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 格式:txt
  • 大小:113.62 KB
  • 文档页数:58
本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修身远祸;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重视积累;学习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学习的途径是以端正的态度向贤哲请教;学习的目的是善始善终地达到"全","粹"的境界,成为完美的人。很明显,荀子的关于学习的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学习、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志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精读部分:
先秦:
一、氓
1.识记本篇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虽属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理解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说明本诗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特点。
此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形为的前后变化。
六、齐桓晋文之事章
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辩证评价。
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表达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一是要给民众一定的产业,让人民安居乐业;二是用"礼义"引导民众,加强民众的伦理道德教育,从而实现"王道"思想。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战乱,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有其进步意义。但他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主张统一,但却笼统的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君主具有仁心,能够推恩于人民,就能实现王道政治,未免过于简单、天真。孟子的理想虽然值得赞许,但与当时的现实环境存在很大距离,自然行不通。
5.认知本文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辟而近中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说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专心致志。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学习的不正确态度, 浮躁而不专一。
九、哀郢
1.了解《哀郢》写作背景的两种说法。
《哀郢》是屈原所作《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关于本文的时代背景,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说是屈原被流放时所作,一说是楚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3.分析本诗叙事与抒情紧相结合的特点。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3.理解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诗人长时间对"伊人"追求不懈的作用。
本诗通过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俳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5.分析子玉,先轸、晋文公三个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本文塑造了一些形象鲜明的人物,尤其是楚军主帅子玉、晋军主师先轸知晋文公。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轻妄狂放。"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等话,活画出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他相反,晋文公则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知人善任。而晋军主帅先轸则能恪尽职守,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
4.认知诗中的起兴手法及其作用。
本文写怀念情人,但不是直接写,而是在每章的开头,用景物起兴,如蒹葭、白露、秋水,从而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5.认知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3.论述"欲扬先抑"的手法对突出冯谖形象、增强文章趣味的作用。
文章表现冯谖的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入,愈转愈奇,从而逐渐展现出一个战国时期策士的风采,运用这种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待。一旦有了车后又像小人一样向朋友炫耀,后来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收债"市义",行为出人意料而又荒唐奇特,直到孟尝君去相归薛时方看出他的高明。而此时他又更加深谋远虑,要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到全文结束时,他的深谋远虑的奇士风采才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样写既使文章曲折生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又使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认知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孟子善于譬喻,本文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
七、劝学篇
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2.评说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3.评说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2.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孟子善辩,本文很好的体现了孟子的论辩风格,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
"保民而王"的主张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运用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实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第三段向齐宣王指出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的称霸欲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危险的。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主动求教,这才和盘托出实行仁政的具体方案。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艺术。
4.以被弃为界,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前后变化;以结婚为界,分析氓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理解本文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本父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记叙来表现人物。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了曾皙发言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了他潇洒从容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4.论述本文描写战争善于将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及民心、道义、士气等因素与战事发展紧相结合,以揭示战争胜负之必然的艺术特点。
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不是孤立的描写战斗过程,而是把交战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作者还借文中人物之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曲为老"、"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益。在描写具体的战斗过程时,则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的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交代了交战的过程。
四、冯谖客孟尝君
1.了解"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
一窟:烧券市义,收买人心使孟尝君有安身之所。
二窟: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设计让齐王重视孟尝君使其恢复官职。
三窟:使齐王在孟尝君的封地设立宗庙,进一步保证了孟尝君的安全。
2.分析冯谖的性格特色。
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了其在齐国的地位。他的焚券市义之举客观上为民众解除了部分痛苦。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的方法,从而使他的形象充分展示出来。
三、晋楚城濮之战
1.认识这次战争的性质属于大国争霸。
2.识记这次战争大致的经过及晋楚双方的主要人物。
晋国方面的主要人物有晋文公、先轸、子犯。楚国方面有楚成王、子玉。
3.归纳晋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晋胜楚败的主要原因从晋国方面讲晋国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君臣同心,上下协力;二是运用外交手段、克制态度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三是讲究战术;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起了作用。而楚国方面楚成王与楚军主帅子玉各执己见,子玉又刚愎自用,傲慢轻敌从而导致了楚国的失败。
侍坐成功的塑造了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他对学生采用启发式教育,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对子路的鲁莽不逊,仅报以宽厚的一笑;对曾皙的淡泊之志,并不掩饰自己的赞赏。最后又能对自己的各位弟子的才干和个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展示了一个教育家的风采。本文只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就能勾勒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除了孔子的形象外,他的四位弟子的形象也很突出,如子路的直率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皙的淡泊洒脱。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