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4岳麓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重点:“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课标要求】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第一章:民主之基——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2、成立:3、意义:第二章:民主之魂——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法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五四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原则、历史意义。
(二)制度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干妈”的传奇故事我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七岁那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什么“宪法”、“人大”、“人大制度”,什么意思啊?我也搞不清楚,没文化,真可怕啊。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
终于,“老干妈”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街坊们纷纷来我的工厂里干活,他们都说日子终于好过了,我也成了纳税人,和街坊们聊天时老是听到他们说要选人大代表了,我就去问了儿子,终于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突然有一天,邻居们都纷纷表示要选我当人大代表。
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村、县、市、省的层层选拔,我当上了贵州省的人大代表,2012年,我参加了两会,我们在3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选吴邦国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日程,决定了大会副秘书长,我们还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分为五个子目来展开以上内容。
由于内容较多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课拟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等内容放到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校是地处农村的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文科基础薄弱识面相。
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已比较熟悉,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一)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五、课前准备:组织学生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大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理解。
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
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
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
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
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
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
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设计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3)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1)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有了《共同纲领》,还要制定宪法?3.阅读教材小字,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新政协会议: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1)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3)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意义:①性质:中国第一部。
②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一届人大:(1)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副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国务院总理。
(2)通过《》。
3.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奠定了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指导思想:“”的方针。
3.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2.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老年病人术后急性精神障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麻醉学徐惠蒋庄心杭燕南.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手术病人数量断增加,仁济医2001237例麻醉病6岁以上老年病人26.%。
老年病人后急性精神障碍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它导致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而常是术后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心脑血意外的早期症状。
.一、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定义术后急性精神混乱状态postoperative acuteconfusional stat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 术后急性脑衰竭postoperative acute brain failur术后器质性脑综合征postoperative organic brain syndrom术后毒性精神病postoperative toxic psychosi)术后精神障碍postoperative mental state change是指在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急精神紊乱综合征,它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感知、精神运动行为等方面的紊乱。
.二、发病率手术类精神障碍发生率(%~46主动脉瘤手心内直视手77~ 50肝肺移植手141骨科大手上腹部手17另报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小儿停循环心脏手241中年人非心脏手术ICU仁济东院麻醉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SICU1999年1月200月期间年龄6岁术后老年病38例,不包括神经外科、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及年性痴呆病人手术类精神障发生率(%普外22134 15.38骨科172 11.76泌尿141 7.14普胸588 13.79体外7023 32.8638068 17.89多因素分析相关因卡方年0.62020.2456性0.83150.3618普外手0.44650.5795骨科手0.63710.2226泌尿手0.52880.3968普胸手0.77960.0783体外心脏手0.000 17.4254合并高血0.0254.9644合并糖尿0.0096.7109围术期低血压或低0.00035.3916术后高血0.64260.2154三、发病因1高AG≥65岁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是轻病人2-1倍Seymou等研究显示AG7岁的术后老病人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比年龄67岁的病人倍2高血压与糖尿研究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老病人术后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目标: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 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 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④. 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6. 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筹备:新政协(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深化拓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关于“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史实:问题:“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49年,你们是著名的记者,请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进行报导?2、意义:看材料思考: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国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人民版教材1)据材料一回答:有人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材料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族主义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真确处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方面问题的三大法宝;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革命历程等这些中国革命经验,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材料二中“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这些经验是从何而来的?3)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有何历史意义?(二)关于“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1)简答“人大制度的建立、职权”?2)“人大的意义及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看图思考据问题1填图1、图1中“人民与人大、人大与各执行机关的各是什么关系?人大有哪些职权?2、图2: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图1:我国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