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21.03 KB
- 文档页数:8
四书五经[1]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中国儒家经典书籍。
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大同与小康 - 正文
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
均出自《礼记·礼运篇》。
“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
在大同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这反映了理想化的原始公有制社会的一些特征。
“小康”则是自禹开始的家天下。
在小康社会里,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为了维持这种私有社会的秩序,就必须提倡礼义,“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又由于“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礼义为纪就显得更加迫切,以致达到“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的程度。
这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后的一些特点,也说出了“礼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儒家“大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近代思想家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都曾受到“大同”思想的启迪,并以此鼓舞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社会而斗争,反映出他们试图在小生产基础上建立大同社会的乌托邦思想倾向。
“小康”思想对宋明时期一些思想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简单的说就是人要想变得强大,要先使自己心在强大起来!
解释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又称儒家用语。
“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
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示例廖仲恺《孙文主义丛刊序》:“先生倡行易知难之说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于~之道。
”
秦始皇“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在政治急需稳定形势。
这个时候有非常多的儒生在是否实行分封制上产生了争吵,贵族们都希望采取分封制因为分封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好处,而李斯却提出君主集权的郡县制。
面对双方的争吵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除此以外秦始皇还听从了李斯的另一个建议,那就是焚书运动。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主要是为了控制言论,当时的很多儒生都喜欢引用古代圣贤的名言来批评秦始皇暴政。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前面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当时的丞相李斯就曾非常尖锐的批评过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焚书坑儒的时间:秦朝建立初期
焚书坑儒的原因:控制思想,实行专政
焚书坑儒的背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挑战传统思维,儒学思想书籍触犯了秦始皇的野心。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秦始皇,李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再加上武帝好大喜功,在思想领域,儒家取代了道家居统治地位。
[1]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
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
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
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
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
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
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开科取士源于古代的科考,隋朝统一中国后,曾一度实行原来的“九品中正制”。
但是此时的世家大族已日趋没落,而寒门地主的势力则日益上升,“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间,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有隋一代,先后下诏以“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
这些“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虽然只是偶一行之,并没有成为一种制度。
但是,科举这一名称,却和分科举人有关。
大业元年(1605年)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选举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始了。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大约是从隋代开始的,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由于是直隶和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所以又称乡闱。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有时,皇帝感到缺乏人才而决定临时增加一次科考,称之为“恩科”。
因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
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所以又叫做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B. 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答案D
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
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顾炎武: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认为“天下”是“匹夫”的“天下”,社会“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对于“正风俗”,顾炎武则提倡了“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
(二)外国部分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
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为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核心
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本质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意)。
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所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达·芬奇(意)。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英)。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背景
宗教改革一、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三、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
四、宗教上: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
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
五、社会上:黑死病的蔓延
启蒙时代或启蒙运动(法语:Siècle des Lumières;英语:Age of Enlightenment),又称理性时代(英语:Age of Reason),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美地区发生的一场知识及文化运动,该运动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
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伦理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以“敢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的理性担当。
[1]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
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
人权在抽象理解方面的共识和在具体实践中的分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
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的价值,特别是关心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
相对的,另有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的思想主张。
在西方,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针对基督教教会统治社会的神道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
该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幸福。
后来也延伸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
莫尔的《乌托邦》
英国著名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了一本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全书》,该书简称为《乌托邦》,而“乌托邦”则是作者在书中虚构的一个社会组织的名称。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
以上四国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君主制(英国)二、共和制(美法德)。
在第一类君主制中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在第二类共和制中美国属于总统共和制,德国属于议会共和制(仅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既今天的德国),法国属于半总统共和制(仅指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既今天的法国)。
美国既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实行总统制的共和国。
1、美国的联邦制。
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表现一国的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职权划分关系。
国家依据这种关系确定行政区划,设立行政单位。
国家结构形式有两种:单一制和联邦制。
在国家结构上,美国采用联邦制。
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二者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
当然,
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
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2、美国的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君主立宪制相对应。
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立宪制是目前仍然保留君主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政体。
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从近代史来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均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之一,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胜利后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美国的总统制。
从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
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采取议会制的国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在议会制共和国中,总统更多的是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
如现在的德国、以色列等。
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就是总统制共和国。
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定期由普选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总统任命和领导的政府各部部长及一切行政机构在法律上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行使否决权。
美国是典型的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联邦制是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说的,与单一制相对应,如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民主共和制是从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上来说的,与君主立宪制相对应,如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总统制是指共和制国家中,从议会和总统的关系上来看的,与议会制即内阁制相对应,实行总统制的国家首先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必须是共和制。
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确定的。
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议会制的国家不能三权分立:因为
三权分立的目的是监督,行政权对立法权监督。
议会制是议行合一的。
行政权从立方机关产生,但议会制有反对党做监督,有影子内阁。
三权分立一般是总统制的原则。
因为总统制的行政权和国会的立法权是单独选举产生的。
(美国、英国实行三权分立)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告,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断绝一切隶属关系和政治联系,成立自由独立的国家。
表达了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心声,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革命很快蔓延到全国。
一个是宣布独立,另一个是宣传人人平等。
《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文件。
《独立宣言》虽然是北美殖民地上层讨论的结果,但却代表了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心声。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如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
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2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奋斗。
它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
命,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
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政党是以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在代议制民主政体里,政党争取执政一般以参选为手段,并有时结成政治联盟,在必要时联合执政。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的新特点,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工人斗争的丰富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则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
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在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现代的保守主义政党通常倾向于小政府、自由市场的经济架构、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时候是军事的)对抗共产主义以及极权主义政权,以捍卫他们的保守价值不受威胁。
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之一。
改良主义:
改良,原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之义,暗含在现有的基础上修改,不包括推翻重来。
改良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一般来说,是作为暴力革命对立面而出现的。
所谓革命,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
所以改良主义排斥一切暴力革命,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补充修定。
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socialism)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
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联合国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威信是每个成员国不可推脱的责任。
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起正式生效,联合国也正式成立。
1947年10月,联合国大会把每年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诞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二战后规划和平体制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反映了各国民众的和平愿望。
全球的绿色革命从而引起绿党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在全球的崛起,绿党是提出保护环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政党,绿党提出“生态优先”、非暴力、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政治主张,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对全球的环境保护运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绿党是1972年成立的新西兰价值党。
绿党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欧洲扩散,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绿党。
德国绿党自成立之初便态度鲜明地把"生态即意味着可持续"视为立党之本,并作为价值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