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_地域文化_时代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13.67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题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
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似的追求,如社会公正平等、社会主义实践和通过服务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
本文进一步概括了这种内在契合的根源,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的结论,包括关于如何倡导更加深入的对话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社会公正平等,社会主义实践正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加速,西方文化日益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思想基础上的思想体系,它以社会主义为主要思想,以实践为手段,强调生活的实践是发展道德、思想和文化的唯一合法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个人价值不是从财富、权力、名誉等外在力量获取的,而是从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的,从而使社会更加公正平等。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优秀品质。
它积极倡导人民团结协作、讲究礼仪礼节、追求真实而简朴,以及荣辱与共、共享成果、尊重传统和尊重他人等。
这些理念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即坚持“ 以物易物,以劳取利”的原则,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以实践为主要手段来改变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敦促人们以服务他人的方式来获取自我价值。
通过这样的方式,两者之间在观念性和实践性上都有相同的追求。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这种内在契合的根源,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历史、民族特点等原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开始解析。
北方地区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方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等,同时也有独特的小吃文化,如烤鸭、炸酱面等。
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滑稽戏等。
南方地区的文化则以粤、闽、浙、苏等地的文化为代表。
南方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注重人际关系。
南方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苏菜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方地区也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东的粤剧、福建的木偶戏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东部地区的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东部地区的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东部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园林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多元。
西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注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西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西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艺术,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彝族舞蹈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中部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重视教育为主导,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辣椒等。
中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河南的太极拳、湖北的楚剧等。
2015年第1期现代园艺1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方法1.1空间布局体现地域文化我国建筑的方位布局从古到今都受到了地域文化风俗的影响,从北方四合院到江南园林都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形成。
在设计过程中的地域文化表达不只是将原有的特色建筑元素,如硕大的斗拱、翘起的屋檐等结构照搬到现代建筑中,而是将现代的空间功能、新型材料等与之相结合进行再创造,将地域文化的“意境”表现出来。
对空间的处理,可以采用现代风格与地域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即在现代空间中采用传统的布局方式或文化元素。
也可以将组合空间打造成传统与现代风格相互对比,通过冲突产生美感,但要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
1.2色彩设计上体现地域文化色彩作为首先被人所感知的设计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等都能直接通关色彩使观察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所以色彩空间在烘托设计灵感增添艺术氛围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国传统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因为封建礼制的约束有着严格规定。
1.3材料运用上体现地域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材料的使用和生产趋于同化和规格化,很多环保工艺简单的新型材料在全球被广泛使用。
从一方面来说这些新型材料的流行对于地域性差异是一种削弱,但这些材料本身确实具有传统建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就要能够通过新型材料去传达地域特色文化。
如通过不同肌理效果的材料再现古代城墙的厚重感,用现代铁艺灯具仿照古代灯笼造型作为装饰等等。
2西安westin 酒店设计实例2.1整体展现“新唐风”西安威斯汀酒店坐落于西安的大雁塔南广场,东临广场西路,北邻环塔路酒店一共有六层,地下两层地上四层,由酒店,博物馆以及商业广场组成,酒店及博物馆均以现代风格结合唐文化风格为主。
大唐不夜城景区为了尊重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规划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正南北向的棋盘型里坊和道路系统。
作为整个景区的一部分,Westin 酒店的平面布局也采用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四幢主楼由砖石和灰泥屋顶构成,组成不规则的长方形形状,体现出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多规则对称的特点。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地域文化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美食、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服饰等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
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理解,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三个方面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以及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工作的进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介绍本文的构成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介绍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阐述本文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包括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的详细阐述。
结论部分将总结地域文化的价值,探讨地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分享个人对地域文化的态度。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和介绍地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地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同时,通过个人对地域文化的态度的讨论,鼓励读者对地域文化保持尊重和关注,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并提升对地域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正文2.1 地域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的定义是指特定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特色。
这种文化由当地的民俗、风俗、语言、宗教、传统和习俗等因素构成,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
地方特色: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文化理念与实践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标志,是一个地方历史、地理、民族、风俗、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交融而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是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地方发展的软实力。
首先,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
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需要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理念。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这些资源和价值应该被尊重、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的,它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需要进行实际的文化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展示和推广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
例如,可以组织地方传统艺术的表演,举办地方美食文化节,举办地方文化遗产展览等。
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从而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和传媒等渠道向公众传递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的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自己所在地的独特文化。
此外,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统筹管理和发展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例如资金、场地、人才等。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奖励措施等方式,鼓励和激励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为其做出贡献。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例如有关学者可以开展研究工作,相关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广大市民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等。
总之,弘扬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什么是地区文化, 它具有哪些特点, 之南宫帮珍创作第一, 地区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发生活方式等.地区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分歧, 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出现多样化, 由于古代交通方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自力性, 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分歧的风格, 一地有一地的特点, 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第二, 地区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 它的地区文化就越发达.年夜多地区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年龄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 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 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 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第三, 地区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成能孤立存在, 尤其在我国古代, 年夜大都时期是统一政权, 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 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 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 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区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 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 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 地区文化暗示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年夜概念意义上文化, 它包括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发生活的各个层面, 分歧地区的人们, 其生发生活习俗语言都暗示出别处的纷歧样.什么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地区上来说, 岭南文化年夜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年夜块, 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又是现今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之际, 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 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自力的风格、精神, 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 至晚清到达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 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 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 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尔后,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国内各处所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 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的概念: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在相对固定、封闭的地域内,创造了部落文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落间加强了交流与融合,后来发展成了大范围的统一,国家产生了。
随着封建诸侯国的建立,各诸侯国加强了内部同一与外部割据。
伴随着诸侯国间的兼并,形成了以河流、山脉等天然屏障割裂开的大诸侯国。
生活在这种地理上有差异,政治上又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就创造了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这就是地域文化。
在《辞海》中说:“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精神财富的观点我们比较赞同,但把文化也说成是物质财富的观点我们不支持。
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是控制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内核,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
物质财富是人们精神财富的物质化,是精神财富的外在的表现。
把物质财富直接说成是文化的观点是欠妥当的。
比如,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创造了一种物质财富,但我们并不能说蒸汽机就是一种文化,但包含在蒸汽机中,人们对于蒸汽和机械原理等的认识与理解、把握与运用才是文化。
第一,无形性。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在未被文字、语言、建筑、机器等有形的物质表现出来之前,只是人的思想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
第二,理性。
文化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思考,是一切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因而具有理性。
第三,认同性(普遍性)。
只有被人们普遍认同并接受了的思想,才能称其为文化,个人再伟大的智慧、再精辟的观点,在未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并接受前,只是个人的精神活动,并不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因而不能称其为文化。
如歌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科学的理论,但在当时未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前,只是一种个人观点,还不能称其为文化。
第四,前瞻性。
文化对未来世界有充分的判断和想象,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概念•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内形成的、以一定地理范围为依托的文化体系。
•它是特定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包括民俗、宗教、语言、习俗、文学艺术、建筑风格、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
特征1. 多样性•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反映了地域间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风貌的差异。
•世界上的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使得地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库。
2. 传承性•地域文化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
3. 归属感•地域文化是地域居民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人们通过地域文化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加强地域集体的凝聚力。
4. 可塑性•地域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需要寻找平衡点。
5. 创新性•地域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既传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地域文化的创新体现在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多个方面。
结语地域文化是各个地区独有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和人民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同时也要让地域文化与时俱进、与世界文化互动,实现文化多元共融的目标。
保护地域文化的措施1. 政府支持和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重视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支持。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地域文化项目的保护和资金投入。
2. 加强教育与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地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地方的文化。
•鼓励地域文化的传承人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和知识。
3. 积极推广和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地域文化,提升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地域文化节、展览、讲座等活动,推广地域文化。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文化交流,让地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其活力和影响力。
地域文化系统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由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等因素所塑造的独特文化体系。
这个系统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并通过时间的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本文将对地域文化系统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并探讨其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地理等因素,它们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比如,山区的人们由于山地环境的限制,他们发展出与山地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如农牧结合、山地耕作等。
这些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地区的文化体系。
二、地域文化系统的内容地域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文学、习俗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传统知识。
宗教则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和灵性需求,不同地域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信仰体系。
艺术和文学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揭示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形式各异,如京剧和川剧、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等,它们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习俗是地域文化的日常表达,它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
各地方的节日、饮食、婚俗等都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南方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与北方的元宵节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域文化系统的重要性地域文化系统的存在和传承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地域文化系统是地区社会认同和团结的重要纽带。
人们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建立起社区意识和群体凝聚力。
其次,地域文化系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自我身份的重要渠道。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根源,加深对个人身份的认同。
再次,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为地区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最后,地域文化系统促进了地方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一、本文概述1、地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自然环境、历史传承、社会习俗、人文精神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和形成的文化形态。
它涵盖了该地域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是地域内人们共同创造并享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和传承性,是构成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反映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轨迹,是地区间相互区别和认同的基础。
地域文化对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通过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可以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地区形象,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地域文化也是地区内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是维系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因此,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状况,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地域文化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我们还需要关注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创新,探索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2、地域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地域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可以为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园林景观设计与表现》读书笔记一、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念在开篇之初,我对园林景观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要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艺术。
它旨在通过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实用功能并能体现特定文化或理念的户外空间。
这一设计过程涉及到自然与人工元素的融合,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背后的核心思想,它引导设计师创造出有意义且符合人们需求的空间。
我们要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友好的,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我们还要注重可持续性,确保未来的景观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
园林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期望,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和社交等需求的景观空间。
我们还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序列感和节奏感,创造出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每一个景观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设计师需要通过研究和学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成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园林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元素,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最新的科技和材料应用到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
在这一章节中,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生态友好、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理念将指导我在后续的阅读和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园林景观设计。
1. 园林景观设计定义及重要性第一章的标题为我初捧此书所看到的首要章节——园林景观设计定义及重要性。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愈加精致和富有艺术性。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胡文慧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代表着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
而作家必定处于某种文化氛围之中,并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对作家文学风格的影响是显著并且不容忽视的,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引言: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
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
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
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波兰思想史家符·塔达基维奇曾说:“文学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它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以德为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二)育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引领发展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能力为重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五)终身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
乡村设计理念一、引言乡村设计是指以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推动农村发展为目标,通过设计手段来改善乡村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
本文将介绍乡村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乡村设计的基本理念1. 人本主义:乡村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设计应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
2. 可持续发展:乡村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应考虑乡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历史传承:乡村设计应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的传统建造和文化景观。
设计应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4. 社区参预:乡村设计应鼓励居民的参预和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设计过程中应与居民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商议,确保设计方案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乡村设计的原则1. 适应性原则:乡村设计应根据乡村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2. 综合性原则:乡村设计应综合考虑农业、建造、环境、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
设计应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平衡,避免单一因素的过度强调。
3. 创新性原则:乡村设计应鼓励创新思维和设计方法,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乡村的发展和变革。
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率先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4. 可操作性原则:乡村设计应具备可操作性,设计方案应具体可行、可实施。
设计应考虑到乡村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避免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5. 可持续性原则:乡村设计应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考虑到乡村的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
设计应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四、案例分析以某乡村设计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某省农村地区,旨在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潜力。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以清远凤凰阁北江防洪大堤公园设计为例张琳【摘要】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regional,cultural and national features,which comes from the reasonable usage of the site environment and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natural resources,historical cultures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Som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over the Fengcheng culture'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Qingyuan Phoenix Pavilion North River Flood Protection Dyke Park.The feature that human landscape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enhance each other,not only embodies the harmony of our society,but also interprets the spirit from the story named "Phoenix rescue the town".Eventually,People can get sympathetic response from the design,at the same time,a pleasant environment is created which has these characteristics,a beautiful urban waterfront space,a recreation space and a high quality culture exhibition space.%现代景观设计应以本土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特征为现实背景,依托场地环境,彰显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清远凤凰阁北江防洪大堤公园的设计中,基于其地域文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通过对“凤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辉映,既生动演绎了凤凰救城的动人之美,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和谐之美,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营造一个美丽的城市滨水空间、宜人的休闲游憩空间、高品质的文化展示空间.【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作者】张琳【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2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分类号:B J84
中国建设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8版/
专题报道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
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清华大学 吴良镛
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大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事业、城市建设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好机遇,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建筑的发展仍有不足,城市设计呼唤多多,而真正成功的城市设计例子却并不多;城市建设存在混乱,建设实践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在学术人才等多方面准备不足,建筑教育有待改革……这些问题并非杞人之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发展建筑学的理论既显得迫切又属根本。
我认为要从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式探索中国建筑发展道路。
基本理念
回归基本原理
建筑理论汗牛充栋,眼花缭乱,似令人无所适从。
有关部门热衷于举办国际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竞赛,外国优秀的方案对我们建筑创作可以有所启发和推动,但并不能解决中国建筑的方向问题。
尽管历史上国际竞赛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何况竞赛的成功与实施,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任务书指导思想的明确、具体评选人的水平与业主的决策,操办不当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面对当前混乱的局面,就像1999年国际建协《北京宪章》所强调的,建筑学的发展要回归基本原理,我们需要朴实的理论。
建国初期所提倡的建筑方针:实用、经济、美观,这仍然是建筑发展的基本之点。
实用:建筑的根本功能还是为人们目前和未来塑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经济:建筑总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现在国力大增,但社会追求奢华成风,铺张浪费惊人(包括大量隐性浪费),堪称“时弊”。
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政府作出了承诺,国际建协号召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建筑发展的一条基本准则。
建筑设计不当带来的是单幢建筑或成组房屋的浪费,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失误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甚至难以扭转。
因此,我们要对城乡建设的经济予以更多的关注,重新认识评价标准,建立建筑经济评价体系,重视可行性研究。
美观:求新是对的,但不能与环境割裂,不能抛弃整体性的原则。
何况建筑反映的是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同的、更宽阔、更复杂的新内容。
如安全问题,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
本的考虑。
掌握基本理念
建筑工作者要将种种基本理论融入到观念中去。
以人为本、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20世纪后期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战略,现在不能流于空谈。
深邃、宏大的哲理都需要落在实处,要深入到各个方面去。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许多问题和口号每每对不上号,如城市道路建设,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小汽车为本?名曰“生态建筑”之类的设计很多,但真正节约了多少资源和能源?
宏观与微观并进
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要宏观与微观并进。
宏观方面包括世界的、洲际的、区域的整体性思考,全球化、全球经济活动、全球城镇体系的形成等,要促进建筑学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微观方面,如建筑物理环境研究,要向深层次推进。
“9・11事件”后,在反对恐怖主义的罪恶之余,西方有识之士认为,对有些已习以为常的事情应该重新思考。
如超高层的摩天楼是否合理?城市C B D规划是否只能按“华尔街模式”如此密集?城市的安全工作怎样纳入城市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我们是否要在各个方面重复上个世纪西方发展走过的道路?特别是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等。
这些方面对我们拟定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都应当有所启发。
地域文化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
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
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
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都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野。
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因此,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样式的追求。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从历史长河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先是在欧洲,后来扩展到美国,建筑也是如此。
历史上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近100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在国际竞争中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
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批判地发扬优秀区域文化,作为21世纪建筑新发展的地理起点
研究建筑、规划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将普遍的道理和城市与建筑地域性的特点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对各自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再创造。
只要不抱偏见,坚持基本原理,将全球影响与地域文化构成和谐的关系,就可以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新的地理起点,迎接21世纪中华文化的人文复兴。
在城市结构、建筑群、风景园林创造等方面,都应依据各地特点,各赋特色。
建国以来,不同地区,如岭南、江南等都已创造出了有地方风格的建筑,这就是明证。
同时,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我们的先辈梁思成、刘敦桢老师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我们要吸取、消化他们的贡献,但绝不是说中国建筑就仅限于此了,我们还要将理论的研究、扬弃与再创造的过程,融汇在今天的设计创作中。
我们不但要“拿来主义”,
还应当把我们土壤上新的创造“送出去”,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时代模式
城市化是时代的主旋律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 1%,有人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和65%。
国外专家预言,2
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美国的高科技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孤立地谈论建筑而不从城市化考虑则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我们建筑界应当明确城市化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切实地探讨发展模式问题,少追逐时髦样式
建筑的功能、形式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等本是建筑的基本要点,也是创作的依据,各个时期包括当前的建筑风格、各种主义也有值得研究之处。
时下的形式主义泛滥,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在此大声疾呼。
展望新时代,信息科学的进步、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带来种种发展的契机,生态学的发展带来环境研究方面的进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地球上资源有限,建筑无节制地耗用能源及物质财富着实令人担忧,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也在扩大,这些都与建筑有关。
我们当前大规模的建设不仅是盖房子,而且是在建城市,更本质地说是在塑造未来社会!建造当前和未来的生活环境。
事物本来是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加以分析。
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未来发展的模式。
对于各地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建筑的创作,都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创造,
不应该陈词滥调,更不能为时尚所惑,盲目追求样式。
从工程学的重组的启发
在工程学领域,基于工业革命之后新兴技术的兴起,有工程学的重组之议,而在建筑学领域探讨新时代的种种变化也有必要引入重组的概念。
当前的任务是寻找新秩序。
就文化而言,既要承认、认识多元文化,又要看到多元带来的种种纷繁与杂乱;就建筑与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而言,要从仅局限于单幢建筑造型的精心设
计扩展到建筑群的创造以及城市设计与规划结构等的思维与技巧;就社会而言,要在规划建筑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单位,在建筑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物质条件。
总之,要从多种模式上追求“和而不同”,“乱中求序”。
总之,我们要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人工建筑与自然建筑的结合。
既重视建筑本身,又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塑造,我们提倡紧凑的城市,开阔的地景。
因此,
我们要吸取20世纪现代建筑成就,认清其不足,自觉地整合、寻找前人所迸发出的尚属零散的智慧的火花,作为21世纪新的时间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