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诗中写的是张继夜泊枫桥的情景。
枫桥即今江苏省常熟市枫桥。
唐代的枫桥,因其美丽的风光而有“江南第一桥”的美誉。
文章描绘了夜晚枫桥的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枫桥夜泊》中的枫桥位于哪个地方?2.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什么意境?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 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 枫桥位于江苏省常熟市。
2. “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寂静的夜晚中,诗人通过钟声传递出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表达了要想有清澈的水,必须有源头不断地涌出活水的意思。
4. 诗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让金钱成为空虚的象征。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厦门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实践活动与语言积累(11分)(一)当代文化参与(本题共1小题,3分)1.某校高一(2)班开展“家乡文化调查“学习活动,第一组同学经讨论,草拟了以下谪查提纲。
在访谈、问卷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三栏中,各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时间2023年10月3日地点剧场;商业街人员高一(2)班笫一组全体组员对象剧团人员;市民调查主题闽南歌仔戏的“前世今生”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访谈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市民访谈对象:剧团人员问题1:您是否观看过歌仔戏?提问1:请您介绍一下歌仔戏名称的由来。
提问2: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歌仔戏,您怎么看?问题2:您是否喜欢歌仔戏?问题3:您了解哪些歌仔戏的代表作?提问3:对歌仔戏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问题4:歌仔戏与京剧在唱腔上有何区别?......步骤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访谈内容,收集调查数据。
撰写调查报告步骤2: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形成调查结论。
步骤3:阐明此次调查的重要意义。
步骤4:列出参考的文献资料及其来源。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l) 《诗经·郝风·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男子只能独自焦急徘徊。
(2)苏轼《赤壁赋》中,客以“”两句表达美好愿望,而后意识到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借箫声表达悲苦。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一、(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袅娜.(nuó) 畸.形(qī) 脉.脉含情(mài)B.吞噬.(shì)凋.谢(diāo) 未雨绸缪.(móu)C.数.落(shǚ) 惬.意(qiè)不屑.一顾(xiāo)D.嗔.怒(zhēn) 蜷.缩(quán)刚愎.自用(f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消受斑驳悠远以逸待劳B.颓费萧索喇叭梳梳落落C.泓扬骄弱点缀愰然大悟D.凝滑黯淡沾污慢不经心3.在下列句子中分别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3分)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⑵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A.⑴泻浮⑵甚至浅尝辄止B.⑴淌升⑵甚至蜻蜓点水C.⑴泻升⑵比如蜻蜓点水D.⑴照浮⑵比如浅尝辄止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宫廷乐歌)、雅(祭祀乐歌)、颂(民间歌谣)。
C.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涉江采芙蓉”就出自其中。
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8格填空)(8分)(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2)亦亦余心之所善兮,。
(3)周公吐哺,。
(4)羁鸟恋旧林,。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余音袅袅,。
(6)夫夷以近,;险以远,。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2分)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先哲从不同思想立场出发,先后就学习这一主题有过精辟阐发,涌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学习观。
就学习本质而言,先秦时期的孔子强调“德性至上”。
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更多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认知的问题。
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学习就是过一种有意义的“德性”生活。
东汉王充则首次提出要从智、德两个方面去学习,尤其强调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
王充主张通过学习来推动“才”“德”不断获得进益,这一认识首先是对先秦儒家“仁智统一”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大跨度飞跃的新开拓。
明清之际,三大儒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主张“学贵履践,经世致用”。
在这其中,可以清晰地让人看到“德性”“理性”在有关学习本质的认识发展中的不同轨迹。
但是,在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先秦儒家孔子所确立的“仁智统一”的修身传统却从未间断,亦即德性与理性始终蕴含于修身养性之中,并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始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就学习目标而言,“学以成人”一直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学为圣贤”,道家主张“学为真人”,东汉时王充则主张“学为通人”;而到了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又强调“学为圣人”,再到清代颜元则强调“学成其人”。
可以说,对学习到底可以塑造怎样的理想人格,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了与时代相应的要求。
就学习过程而言,无论是孔子的“学、思、行”,还是荀子的“闻、见、知、行”,还是《中庸》中广为传诵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抑或是明清学者王夫之的“知行统一”,只要对这些认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先贤们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层次上也有着粗细之分,但又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程”与“习程”的连续体,包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强调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的内在统一,突出学习具有认知和实践两大基本属性。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高一上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家池的修禊俗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凿齿居焉,因名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一、混合默写1.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_____,_____。
(《诗经·邶风·静女》)(2)《荀子·劝学》里的“_____,_____”这两句中,作者将“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3)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2.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
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道”。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
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
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之人。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
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
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
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
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
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
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
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
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
牡丹江重点中学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
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
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
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
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
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
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在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期末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语言景观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化。
从城市出现开始,语言景观就一直如影随形,见证并助推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
语言景观的华丽变迁是城市现代化的外在表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者的治理能力。
繁体字向简体字的发展演变,是适应新中国改革发展、践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必然结果。
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的外化表达,展示出社会结构和社会认同,整合在城市的物理和人文环境、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活动中。
语言景观具有现实性。
面对不同的使用场域和使用者,语言景观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复合性特征。
城市语言景观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指示地点,传递信息;二是象征符号,展示身份。
路标标识精准定位,而多语标识除了为不同语言群体提供信息和引导外,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体的差异和身份的不同。
语言景观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本地与外地的结合,以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形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
"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城市特色只有蕴积于文化之中才更有生命力。
语言景观是城市文化建构的积极要素,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语言景观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赋予城市独特的风格。
语言景观是自然性与人文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是每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作为城市治理的实践活动,语言景观可以被视为人类城市治理痕迹的集合体,就像晴雨表,可以用来绘制和诠释城市治理及语言和社会的短长期变化。
语言标牌是否需要统一、文字类型如何选择、字体大小如何确定、语言景观与周围环境如何和谐融合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景观规划和治理,一直是城市规划和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南充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
在此,有必要先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山水文化。
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据钱钟书的观点,则始于汉末。
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崇尚自然的玄学之风盛行,以及物质领域大庄园的兴起,山水自然开始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山水诗、山水画逐渐兴盛起来。
在山水诗方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川焕绮、林籁结响从此全面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在刘勰之前,也出现有“以山喻文”的现象,陆机在《文赋》中就以“石韫玉而山晖”论作文利害关键。
但总的来说,在刘勰之前,“以山喻文”还只是偶尔涉及。
只有到了《文心雕龙》,“以山喻文”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才发展得比较全面、深入。
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来没有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作家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
例如,《原道篇》中以“山川焕绮”探文章自然大道;《宗经篇》中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喻经典的深广影响,以“仰山而铸铜”喻经典海纳百川的精神;《辨骚篇》中以“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比楚骚描写自然之美妙,以“吟讽者衔其山川”喻不同读者从楚骚中看到不同的内容,以“山川无极”拟屈原山高水长的思想情感等等。
2023-2024年学北京海淀区高一语文(上)期末试卷2024.01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6道小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在中国,春节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节日。
它展现出来的巨大黏性让合家团圆有了一个契机,让在外打工挣钱的务工者和求学的学生有了回家的动力。
春运,即春节运输,一般指的是在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高压力现象。
春运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人口迁移活动,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
《2018年春运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旅客发送量为29.7亿人次,这一庞大的数字刷新了春节运输的记录,此消息也被大众迅速刷屏。
春运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
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居民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基本是不流动的,人们安土重迁,以村为单位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同时,乡村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
这些使得乡村生活富于“地方性”。
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改革开放后,传统乡村体系虽被人口流动打破,却也总有一种力量牵引着外出的人们毫不犹豫地在春节返乡,形成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
《论语・里仁》写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传统观念里,如果父母健在,子女就需要陪伴在侧,履行赡养义务。
现代社会中,子女往往需要外出挣钱来维持家庭稳定。
一般来说,现在的外出打工模式已经不是以前的青壮年男性健康劳动力出走,而是夫妻二人一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69.73%。
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了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了45.37%。
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
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
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
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
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
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②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③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⑤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⑥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节选自《百合花》有删减)1、有人说选文的第2和第4段关于新媳妇的描写前后矛盾,你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2、缝衣服当然要一针一针地缝,小说为什么要特别地写一下?还要写两次?而且特意强调缝的“细细密密”。
这是否是属于无效文字可以删掉呢?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3-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群山起伏、层峦叠翠的贵州山区,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傩。
傩原本为上古初民驱除疫鬼的禳祭。
据《玉篇》解:‚傩,魑假借字,惊驱疫疠之鬼。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禳祭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活动。
从古籍记载中可知,周代的傩仪基本保持着原始巫舞的面貌和特征,由巫师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
兹后,这种巫术文化逐渐从日益发达的中原退却,在地域偏僻、生产方式原始的贵州地区长期保留下来。
尽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傩文化受到儒、道、佛思想以及贵州地区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原始巫术的核心和表现形式,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衔接性的文化形态:傩文化一只脚尚停留在原始思维和巫音巫舞之中;另一只脚却已迈进近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大门。
傩文化的这种复杂性多元性,恰恰是许多现代土著文化或其他类型文化所不具备的,因此,对于研究原始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以及巫术与艺术相剥离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审美发生学上看,傩文化的重要特征傩面具,是审美渊源于原始宗教活动的有力证据。
在傩信仰者看来,傩面具就是神祇。
每一个面具在经过肃穆隆重的宗教仪式之后,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的属性。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傩文化地区发展了精湛的面具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面具舞蹈表演。
随着文化的发展,傩戏汲收了大量民间现实生活的素材,人间气息渐浓,巫术意味减弱,不仅部分面具造型从早期狰狞严肃的图腾面貌转向世间人物喜怒哀乐的面容,而且许多面具舞也从纯粹的娱神走向娱人,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从这种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巫术与审美相剥离的过程。
戏剧史告诉我们,晋代‚文康伎‛娱人面具舞,与傩仪傩舞有千丝万缕的继承关系;而戏曲的脸谱,其造型多脱胎于傩面具。
看了傩戏我们就会明白,今天人类的戏剧审美活动,正是在巫术意味不断淡化的过程中,从原始宗教活动中缓慢地走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
再比如‚傩坛巫音‛,作为原始音乐和语言的遗响,它对人类音乐和语言的起源和方言演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闻一多先生经过考证曾经推测,原始人的语言和音乐没有明确的划分。
‚界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声‘啊’,便是歌的起源。
‛因为这‚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
(《闻一多全集〃歌与诗》)傩坛巫音的发现,正好补充了人类音乐、语言起源和方言演变研究中的一个缺环,使以往的某些推论有了确实的证据。
在举行傩祭仪式时,巫师不断地提高声调或降低声调,似说非说、似唱非唱。
这种用特殊的声调表现某种语言或者说把某句语言用近似音乐的语调加以强调的形态,无疑是人类语言和音乐较早的存在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傩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节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国傩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傩”原本为上古初民驱除疫鬼的禳祭,逐渐发展为宫廷傩礼、民间乡傩,最后傩文化在贵州地区保留下来。
B.傩文化尚停留在原始思维合巫音巫舞之中,又迈进近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大门,复杂性多元性是许多现在土著文化所不具备的。
C.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每一个面具在经过隆重的宗教仪式之后,就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的属性。
D.中国傩文化中,傩信仰者视傩面具有超自然的神的属性,于是才有了傩文化地区发展精湛的面具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面具舞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傩是一种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周代的傩仪基本保存着原始巫舞的面貌和特征,有巫师头戴面具,降神驱鬼。
B.傩戏吸收民间现实生活的素材,巫术意味减弱,许多面具舞从纯粹的娱神走向娱人,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C.戏剧史写作说,晋代“文康伎”娱人面具舞,与傩仪傩舞有某种继承关系;后来戏曲的脸谱,其造型都脱胎于傩面具。
D.在举行傩祭仪式时,巫师不断地提高声调或降低声调,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可以作为研究人类早期语言的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傩文化收到许多思想、本地文化因素影响,其原始巫术核心和表现形式却基本保存不变,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B.现在许多土著文化不具备傩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研究傩文化对于研究原始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以及巫术与艺术相剥离的过程就具有重要价值了。
C.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推测,主要针对原始人的语言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他说没有明确的划分,作者赞成他的观点。
D.中国傩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对我国许多门类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酷爱这种先进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
工文辞,举贤良。
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
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
出为虢州刺史。
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
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讫如休请。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
迁尚书右丞。
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
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
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帝不能夺.。
大率坚正类此。
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
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德,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不乐。
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
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
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吾用休,社稷计.耳。
‛后以工部尚书罢。
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注】①厩刍:草料。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 休直方不务.进趋务:致力B.帝不能夺.夺:使之改变C. 嵩不能平.平:平静情绪D. 吾用休,社稷计.耳计:打算5、下列六句话中全部直接表现韩休“直方不务进趋”的一项是()①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②虽得罪,所甘心焉。
③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④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⑤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⑥吾用休,社稷计耳A.①②⑤ 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6、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5分)(2)嵩宽博多德,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万山潭作孟浩然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①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8.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颈联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心情?(5分)9.试具体赏析“沿月棹歌还”五个字的妙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1,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再别康桥》)乙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⑴至⑷题(25分)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上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的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
‛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