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出圆柱和圆锥,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计算等。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四则运算、比例、方程等数学知识,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加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圆规、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铅笔、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我们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材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圆柱形的饮水桶,圆锥形的粉笔盒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2. 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
3. 圆锥的体积:同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πr²h。
4. 例题讲解:以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为例,讲解如何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并引导学生理解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6.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物体的体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柱的体积V=πr²h圆锥的体积V=1/3πr²h七、作业设计1. 请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下面各题:(1)一个底面半径为3cm,高为5cm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底面半径为4cm,高为10cm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答案:(1)V=πr²h=π×3²×5=141.3cm³(2)V=1/3πr²h=1/3π×4²×10=167.5cm³2. 思考题: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
●教学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转化和极限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认识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掌握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动手制作展开图,切割剪拼等活动,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重难点:动手操作,知识转化,合作探究。
单元课时安排: 9课时1.圆柱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17~19页,例1、例2,练习三)●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让学生体会圆柱与圆锥的几何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圆柱体积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体积问题解决。
- 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并验证圆锥体积公式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柱- 圆柱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圆锥- 圆锥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 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与验证。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与圆锥的实物图片和模型。
-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2.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定义和特征。
- 提问学生关于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一、单元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圆柱与圆锥》属于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有: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了圆柱,五、六年级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范围,促进了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概括和认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散于各册教材的各章节中,是“无形”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重点,多个层面渗透。
本单元要通过圆柱和圆锥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类比、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3.核心素养关键词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是“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的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课时分析我们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为图形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四大块做以剖析。
首先是第一大块中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分别是圆柱的初步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初步认识,也就是“数学建模”。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在这里通过生活中更多的圆柱形物体,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
通过观察,把众多圆柱形实物中其他属性剔除,只保留形状上的一致属性,进而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底面无关。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第一篇:《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柱图片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1、导入师:认识这个图形吗?如果它的一个底面向圆心无限缩小到一个点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圆锥师: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圆柱与圆锥2、梳理汇报圆柱圆锥的知识(1)特征(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2)表面积、侧面积(3)体积【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疏通环节很重要,通过圆柱变圆锥,及平面图形与圆柱圆锥的关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以“平移”“旋转”等方式在再现与强化立体图形的运动,很好地完成了对单元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二、变式应用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请看下图: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生提问题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活中能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来准备材料?小结: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最合适的取值2、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师:我们继续奔跑,都说孩子们有天生的创造力,我给你们一个圆柱,你想怎样加工和创造呢?生罗列加工方法师根据加工方法提出数学问题师:联系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圆柱的定义、特征、展开图等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观念,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圆柱时,可能会将圆柱与其他立体图形混淆,对于圆柱的展开图、高与底面的关系等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清晰、完整的圆柱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圆柱的定义、特征、展开图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的特征和展开图的理解。
2.圆柱的高与底面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的特征。
3.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的理解。
4.运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的展开图示例。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叫什么名字?请大家来说一说。
”从而引出圆柱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圆柱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特征,如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曲面等。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侧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等。
本单元是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柱和圆锥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模型,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圆锥形的雪糕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柱或圆锥形状?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操作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圆柱和圆锥的制作过程,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动画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等。
同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性、计算方法还不太清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2.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将圆柱和圆锥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柱和圆锥。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认识。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其特性。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圆锥的定义,底面、高、体积的概念,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它们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存在以下问题: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不深刻,容易混淆;对体积公式的记忆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各种圆柱和圆锥。
2.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理解。
2.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直观观察。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图片,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底面、高、体积的概念。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圆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
2.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圆柱和圆锥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自主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互助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课件、黑板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直尺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如饮料瓶、铅笔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这些物体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如底面、侧面等。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性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的计算以及综合应用。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六下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由于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识别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高的概念及计算。
2.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圆柱与圆锥的概念和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圆柱与圆锥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2.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的立体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材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究。
为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
在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如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1.圆柱6课时2.圆锥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知识结构】1.圆柱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底面无关。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
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师问:他的测量方法好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并强调:在测量中一定要注意圆柱要水平放置,刻度尺也要水平放置。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让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柱。
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
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答案: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
第2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第3题:第一个图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接着板书“=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答案:628cm2【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
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答案:第2题:3.14×1.2×2=7.536(m2)第3题:3.14×1.5×2.5=11.775(m2)第4题:3.14×3×2+3.14×(3÷2)2=25.905(m2)第6题:长方体:800cm2正方体:216dm2圆柱:533.8cm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第3课时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教学目标】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新课讲授】教学例4。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指导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省略的个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材第22页第2题。
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答案:①第22页“做一做”第1题:1.12m2,100.48dm2②第22页“做一做”第2题:376.8cm2【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
第7、8题,学生独立作业,老师巡视,个别不会的加以指导。
第9题,提醒学生注意是上下底面分别留出了78.5cm2的口,应减去的部分是78.5×2=157(cm2)。
第10题,先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再分步列出算式,最后计算水桶的用料。
第11题,教师应先用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