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及团体干预研究状况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生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俞彬彬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31期〔摘要〕通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应对量表,对69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为:初中生抑郁问题检出率为24.86%;九年级抑郁状况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人格和应对方式均呈显著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不良情绪应对与学习压力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父亲惩罚严厉、退避、人际关系、内外向对抑郁有一定预测作用。
同时,根据多种因素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1-0013-042018年2月14日,班主任向心理教师反映班里有位同学不肯来上学,在家行为反常,将几只刚出生的小狗虐死;2月19日,两位九年级学生求助心理教师,她们的好朋友小徐严重自残甚至有自杀念头;3月18日,在学校心理危机排查中,班主任反映班里的苏同学总说听到别人在背后说她,觉得在班里很痛苦,想从窗口跳下去。
这些个案最终都被转介,经省七院心理科确诊为抑郁症。
“抑郁症”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其实,从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抑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抑郁情绪是青春期极为普遍的一个内隐问题。
抑郁情绪不但会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还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对初中生的抑郁状况的调查以及对抑郁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研究局限于对中学生抑郁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缺乏对多种影响因素的整合研究。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并非单独作用于心理,它们彼此影响,共同作用,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初中生抑郁的多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干预在当今社会中,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
无论是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还是情绪波动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学业成绩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干预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有效的干预手段。
一、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众多。
学业压力无疑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评估,如期中期末考试、高考等。
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个人兴趣,产生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感。
此外,家庭环境的变化,学生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对学生的期望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心理问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其次,心理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此外,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杀等危险行为,给他们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三、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为了帮助中学学生有效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
首先,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并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班主任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寻求帮助。
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四、提升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干预策略只是解决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平衡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摘要对PRCA-24筛选出24名高交往恐惧者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干预。
结果表明:干预后初中生PRCA-24总分均值及各分量表均值有所下降,差异达到边缘显著。
可能的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团体活动的时间跨度、学生班主任的配合问题、被试态度与出勤率等。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现状调查团体干预Investigation and Group Intervention on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of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Xie Fang,Ma Lin*Abstract We adopted PRCA-24to choose24students who have a high level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and then they accepted six times of group interven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core of PRCA-24after group intervention didn't exist co-nspicuously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before though the mean score declined.Time cause and members'attitude may affect the effects of group intervention.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tatus;group interventionAuthor's addres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246133,Anqing, Anhui,China1引言人际交往恐惧是一种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家庭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本报告将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存在现代社会给中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重要一环。
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困扰等多重压力。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社交以及身心健康。
二、学业压力学业是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
现代教育体制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过分追求分数,给予学生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对自己要求过高,不断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成绩,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三、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中学生常常遇到人际关系问题。
同学间的竞争和攀比,以及关系复杂的友情和爱情,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
有些学生无法正确应对人际关系,导致孤独感加剧,甚至引发抑郁。
四、家庭困扰家庭环境的变化和家庭关系的紧张也加重了中学生的心理负担。
一些学生面临父母离异、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情绪失控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学生更容易上瘾于网络世界,尤其是游戏和社交平台。
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丧失了真实社交的能力,导致孤独感和心理问题的加重。
六、解决方案-学校角色学校作为中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应当承担起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提供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七、解决方案-家长角色家长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要理解学生成长的困惑和压力,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不过分追求成绩,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关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抑郁症的青少年问题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与自我认同抑郁症的青少年问题: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与自我认同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的困扰以及自我认同的建立,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抑郁症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影响,以及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自我认同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
青少年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这些症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业有严重影响。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包括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受损、社交活动减少等,甚至还可能导致自残和自杀行为。
二、学业压力对抑郁症的影响学业压力是青少年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过度的学业压力会成为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触发因素之一。
对于一部分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如果不能达到或超越这种要求,就会感到自我价值受损,从而诱发抑郁症。
因此,减轻学业压力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方面,包括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等措施。
三、同伴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恶劣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处于同伴排斥、欺凌或孤立状态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到抑郁。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加强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引导和支持,营造积极的人际互动环境。
四、自我认同对抑郁症的影响自我认同是青少年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中定位自我的过程,它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会出现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认知,如果面临着认知失调或身份危机,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因此,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并提供身份发展的支持是预防和干预抑郁症的关键。
结论: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自我认同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泉州河市中学陈静曹耕耘一、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起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
我们学者樊富珉认为,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辅导与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促使团体成员互动,引导个体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当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北京科技报,2005)。
团体辅导在组织形式上,Shertzer&Stone(1974)认为,成长团体最适合人数是8—12人,治疗团体4—10人,团体咨询6—12人,学习团体8—12人,辅导团体12—25人,工作团体5—15人。
(樊富珉,2005)2、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动态层面看,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即人际沟通。
信息沟通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特点,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来积累和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
从静态层面,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的情感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通过直接交往产生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它的产生、保持和小王的过程遵循着人的心理规律。
(Shertzer &Stone,1974)动态的人际沟通与静态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静态的人际关系经由动态的人际沟通得以形成,并随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依赖和行为系统,继而引导着人际沟通。
(沈永红,2008)(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团体辅导国外的相关研究:团体咨询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早在二十世纪首先分析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团体中。
中学生心理抑郁案例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生心理抑郁案例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抑郁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覆盖了XX所中学的XX名学生,包括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
问卷主要包含了人口学信息、抑郁症状况、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等内容。
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三、结果1. 抑郁症状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共有XX%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轻度抑郁占XX%,中度抑郁占XX%,重度抑郁占XX%。
值得注意的是,女生抑郁症状比例高于男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症状比例也有所增加。
2. 生活事件调查显示,生活事件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是常见的导致抑郁的生活事件。
深度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3. 应对方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帮助、与朋友交流等。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我否定等,这些方式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加重。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心理健康课程: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2. 强化家庭沟通: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3. 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4.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中学生心理抑郁案例调查研究报告摘要:心理抑郁在中学生中日益普遍,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本研究通过案例调查的方式,分析中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及其影响,旨在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引言:近年来,中学生心理抑郁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抑郁症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自杀。
因此,深入研究中学生心理抑郁问题,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更好的帮助。
方法:选取1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参与者的个人背景、生活环境、学业压力等情况,并记录参与者在心理抑郁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结果:根据个案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中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业压力过大,长时间背负高负荷的学习任务,难以应对导致心理压力增加。
其次,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同龄人之间的冷漠、欺凌等,导致中学生情感受挫。
再次,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家庭关系紧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容易导致自我比较和孤独感增加。
讨论与结论:中学生心理抑郁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现象,需要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此外,中学生需正确使用社交媒体,避免沉迷其中。
同时,社会应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提供更多心理咨询和支持的渠道,为中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结语:本研究通过个案调查的方式,探讨了中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干预手段,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抑郁和焦虑情绪在中学生中的常见表现与干预方法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中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抑郁和焦虑情绪在他们中间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情绪问题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因此,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见表现1. 情绪波动: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情绪的剧烈波动,有时情绪低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又过度紧张和易怒。
2. 学习问题: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集中。
他们可能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学习失去兴趣等问题。
3. 社交障碍:中学生在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作用下,往往会出现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退缩,对与人交往感到困难,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4. 身体不适:抑郁和焦虑情绪也会导致中学生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等。
这些身体不适可能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但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
二、干预方法1. 提供支持:中学生在面对抑郁和焦虑情绪时,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困扰,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这些习惯有助于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中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
4. 培养应对压力的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以减轻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压力。
5. 建立支持网络: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困扰和经验,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
总之,抑郁和焦虑情绪在中学生中的常见表现包括情绪波动、学习问题、社交障碍和身体不适等。
中学生心理抑郁的研究
中学生心理抑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抑郁的研究:
1. 家庭环境与心理抑郁的关系: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一个和谐、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减少心理抑郁的发生。
2. 学习压力与心理抑郁的关系: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重的学习负担、考试焦虑、成绩不佳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抑郁。
3. 社交技能与心理抑郁的关系:社交技能差、人际关系不良是中学生心理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社交技能的学生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产生心理抑郁。
4. 自我认同与心理抑郁的关系: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价值和未来方向等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心理抑郁。
5.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相关的课程和资源。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足,难以有效地应对心理抑郁问题。
为了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抑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的支持资源;家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
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首先,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的增加。
研究显示,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不稳定、社交压力
增加等原因,易产生负面情绪。
其中,学习压力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中学
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以及升学的竞争,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法应对这种强
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现
在许多中学生处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常常承受着过高的期望和过度保护。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缺乏,无法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容易导致中
学生的心理压力累积。
此外,社交压力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学生正
处于一个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分组、评价、排名等社交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感和焦虑感。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其次,家庭应该给予中学生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家长要明确表达对孩
子的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同时,
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独立空间,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
能力。
此外,社会也应积极予以关注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
康的重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相关活动,为中
学生提供交流和支持的平台。
总结起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措施,才能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
中学生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及其缓解措施研究个人研究过程及陈述1. 引言1.1 概述中学阶段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阶段,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这一阶段,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各种社会心理障碍的困扰,如焦虑症状、抑郁情绪、自卑与自尊问题等。
这些心理障碍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学生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及其缓解措施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促进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学生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接着在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中学生可能遭遇的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状、抑郁情绪以及自卑与自尊问题;第三部分将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其中包括家庭环境与教育因素、同伴关系与社交媒体因素以及学业压力与未来发展因素;第四部分将提出一系列缓解中学生社会心理障碍的措施,包括家庭支持和沟通、学校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供了具体缓解措施的概述。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中学生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缓解措施,从而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帮助和支持。
通过了解和应对这些社会心理障碍,我们可以帮助中学生克服困扰并提高他们的综合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具体措施总结,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关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更加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
2. 中学生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状、抑郁情绪以及自卑与自尊问题。
以下是对每个问题的详细描述:2.1 焦虑症状焦虑症状在中学生中非常普遍,表现为持续或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情绪。
这种焦虑可能与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未来发展等因素有关。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干预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学生期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压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逆反心理等。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面对和应对这些问题,研究和干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术研究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一些主要研究领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学业压力是导致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家庭关系不良、同伴关系紧张、社交压力等也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自尊和自卑中学生的自尊心在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良好的自尊心有助于中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相反,低自尊心可能会导致中学生产生自卑感,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逆反心理和依赖心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逆反心理和依赖心态。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反抗,可能是由于对权威的质疑和自我主张的追求。
依赖心态则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缺乏自主、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学生的学业和社交造成负面影响。
学校和社区的支持学校和社区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方式提供帮助。
社区可以组织社会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增加中学生的社交支持和心理支持网络。
干预措施为了帮助中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各种干预措施被提出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倾诉内心的困扰、获得情绪上的支持和指导。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困难。
初中生人际关系研究与干预策略你还记得小时候读初中的时光吗?那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年纪,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期。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家庭和个人发展的诸多变化。
在这个阶段,初中生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糟糕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变得尤为重要。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 人际关系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学习重要基础知识的阶段,他们的学业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减少竞争和排斥行为。
这样的积极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目标。
2.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是初中生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感,减轻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与此相反,恶劣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孤独、自卑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 人际关系对人格培养的影响初中是培养个人品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师友关系、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培养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学生可以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为未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尽管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常常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 学业竞争和排斥在初中阶段,学生之间的学业竞争尤为激烈。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卓越的成绩,常常采取排斥和抱团行为,使其他学生感到压力和不被接纳。
这种竞争和排斥行为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紧张和敌对氛围,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交焦虑和自我中心初中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研究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学业压力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们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他们需要面对许多重要的考试和竞赛,如中考、高考等,这些举足轻重的考试可能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业压力。
一些初中生通过超负荷的学习来追求优异的成绩,但是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因此,减轻学业压力,鼓励合理的学习方式,塑造积极的心态,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际关系困扰也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成因。
初中时期是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时期,他们面对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他们往往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然而,一些初中生由于社交能力的欠缺、情绪波动等原因,可能遭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扰,如欺凌、排挤、孤立等。
这些负面的人际关系经历会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教育和引导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或者过分苛刻的要求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自卑、沮丧等问题。
因此,培养父母正面的教育观念,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方法,对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缓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压力。
中学生抑郁症预防与干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预防和干预是保护中学生免受抑郁症侵害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沟通是预防抑郁症的关键。
父母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家长们还应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社交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二、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并释放压力。
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保持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
此外,饮食均衡、避免沉溺于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必要条件。
三、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
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压力、情绪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挑战。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支持体系中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支持体系。
学校可以与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社区可以开展关于抑郁症预防的宣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五、提供专业帮助对于已经患上抑郁症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或心理治疗,帮助学生克服抑郁症的困扰,并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六、培养社交技能中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重要阶段,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拓宽交友圈子,增强社交支持。
结论预防和干预是保护中学生免受抑郁症困扰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及建立支持体系和提供专业帮助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症的发生。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泉州河市中学陈静曹耕耘一、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起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
我们学者樊富珉认为,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辅导与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促使团体成员互动,引导个体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当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北京科技报,2005)。
团体辅导在组织形式上,Shertzer&Stone(1974)认为,成长团体最适合人数是8—12人,治疗团体4—10人,团体咨询6—12人,学习团体8—12人,辅导团体12—25人,工作团体5—15人。
(樊富珉,2005)2、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动态层面看,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即人际沟通。
信息沟通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特点,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来积累和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
从静态层面,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的情感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通过直接交往产生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它的产生、保持和小王的过程遵循着人的心理规律。
(Shertzer &Stone,1974)动态的人际沟通与静态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静态的人际关系经由动态的人际沟通得以形成,并随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依赖和行为系统,继而引导着人际沟通。
(沈永红,2008)(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团体辅导国外的相关研究:团体咨询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早在二十世纪首先分析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团体中。
浅谈中学生心理灵活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及团辅干预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6T08:33:34.71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0期作者:尤舒雨[导读] 高中生正在位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身心出现剧烈改变的阶段还需要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亲子关系冲突等等尤舒雨南宁市武鸣区武鸣中学 530199摘要:高中生正在位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身心出现剧烈改变的阶段还需要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亲子关系冲突等等,探究发现,高中生抑郁率高于普通人群,通过对高中生展开心理灵活性的干预来缓解高中生的抑郁情绪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灵活性抑郁情绪团辅干预前言:高中生抑郁情绪主要来源于持续性的情绪低沉、没有办法排泄出心中的烦闷,对日常事务缺乏了原有的感知力,注意范畴变窄,行动能力迟缓,思考力降低。
高中生抑郁情绪主要来自于剧烈的学习期待和惯性的学习困境、独立意识觉醒和家校联合控制、自我意识突出和长时间自我压抑的表现。
研究显示,抑郁症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乃至于造成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出现。
研究显示,在青少年初期抑郁症情绪显著升高,达到顶峰是在青少年中晚期,严重地能够发展为抑郁症,从而导致高中时期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峰期。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假如可以有效提升抑郁症病患的心理灵活性,病患的抑郁症情绪就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对戒毒人员、脑血管病病患、冠心病病患、心理卫生问题大学生展开ACT团体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变换的心理灵活性,降低病患抑郁程度。
然而已有探究主要关于都是成人、病患以及抑郁症病患,关于高中群体的探究较少,本探究想要发掘出高中生群体心理灵活性和抑郁情绪的关系,并且想试图通过团辅干预,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灵活性,从而达到改善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目标。
一、中学生心理灵活性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1)中学生的心理灵活性中学生经验性规避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可是在认知结合上,男生的得分显著弱于女生,整体上来讲,男生的心理灵活性是优于女生的。
初中生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及团体干预研究状况述评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两项重要指标,通过阐述和分析研究资料,试图找到促进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改善及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抑郁是一种负性的复合情绪体验,它包含着痛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日益严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的发生;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特征表现,并对他人有着怀疑、戒备和妒忌的心理。
兩者在青少年中的检出率呈增高趋势。
研究报道:我国初中生抑郁的检出率高达44.5%,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高达26.06%;影响因素来自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
目前,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相关性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临床和大学生群体,缺乏初中生群体中的研究报道;虽有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团体干预方法报道,但针对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团体干预方法鲜见。
同时提出了采用人本取向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团体干预研究。
标签:初中生;心理健康;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团体干预初中生的年龄介于11~16岁,此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青春早期,即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和不稳定期。
青春期是个体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到此后自身全面的发展,而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两个重要因子,本文将探讨初中生人群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且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并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了情绪的稳定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等,而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正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标准中情绪与人际关系的非积极因素。
抑郁是一种负性的复合情绪体验,它包含着痛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日益严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的发生。
且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力减退等,这些表现常常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行动,可造成个体的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特征表现,并对他人有着怀疑、戒备和妒忌的心理,使得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的自卑和恐惧,并表现出退缩行为,从而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种种困惑。
纵观以往学者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研究,作以下总结。
1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自2010年以来,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较高。
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41%[1];济南市某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检出率为15.4%[2];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的检出率为26.95% [3];而黔北地区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高达55.1%[4]。
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初中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
广州市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15.4%[5],上海市松江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达38.3%[6],而四川内江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44.5%[7]。
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普遍比男生高[8-9]。
人际关系敏感在初一学生中的检出率为16.28%,在初二学生中的检出率为26.06%[10]。
上述材料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两项重要指标。
2 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2.1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产生抑郁的原因不仅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与抑郁者自身的生物因素、人格特点有关。
邓福春与吴国兰的研究中提出青少年的抑郁受其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影响,并且与两者的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7、11]。
其中不良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缺乏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12];且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初中生抑郁发生率较高[5-6]。
除了外部环境,个体自身对抑郁的产生亦有影响,在自身因素中,个体的人格特征不稳定与抑郁的关系较为密切[13];有研究表明,个体自尊水平低下、应对方式不良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12];身体健康状况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易感抑郁障碍[14]。
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一代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业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仍然是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把“学习优秀”作为好孩子的评判标准。
除了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和谐度、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同学和师生关系等。
另外,学生自身的生物遗传特点和人格特点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影响抑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结构)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
通过纠正个体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将会改善其抑郁状况。
2.2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15],其影响因素来自自身和非自身2个大方面:①从自身原因来看,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绪、人格、交往技能等因素的影响[16]。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他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而每一件事都会引起个体的明显或者不明显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不断发生摩擦;并从小形成属于自己的交往技能。
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②从非自身因素来看,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首任老师,因此,家庭的经济水平、和谐程度、及父母为人品质和教养方式等对孩子形成人际关系态度和人际交往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父亲提供情感温暖和理解、适度保护,母亲对孩子期望高有预防人际敏问题发生的作用且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能降低人际敏感问题发生率[17]。
自入学开始,学校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师生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亲密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18-19]。
除了家庭和学校,每个学生同时也暴露在各个社会环境当中,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经济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同伴的类型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上述众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态度。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是在之前的生活经历中慢慢形成,又根据当前的环境和自我交互作用发生变化,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对将来的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从个体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为切入点进行干预,对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将会有一定效果。
3 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有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其自我评价偏低。
有人认为人的抑郁有80%是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抑郁可能是人际关系困难所导致的结果[20];国外,在临床抑郁症、非临床抑郁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有结论得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存在相关关系[21-23]。
国内,研究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做的研究表明抑郁与人际行为特征測值呈负相关[24],人际信任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25];夏燕、陈家麟[26]在职校学生中的相关研究中也认为人际关系良好者,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王宪军、韩自力[27]在青壮年癫痫患者中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水平严重影响着青壮年癫痫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但是,还未见针对初中生群体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性研究。
4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团体干预近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针对初中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研究。
汪智艳、杨凡[28]等对地震灾区初中生进行团体干预,结果显示:该干预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和干预结束后较长时间内降低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水平;章鸣明[29]等应用团体箱庭疗法积极改善了留守初中生适应不良问题;王海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30]、并改善了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31];谢芳和马林[32]采用团体干预降低了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水平;孙凤文[3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训练能有效改善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
以上研究表明:针对初中生抑郁、适应不良、学业求助等众多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进行团体干预,能明显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小结与展望查阅近5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两项重要因子;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但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因此,从学生自身入手进行干预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好的效果;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性研究集中在临床和大学生群体,在初中生群体中未见报道。
由于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数量多,故针对每一个体进行心理咨询,需要大量的心理工作者和工作量,这对于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来讲难度较大,可行性小。
从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其干预领域,能够节省许多资源和时间。
在已有的团体干预研究中,未见人本取向团体辅导方案的应用,但确有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群体,人本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34]。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初中生群体中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相关性,并探讨人本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效果。
由于在初中阶段,个体的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此转折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掌握社会生存发展的技巧,他们就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韩伟斌.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1179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2):887-889.[2]王盟,刘炳伦,等.济南市某校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6):648-651.[3]谢平霞.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58-260.[4]杨映萍,欧薇,等.黔北城镇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5):429-431.[5]袁丁,胡力,曹玉萍.广州市初中生抑郁情绪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1):028-031.[6]金霞芳,常向东,马丹英.初中生抑郁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7-589.[7]邓福春.在校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现况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4):0261-0264.[8]吴国兰,赵安全,等.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76-079.[9]Stewart SM ,Betson CL ,Lam TH,et al . The correlates of depressed mood in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J Adolesc Health,1999,25(1):27-34.[10]任占国.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基于洛阳市初中生SCL-90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3,(30):062-064.[11]吴国兰,傅茂笋,等.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076-0079.[12]陈秀梅,李剑,等.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因素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 (1):0132-0135.[13]杨琪,周晓琴,等.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14]张巧玲,张曼华,等.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04-1207.[15]廖红.中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功能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31(2):044-047.[16]刘亚惠,吴锡改.论青少年常见人际困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037-038.[17]王琪,董宏伟,等.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1-194.[18]Erin O,Kathleen M. Examining teacher- child rela 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as part of an ecological modelof develop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7,44(2):340-369.[19]曾荣,张冲,邹泓.中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0072-0077.[20]K. Vidyanidhi,Paulomi M. Sudhir.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2(1):25-28.[21]Alberto Collazzoni,Cristina Capanna,Massimiliano Bustini,Paolo Stratta,Marzia Ragusa,Antonio Marino,Alessandro Rossi.Humil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4,167:224-227.[22]K. SAKADO,T. SATO,T. UEHARA,M. SAKADO,H. KUWABARAT.SOMEY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ig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ype of personality and a lifetime history of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employed Japanese adults[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9,29(5):1243-1248.[23]Elizabeth A. Mellin.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College Student Depression: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08,11(1):32-41.[24]梁建春.抑郁與人际行为特征[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1):1377.[25]许慧燕.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0,(23):0210-0211.[26]夏燕,陈家麟.职校学生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相关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7):082-083.[27]王宪军,韩自力.青壮年癫痫患者人际关系敏感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9):0821-0823.[28]汪智艳,杨凡,等.团体干预对地震灾区初中生创伤后应激和抑郁症状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0284-0288.[29]章鸣明,曹召伦,等.团体箱庭疗法对留守初中生适应不良干预效果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5):474-477.[30]王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5):125-128.[31]王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求助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20-423.[32]谢芳,马林.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现状调查及团体干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176- 0177.[33]孙凤文.应对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训练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0088-0090.[34]杨映萍,谢琴红,等.人本取向小组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9):836-838.编辑/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