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合之路(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3
议题教育评价
随着新生人数逐年增加,新教师数量猛增,临聘教师比例越来越高,这是很多城区新建学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为缩短新教师的角色定位期,帮助他们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都市锦江区外国语小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以教师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新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一、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教师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缺失了教师的主体性。二是评价标准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侧重结果,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三是依赖奖惩性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分类,并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单纯采用利益驱动机制,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APP的开发与实施
为解决教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着重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并开发了“发展性教师评价”APP。
(一)评价内容
一是基础性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常规性、周期性的工作进行评价,如德育、教学、安全等基础性工作以及常规性培训考勤等。二是个性化评价。主要是对教师个性化深度发展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完成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深化和拓展,灵动地开展工作,包括赛课、专题讲座、论文、科研等。三是认定式评价。主要是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参与学校项目情况、个人规划目标达成度等进行认定。四是活动性评价。主要是学校为教师搭建成长展示的
多元平台,对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
(二)评价实施
“发展性教师评价”APP主要由教师本人和学校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操作完成。现阶段基础性评价、认定式评价和活动性评价由学校管理人员填写评价结果,教师登录个人账号即可获得反馈。个性化评价由教师本人填写,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即可获得评价反馈。
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
教师评价,从方式上分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面对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能不反思我国的教师评价!
一、对我国教师评价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评价主要是以奖惩为目的的奖惩性教师评价.这种教师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评价的目的就是看教师是否符合校方的要求,做出是否续聘和奖惩的判断。
仅发挥教师评价的鉴定选择功能、实现教师评价的奖惩目的的评价是不完全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对教师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的忽视,不利于面向未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奖惩性教师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常常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和响应;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引起全体教师共鸣和响应的。比如,由于经济制约只能奖励少数优秀教师,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根本没有足够的职位使得所有应该得到晋升的
优秀教师获得晋升的机会。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在评价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评价者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并创设条件,促进教师努力达到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在反思了奖惩性教师评价弊端的基础上,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意义、原则、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从目的上分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称赞这种教师评价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而且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据英国学者希尔兰兹(Shields)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斌华先生,利用在英国访学的机会,专门研究并撰著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将发展性教师评价问题系统的介绍给我国教育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新教育,面对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能不反思我国的教师评价!王斌华先生的著作正好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思想和思路。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在尝试运用这一理念构建教师的评价模式。
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它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嘉奖、降级、解聘等的依据。这种评价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评教师过分注重被评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出现中评不中用的现象,此外还会出现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等问题。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则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及其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专业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的评价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侧重对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的模式。原有的评价模式已不能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甚至已经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实现以下转变:1、由过去侧重于以教师为载体评价向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评价的模式转变;2、由过去粗泛的影响行评价向依托教学过程记录信息的具体评价转变;3、对评价目的由奖惩性教师评价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转变。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新的评价理念、原则、途径和具体操作实例的支撑。
本课题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多方位评价体系中重点选取最基本的一个研究角度,具体微观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流程的研究,探索如下具体问题:1、如何以地理课堂为载体,评价教师理解教学目标及实施效果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吻合度;2、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行为有效性和对课堂教学载体认知一致性的达成度;3、以评价结果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影响相关指标提高或降低的行为;4、通过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课题组计划深入不同类型学校及不同教龄段老师的课堂,采用座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找出评价课堂的比较科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及具体分析过程,最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要求的具体的具有将强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最终课题组还要利用评价的相关统计资料,尝试整理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教师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和困惑,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1.与奖惩制度脱钩
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上,而不是解聘、降级、晋级、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等方面。教师评价不再成为奖励和惩罚广大教师的机制,而是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措施。
2.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
全员评价是指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教师,要求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都要接受评价。全面评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参与意识、善于共事、终身学习、个人奋斗以及课堂内外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其二是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全面掌握评价信息。
3.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取得共同进步。某种教师评价最终能够提高教师素质和完善学校状况,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程度。如果教师评价中包含奖励和惩罚的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坦诚程度,很难指望教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4.保密性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布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报告等有关材料的秘密性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原则。
5.民主化
民主化原则要求破除评价过程的神秘化,增加评价过程的透明度,把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要求原本地告诉所有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以便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6.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劳动,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集体协作性、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教师言行的示范性。教师工作的这些复杂特点决定了教师评价过程也应是一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
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综述
一、引言
教师评价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素质以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表现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各学校广泛应用。在我国则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比较正式的教师评价。学术界多数学者通常将其按照評价目的划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且更加推崇后者。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对传统的教师评价在特点、方法、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吸收原有评价的合理成分,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框架体系。美国于1900年在学校开始正式使用正规的方法来评价教师,并努力以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这种教师评价体系。
尽管国情不同,但英美等国的早期研究和实践却给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及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带来许多借鉴。尤其是英国在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中,获得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称赞和认可,更对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斌华先生通过在英国访学考察,专门研究并撰写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成为我国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的起点。这本书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相关研究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教育界,并为许多学者所推崇。
关于发展性教师评价这一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王斌华教授指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到:“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一纲要的出台,也让更多人逐渐接受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还有观点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别于管理性教师评价,但它不排斥管理性教师评价。这种教师评价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对管理性教师评价的一种“扬弃”。也有人将其总结,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为了发展的评价”(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是“关于发展的评价”。总之,我国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却日臻完善,学者们通过不同层面的认识,对这一评价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认识到了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克服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
“五维评价”——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
度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自评与他评……面对教师评价理论的不断出新,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摆在学校管理者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五维评价体系”作为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该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理念为指导,力求实现从“管理人就是制约人”到“管理人就是发展人”的观念转变。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努力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多元的评价关系,营造教师之间真诚合作的气氛和环境。强调教师对评价的参与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对评价项目的理解一致,强调包括教师自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力求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即评价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过程,使教师能以坦诚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自评、教师小组中互评,寻找差距,把握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学校通过观察、面谈等形式也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融合,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教育服务,我们要建立5个关键维度评价教师:家长——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学生——教育服务的享受者;领导——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同行——教育服务的协作者;自身——教育服务的实践者。“五维”评价,无疑是适应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及“定量精确评价和定性模糊评价”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动态性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
[摘要]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不同,它认为教师应该是自身评价的参与者,教师的个性与差异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评价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终结行为。但从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出发,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实践不能完全抛弃奖惩性评价,还要吸收其合理成分。同时,要努力提高相关评价者自身的评价能力,构建开放、多元和可持续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基本理念教育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阶段教育教学评价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一直都是以量化考评基础上的奖惩性评价制度为主。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评价以教学行为的定量分析为基础,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惩为手段。这种评价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力求教学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重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督促等。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教学流程中许多环节和内容并不能精确量化,因而对这些环节和内容的考评要么被忽略,要么出现考评不公平、不准确的情况。建立在这种考评之上的晋升、解聘、加薪、降级等奖惩措施就很难令当事者信服和接受。而且,这种评价制度强调的是教师的既往表现,对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支持相对薄弱,因为它的评价导向主要是对教师过去与现在的教育教学状况奖优罚劣,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结合得并不密切。在这样一种制度导向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未来发展基本上是靠个人努力,而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制度保障,这就使得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零和式的竞争关系而不是共赢式的合作关系,不利于教师团队合力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西方悄然兴起,后被介绍到国内教育界,并首先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饱含人性关怀和民主色彩的新型评价制度,强调教师个人在学校组织中的主体性作用和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正确决出判断的能力,承认并尊重教师的个性特征、个别差异和个人发展需求,注重评价的过程性。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观,应该说是未来教师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不以奖惩和评比为主要手段的教师评价制度,而是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在评价过程中,它扬弃了奖惩性评价制度中以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要评价者的评价模式,把教师自身和教育对象也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之一,变单向考核为多向互动;坚持“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原则、民主化原则、信息反馈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①,公平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力求信息透明,通过评价来激励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帮
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
作者:何涛潘志勇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在阐述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征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教师评价的趋势,发展性评价应成为今后教师评价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在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合理利用奖惩因素的设想。
[关键词]教师奖惩发展性评价
[作者简介]何涛(1964- ),男,江苏东台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江苏南通 226010)潘志勇(1968-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23-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个学校能否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有没有准确的定位,有没有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观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教师如何正确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根据教师评价的目的,大致将教师评价制度分为两类。一是规范性教师评价,也称为奖惩性教师评价。这是一种规范性的、有一定范式的教师评价制度,重点在于发挥评价的甄别、监督作用。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它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为根本目标。它没有统一的模式,要通过评价双方共同协商来完成。
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主要区别
三
二、区别于教师被动地接受他人评价的主体性评价
时代对新的评价体系的要求
1.评价体系必须与课程改革相关联;
2.评价体系中的评价目标必须有明显的指向性;
3.评价体系必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联;
4.评价体系必须整合规划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5.评价体系必须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适应;
6.评价体系与行为措施必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7.评价体系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发展状况相关联;
8.评价体系的事时必须征得组织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9.评价体系的实施必须培训一批训练有素的评价人员
1。尊重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己最了解自己,教师不应该在评价中仅仅充当被动的被评价者。他人的评价有时明明不正确,迫于情感和评价者的面子往
往也不敢怒不敢言。心理上的不舒畅对教师的发展是不利的。我国多年历史上
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评价文化,当事者个人羞于讲出自己的长处与优点,自吹自
擂是一种人格上的缺欠,怎么能自己说自己这也好那也好呢?"王婆卖瓜,自卖
自夸"一直是人们批判的活靶子。当然,自吹自擂或者王婆卖瓜,都必定同他们的自身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过分的褒扬自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是与奖
惩挂钩的评价机制,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过分的自吹和虚假的夸张。
韩国的科学家黄禹锡为了国家的巨额科研经费资助,竟敢撒弥天大慌,编造自
己造出干细胞的谎言而欺世盗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目的是教师自身的发展,
是同奖惩脱钩的一种评价机制,教师会不会也更多的自吹自擂,可能在一定的
时间阶段内,由于过去评价理念的惯性,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在评价过程中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