的功能,有一个内驱力的作用,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对比较凶猛的动物,你踢它一脚,它会马上来攻击。
但去打人一巴掌,人不一定会反应为马上反击,可能会根据环境的影响或其它方面的影响来反应。
刺激——中枢兴奋——内驱力作用(自我)——反应弗洛伊德第一条本能理论是:我们的生活主要是由性本能和“自我内驱力”之间的冲突所决定的。
他的“自我内驱力”是指所有自我保护、自作主张的内驱力的总和。
他认为,任何与纯粹的生存必需无关的内驱力或态度,在根源上都与性有关。
内驱力内驱力(心理能量):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
本能的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
表现为一个连续的状态。
心理兴奋(紧张)——个体活动——兴奋/紧张的消失(满足)内驱力的投注:心理能量指向某人或某事物及其心理代表物的过程内驱力投注越大的对象,对个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如:孩子对母亲的投注。
人活着的动力来自于内驱力的满足。
而内在驱力是指向关系的。
就象温尼科特所说的‘当你看到一个婴儿的时候,就看到了他的母亲’。
也整合了弗洛伊德的内驱力理论和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驱力概念时,先提出“性驱力”存在于正常人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是病态人格的原因。
后来,又提出“攻击驱力”或“死本能”。
它把性冲动看成是包括所有纯粹的感情与友爱的冲动,即通常由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性本能是一种原欲,一种力量(或称之为力比多),它表现为性的冲动,它的目的是寻求快感的满足. 这种性的冲动来自肉体却表现于精神。
比方说一切跟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相关的愿望、行为和感受,都跟性驱力相关。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第一节: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1.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以利用跟他在一起时的感受,即反移情,来了解这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3.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为什么活着(仅仅是生物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两个驱力分别是力比多与攻击性的满足。
新精神分析,是在反对两个驱力的基础上出现的。
经典精神分析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是克莱因,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个年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
(6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皮蛋,因为皮蛋含铅,会影响中枢神经发育。
)科胡特认为核心人格在前语言期(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
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4-6个月,就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婴儿在出生一个月内,绝大多数时间在睡觉,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自恋状态,基本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下一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会导致病理性自闭,即临床上的孤独症。
人活着的四个基本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神经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俄狄浦斯冲突包括: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关于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对成功之后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成长就是把与生俱来的两个驱动力——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投注的过程,象征化即不仅仅用原始方式满足快感。
让小孩学习好,就是让他们的攻击性更加象征化。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的力比多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所有艺术都是力比多的升华。
自驱力优衣库经营者实战笔记读后感一、何为自驱力?在这本书中,凯普以一种富于节奏的文体,向我们描绘了“自驱力”的伟大力量,令人振奋不已直喊痛快!可是作者却没有向我们解释自驱力的概念,笔者经过查阅资料比对,终于知道自驱力其实是一个心理学名词。
所谓自驱力又称内驱力,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内驱力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内驱力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内驱力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来看凯普所说的自驱力,当属于工作驱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就学习需要自驱力做过研究,把自驱力分成认知的自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归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
通读《自驱力》全书可知,凯普在书中崇尚的那种自驱力实际上属于奥苏伯尔所说的自我提高的自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工作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或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工作任务本身,而是把工作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一种的根源,是赋予青年期的人的一种行为,因为这一时期人的工作目的是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因此说凯普的理论其实并不是新鲜,只不过是把一些工作的'例子加以罗列在一起罢了。
二,自驱力的魅力何在。
自驱力魅力在于他让人们的工作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内心的满足,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再也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自驱力魅力在于作为一名员工,工作时就不会想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而是在想我难道只在这种职位上做一辈子吗?我难道就只能当士兵而不能当主帅吗?他就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会去做一些分外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这样自己的水平才会超过一般人,养成自己在高层工作的能力。
自驱力魅力在于在工作中就会得到重任和高薪。
这是因为有了自驱力,我们就会把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看成集体中的一员,把自己想象成理想中的样子,把公司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拉康驱力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拉康驱力概念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驱力一词原本是弗洛伊德所创造的,用来描述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和冲突。
而拉康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对驱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拉康驱力概念的定义、来源、作用以及表现形式,并重点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心理分析、社会科学、教育领域以及临床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驱力概念对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心理分析领域中,驱力概念被广泛运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动力机制。
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中的冲突和欲望的表现,揭示了潜意识对我们意识活动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驱力概念被用来分析社会群体和个体行为的根源和动机。
它揭示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个体驱力的塑造作用,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教育领域中,驱力概念被应用于探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激励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它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驱力概念帮助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理解患者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冲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总而言之,拉康驱力概念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动力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驱力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能够拓展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为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拉康驱力概念的各个方面,并对其重要性、争议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拉康驱力概念、拉康驱力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拉康驱力概念的定义、来源、作用和表现形式。
在拉康驱力概念的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拉康驱力的定义,包括驱力是什么以及它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精神分析是什么?
自我防御机制
移情
反移情
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间是怎么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移情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通过与他在一起的感受,来了解这个人对我干了什么及他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
——反移情。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的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什么?(生物学的角度)力比多的满足和攻击驱力的满足
力比多即性驱力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
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觉。
攻击驱力:即攻击性
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
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破坏社会……
克莱因-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
他们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精神分析,让我们知道父母亲如何与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能够更佳健康。
我们也知道在面对一个早年因为跟父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出现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人的治疗。
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
人格鉴赏学。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如何与孩子打交道。
精神分析的两个特点:
决定论的理论(移情、强迫性重复),佛家因果轮回。
精神分析早期的关系。
意识的不同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早期的关系)。
驱力名词解释心理学
驱力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和解释个体行为背后
的动机或动力。
驱力可以指内在的欲望、需求或目标,也可以指外部
的奖惩、社会压力或外界的刺激。
在心理学中,驱力可以分为生理驱力和心理驱力两类。
生理驱力
包括生物需要,比如食物、水、睡眠和性欲。
这些生理需求会引起个
体的欲望,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
心理驱力则涉及心理层面的动机。
个体的个性特征、欲望、内心
目标以及价值观都可以成为驱动他们行为的心理驱力。
比如,追求成功、承认、权力、团队合作等都可以成为个体行动背后的驱力。
驱力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为什么人们做出某些行为,为什么有些人在追求目标时更加积极主动,而其他人则相对消极。
同时,驱力理论也为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
提供了参考,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内在驱力以及阻碍自身潜力发展的
因素。
总的来说,驱力是心理学中描述行为动机和动力的概念。
它包括
生理驱力和心理驱力两个方面,用于解释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了解驱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以及个体的内在动机,进
而促进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
第一章精神分析概述(陈安涛,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本章学习目标了解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的不同、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理解从经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过渡与中介、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掌握精神分析的含义。
本章学习建议多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并要有《心理学史》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理解相应内容时可以查看后面部分的链接。
第一节精神分析及其思想基础一、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一)研究对象(二)研究主题(三)研究方法(四)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一)研究对象成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成人神经症(尤其是癔症与强迫症);儿童患者,除了神经症,还包括儿童期神经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病患;治疗者自己也是精神分析重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1.潜意识。
潜意识不只是觉察不到、不在意识之中的意思,它还是心理的基础部分或底层,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2.力比多。
力比多在弗洛伊德著作中常用以指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
(三)研究方法1.观察法。
2.个案法。
3.文献研究方法。
4.文化人类学方法。
(四)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意义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分析别人,更好地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环境。
理解周围病人,帮助其治疗,无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治疗技术。
更好地吸取、借鉴西方文化思想,。
有助于消化吸收普通心理学,更好地建设并发展所从事的心理学事业。
第一章精神分析概述第二节精神分析的建立与发展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奥地利的创立与发展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共同发表《癔症研究》,一般认为本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起点和精神分析运动的正式开始。
弗洛伊德由治疗癔症探索方法、探寻病因而开始其关于潜意识动机、压抑、抗拒、移情、焦虑及神经症病因学的研究。
所形成的概念都得自他对病人的治疗,使用了催眠暗示、宣泄疏导与自由联想的方法,这些概念与方法构成了精神分析的基础。
1900年,弗洛伊德继续了两年的自我分析之后,出版了《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的初步形成。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措施。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种人,而是治疗一种家族链。
4.每一种孩子都是父母天然旳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旳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旳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旳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减少。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旳学问,研究旳对象是爱恨情仇,假如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旳互相残杀旳关系。
11.一种人旳现实人际关系是他旳内心世界向外投射旳成果,而他旳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旳时候与其父母亲旳关系中形成旳。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旳经历是六岁前旳强迫性反复。
13.移情就是一种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旳关系转移到与征询师旳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因此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有自由旳代价是忍受孤单。
16.永远不分析他人,只说自己旳感觉。
17.越是本能旳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旳,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旳,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旳拒绝。
19.我们对一种人旳态度、见解、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旳。
20.贫穷旳实质是受虐。
21.一种人早年旳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他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旳反复,是时间上旳错误。
24.高考焦急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胆怯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单和依赖旳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由于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单和依赖旳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由于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旳报复。
30.在一切疾病旳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旳诸多想法,也许是成病旳原因。
32.精神化体现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引言概述:自驱力(SelfDrive)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它可以推动个人追求目标并克服困难。
自驱力不仅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幸福和成就感的关键。
通过培养和加强自驱力,个人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克服拖延和实现个人目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自驱力》一书的内容,探讨自驱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正文:1.自驱力的定义和意义a)自驱力的定义:自驱力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b)自驱力的重要性:自驱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推动人们去追求目标,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c)自驱力的意义:拥有自驱力的人更具内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适应变化。
2.自驱力的培养方法a)目标设定:设定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以达到这些目标。
b)自我激励:找到个人激励自己的方法,如奖励自己、设定奖励机制等,激励自己的动力和决心。
c)时间管理:合理规划时间,分配优先级,避免时间浪费,提高效率。
d)自律训练:培养自律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克服拖延症。
e)持久努力: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
3.自驱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a)个人发展需要自驱力:自驱力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梦想的推动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b)自驱力促进职业发展:具备自驱力的人更容易适应职场环境,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取得职业成功。
c)自驱力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自驱力使个人更加满足和快乐,从而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4.自驱力的应用案例分析a)艾迪生·爱迪生:作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拥有极强的自驱力,他通过不断实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发明。
b)奥普拉·温弗瑞:作为一位成功的媒体大亨,奥普拉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通过自驱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通过自驱力带领团队,克服了各种挑战,成功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汇报人:日期:•引言•内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内在驱力与外在驱力的交互作用对初中生学业目成就的影响•结论与建议录引言01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习任务繁重、家长期望高、社会竞争激烈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因素下内外驱力的作用差异。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市多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内外驱力量表和学业成就量表,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内驱力对初中生学02业成就的影响内驱力是指个体内在的、自我驱动的动机,它激发个体追求学业成功和自我成长。
定义内驱力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分类内驱力的定义与分类自我提高内驱力与学业成就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自尊而追求学业成功,它同样与个体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
附属内驱力与学业成就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认可而追求学业成功,它与个体的学业成就也呈正相关。
认知内驱力与学业成就认知内驱力是指个体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它与个体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
内驱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内驱力能够激发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兴趣和动机内驱力能够增强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挑战。
增强自我效能感内驱力能够促使初中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促进目标设定和计划内驱力能够激发初中生更加努力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
中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发展和影响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中小学生研究内驱力的发展和影响。
内驱力是指个体内在的动力和动机,能够推动学生主动研究和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了解研究内驱力的发展和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成果。
研究内驱力的发展阶段研究内驱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1. 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需要外部的奖励和激励来推动研究。
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老师的表扬或家长的鼓励。
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外界的正反馈来建立起对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2. 中级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经验积累,他们逐渐培养了一定的研究惯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内在的满足感。
他们开始为自己设定研究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3. 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内驱力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
他们能够独立地制定研究计划和目标,并且能够自我激励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进程。
这些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研究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内驱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内驱力的发展和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研究内驱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2. 学校环境: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研究内驱力产生影响。
积极、鼓励性的研究氛围和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3. 同伴影响: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对学生的研究内驱力产生影响。
与积极向上的同学相处,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
4. 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对研究内驱力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并增强对研究的内在动力。
总结中小学生研究内驱力的发展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内驱力,提高他们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成效。
精神力量带来的改变和成长精神力量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力量,它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成长。
当一个人拥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和高度的自我激励时,他就能够超越自我,战胜困难,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梦想。
本文将探讨精神力量带来的改变和成长,并分享一些培养精神力量的方法和技巧。
一、精神力量的改变1. 克服困难: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我们都能够坚持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勇敢地迎接挑战。
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塑造积极的心态:精神力量使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即使面对失败或逆境,我们也能够看到问题的积极面并从中学习。
积极的心态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让我们更加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并面对挑战。
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还能够影响他人,成为身边人的榜样。
3. 培养自律:精神力量让我们能够培养自律的品质。
自律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坚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克服拖延和懒惰的倾向。
通过自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且更加专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4. 发现内在潜能:精神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释放内在的潜能。
当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时,我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挑战自己并超越自己的极限,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实现自己更大的目标。
二、培养精神力量的方法和技巧1. 明确目标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培养精神力量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所坚信的价值观,才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动力。
2. 培养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需要我们主动地去看到问题的积极面,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言语和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例如积极地表达感激和赞美,积极地对待失败和挫折。
3. 寻求支持和鼓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读书沙龙驱动力:奖赏的新规则过去我们大部分人都遵循着如下的行为模式:老板答应我们加薪,我们的工作就格外卖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数,我们就花更多时间读书;迟到要扣薪水,我们就乖乖准时上班……《驱动力》将告诉你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是什么在激励着你?《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集40年研究成果的最新著作,他颠覆了传统的激励理念:"给我奖励,我就更努力",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作序时指出:在这个驱动力3.0时代,旧有的奖励惩罚式的激发人们积极性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我们必须把我们的驱动力系统升级到3.0时代,这个新系统的核心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自主、专精和目的。
彻底颠覆人们对积极性的看法--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但其效果会逐渐消失。
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们继续这项工程所需的长期积极性。
《驱动力》提出了当下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不是我们的生物性驱动力或者追求奖励、逃避惩罚的第二种驱动力,而是我们的第三种驱动力,是我们想要主导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能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
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
行为科学家把我们在职场的工作和在学校的学习分为两类:推算型(algorithmic)和探索型(heuristic)。
推算型工作是指根据一系列现成的指令,按照某种途径达到某种结果的工作。
也就是说,完成这个工作有一个算法。
而探索型工作则与之相反。
正是由于没有现成的算法,你必须试验各种可能性,设计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商店收银台的工作大多是推算型的,按照某种特定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而广告案策划则基本是探索型的,必须绞尽脑汁想出新点子来。
科学家们认识到行为有两种主要的驱动力。
第一种驱动力是生物性驱动力(驱动力1.0版本):人类以及其他的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止渴,交配以满足性欲。
人类生活的动力——本能
本能是人类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动机。
弗洛伊德的描述:“本能是介于身体与躯体之间的概念,是刺激的心理表征,这种刺激由有机体内部产生并触及精神。
”
人的最原始本能:自我或自我保护本能、性能
“本能”这一术语除了具有普遍性和遗传性的含义外,还有着另一层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动机作用。
弗洛伊德从双本能理论发展出动机理论,即人类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是本能驱力。
人的冲动受神经生理的影响并通过本能表现出来。
双本能理论:1920年,弗洛伊德对他以前的本能理论的修正,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同属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指向毁灭,主要指攻击性本能。
力比多:即性驱力,是性驱力能量与攻击性驱力能量的统称。
人们的生活受这些本能(性本能、攻击性本能)的影响,例如施虐狂,是死亡本能向体外的转化,是破坏力量与性力量的融合。
本能产生了力比多和攻击性,并转化成积极或者消极的力量。
主要本能:出生即有,可供使用并维持物种和个体的生存。
例如:营养、水、氧气、安静、性和放松的需要
本能的种类
次级本能:出生后一年半至两年内逐步发展起来,属于刺激的需要。
例如:被接纳被认同、安全的需要。
次级本能的产生,使我们脱离小婴儿的发展水平。
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力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需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不同的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性发展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同,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为快感中心。
满足缺失过分满足依赖期:独立、
自恋
口欲期(1-2岁):通过口腔获得快感,儿童
性的第一种表达,行成安
性发展阶段全感的阶段。
顾别人。
肛欲期(2-3岁):儿童通过排出和克制排便
获得满足。
这个阶段收到
了关于如厕的教育,对于
系的社会互动、处理冲突
和之后的自我发展有贡献。
肛门期性格:因为没有解决的问题导致,表现为吝啬、学究气和对于秩
序的过分要求,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教育和要求。
性器期(4-6岁):开始产生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创造性
本能愿望通过对异性家长的欲强
念表现出来,开始认同与自己、告别难
同性的家长,继承他们的性别
角色。
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
生恋父情结。
这个时期的男孩十分爱恋自己的母亲,十分嫉恨自己
的父亲,可是他又害怕父亲的责罚,因而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
亲的行为,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女孩的情况则相反。
性发展阶段
潜伏期(5-11岁):这时儿童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感到快感,而
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
应付环境的需要。
可以延迟满足或者转化为其他的
能量。
潜伏期不是一个发展阶段,而是“相对平静”
的时期,因为此时的心理性欲发展停止了或被中断
了。
生殖器期(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心理方面,
儿童也逐渐从自私的、追求快乐的孩子,发展出利他
的精神,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有导向的选择
配偶,成为较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青春期是“摧毁纪念碑”的时期
摧毁父母的权威
本能的概念被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动机所替代
内部动机——为了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要寻找乐趣、满足兴趣或挑战
动机
外部动机——基于对前景的期望、想要获得一定的成绩,人们希望从中得到一
些优势、奖励或从中避免劣势或惩罚。
新的动机研究——外在动机源头:权利动机、归属动机、成就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