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3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探索规律》。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式,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学规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1. 数学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 观察和分析数学现象,发现规律。
3.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实例引入数学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数学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式,探索数学规律。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特点和规律的应用。
3. 数学规律的运用-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数学规律的运用和发现。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与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学规律,归纳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数学规律的概念和特点2. 数学规律的探索方法3. 数学规律的运用作业设计:1. 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式,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假分数与带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后,对于分数除以整数的问题,他们可能存在以下困难:1. 对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概念理解不清;2. 不知道如何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3.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分数的计算可能会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例题、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3.准备一些计算工具,如计算器、纸笔等,用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分蛋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蛋糕的份额。
让学生感受到分数除以整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分数除以整数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新版)7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技术。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科技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各种工具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2.学会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生活质量和科技素养。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作用,学会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工具和技术的实物或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关系。
3.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4.准备记录和展示成果的工具,如黑板、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工具和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工具和技术的关系。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发表见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完成任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以及简单了解一些古代和现代的技术工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使他们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对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系统。
学生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工具的表面现象,忽视工具的实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日常生活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日常生活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工具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规范。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2.使用演示法,直观地展示工具的使用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和掌握。
3.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工具,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具和实物。
2.制作PPT,展示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3.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接触过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工具。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剪刀、螺丝刀、锤子、胶带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工具的使用技巧。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单元概述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第三个单元,主要涵盖了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内容。
本文档将对该单元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语文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基本词语和句型,能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理解和归纳。
3. 英语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2. 语文内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基本词语和句型的掌握,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 英语内容: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日常对话和交流的练习。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游戏法: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趣味性。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备以下一些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 数学教具:如数字卡片、算盘等,用于加减法运算的教学。
2. 语文教材:包括课本、课文朗读录音等,用于语文知识的教学。
3. 英语教材:包括课本、单词卡片等,用于英语知识的教学。
4. 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资源。
六、学习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1. 日常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前两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加深对分数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2.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数运算的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分数运算和实际问题的课件,用于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分数运算和实际问题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运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数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供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9《竹节人》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0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
2.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重难点)一、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学习重点1.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有目的地阅读”的含义。
(1)导入: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它对于课文学习有哪些要求呢?(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3)小结: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有目的地阅读”。
2.揭示课题。
出示竹节人图片,导入:谁知道这是什么玩具?(竹节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竹节人的课文。
二、聚焦阅读任务,学习阅读策略1.阅读导语,明确任务。
(1)过渡:《竹节人》一文,我们要根据哪些阅读任务来开展“有目的地阅读”呢?(板书:阅读任务)(2)阅读课文导语,了解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
2.快速读文,找到相关内容。
(1)过渡:这节课,我们先带着第一个阅读任务阅读课文。
要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我们要关注课文中的哪些内容?预设:“写玩具制作指南”要关注制作材料、工具、制作步骤;“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要关注动作、具体玩法。
(2)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制作方法和玩法的相关内容,作上记号。
(3)交流指导:竹节人制作方法(第3自然段);竹节人玩法(第8~18自然段)。
3.细读重点,完成阅读任务。
(1)细读重点段落,写玩具制作指南。
①过渡:竹节人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我们还要重点研读找到的内容。
②默读第3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完成表格。
③学习活动:填写制作指南。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应用和简单方程的求解。
本节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搭积木比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运算错误等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应用和简单方程的求解。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搭积木比赛的情境、问题引导、分数运算和方程求解等内容。
2.积木道具:准备一些积木道具,用于课堂演示和 student practice。
3.练习题库:准备一些有关分数应用和方程求解的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搭积木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比赛规则和分数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计算搭积木的分数吗?”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在比赛中,如果小明搭了一个积木,它的分数是2/3,小华搭了一个积木,它的分数是1/4,他们一共搭了多少个积木?”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特点和根本意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2. 学习认读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熟悉它们的用法;3. 学习理解文言文短文的根本意思,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文言文短文的根本意思;2. 熟悉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短文的根本意思;2. 学会运用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课程设计、录音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入前导以及文言文的根本特点与根本意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主要内容,并与学生共同讨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学习文言文短文〔15分钟〕1. 教师分段朗读文言文短文,并重点解析一些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 学生跟读文言文短文,并边听边读跟读,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步骤三:理解文言文短文〔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言文短文的内容,理清文中的主旨和要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目,检验对文言文短文的理解。
步骤四:稳固文言文的常用字词〔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并讲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2. 学生听讲、记录并朗读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
步骤五:稳固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短文,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展本课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并进展互相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篇文言文短文进展阅读,并尝试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学生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写一篇简短的文言文短文,并进展朗读。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的:1.理解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要求;2.可以根据中心意思拓展写作内容;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考虑力和组织才能。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第三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2.单元重点:(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2)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1)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2)为家人介绍景点。
六上三单元导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2. 学习新课。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词汇;(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4)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拓展延伸。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相关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课文内容。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路,确保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理解。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三单元《听:山村来了售货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音乐教材,适用于小学六年级。
本单元主题曲目为《山村来了售货员》,是一首京剧唱腔,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艺术表现力备受欢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于《山村来了售货员》的音乐鉴赏,增强他们对于不同音乐形式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山村来了售货员》这首京剧唱腔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五线谱演示、音乐理解,初步掌握旋律和节奏的特点。
3.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示范,理解和模仿一些常见的京剧唱腔演唱技巧。
4.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共同唱响《听:山村来了售货员》,然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歌曲的由来、演唱风格和唱段等。
同时把五线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关注旋律、节拍和唱腔演唱技巧。
2. 教学细节首先,展示唱腔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京剧唱腔的演唱技巧,以及如何表现和展现意境。
接着,通过讲解五线谱的基本元素,让学生了解旋律的层次感和节奏的规律,然后教师现场演示,并让学生跟唱。
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常见的京剧唱腔技巧,例如“卷舌”、“嘶声”等,以及如何呼吸和发音。
3. 集体练习在教学细节介绍结束之后,开始集体练习。
首先,以小队为单位,让学生自由分组并排练《山村来了售货员》。
教师可以适时巡视并指导,提供技巧方面的帮助和建议。
接着,让每个小组展示表演的成果,并让同学们互相评价。
4. 创意表演在学生掌握表演技巧和旋律节奏之后,可以让他们进行创意表演。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抽签分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舞蹈、吟唱、音效等手段表现出自己对于《山村来了售货员》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对于每个表演提出指导意见和评价。
5. 总结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帮助学生回忆的问题,例如:“你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唱腔演唱技巧?”“你认为这首京剧唱腔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等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景,认识、理解倒数的意义,并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研讨、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初步渗透“事物间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的方法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和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理解“互为关系”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相处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我的心中一直把你们当成我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生:愿意。
师:那么我和你们就互为朋友,谁能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严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严老师的朋友。
师:这种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呢?生: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等师:在数学王国也学过这种互为关系,有哪些呢?生:互质关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2、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
也是表示两个数的互为关系。
(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3、请打开课本28页,自学这一页的内容,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 什么叫倒数?② 怎样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③ “ 4/9 是倒数”这句话对吗?④ 你能举出几组倒数吗?⑤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二、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自学课本。
回答问题师:什么是倒数?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生:两个数相乘,积是1,两个数。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条件,才有“互为倒数”的结论。
我们才能说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因为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所以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三、深入探究倒数的意义1、老师示范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师:那你有什么结论?生:4/5和5/4互为倒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含4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包含4课时,主要内容有:分数除法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综合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有了较为熟练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分数除法、百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深,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等。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认知困难,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和练习题。
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一、单元内容概述第三单元以“科学探索”为主题,包含了《宇宙的奥秘》、《海底世界》、《陀螺》三篇课文。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相关科学知识。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5. 自主学习: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能量:4 电磁转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电磁转换的基本概念,识别常见的电磁现象。
•学生能够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和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电磁转换的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磁转换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磁转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电磁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电磁转换的微观过程和机制。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磁转换的规律。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电磁转换的实例和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如磁铁、线圈、电流表、电池等,用于电磁转换实验。
•教材、教辅资料,用于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转换的过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和磁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电磁转换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电磁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电动机转动等,引发学生对电磁转换的兴趣和思考。
1.新课学习•电磁转换的概念•讲解电磁转换的定义和原理,介绍电和磁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使用电池、线圈和指南针,演示电流如何产生磁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指南针在通电线圈周围的偏转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流产生磁场的规律。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使用磁铁和线圈,演示磁铁移动时如何在线圈中产生电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表在磁铁移动过程中的读数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
13只有一个地球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画、批说明方法。
2.借助列表,理清说明顺序。
3.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学习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学习策略1.借助资料、结合说明方法感受只有一个地球。
2.通过读、思、议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它,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写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图片引入,认识说明对象出示课件地球图片:在浩瀚的宇宙间,有这样一颗星球,它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有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
它就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地球)对,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目标一:学习词语学习要求:1.听写词语。
矿物、恩赐、枯竭、威胁、目睹。
2.发现规律。
这几个字:矿、赐、竭、胁、睹。
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结构学习要求: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外观、体积、资源、移居。
2.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又是怎样说明的呢?3.默读画批:细细品读课文,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写法,认识地球特点学习要求:1.“外观”特点。
(1)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谁来读读?“水蓝色的纱衣”: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
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2)说到母亲,想到摇篮,你会想到什么?赋予了地球一个尊贵的身份──母亲,赋予了地球一个神圣的地位“摇篮”,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接近了与我们人类的距离。
2.“体积”特点。
(1)列数字:六千三百多千米:63000000。
(看着这些零,地球挺大的啊)(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这几句话都在说明地球的小,为什么这么说呢?(4)朗读: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地球,你能读出它的特点吗?3.“资源”特点。
(1)“拿矿产资源”举例子。
(2)列数字:“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从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形成这么难却被人们随意地破坏,说明人类对资源的破坏之大;而且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勾连上文“母亲”,联系上下文我们加深了对“母亲”一词的认识。
(3)用词准确:在谈感受时,有同学说“人类的破坏”“乱用化学试剂”,但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毁坏、滥用。
它们有什么不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借助工具书来帮忙。
(4)表达效果:我们学习了好几种说明方法,为什么在说明“资源有限”时作者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呢?(5)资料辅助:自然资源的种类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结合课前筛选的资料,从图表中挑选一种资源,也试着来说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6)段落结构:同学们,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中有些本来是可以再生的,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一起读读课文。
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7)联系实际:读到这些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8)拓展写话:出示补充资料,这是2005年与2006年我国水资源数据的对比表格,另一份是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文字介绍。
请你围绕“珍惜资源”这个话题,利用资料写一段话。
4.“移居”特点。
这些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运用“至少、没有、不能”等这样简洁的词语,准确的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
5.结尾。
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了地球的特点,为了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声,是什么?课堂小结回顾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然后要能够发现说明方法,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借助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科学的认识说明对象。
布置作业结合资料,围绕“珍惜资源”写一段话。
14鹿和狼的故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学习过程导入课题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鹿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学习目标一:初读感知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学习目标二:课文内容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交流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学习目标三:体会课文中心学习要求:1、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业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
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习目标: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设疑,引入新课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解题。
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习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
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
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
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学习目标二:研读课文1-3段,初步理解“神圣”学习要求: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
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对课文的理解深浅不一。
预设理解的要点便于把握学习的“度”,使学习尽可能地面向全体。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
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