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层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
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
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四堡群(PtS)1973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根据《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2972)修篇会议,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四堡村创名。
指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丹洲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砂泥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元宝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泥质粉砂岩组成,其中夹有中、基性熔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厚度大于5700m。
形成于2219~1000Ma(百万年),相当于早-中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锡、铅、锌、铜、镍等矿。
D) 1941年,赵金科、吴燕生等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创丹洲群(Pt3名。
原意指桂北地区长安砂岩之下的一套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地层,称为丹洲片岩及千枚岩,曾引用湖南省板溪群名称,1985年广西地矿局厘定为现名,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地区,以及贺州市鹰扬关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鹰扬关组、拱洞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广西地理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
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
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
东南与广东省省界线长约931公里,东北与湖南省省界长约970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省界长约1177公里,西面与云南省省界长约632公里。
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线长约637公里。
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
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47%。
东西最大跨距约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634公里。
广西地形广西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
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广西地貌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
中山为海拔8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7%;低山为海拔400~800米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占16.5%;丘陵为海拔200~400米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10.6%;台地为介于平原与丘陵之间、海拔200米以下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占6.3%;平原为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占20.7%;石山地区约4.7万平方公里,占19.9%。
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70.8%。
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岩层厚,褶纹断裂发育,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
广西的山系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
广西玉凤镇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地质勘察是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现象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是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广西玉凤镇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理和地质背景广西玉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北纬24°,东经110°,地势起伏,河流众多,气候温暖湿润。
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为主要地质构造。
该地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常见的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震和岩溶塌陷等。
三、地质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地质钻探、物探和地震勘探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玉凤镇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四、地质构造玉凤镇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断裂、褶皱和岩层走向等。
断裂带的存在使得该地区地质变动频繁,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褶皱带的存在导致地层变动,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
五、地层特征玉凤镇地层主要有石灰岩、泥岩和砂岩等。
石灰岩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广泛分布于整个地区。
泥岩和砂岩则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方。
地层的变动和分布对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地下水资源玉凤镇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层中。
地下水的储量和质量对于当地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勘察,我们对玉凤镇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利用建议,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玉凤镇地质灾害多发,常见的灾害有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等。
本次勘察通过地质观测和物探技术,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建议,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八、结论通过对广西玉凤镇的地质勘察,我们全面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风险等情况。
在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
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十分重要,对于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指导糯垌稀土矿床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地质背景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南20公里处,属于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地区,曾经是庙溪组白垩系磷灰石矿区的一部分。
磷灰石矿区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后转为岑溪磷矿局负责开采,糯垌地区因稀土含量较高而逐渐成为稀土矿床。
糯垌稀土矿床的主要矿体是磷酸盐岩型矿体,矿体长1.5千米,宽0.3千米,厚约30米。
糯垌地区的磷酸盐岩主要由磷灰石、方铁矿、白话石等矿物组成。
稀土主要以独居石为主,其他还有石榴石、锰矿、铈铁矿等。
二、成矿规律1.地质构造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所处的岑溪-七塘-乌石地区为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区,属于广西地区的幕府山早期构造带。
该区域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于白垩纪中期经历了一次山脉隆升运动,使得该地区构造呈现复杂的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特征。
其中,南北向的主要断层及东西向的褶皱是稀土矿床形成的主要基础。
2.岩石组成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岩石组成密切相关。
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中,独居石是主要的稀土矿物,其次为石榴石、铈铁矿等。
独居石在磷酸盐岩中是较为稀有的,但在糯垌地区却分布较为集中,其原因是约束独居石形成和分布的因素在该区域中较为适宜。
3.物质来源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稀土元素来源于不同的岩石/矿物以及其周围的岩浆、地下水等地质物质。
岑溪地区磷酸盐岩向来以富含磷的地层著名,因此稀土矿床中的独居石也很可能来源于磷灰石的溶解。
另外,岑溪地区的矿床经历了早期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形成了若干矿床样式的岩浆侵入体。
这些侵入体种类丰富,含有多种稀有元素,提供了极好的稀土矿床形成机会。
4.成矿作用及成矿时间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
广西土地资源概况广西土地资源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6-07-17 来源:【字体:大中小】土壤是指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是土地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
由于气候、地形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广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及相应的分布规律。
根据对1615.19万公顷土壤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按在同一生物条件下,具有独自的成土过程和共同特征及属性的一类土壤归做一个土类,广西土壤分14个土类,25个亚类。
其中8个主要土类分述如下:水稻土:是广西最大的一类耕作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重要地位。
共有164.8O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10.2%。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谷地、盆地,溶蚀平原及坡、台阶地,南宁、贵港、玉林等地面积较大。
砖红壤:面积24.99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l.6%。
分布于北海和钦州、防城港市南部地区。
适宜发展热带作物,是广西最宝贵的土地资源。
赤红壤:面积485.35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30.1%。
是广西主要土地资源,适宜于南亚热带作物以及部分热带作物生长。
大致分布于北纬22°00´—24°30´之间,海拔35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台地。
红壤:面积564.52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35.0%,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中亚热带丘陵、谷地,桂林、柳州、河池三市及梧州、百色二市北部,适于多种林木、果树和农作物发展。
黄壤:面积127.45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7.9%,分布在海拔800米—1000米以上的山地,以桂林、百色二市面积较多,是广西最重要的林业土地资源。
石灰岩土:面积81.90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5.1%,分布于桂北、桂西、桂西南、桂中的喀斯特地区,以河池、百色、南宁三市面积较大。
这类土壤土层薄,保水能力差,宜封山育林,合理耕作放牧,恢复植被。
紫色土:面积88.54万公顷,占普查总面积的5.5%,主要分布于梧州、南宁、桂林、玉林的低丘缓坡紫色岩区。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柳江盆地地质评估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沉积物特性等方面的分析,为地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和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2. 柳江盆地地质特征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
该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不同时期
的地层。
主要地质构造有断层、褶皱等形式,给地质环境带来了一
定的复杂性。
3. 柳江盆地地质构造
在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中,断层是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之一。
断层的活动性对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产生了影响。
此外,褶皱的形
成也是盆地地质构造的重要现象之一。
4. 柳江盆地沉积物特性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特性主要包括沉积层厚度、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沉积物的特性对盆地的地质发展过程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5. 地质评估结果
通过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柳江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
- 盆地内存在着多个断层和褶皱,地震活动概率较高;
-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多样性。
6. 结论
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
本评估报告为相关领域的决策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附录
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未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
以上报告仅为柳江盆地地质评估的概述,具体细节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自古以来,广西桂林的美景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遐迩。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特有的地形类型,以其异常的地质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则是地球上最出色的之一。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所蕴含的地球奥秘。
一、奇特的形成过程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独特而又神秘。
长期以来,地壳的变动、碳酸盐岩的溶解、地下水的冲刷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桂林的独特地貌。
首先,地壳的变动为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注入了原动力。
随着地壳运动,广西地区的山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沉积岩、造山岩、变质岩等地质构造组成了广西地区。
其次,碳酸盐岩的溶解是桂林地貌形成的关键过程。
由于广西地区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存在,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了碳酸氢盐。
而碳酸氢盐又可与石灰岩中的方解石发生反应,产生溶解过程。
最后,地下水的冲刷是桂林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中含有碳酸氢盐,它们与石灰岩发生反应,产生溶解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河湖不断侵蚀山体,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二、奇观的景色展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数不胜数,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其中,漓江与阳朔山水是最杰出的代表。
漓江穿越了桂林市区,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美不胜收的喀斯特地貌。
蜿蜒的河道、青山绿水,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其美景。
在漓江上,您可以乘坐小船,欣赏美丽的山水,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
而阳朔山水更是桂林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
阳朔山水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众多山峰旁边,悬崖峭壁、洞穴奇观等景色独具特色。
百里画廊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三、地球奥秘的解读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景观,更蕴含着地球奥秘的解读。
首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脚步。
广西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是地壳演化的产物,从而揭示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变动过程。
地质学知识:广西来宾市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探讨广西来宾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边境,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美丽风光的城市,也是研究地质学的热门地区。
其中,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是近年来该地区地质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低温岩指的是温度在300℃-500℃之间的岩石,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来宾市位于大武山褶皱带的南段,该褶皱带是中央贵州地块与古优谷地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是继承和更新了华南地区造山作用的典型地区。
来宾市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岩石成因、矿产资源富集规律等方面。
首先,来宾市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该地区地壳演化复杂多样,历史源远流长。
据研究,来宾市地区的岩石组成自古元古代以来就开始形成,并经历了多次造山作用、重熔和变质作用等地球动力学事件的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地壳的形成、构造演化、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其次,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指导。
岩石的成因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而来宾市地区富含多种矿产资源,包括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以及石灰石、矾土、白云石等非金属矿。
如何更有效地寻找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是关键。
通过研究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可以了解到该地区构造和地质环境对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勘探方案。
此外,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的研究还可以为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因为研究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成因,有助于评估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风险,从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也有助于评估该地区地质条件对防洪、排涝等地质工程是否有支配作用。
总之,来宾市中低温岩基地壳构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探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广西中南部中泥盆统一个新的地层单位——北流组在广西中南部地区,中泥盆统的地层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近期,经过对该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地层单位,命名为北流组。
该发现为该地区地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北流组位于广西中南部地区,大体地处于北纬23°30'~25°30',东经107°30'~109°30'之间,主要分布于广西北流市和容县境内。
该层位于下古生界中泥盆统,是碳酸盐岩和泥岩交替的地层。
地层厚度大约为450米左右。
在其下部,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地层单位——龙南组和容县组,而在其上部则是著名的白马组。
北流组主要由灰色泥岩、灰色石灰岩、灰色粉砂岩和灰色砂质灰岩等岩性构成。
其中,石灰岩和砂质灰岩层厚度较大,有25米左右。
石灰岩中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腕足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双壳类等。
另外,部分粉砂岩中也保留着一些植物化石的残留。
在北流组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化石,这些化石对于古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有些腕足类化石中的化石残留非常完整,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该类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特征;而一些环节动物的化石则表明了该地区古生物群的多样性和数量,这些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双壳类化石的出现,增加了该地区古生物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北流组的研究也为该地区区域地质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该地层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钙化藻化石,这些化石表明了当时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其中,有些是深海与浅海环境的混合沉积物,表明了当时靠海的地区的海平面较高,而有些则是浅海相的碳酸盐岩,表明了当时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体而言,北流组的发现丰富了该地区中泥盆统地层的结构特征和地质历史的了解,并为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广西桂林地区中泥盆统(d2)的描述
中泥盆统(d2)是中国广西桂林地区较重要的古生代地层,其地层年代可以追溯
到二叠纪晚期,同时也是广西桂林地区诸多古生物和矿物构成的示踪层的主要来源。
中泥盆统(d2)地层含有丰富的生物灰岩,多为火山熔岩溶蚀而成。
此外,岩石
层中还含有肥沃的黑色表层,这是已知的源向质的最优质丹托混合岩。
此外,中泥盆统(d2)地层中还含有大量的中等细粒砂岩和黑色灰岩,以及古生物残骸,如蛛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中泥盆统(d2)的研究也表明,其地层中的古生物残骸年代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
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地层内的残骸和孢粉的分布,可以发现两个时期对应的生物区域,一个是巨大的自然自然河系,另一个是大范围的浅海环境。
总而言之,中泥盆统(d2)地层是广西桂林地区重要的古生代地层,它包含丰富
的古生物灰岩,古生物残骸以及各种矿物构成的示踪层,可以追溯到二叠纪晚期,这为古生物及其形成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前地层证据。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广西百色盆地第四纪地层与地貌研究的开题报告第一部分:选题背景广西百色地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带中心,被众多喀斯特地形所覆盖,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
该区域内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广西百色地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通过对该区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资源研究,可以有效地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目的:1. 通过对广西百色地区第四纪地层和地貌进行研究,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变迁,掌握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
2. 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
研究内容:1. 广西百色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2. 广西百色地区现代地貌及其演变特征;3. 广西百色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4. 广西百色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分析;5. 广西百色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实地勘察,获取地质和地貌数据;2. 室内岩心分析、岩石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地层序列和岩性特征;3. 影像解译和遥感技术,获取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数据;4. 数字地形分析和地貌动力学数值模拟;5. 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技术,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规划。
技术路线:1. 野外调查和实地勘察;2. 岩心分析和地学化学分析;3. 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地形分析;4. 地貌动力学模拟技术;5. 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规划。
第四部分:研究意义1. 为广西百色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 探究该区域的地质和地貌演变规律,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研究提供实质性的经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3. 提高对广西喀斯特地貌区的认识,增进地理学、旅游业和生态环保等相关学科的理解和交流,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五部分: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论文结构:1. 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广西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
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
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S)1973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根据《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堡群(Pt2(1972)修篇会议,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四堡村创名。
指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丹洲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砂泥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元宝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泥质粉砂岩组成,其中夹有中、基性熔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厚度大于5700m。
形成于2219~1000Ma(百万年),相当于早-中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锡、铅、锌、铜、镍等矿。
D) 1941年,赵金科、吴燕生等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丹洲群(Pt3创名。
原意指桂北地区长安砂岩之下的一套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地层,称为丹洲片岩及千枚岩,曾引用湖南省板溪群名称,1985年广西地矿局厘定为现名,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地区,以及贺州市鹰扬关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鹰扬关组、拱洞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由变质砂泥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组成。
厚度2193~5657m。
形成于1000~800Ma(百万年),时代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
赋存矿产有滑石和磷矿、锰矿等。
震旦系(Z)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地区。
桂北地区自下而上划分为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陡山沱组、老堡组,由一套轻变质的含砾砂泥岩、砂岩、泥岩等组成,上部夹有碳质页岩、白云岩凸镜体,厚360~4859m;桂东地区仅有培地组,从岩性组合看与桂北大致相当,其下、中部为灰绿、灰黑色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中部夹铁矿层及低磷层,上部为厚层砂岩、粉砂岩、不等粒砂岩夹多层硅质岩、页岩,厚1301-1373m。
形成于837~615Ma(百万年),时代为晚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锰矿等。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地区,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
根据岩性变化特征及古生物群组合,分桂北、桂东、靖西和桂西四个沉积区:桂北区划分为清溪组、边溪组,桂东区划分为小内冲组、黄洞口组,靖西区仅为三都组,桂西区划分为龙哈组、唐家坝组、博菜田组。
其中桂北区以砂岩、页岩为主,夹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硅质岩,产海绵骨针化石;桂东区为一套砂岩、不等粒砂岩、粉砂岩与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夹少量碳质页岩,产海绵骨针,局部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化石;靖西区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桂西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量泥岩,产三叶虫化石。
厚983-6877m。
形成于615~500 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桂北、桂东所见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赋存矿产有磷矿、铀矿、金矿、钒矿及石煤、重晶石矿等。
奥陶系(O)分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及大明山地区。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六陈组、白洞组、黄隘组、升平组、石圭组、东冲组、田岭口组和兰瓮组等8个岩性组。
桂东北区为一套富含笔石的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灰岩,中部夹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局部地区底部为火山质砾岩与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被泥盆系莲花山组不整合覆盖,厚1146~2879m;桂东南及大明山区沉积物相对较粗,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局部地区底部夹砾岩、火山碎屑岩,下部除含笔石外,兼含少量介壳类,中上部则全为介壳相,与上覆、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在云开地区地层普遍变质。
厚1485-3621m。
形成于50 0~440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赋存矿产少,主要有含铁层风化形成的磁铁矿。
志留系(S)分布于桂东南地区。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大岗顶组、古墓组、连滩组、合浦组、防城组等5个岩性组。
为一套富含笔石碎屑岩,底部为一套沉积砾岩,往上为砂岩、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并夹有石英砂岩、碳质页岩及砂砾岩。
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防城、钦州一带与上覆泥盆系为整合接触,岑溪马路、糯垌地区则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1457-8335m。
形成于440~405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等。
桂东南地区是华南唯一有海相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连续沉积的地区,也是研究我国中、上志留统及志留纪与泥盆纪界线重要地区之一,对建立中、晚志留世及早泥盆世笔石带和研究广西运动均属理想的地区。
泥盆系(D)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为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硅质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分上、中、下统,共有3 2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分两大类,一类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腕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牙形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
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
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系部分地层,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
厚5 95-6778m。
形成于410~354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矿产有锰、铁、钒、磷、铅、锌、钨、锡、锑、汞、金、银、铀、黄铁矿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硅灰石、大理石、水晶等矿产,是广西最重要的含矿层位。
石炭系(C)广西石炭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分上、中、下统,共有14个岩石地层单位。
其中下石炭统在桂北、桂东北一带为海陆交互相滨岸碎屑岩,局部夹硅质岩及海底基性火山岩。
化石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蜒类、菊石、层孔虫、苔藓虫、海百合、三叶虫、瓣鳃类、牙形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仅东兰县金谷、龙州县武德、扶绥县大陵等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85-6675m。
形成于354~295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有煤、油页岩、锰、黄铁矿、磷、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二叠系(P)广西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北和桂东南亦有零星出露。
地层发育完整,为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及海底基性火山岩。
分上下统,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主要有蜒类、菊石、腹足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石炭系一般呈整合接触,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下统之间大都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少数为整合接触。
桂南钦州一带,上二叠统以角度不整合伏于下二叠统乃至志留系不同层位之上。
厚385-7164m。
形成于2 95~250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有铝、煤、锰、铁、黄铁矿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下—中三叠统(T1- T2)广西下—中三叠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下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中统为海陆相陆缘碎屑浊积岩、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主要有菊石、双壳类、牙形石、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化石。
与下伏二叠系呈整合接触。
厚376-5400m。
形成于250~227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金、锑、锰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上三叠统(T3)广西上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地区,分为平垌组和扶隆坳组,其中平垌组在桂林—阳朔一带零星出露。
为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为一套砾岩、砂岩与泥岩交替互层。
含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725-7052m。
形成于227~206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金、锰等矿产。
侏罗系(J)广西侏罗系分布于恭城—平南—东兴一线以东及十万大山一带,分下、中、上统,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十万大山和钦州盆地地层发育较齐全,桂东带仅有下、中统出露。
为一套内陆断陷盆地山麓相、滨湖相、深湖相、三角洲相的碎屑岩和泥质岩沉积,局部含煤。
化石主要有双壳类、叶支介、介形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厚达6000m。
形成于206~1 37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煤、锰等矿产。
白垩系(K)广西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宁明、扶绥、邕宁、藤县、桂平、苍梧、岑溪、容县、博白、合浦等地的盆地,局部分布于桂中来宾、宜山及桂东北永福、桂林、全州等小盆地。
上下两统发育齐全,为山麓相至河流湖泊相沉积碎屑岩,自下往上划分为新隆组、大坡组、双鱼咀组、西垌组及罗文组;桂中—桂东北仅见下白垩统,称永福群。
化石主要有双壳类、介形类、腹足类、植物、轮澡及脊椎动物等,其中新隆组和罗文组均含恐龙化石。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903-4938m。
形成于137~65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矿产有石膏、膨润土、沸石、珍珠岩、黑曜岩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层位之一。
第三系(E-N)广西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南及右江一带,包括下第三和上第三系两部分。
下第三系以百色—田东盆地发育最好,自下往上划为洞均组、那读组、百岗组、伏平组和建都岭组,其余地区总称邕宁群,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上第三系仅见于合浦等地,属海相沉积,称南康组。
化石有脊椎动物、腹足类、植物及双壳类、介形类孢粉等。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771-3842m。
形成于65~2.60Ma(百万年),时代为新生代。
矿产有石油、天然气、褐煤、石膏、膨润土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第四系(Q)广西第四系分布广泛,但较零星。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沉积、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经研究,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形成于2.60 Ma(百万年)~830 年,时代为新生代。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矿、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