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 格式:docx
- 大小:445.21 KB
- 文档页数:9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国家、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组织安排。
预案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和损失。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划分:预案会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将其分为不同级别,以便对应不同的应急措施和资源调配。
2. 应急组织体系:设立应急指挥部和各级应急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行动指南。
3. 预警与监测:建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评估和预测突发事件,做出应对措施。
4. 应急响应措施:包括紧急调动医疗机构、人员和物资,及时组织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必要的隔离和封控措施。
5. 卫生资源支持:确保医疗机构设备和物资的充足供应,有针对性地配备必要药品和疫苗,并组织物资的调配和分发。
6. 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加强信息发布和沟通,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提供科学的防控指导,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和危机意识。
7. 国际合作与应对:建立国际卫生应急合作机制,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进行信息共享、技术援助和资源协调。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和操作程序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具体预案,并与全国预案相衔接,以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和调整。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暴发、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便对不同级别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
一、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一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大规模传染病暴发,如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有毒食品大面积流入市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化工厂泄漏、核辐射泄漏等。
一级响应的特点是全面、迅速、果断,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紧急处置和救援。
二、二级响应。
二级响应是针对较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二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中等规模传染病暴发,如流感、麻疹等;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中毒事件;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工业废水排放超标等。
二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组织救援和治疗工作,同时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宣传,以避免事件扩大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三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局部传染病暴发,如手足口病、流感等;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质量不合格;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等。
三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处置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四、四级响应。
四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最低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四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个别散发的传染病病例,如水痘、麻疹等;个别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个别食品质量问题;个别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个别地区的水质问题。
四级响应主要是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总结: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加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各级响应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进行响应和处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疫情的级别是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划分。
具体什么是一二三四级响应呢?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四级响应。
一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二级响应:发生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三级响应: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四级响应: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有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一、背景。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Ⅲ级应急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为最高级别,Ⅲ级应急响应为最低级别。
2. 应急响应措施。
(1)Ⅰ级应急响应,全面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等单位,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锁疫情区域、限制人员流动、强制隔离等措施。
(2)Ⅱ级应急响应,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和保障。
(3)Ⅲ级应急响应,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做好医疗资源的储备和调配。
3. 应急物资保障。
加强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医疗机构的物资供应充足,包括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物资。
4. 应急人员保障。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和培训,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和安全保障。
5. 应急信息发布。
加强疫情信息的发布和宣传,及时向公众传递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6. 应急协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等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三、应急预案执行。
一旦疫情发生,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应急预案评估。
疫情结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对本次疫情的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附则。
本预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遇险求救办法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烟火求救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标志求救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
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附件:黄骅市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4个级别。
(一)特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在本市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病例。
2.霍乱在一个县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并有扩散的趋势;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1周内发病20例以上;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霍乱疫区发现新的流行菌株或原非历史疫区的灾区当年发生首例病人。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全市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多个县(市、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出现死亡病例(家庭煤气中毒除外)。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50人以上或死亡人数5人以上;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5人以上。
7.发生放射性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
8.县(市、区)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30例以上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 1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本市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疑似病例,以及发生动物鼠疫、禽流感。
2.一个县(市、区)域范围1周内发现20-2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暴发、流行,流行范围已波及其他县(市、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或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在30-99例,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地区性和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器质性病变3人以上或发病人数在30人以上。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30-49人,或者死亡4人及以下;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1-4人。
7.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三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重大事故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原则(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乙、丙类传染病局部小流行、局部小爆发,每起食物中毒30例以下,放射性一级事故,波及面及影响较小的中毒事件和其他较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政府(管委)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二)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较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组织、指导、协助、支持或直接参与。
1. 跨县区的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辖区内鼠疫、霍乱疑似首发病例或首发疫情;3. 辖区内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输入性疑似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病例;4. 首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个县区多乡镇多点爆发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并呈蔓延趋势;5. 一个县区范围短期内乙、丙类传染病波及数个乡镇,出现多点爆发,发病率比常年上升数倍以上,或乙类传染病在多个村屯、单位发生爆发流行;6. 每起食物中毒30~99例,其他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症状者3~9例,放射性二级事故;7. 辖区内学校、幼儿园、旅游景区、涉外饭店、重要厂矿等场所发生重要传染病疫情或中毒事件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8. 辖区范围内发生不能确诊及病因不明的群体疾病。
(三)以县区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市政府迅速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请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协助、支持和直接参与。
国家标准的应急响应级别是怎么规定的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是基于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具体细化如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级应急响应:- 全国层面统一部署指挥,国务院组织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
- 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监测和防控策略,如大规模核酸筛查、封闭式管理、交通管制等严格防疫措施。
- 加强医疗资源调度,建立医疗救治联动机制,包括重症患者跨地区转诊、远程医疗支援等。
- 强化科研攻关,快速研发并推广疫苗及特效药。
-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服务,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 二级至四级应急响应:- 地方政府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和地区特点制定精细化防控策略,如分区分级管理、局部封锁、精准追踪密接者等。
- 确保医疗机构物资充足,合理安排病床资源,提高检测与诊疗能力。
-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
-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的开放政策。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级响应:- 国务院成立国家层面的指挥部,指导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 快速调配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和人力资源,调派军队、武警部队参与重大灾害现场救援。
- 组织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临时住所。
- 启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灾情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启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 二级至四级响应:-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灾害应急救援行动,协同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制定详细的救援方案,如山体滑坡、洪涝灾害中的人员搜救、道路抢通、设施修复等工作。
- 加强灾害信息报送和公示,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赠和志愿服务。
- 针对次生灾害,如地质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一级应急响应:- 国务院牵头成立事故调查组,督导事故处置工作,严查事故原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1)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在全xx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xx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xx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1)在全xx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 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3)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5)乙、丙类传染病疫情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xx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1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xx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xx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危害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预警)(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考试答案应急预案1.作为全国教育领域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专门设立了教育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部领导兼任。
答案:正确2.根据住建部有关规定,造成城市3万户以上居民停水连续停止时间24小时以上的事故,必须在4小时内上报至中央有关部委。
答案:正确3.目前,我国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重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答案:正确4.我国已经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其中的“三制”是指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
答案:正确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答案:正确6.记者与突发事件当事人交流时,对话中应避免使用遇难者的名字。
答案:错误7.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答案:正确8.重点做好控制人群的数量规模工作,减少人群动力是降低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答案:正确9.应急救援队伍是根据指令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承担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和应急控制的任务,且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的预测、响应与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各项工作的队伍。
答案:正确10.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行为。
答案:正确11.公共场所的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场所老板、业主和经营者的认识。
答案:正确12.一般不需要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咨询系统,咨询功能以不同的方式由各种专业技术机构和管理咨询机构组织承担。
答案:正确13.因为专业限制,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一般不可能对这些损失实现精确的估计,所以只需对损失进行观察和登记,为日后的专业估算提供依据。
答案:正确14.因地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建筑物倒塌等,不属于建筑领域安全事故。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有关预案。
1.5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重大疫情等;2.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3. 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如核事故、化学品泄漏等;4. 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
一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全力以赴投入应急处置工作。
二、二级响应二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2. 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3. 重大安全事故,如煤矿事故、火灾等;4.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
二级响应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负责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三级响应三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等;2. 较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3. 较大安全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等;4. 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如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
三级响应由省级政府或省级政府授权的部门负责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等;2. 一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3. 一般安全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等;4. 一般社会安全事件,如盗窃、斗殴等。
四级响应由市(县)级政府或市(县)级政府授权的部门负责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总之,国家应急预案等级划分是根据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划分的。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应急响应级别
应急响应级别是根据应急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对社会影响的大小,将应急响应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和指导。
一般而言,应急响应级别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一级响应:一级响应适用于严重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突发重大事件,具有特别重大的社会影响。
一级响应需要启动各级应急响应机构和人员,迅速组织实施应急处置。
2. 二级响应:二级响应适用于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突发重大事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级响应需要启动地方应急响应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
3. 三级响应:三级响应适用于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级响应需要启动地方应急响应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并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
4. 四级响应:四级响应适用于一般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具有较小的社会影响。
四级响应需要启动地方应急响应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并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
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是根据应急事件的特点和紧急程度确定的,不同级别的响应将有针对性地调动不同的人员和资源,以提供最有效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我国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以便及时、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最高级别响应,适用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级响应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紧急救援和灾害处置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二级响应。
二级响应适用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的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在二级响应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适用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在三级响应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四级响应。
四级响应适用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较小威胁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在四级响应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灾害影响,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五、五级响应。
五级响应适用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基本无威胁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在五级响应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灾害影响,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之,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迅速、科学、有效地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提醒广大民众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要保持镇定,听从相关部门的指挥和安排,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挑战。
附件1 公司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公司对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成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对涉及的突
发事件分为四级:Ⅰ级事件(集团公司级)、Ⅱ级事件(企事业级)、Ⅲ(企事业下属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 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养老服务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应急响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将传染病、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事件具体情形划分为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
一、事件分级(一)一般事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突发公共卫生一般事件:1.在1 个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出现腺鼠疫病例,1 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 3 例,且未波及机构(设施)外区域。
2.在1 个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发生霍乱、诺如病毒、登革热等疫情,1 周内发病3 例以下,且未出现死亡病例。
3.发生1 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 5 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4.发生1 起急性职业中毒,中毒人数2 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较大事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突发公共卫生较大事件:1.出现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 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 2 例,且未波及机构(设施)外区域。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机构(设施)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 10 例以内,或流行范围波及 2 个以上机构(设施)。
3.发生霍乱、诺如病毒、登革热等疫情,1 周内发病 3-10 例,或流行范围波及 2 个以上机构(设施)。
4.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明显增加,疫情波及其他行政区,1 个月内发病水平达到前 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 1 倍以上。
5.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6.发生 1 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 5-10 人,且未出现死亡病例。
7.发生 1 起急性职业中毒,中毒人数 2-5 人,且未出现死亡病例。
8.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内发现危害较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 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前,此次新型传染性肺炎及其带来的影响,完全符合一级响应启动条件,故大多数省市,均启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以下是响应级别划分:政府目前所采取的绝大多数应对措施,也是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来自于2003年应对非典的经验。
具体措施如下。
应急反应措施各级人民政府(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区、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当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移交。
(7)信息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4)督导检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全国或重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省、市(地)级以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5)发布信息与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对涉及跨境的疫情线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
(6)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全国培训。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7)普及卫生知识。
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8)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医疗机构(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
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6)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国家、省、市(地)、县级疾控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在地方专业机构的配合下,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分送省级和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5)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全国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6)开展技术培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卫生监督机构(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