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缁衣》中“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相近词:风俗、习俗、民风、谣俗二、(1)民俗形成原因——经济原因案例:纳西族东巴祭祀经诗──《祭天古歌》(2)民俗形成原因——政治原因婚姻制度的演变上古时期杂婚从母姓“姜、姬”姓奴隶社会抢婚称“昏礼”封建社会婚礼有了一定的程序历代婚姻制度变化很大,但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3)民俗形成原因——地缘原因(4)民俗形成原因——原始宗教影响(图腾崇拜)三、什么是民俗学➢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民俗学主要研究领域1、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1、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袖里吞金。
赶墟2、行商:一是商队,另一种是货郎小贩。
马帮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地图丝绸之路货郎吆喝北京叫卖大王——臧泓3、坐商主要表现: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等。
中国最早的商标——北宋“白兔儿”“白兔儿”铜板,时间不晚于1127年(北宋年间),比1473年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三百年。
2、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放风筝3、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预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第一章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何为俗——民众的学问(研究对象)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狭义的民俗理解1.文化遗留说:古代人残存的原始观念,习惯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意识形态。
3.民间文学说:侧重点为口头民俗。
4.传统文化说:排斥新民俗。
二、广义的民俗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规模性,传承性的现象;是以口耳相传,行为规范和人心理想的影响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与时俱进的。
三、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的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展,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解释和改造现实生活。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本质特征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群体活动2.民俗是一种群体之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具有全民性3.集体响应实施,不断加入新元素,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民俗的集体性、全民性1.民俗是一种集体再加工的结果2.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3.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4.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结晶5.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6.部分民俗由个人创造——集体响应传承民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强调时间上连续性和约定俗成。
伏羲女娲新疆阿斯塔那古墓汉代画像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是一种现实和手段,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民俗的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有条件有选择地扩布。
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
扩步的步骤1.判断价值作比较2。
作出取舍3。
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了民俗文化的扩布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民俗学(大英百科全书条目)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段的、变动的或较为稳固的形式继续存在至今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总称。
民间故事、传统歌谣、谚语及起初排斥在外的物质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属其范围。
民俗研究的起源及发展“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引进英语,源于汤姆斯(W·J·Thoms)发表在1846年8月《文学俱乐部》上署名为安布罗斯·默特尔(Ambrose Mertor)的一封信。
信中他顺便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撒克逊语复合词Folk-lore”可以更确切地用来表述“那些在英国我们称为民众的遗俗,或者大众文学的东西……。
”信的内容是建议在《文学俱乐部》上开辟有关迷信、风俗、民歌、谚语及其它至今存在于英国的“古时的”传统遗迹的栏目。
这个顺带创造出来的词汇很快就被采用,并被几乎所有认真研究民俗的欧洲和大西洋彼岸国家的语言所吸收运用(Folk-lore这个词中间的连字号现在通常省略了)。
自然,在民俗学这门学科获得现代名称以前,对它的兴趣早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希罗多德(Herodotus)、李维(Livy)及普林尼(Pliny)的著作就已涉及了古希腊和罗马民众的信仰和习俗。
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书籍中,最初与其它事物联系着的关于家庭、公众传统仪式的生动描绘也屡见不鲜。
诸如菲利蒲·斯塔布斯(Philip Stubbes)的《陋习的解剖》(1583年),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令人伤感的分析》(1621年)及麦森(H·Misson)1698年于法国初版的《旅英回忆与观察》;最后这本书在1719年由奥泽尔(J·Ozell)译成了英文。
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在他的著作《杂录》、《异教及犹太教的遗存》(此书是在1686——87年间辑成的评论手稿,直至1881年才出版)里,记录了他所处时代大量的迷信和民间习俗。
民俗学经典书目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民间传统、习俗和仪式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方式。
下面是一些关于民俗学的经典书目:1.《民俗学概论》: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罗伊·哈克。
这本书介绍了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2.《民间信仰与民俗学》:作者是英国民俗学家伊安·汤普森。
本书研究了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变迁。
3.《中国民俗学》:作者是中国民俗学家郭建中。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4.《欧洲民间传说》:作者是德国民俗学家雅各布·格林。
这本书收集了欧洲各地的民间传说,包括神话故事、动物寓言等,通过这些传说展示了欧洲的文化多样性。
5.《美国民俗学》: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比。
本书研究了美国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包括美国的节日、民间艺术、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6.《日本民俗学》:作者是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
这本书介绍了日本的民间传统和习俗,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研究,展示了日本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7.《非洲民俗学》: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西蒙·伯奇。
本书研究了非洲大陆上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宗教仪式、神话传说、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8.《拉丁美洲民俗学》:作者是拉丁美洲民俗学家罗伯特·纳什。
这本书介绍了拉丁美洲各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民间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9.《亚洲民俗学》:作者是亚洲民俗学家李维民。
本书研究了亚洲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传统习俗和仪式。
10.《民俗学与人类学》:作者是英国民俗学家维克多·特纳。
这本书探讨了民俗学和人类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
这些书目涵盖了民俗学的各个方面,从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挖掘出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和习俗,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民俗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等方面。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与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演变等方面。
2.视觉、声音资料收集法:如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的表现,能给人直观描述的感觉,并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证数据。
3.比较研究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民俗文化的异同,来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核。
4.历史研究法: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历史考察,如查找文献、考证历史背景等方法,寻找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客观基础。
二、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内容广泛,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信仰、体育等方面。
其中,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民俗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会仪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某些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
艺术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等则是民俗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它们通过传说、歌谣、传唱、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三、民俗学的意义民俗学的研究和调查,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生活方式等方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凸显。
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各地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发展。
此外,民俗学研究也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民俗学知识点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间习俗、传统和风俗等文化现象。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节日习俗、婚丧礼仪、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内容。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民俗学的知识点。
一、节日习俗节日习俗是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遵循的惯例和规定,包括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等。
不同的节日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吃粽子等。
通过研究节日习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
二、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民间举办婚礼、丧葬等仪式时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丧礼仪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婚姻和生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比如,闽南地区的婚礼上要唱“茉莉花”,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丧葬礼仪中,北方会有烧纸、击鼓的仪式,南方则有穿素服、头戴白纱的习惯。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英雄、灵异传奇等。
各地有各自的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
传说故事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舞表演,反映了当地的生活风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广场舞、二人转、苗族芦笙等,都是民间音乐舞蹈的代表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是民众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五、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人们利用传统技艺和工具创作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绣花、剪纸、蜡染等。
这些工艺品传承了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民间工艺,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
六、结语民俗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
通过学习民俗学知识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民俗学的研究,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1民俗学来自英国原名folklo汤姆斯创造的2广义的民俗学概念认为这是一门综合科学,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来言这门学科即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间生活。
3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经济的民俗物质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4民俗学的性质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5民俗学的任务了解并研究人民大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精粹并能推动其积极发展在我国民俗学以研究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及精神状态、心理愿望为任务,以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文化为目的。
6民俗学的任务1 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2 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勇气和觉悟3 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自觉的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4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订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5 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7民俗的内部特征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8民俗的外部特征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9物质生产民俗村寨形式山村渔村牧村农村10山村经济1自然采集2 狩猎3 驯养4林木5 采矿11农村经济刀耕火种从人力转入畜力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改革土水肥种管理12 白工五法距规绳水垂13 市的标志1 叫卖声2 代声商的标志1 以商品实物为幌子 2 以实物模型为幌子 3 以商品附属物为幌子4含有隐语暗示的物件做幌子5 以灯具、旗帘、文字匾牌为幌子6 广告商品字号14 织功平纹斜纹格纹15 服饰的四种习俗习惯实用的观赏的礼仪的信仰的16 五服斩縗齐縗大功小功缌麻17 饮食的两种状态自然饮食状态调制饮食状态18居住习俗的最基本形成的表现1内部格局2 取暖设施3 采光与照明设备4 睡眠方法5 贮藏设施19 我国住室结构的类型利用自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的固定生活空间适应自然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制造的一定生活空间上栋下宇式固定生活空间20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家庭21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征 1 血缘关系的成员保持着较强的血缘观念对直系长辈的服从和对家长制服从的统一联姻关系的侧重点在于维持家族的延续有较强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婚姻关系对全家负责22婚姻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结构特征婚姻关系只侧重维护家族中本人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洽为主家族血缘的延续退居次要位置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趋向淡弱夫妻关系的约束相互负责不受其他成员的约束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识的社会地位23乡里社会的内部构件阶级集团亲族集团民族集团紧邻集团宗教信仰集团结义结社集团24乡里习俗的表现严格维护村境的惯制组织乡里社会的协同生活管理村落的共同生活秩序开展乡里的社交往来25人生中全部礼仪分为脱离前状况的仪式过渡阶段的仪式进入新状态的仪式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结婚的程序纳采问名问吉纳征请期亲迎家产的继承方式长子或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季子继承或以季子为主要继承人家族成员平分女儿继承或女子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家号的种类用祖先名称家号用职业称用部落名、地名取吉祥字为号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信仰组织,宗教信仰却有自己特定的教会、教团组织民间信仰没有一定的至高信仰,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至高崇拜对象民间信仰没有支配信仰的权威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创教人或布祖师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任何信仰宗派宗教信仰都有各自的宗派民间信仰没有其信仰的完整体系宗教信仰则有其伦理的、哲学的完整体系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守的一定规约,宗教信仰则有特定教规的制约民间信仰没有专司神职的职业人员宗教信仰则都各有其专职的执事人员民间信仰没有进行信仰活动的固定场所宗教教会则都拥有各自的活动场所民间信仰没有特定的法衣法器和依仗,宗教活动却有各自的神具、教服、法器和仪仗民间信仰者在民间生活中没有自觉的信仰意识,从来都是自发的或是盲目的,宗教信仰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在任何时候都有自觉的宗教意识信仰习俗的五个特征及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极大的神秘性极大的封锁行或保守性明显的多样性多重性禁忌的五个方面把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是和本氏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圣物对祖灵的崇拜所派生的有关祖先象征或遗物的禁忌对鬼灵、精灵的崇拜派生出来的有关鬼怪之类及其活动场所的禁忌对吉凶祸福的命运的迷信派生出来的趋吉避凶观念所形成的禁忌岁时节日的发展重要线索农事祭祀节日习俗宗教节日习俗民族传统节日习俗节日的性质及类型(一)农事节日(二)祭祀节日(三)纪念节日(四)庆贺节日(五)社交、游乐节日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一)歌舞(二)乐舞(三)民乐第三节民间游戏活动类(一)室内生活游戏(二)庭院活动游戏(三)智能游戏(四)助兴游戏(五)各类博戏第四节民间竞技活动类(一)赛力竞技(二)赛技巧竞技(三)赛技艺竞技第五节民间杂艺活动类。
民俗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常被划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指的是比较宽泛的学科范畴,而二级学科则是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和细分的学科领域。
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民俗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一级学科为民俗学,而二级学科则包括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民俗学史、世界民俗、中国民俗、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等。
这些二级学科更加具体地探讨了民俗学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民俗学一级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在二级学科的划分中,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民俗学史则关注民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过程;世界民俗研究各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则研究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则是指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民俗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关系。
总的来说,民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一级学科和二级学
科的划分使得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涵盖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如何学习民俗学学习民俗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民俗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民间仪式,而且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内容。
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如何学习民俗学,包括学习的几个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深入学习民俗学。
一、了解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首先,学习民俗学需要对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民俗学是对人类生活中的民间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等,而且还包括了宗教、信仰、神话、仪式等内容。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之前,需要对民俗学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概念有所了解,明确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学习民俗学需要大量的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和文章,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不同民俗现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和讨论会等方式,与更多的专业学者进行交流,掌握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三、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学习民俗学最重要的是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
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采访,了解民俗文化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实践和分析,发掘出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意义。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时,要注重实践和调研,通过实地体验和观察,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加深对民俗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探索跨文化的民俗学研究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跨文化的比较和研究。
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俗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拓展与深化自己的视野,促进自己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的同时,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断开拓研究民俗学的新方向。
总之,学习民俗学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既需要掌握学术理论,又需要具备实践和调研的能力。
乐天之民俗学1.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民俗学概念的变更基于不同时期对于“民”和“俗”的认识以及所占据的理论依据。
2.什么是“民”?请举例出一些相应的学术观点。
其实,“民”就是承载了“俗”的社会成员,所以,必须同时解决“俗”的问题。
例如,英国人类学派:它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遗留物,但是民俗的创造并不是古代人耳朵专利,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所以仅仅定义为遗留物就不适合了。
3.民俗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一.教化功能二.规范功能三.维系功能四.调节功能4.民俗的特性是什么?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规范性和服务性民族性和地域性5.什么是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
6.什么是神话?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7.什么是传说?什么是传说核?a.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
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
b.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
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8.什么叫做民间信仰?民众中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9.什么是图腾?"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图腾就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文化史的名词解释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历史文化事件、艺术品、文化制度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联系,以及文化对于社会演变的影响。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美术、建筑、风俗习惯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和社会的独特特征,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化史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到一些专门的名词。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些常见的文化史名词,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民俗学(Folklore):民俗学研究的是民间传统和习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故事等。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古物学(Archaeology):古物学研究的是人类古代社会的物质遗存,如古代建筑、陶瓷、工艺品等。
通过对这些古物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文化交流。
3. 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社会机构到个人行为,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4. 艺术史(Art History):艺术史研究的是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
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5. 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文学史研究的是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以及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6.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指的是文化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宗教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了解这些名词的概念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多样性。
1、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2、民俗的基本特点⑴集体性和社会性。
⑵地域性和民族性⑶传承性(时间上延续)和播布性(空间上的延展)⑷稳定性和变异性⑸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补充:1)、政令促使民俗的变异(男子发式的变异;婚俗的变异;妇女缠足)2)、民俗的自身调试变异(端午赛龙舟)3)、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民俗发生变异(服饰民俗的高腰靴对汉民族的影响)4)、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使民俗发生变异(姑娘出嫁穿的石榴裙来自伊朗的石榴信仰)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来历(8种情况)自称汉(汉代刘邦封为汉王)、傣、哈尼、纳西地名独龙(独龙河谷)、怒(怒江)、东乡、门巴、毛南生产畲(刀耕火种)、鄂伦春、拉祜、达斡尔传说柯尔克孜(40个姑娘)、哈萨克(白鹅)沿袭朝鲜(17世纪末)、俄罗斯(19世纪)、撒拉(13世纪)吉祥维吾尔(联合、协助)、裕固(富裕巩固)消歧佤族(卡瓦——卡为傣语奴隶)、壮(僮——小人、小孩)音译水(自称虽——在水语中有疏通顺理之意,音译水)3、民俗形成的原因1、经济的原因2、政治的原因3、宗教的原因4、地域的原因5、语言的因素4、民俗的构成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5、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服饰: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夏商周特点:1上衣下裳。
2右衽,腰间有束带。
3形成特有的冠服: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女子有鞠衣、展衣、禄衣、纯衣。
秦汉特点:1男子多穿袍,妇女多穿襦2服饰花纹有龙虎纹,对鸟纹等3相比前一时期,袖口变化较大魏晋南北朝特点1男子多穿大袖衫,女子为襦。
2受佛教影响大,图案有莲花,忍冬等3宽衣博带(竹林七贤)隋唐特点:1前期受高昌,龟兹影响(上衣为翻领窄袖,下衣长裤,头戴浑脱帽,脚蹬皮靴)2后期受吐蕃影响(八字低颦眉,脸敷黄粉,眉注乌膏)宋特点:1恬静2男子穿襤衫元特点:1男子长袍,左衽2女子戴姑冠明朝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以袍衫为主要服饰,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平常圆领袍衫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清特点:1男子梳辫子,穿马褂2女子梳两把头,穿旗袍,穿花盆底子鞋。
中山装涵义: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的五权分立(、立法、、、监察)。
3),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5)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各民族服饰特点: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基本式样为袍式、立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袢、两侧开叉。
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满族人所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
维吾尔族艾德莱丝绸朵帕(新疆花帽)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传统文化心态,披“察尔瓦”,男“英雄结”,女绣花头帕纳西族七星披月披肩上的两个大圆盘分别代表日月,七枚小圆盘代表七颗星,象征着纳西族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整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美德。
十四根鹿皮线,象征着繁星的光芒,寓意光明、温暖。
这种披肩俗称“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鱼皮衣制鱼皮的程序1、剥鱼皮2、阴干3、去肉脂除鳞4、鞣制5、制鱼皮线6、磨制鱼骨针7、拼缝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尚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居住民俗的形成: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
)特点:(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2)生与死的分居(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帐篷风篱:如美洲印第安人、中国四川摩梭人帐篷:如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特点:(1)向固定住所转化;(2)家庭单居代替原始群居;(3)出现火塘(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农业生产出现——定居房型:窑洞、平房建材: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文明进化程度特点:(1)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北京四合院)(2)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居住类型有代表性的:1、北京的四合院2、客家围楼(土楼)3、陕西的窖洞4、云南的“一颗印”北京的四合院:①周围都有墙——封闭观念的符号②房屋布局和家庭成员住房安排——家长制的符号③专设堂屋,设有“天地君亲师”神位——中国人的伦理的符号;④檐下回廊和天井——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包括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仪式制度。
民俗信仰的对象: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
民俗信仰媒介:巫觋、萨满。
巫觋,女曰巫,男曰觋,北方称萨满。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1、突出的功利性;2、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3、较强的包容性;4、较大的渗透性;5、明显的俗信性.汉族游艺民俗:㈠民间口承文学:1、民间歌谣2、民间故事3、民间传说4、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二)民间歌舞(三)民间小戏(秧歌戏、花鼓戏、宗教戏剧、傀儡戏、皮影戏)(四)民间曲艺(1、说。
评书、评话、相声、滑稽2、唱。
大鼓、渔鼓、坠子、琴书、弹词3、数。
数来宝、快板、山东快书4、说唱兼有。
鼓书、评弹)(五)民间竞技(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赛技艺竞技)(六)民间杂艺(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动物的斗戏与表演)(七)民间游戏(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少数民族游艺民俗㈠满族:莽式舞,“八角鼓”(二)朝鲜族:假面舞、长鼓舞和刀舞(三)蒙古族:“赞歌”英雄史诗《格斯尔》和《江格尔》。
那达慕与蒙古“三艺”。
(四)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五)哈萨克族:冬不拉、叼羊、姑娘追(六)藏族:锅庄、弦子舞,藏戏,俄多、格吞(七)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八)纳西族:东巴舞(九)彝族:铜鼓舞、打歌、阿细跳乐、烟盒舞、彝剧(十)侗族:芦笙舞(十一)壮族:铜鼓习俗,誉为铜鼓之乡(十二)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1、朝鲜族主要饮食:冷面、米糕、辣白菜、米酒。
2、彝族饮食:主要食物(玉米,次为、大米、、小麦和)肉食(牛肉、、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食,“砣砣肉”)。
禁食,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3、白族三道茶:三般茶又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明代已成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4、离婚三杯茶:第一杯是甜茶,意思是让离婚夫妇回忆过往的甜蜜岁月,珍惜甜蜜的生活;第二杯是苦茶,意思是既然不想离婚,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生活中有甜也有苦,没有吃苦的准备就过不好日子;第三杯是淡茶,是对了白开水的略带茶色的茶,意思是说人的生活绝大多数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
只有甘于这种白开水般日子的夫妻,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甜美。
5、回族饮食: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
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6、维吾尔族手抓饭:“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抓饭的原料(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
7、满族人不吃狗肉8、名茶:中国十大名茶(1959年),,,,,,,,,。
非官方安徽泾县,,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等。
9、菜系: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
八大菜系:、、、、、、、。
①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调味多变,菜式多样,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
以辣、麻、酸为特色,辣椒、胡椒、花椒是调味品中的主要作料。
②鲁菜:主要特点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
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
③淮扬菜:口味以清淡味雅著称。
主要特点以鲜活、鲜嫩为佳,讲究时令。
重视刀工和火工。
④粤菜:特点选料广博、又杂又奇;讲究鲜嫩爽滑,季节性强,夏秋之季讲清淡,冬春季讲浓郁。
冬饮青茶(又叫乌龙茶);夏饮白茶;秋饮绿茶;春饮红茶或黄茶。
岁时节日民俗含义: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由来“观象授时”:对天象、气象、物象的观察天象观测:七曜、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七曜——日月及五行星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发展孕育期(先秦时期) ;定型期(汉代) ;融合期(魏晋南北朝) ;丰满期(唐宋) 稳定期(明清);转型期(民国)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各种节日:元宵节的风俗特征通宵张灯结彩,供人观赏取乐,故又称“灯节”。
各处有灯会,比赛花灯,举行灯谜盛会,小孩也提着灯笼四处游观玩耍。
这种欢乐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为止。
此外元宵节还时兴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人们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龙抬头:俗称青龙节,苍龙星宿的移动形成“龙抬头”的过程。
流行于北方地区,祭祀龙神,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敬奉碾子、妇女忌做针线,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另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希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清明节踏青、祭祖、扫墓三重境界(1、天地自然的清明2、心灵境界的清明3、政治清明)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来与传说很多: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图腾祭说等。
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
主要节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囊、荷包,挂艾草、菖蒲等。
中元节“七月半”、“鬼节”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