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理论研究前沿闪亮的思想结晶——论《编辑学新论》之“新”
- 格式:pdf
- 大小:242.23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代呼唤“新”编辑作者:施红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06期摘要:出版塑造着民族的品格,编辑塑造着出版物的品格。
新闻出版业是党的宣传思想舆论主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
而编辑作为出版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新时代呼唤高素質、专业化、创新型编辑队伍,一名优秀的编辑一定是一名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一定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作为新时代下的“新”编辑,我们必须守好出版的“根”和“魂”,必须努力让自身成为出版行业和市场的“纵横家”,让“工匠精神”成为标配,让创新意识成为永恒追求,让不断学习成为终身习惯,在出版科技创新发展和出版新格局重构的新时代,发挥出一名编辑的职业价值。
关键词:“新”编辑产品经理职业价值出版科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全面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是新时代的进军号角,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加速重构新闻出版业的格局、模式和生态。
伟大的时代、巨大的挑战,构成了编辑面临的千帆竞发的新时代。
坚守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让其在世界上产生影响,成为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编辑作为出版乃至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更应该肩负起这一使命。
时势造英雄,新时代呼唤“新”编辑,只有具备新高度、新觉悟、新视野、新技能才能担当起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的使命。
新时代,“新”编辑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出版塑造着民族的品格,编辑塑造着出版物的品格。
新闻出版业是党的宣传思想舆论主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
而编辑作为出版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其优良的政治修养直接提升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利于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是“新”编辑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浅谈新时期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编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代文学编辑的创造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培养编辑创造性意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编辑;创新意识;能力培养1.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概念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固有的特征,是一种抽象的、包含多种层面的思想。
文学编辑在编辑、作者和读者三个层面上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思想,它是从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文化热点和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和编辑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
在文学编辑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编辑的创作意识在突破传统文化环境的束缚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气氛与形式,“打破”与“构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学创作自觉的表现。
2.文学编辑岗位工作的特点2.1文学信息的敏感性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文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必须对时事新闻进行及时的关注,同时要在短时间内注意到有效的传播和期刊的敏感性。
文学编辑的时效性、文学动态发布的及时性在掌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工作量比较大文学编辑的工作量很大,这是其他编辑所没有的,就像是一个网络文学的编辑,起点网的每个编辑,一天要审查几十万字的文章,而且大部分都是小说,这样的工作量,对一个网络文学的编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就算是一般的出版社、杂志编辑,一年也要看十万字、十万字的稿件,这样的工作量,已经让许多的编辑们都有些承受不住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认真的去看、去审查每一部作品,更别说是对自己的作品的品质了。
2.3编辑作品的内容太过于丰富如今的文学作品可谓内容繁多,百家争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资讯的传播方式,为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如今的小说,内容多种多样,有探险、盗墓、穿越等,各种类型的小说,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合编在《饮冰室合集》历史著作主要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
汉族,江苏常州人。
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生于江苏常州。
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
16岁自学古史典籍。
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
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
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 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主要著作《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先秦诸子系年》个人认为如果真的喜欢中国古代史《国史大纲》必读不可,而且也对”我们为什么学历史?”这个问题有所思考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段乐川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编辑学研究在几代学人的钻研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步。
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学科体系建设,甚或专业建设,都有着长足发展。
尤其是,理论建设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显示了编辑学研究的斐然实绩。
最早提出编辑研究存在流派现象的是李立范的《编辑学研究的流派现象》一文。
他在该文中提出,“编辑学研究流派的兴起和形成是客观事实”①,并从研究者认识方法的差异出发将其划分为“框架”和“积累”两大流派。
他认为,“框架派”以编辑学理论框架建设为主要目标,侧重总体认知的方法。
而“积累”派的研究目标侧重于编辑具体工作规律的认知,严格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一文中,丛林将编辑理论派别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派”,二是以刘光裕先生等为代表的以编辑是出版传播的中介环节为立论基础的“中介服务派”,三是以任定华先生为代表的以“把关人”为立论依据的“信息传播派”。
②该文以研究者的观点和立论基础的不同为依据,提出了编辑理论流派划分的主要标准,但又失之过简,既没有深入地总结不同理论流派的具体构成,同时忽略了其他理论流派的存在。
除此之外,著名编辑学研究者邵益文先生对编辑理论流派也有过简要划分。
他在《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一文指出,编辑学理论流派有三个,一个是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论”,一个是以任定华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派”,一个是以出版业人员和资深编辑为代表的“编辑本体派”。
③很明显,邵益文先生试图以研究主体身份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编辑理论流派。
且不论这一划分依据科学与否,单就“编辑本体派”这一点而言就存在很多歧义。
由上可知,理论流派已是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关注。
但是,由于认识角度不同,研究者对这些流派的认识和分析并不一致,尤其是对这些流派缺乏科学全面的总结。
本文尝试对编辑学理论流派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编辑学研究进行展望。
在新时期的研究与突破的新闻编辑学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传播媒介的兴起,新闻编辑学研究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功能也随之不断强大。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新闻编辑学的依赖只增不减。
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学,在追求传统当中的精华的同时,也在取其糟粕,使得新闻编辑学越来越适合广大群众,功能越加完善。
这也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自己到生活当中去,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把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学发扬广大。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学;探索;改革一、前言时代色彩特别鲜明的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学始终坚持是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其作为传播媒体当中的佼佼者一直出去迅猛发展的阶段。
结合多年的社会经历以及实践,对我们的今后的学习生活提出以下期望: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紧跟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之后就是需要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要求了,就是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有就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对新闻编辑报道的实质性和实效性。
这些期望我们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当中需要切实注意的。
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电视新闻编辑的部门组合和配合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
应该担起三大任务,即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
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
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头脑清醒,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
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
关于编辑出版理论的几点思考作者:田秋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编辑出版理论是编辑出版对策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时,编辑出版的对策也是对编辑出版理论的一个全面的应用,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理论支撑的,所以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对编辑出版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当中层次最深的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它总结了编辑出版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探究和出版行业运行过程中相关的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研究当中层次最前,成果具体性最强的一点就是编辑出版的对策研究,其主要是对当前的编辑出版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下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1、编辑出版对策的概述编辑出版的对策通常就是对编辑出版活动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探讨。
当前,我国的出版行业正在朝着优质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出版对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很多因素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些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满足编辑出版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如果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对策是科学的和准确的,那么,很多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对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都不是很强,很多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甚至还会使得事态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选择科学的对策。
但是如果只是重视编辑出版行业对策的研究,而不重视编辑和出版理论的探讨,就有可能使得所有的研究都没有十分坚实的理论根基,没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出版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不能长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种现象也充分的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所采取的对策针对性并不是很强,其次就是对策本身并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前几年,出版行业有人对当前的分工制度提出了一些异议,这些异议也导致出版行业当中出现了大量重复的低水平图书,图书当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错误,这堆出版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不利的,而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可以在当时就提出对应的理论,对出版界的分工进行更加详细和认真的探讨,其结果就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
DAJIA TAN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家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9年 第03期15培养新时代编辑人才刍议□文│杜 贤新时代,编辑工作者应不忘编辑初心,牢记文化使命,铁肩担当道义,妙手编辑文章。
争做新时代坚持政治方向、引领科学导向、积极创新融合、秉承工匠精神、实现质量效益高质量发展的人民满意的优秀编辑。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编辑为龙头,编印发管联动,推动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
编辑是出版社第一资源,编辑强则出版社强,编辑兴则出版社兴。
因此要高度重视编辑在出版社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以编辑为源头,促进编印发管联动,推动出版社改革。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推动出版单位和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不忘编辑初心,牢记文化使命。
在任何时候都要推动编辑和技术的融合,实现融合发展。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编辑要坚持内容的严肃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原创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48字方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全面提升出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争取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新闻出版领域占领主阵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及提升软实力。
尤其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15字方针”,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通过编辑出版来担当并履行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传授知识、传扬科技、传递信息的使命职责。
编辑坚持“一本书主义”,一生一世做好一本书。
这是新时代对编辑人才的工匠精神要求。
首先,我们要培养编辑的新能力——“12项能力”,即:专业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编辑业务能力、选题策划能力、资源融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运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修养能力、政治修养能力。
高校学报记录着高校的文化发展过程,是高等院校为了反映其教学及科研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同时也是一个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学报的知识宣传与育人作用要求其不断进行创新,从学报编辑工作入手,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创意以及新的方法,从而实现高校学报的整体创新,为国家学术研究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经研究,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应从编辑观念、选题策划、编辑手段、编辑人才、编辑管理五方面入手.1编辑观念的创新编辑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的首要体现,也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的前提,只有观念创新了,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才能渗透到每个环节中,从而实现编辑中各个环节的创新.高校学报编辑观念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接轨,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来不断开阔视野,养成较好的文化素养,做到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创新,让学报内容更贴近当代的发展,从而使高校学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独特的新意、新鲜的视角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第二,目前社会正处于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文化的选择与传播已经不再是高校学报的唯一任务,文化的创新与构建显然已成为需要高校学报主动承担的一项重任.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观念的创新就必须树立起文化构建的观念,实现从文化传播观念向文化构建观念的跨越.第三,高校学报编辑观念的创新并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能实现的,观念的创新需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编辑者需要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术的研究价值进行最准确的判断.第四,随着出版界“精品战略”的实施,高校学报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出精品学报,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观念的创新需要编辑者树立精品意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善于发现新颖的题材,创新主题的表现形式,从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学报.以上四个方面是实现编辑观念创新的前提,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创新,编辑者的编辑观念才算是实现了创新,他们才能以更新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从而发现到新的题材,实现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2选题策划的创新无论是哪种报刊的编辑,都应该具备选题策划的能力,良好的选题策划能够有效提高报刊的质量.对高校学报而言,作为编辑的起点,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工作创新与否的最直接体现,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应从学报生命的起源———选题策划入手,即实现选题策划的创新.主要做法如下:第一,树立创新意识,做到有意识地对选题策划进行创新.学报编辑者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思考,将读者的阅读需要与当代新的知识、理念、方法等相结合,并对市场上的同类信息、同类选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高质量且具有创新意义的选题.第二,选题应贴近当今前课题或尚未深入研究课题,以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就要求编辑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编辑能力,时刻关注学术领域热点问题,剖析科研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最具价值的选题.第三,编辑者可以定期组织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进行座谈,通过与这些专业人士的沟通来确定选题,并根据确定好的选题请专家、学者进行撰稿,甚至有时编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素养为专家提供编辑思路,以帮助专家完成撰稿.此外,学报编辑者必须加强与专业人士的联系,争取能定期在学报上刊登专家们的近期科研成果,以用专家这种有分量、有价值的学术类文章来增加学报整体的分量,从而吸Vol.30No.10Oct.2014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0卷第10期(上)2014年10月刍议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毛瑞兴(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学报是高校进行对外宣传的手段之一,并且其作为承载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载体,有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创新乃发展之本,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在日益加剧,高校学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而学报编辑工作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更应该加强创新.只有编辑工作创新了,高校学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因此,笔者就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编辑工作创新的方法.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4)10-0161-02161--. All Rights Reserved.引和保留更多的读者.第四,一直以来,高校学报的办报都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这一点是非常不利于高校学报发展的.因此,选题策划的创新需要打破这种自我封闭的办报模式,做到面向社会办刊,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从而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总之,选题策划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字上,而这种“新”既可以体现在选题内容的与众不同上,又可以体现在选题时机的准确上,不过总的目的就是为读者带来新鲜感,让学报始终保持活力.3编辑手段的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得到迅猛发展,电脑也随之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高校学报编辑的手段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编辑手段的创新.目前,网络凭借其自身方便、快捷的优势,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子邮件由于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投稿,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信件;而电脑打印以其能简单、快速打印稿件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且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写稿件.在这种网络占主要地位的趋势下,学报编辑者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书面编辑手段,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来与作者进行交流,并且逐渐将网络作为编辑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网络化的编辑手段不但有利于学报编辑者工作效率的提高,减轻编辑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大大减少了编辑的错误率,使高校学报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编辑手段的创新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个环节.4编辑人才的创新编辑人才是保证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编辑人才队伍,而这也是实现高校编辑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专业人才不多,而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由此看来,编辑人才问题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高校管理层必须加大对学报编辑工作的重视度,通过改善学报编辑者的工作环境和提高学报编辑者的薪资、福利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并且要加强名校编辑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其次,由于学校现有编辑工作人员中有大部分是属于非编辑专业的,他们对编辑的基本技能、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的不熟悉也是在所难免的,为此,学校应加强对现有编辑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编辑素养和学术素养,从而使学报编辑工作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面对专业性强、学术性强的专业来搞,非编辑专业的编辑者在应对时难免会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非编辑专业的编辑者们提高认识,在按时完成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通过博览群书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众多专业来搞,并且能够对他人来搞进行适当创新.最后,想创新就得大胆地走出去,而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者要善于且愿意与他人交流,通过对市场、对学术界的接触和自己的深入调研来积累理论知识,提前为学报栏目的策划做好准备.此外,学报编辑者还应充分担当起“伯乐”的角色,善于发现好的作者,并对作者进行扶持与帮助.与此同时,编辑者应与作者多交流,通过交流对作者的思想和写作动态有及时且整体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为新的选题策划做好充分准备.5编辑管理的创新编辑管理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编辑管理不创新,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是很难实行.缺少了创新的管理,负责编辑的工作人员就会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工作态度消极,疲于应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怎能创出特色?质量又怎能提高?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需要编辑管理的创新.第一,加强对编辑初审的重视.编辑初审是指编辑工作者对各专业、各学科的来稿进行审核与判断,而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稿件的内容、形式等是否符合本校学报要求、办刊宗旨等,还有就是是否具有发表价值、语句是否顺畅、参考文献是否完整等等.编辑初审虽然只是编辑选稿的第一关,但是其对复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关系着整个学报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对编辑初审的重视,以选出符合要求且具有高价值的优秀稿件,而过滤掉学术性差、价值低的稿件.第二,复审专家的选择要合适.在学术界,“门户之见”这种事是不可避免的,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人眼里的价值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只有为稿件的复审找到适合的专家,稿件价值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对高校学报而言,有权决定复审专家人选的人是执行编辑,因此执行编辑一定要挑选专业对口且有着很强责任心的专家作为复审专家,以提高复审的准确性.第三,通常情况下,主编会根据初审和复审的意见来做出最后的审定,因此主编的终审意见是值得肯定与坚持的.此外,执行主编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做到能准确判断出带有评审者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语,从而在各种评审意见中对稿件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决定稿件是否采用.6结语一项工作的创新就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创新了,那么这项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借助编辑观念、选题策划、编辑手段、编辑人才、编辑管理这五个方面的不断创新来实现.———————————————————参考文献:〔1〕王晓英.浅谈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2〕王晓英.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现代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05).〔3〕杨世武.高校学报编辑应倡导三种意识[J].保山学院学报, 2010(04).〔4〕高爱芳.高校学报应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郑丽娟.论新时期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62--. All Rights Reserved.。
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建议古人云:文以载道,传世久远。
意为属文行事所表征的社会规范或自然规律,能为后人所思、所认同,从而得以延续传扬,造福于社会。
作品是作家呕心沥血、文思升华的产物;作家无不钟爱自己的作品。
可以说,载文纪事要将那些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使之成为长久传承的信息并为社会所认可,虽说做不到“千载如新”,但总可以努力让它“常在常新”。
为此,著作家必须坚持著文如做人,要清清白白、磊磊落落,不唯书,不唯上,不夹带任何“污泥浊水”,勿掺和任何“杂质”:即对人要坦荡真诚,心胸开阔,对事要实事求是,服从真理。
“文以载道”中的“道”应为“立德、立言、立功”之道,而“立德、立言、立功之道,必以谦让质朴为主。
”(丘成桐)我国早有“三好、四重、五美”之论。
所谓三好(喜好的“好”)为: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
四重为: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五美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同时,又警示:要防止(杜绝)“四轻”。
这里的“四轻”为: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总之,人生在世,为人处世与属文明理是情相通、义相符的。
二者都应追求一种精神——务实求真为本;坚持一种理念——奉献创新为准;笃行一种风格(气质)——平实无华为上:即做事要实心实意、实做实为、实实在在地为事业发展奋斗;要努力做开拓之事,倡导创新之言;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为事业发展增添活力。
结合《化学教育》杂志的编辑活动实践来说,从1979年5月开始组稿筹建到1980年4月创刊起,本人就下定决心,为了落实“为提高和发展化学教育事业服务,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教学和专业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在缺少专职人员(办刊初期)的情况下,本着深入实际、实心实意又实实在在地把有关期刊的所有事项,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从收稿、登录、筛选(初审)、送审、定稿(终审)、版设、合龙、发排、印制,再经过3个校次与核红,每个环节都丝毫马虎不得!很抱歉!1983年第2期,由于当时(化学系领导安排一名助教到编辑部工作,其实主要是做编务和文字校对工作)校对环节的失职(不实实在在、不严谨认真)造成一篇文章刊出后竟有17处(含标点符号)差错。
李次民的编辑学摘要:一、李次民编辑学简介二、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三、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四、编辑创新与行业发展五、李次民编辑实践与成就六、编辑素养与职业发展正文:【一、李次民编辑学简介】李次民编辑学是以我国著名编辑家李次民的名字命名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编辑理论、实践技巧、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李次民编辑学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编辑功底、敏锐审美眼光和丰富创新思维的编辑人才,为我国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二、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编辑学是一门研究编辑活动规律、探讨编辑方法和技巧的学科。
编辑工作要坚持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可读性等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信息传递、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功能。
【三、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编辑工作核心环节包括:选题策划、内容组织、审稿把关、加工润色、排版设计、市场营销等。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编辑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四、编辑创新与行业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编辑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编辑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编辑人员要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五、李次民编辑实践与成就】李次民先生在我国编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编辑成果丰硕,涵盖图书、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为我国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六、编辑素养与职业发展】编辑素养是编辑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提高编辑素养,既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又要勇于实践,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李次民编辑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对于培养新时代编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作为一个名词,指一种身份、一个岗位或一个自然人;作为一个动词,指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或一个过程。
我们将“编辑”作为研究对象时,绝不能回避其活动对象或活动成果。
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编辑作为名词和动词合一时,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也必须走向一体。
自然人个体只有在完成了他的活动成果之后,才拥有了一个社会身份。
作为一个编辑,我们身处编辑活动时,时常伴有一种分裂感,是面对文本还是朝向社会潮流涌动的市场?是强化出版物的实用性还是突出其艺术性?是将编辑自己的成果视为一个物质商品还是将其作为承载精神和思想的载体?编辑自己的活动意义和利益是离散的还是和合的?至此,我们不禁要追问,产生这些疑问或者疑虑的底层原因究竟是什么?作为编辑之一员,我试图从自身的经验和对其他编辑的观察中,回答一下关于编辑属性的问题,以此为编辑学研究增添一些感性认识。
一、编辑的原创属性与规范属性编辑、编辑行为和编辑成果是我们研究编辑活动的基点。
事实上,编辑是编辑行为的主体,而出版物则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厘清或者综合判断清楚三者的关系,是我们获得编辑整体观的基石。
编辑的才、学、识是编辑主体的综合素养体现,编辑行为是编辑将才、学、识施予编辑对象的过程,编辑成果则是具体的活动结果。
三者的统一,构成了整体编辑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看到,编辑活动对编辑主体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性,而对编辑行编辑属性论耿相新内容摘要:从编辑角色在出版活动中存在编辑身份、编辑对象和编辑成果三者合一的事实出发,试图揭示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角色兼具双重属性。
编辑只有在兼具原创属性和规范属性、内部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和艺术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意义属性和利益属性的情形下,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编辑属性;原创性与规范性;内部性与社会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意义性与利益性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3.006为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性,出版物则是创新性与规范性的完美统一。
126书评当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评《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王卫芬(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实践活动的变化日新月异,编辑理论的创新研究尤为迫切。
《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一书,提出了编辑理论研究的重大转向问题,编辑学理论研究要注入融合视角,聚焦互联网编辑场域,探讨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实践的形态、模式和动力机制,重新建构有时代内涵的编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学理论;间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126-03DOI:10.19483/ki.11-4653/n.2020.04.036本文著录格式:王卫芬.当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评《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126-128.编辑学是一门由中国学人提出创立的人文社会新兴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大批学者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的道路上进行了艰难而有益的探索,初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理论和学科体系,为编辑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编辑实践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编辑概念在内的编辑理论体系已经无法解释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实践活动创新。
因此,编辑理论研究创新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聚焦融合传播环境下的编辑实践创新,推出了很多针对融合编辑实践的编辑理论研究成果。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段乐川撰写的《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一书颇为引人注目,其对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理论创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这部书的出版,一方面说明了编辑理论研究的转向,即编辑学研究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融合编辑实践研究;另一方面显示了编辑理论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编辑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提出了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融合认识视角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
创新是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创新是存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内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生命机制。
也正是不断创新,才使得人类社会充满无限生机和靑春活力成为可能。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画卷。
“创新”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高哲学理念和共同文化意识。
编辑出版界提出和强调创新意识,并付诸于编辑实践活动中,也已被广泛认同和重视,并懂得和发现创新在编辑出版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选题策划依赖于创新,竞争活力依赖于创新,社会效益依赖于创新,经济效益同样依赖于创新。
任何知识和信息载体(包括书报刊、影视及电子出版物等>如果撤开创新这个主题,它就会丧失生存的价值和理由。
正是基于此,把创新作为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同样,编辑学理论研究同其它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只有得到更髙层次的升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和境界,才更具有前瞻性和更深远的理性指导意义。
我们发现编辑学界对创新的重要意义的感性认识已相当深刻,体现在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迫切需要更高层面上的具有创新性的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编辑实践。
因此,从理性髙度确立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把它作为系统研究现代编辑学的基本出发点,并贯穿于编辑学研究的宏观理论与徽观实践完美结合之中,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把一个繁荣稳定健康的编辑出版事业带人21世纪的关键。
一、现代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必是对己有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是建立在对历史总结、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
纵观中国编辑史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我们不妨把编辑学划分为古代编辑学、近代编辑学、现代编辑学迸行简要勾勒。
古代编辑学以对古籍的整理为特征;近代编辑学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为特征;现代编辑学是以创新为特征,以新促新,以科学文化新成果为手段,以促进科学文化更大更新发展为目的。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摘要】文学编辑要从传统作用上的“来料加工”观念里走出来,在文学意识上更新升级,根据文学发展动向、文学市场走向,以及读者、作者和刊物三方面的客观需求和自身条件,不断创新,使刊物与时俱进,推进文学繁荣。
【关键词】文学编辑《黄河》理念文学观念文学繁荣一、编辑与经典作品关于创新,古今中外许多典籍都有重要论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概论》,在此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
另有学人认为,“创新”一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明,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两位哲人便有对“技术创新”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创新”的研究和论断。
考究我国古籍史料,关于创新的语言与思想之纪录,有很多。
譬如《大学》记载,商汤时期的一只盛水铜盘上刻有一行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译成今语,便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可见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晓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创新理念的道理了。
此外,在《诗经·大雅》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其间可见创新观蕴。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洪流,可谓一部部气势恢弘的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响乐章。
在这些风格多样的乐章中,总有一些跳跃的音符,作为典型时期的典型代表,令人震撼、警醒、鼓舞、奋进。
而典型时期之典型作品,毫无疑义地体现了文学创作者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对文学的推陈出新,对文化的继承开拓,对文明的推进改革,直至对人类发展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文学创新运动中,包含有无数“编辑”的创新劳动,《诗经》《古诗十九首》《全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华彩篇章经过一些卓著眼光的编选,使得文学传承有序,使得千百年前的作品至今熠熠生辉。
可以说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文学编辑功不可没,他们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文学的尊严和品质的打造,起着主导作用。
浅析新时代新闻编辑的责任和使命发布时间:2022-09-17T09:05:17.06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期作者:魏辰宇[导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魏辰宇巴音郭楞日报社【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文化是出版的内容,出版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出版行为的核心——编辑,在文化生产活动中承担着传递信息、导引舆论、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编辑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编辑应在历史责任、文化使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自我素质提升,出版文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助推作用。
【关键词】编辑;文化使命;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那么编辑工作者可以称得上是灵魂工程师。
自从有了编辑活动,“编辑”就肩负起立言、存史、育人、咨政的使命,在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巴音郭楞日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州级党报,面向全州八县一市,面对上万读者,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编辑,履行好使命,担负起责任,经营好版面,现将在工作中的一点个人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共享一下:一、强化文化使命,代言先进文化(一)编辑自身要有“文化性”新时代编辑要自带文化属性,也可以说赋予编辑一种文化人格。
这里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深厚的学识、高超的技能上,还要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
“编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内储知识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因为文化底蕴决定文化品位。
有了扎实的根基,才会形成独立准确的甄别力和判断力,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文化价值;才能够思维创新,将内容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呈现;才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形成大文化格局。
最终呈现出的文化品位既是编辑赋予作品的,也是作品回报编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