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与激进——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两大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46.53 KB
- 文档页数:4
(2023)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通用版)— 、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要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 C )中发展党员。
A、工人B、农民C、青年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 C)A.2022年10月14日B.2022年10月15日C.2022年10月16日3.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A)A.中国式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新时代现代化4、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围绕迎接建党( B)周年,向党的()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开展。
A、89、17B、90、18C、91、195.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A)A.自我革命B.艰苦奋斗C.深化改革D.敢于斗争6、( B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科教B、改革开放C、开放7、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C )活动的延伸和深化。
A、服务群众 B、岗位奉献 C、科学发展观8、( A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创新B、进取C、团结D、民主9、民主集中制既是__( B )__,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A、党的领导原则B、党的组织原则C、党的工作路线10、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 C )__。
A、社会主义道德B、中国传统美德C、共产主义道德11、( B )是改革发展新阶段求真务实的根本任务。
A、以人为本B、落实科学发展观C、实现政府转型D、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它是以资源( B )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A、节约B、有效C、保护13、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C )。
A、科教兴国B、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C、发展D、发展战略14、共产党的党性是(A) 的最高表现。
如何看待行业思想中的保守与激进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保守与激进。
这两种思想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影响着行业的走向和决策。
保守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对传统和既有模式的坚守。
它并非是一味地拒绝变革,而是在面对新的观念和方法时,表现出相对谨慎的态度。
这种谨慎源于对已知风险的充分认识和对未知风险的担忧。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保守思想有助于维持行业的稳定。
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中,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和流程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保守的思想能够确保这些有效的经验得以延续,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而导致的混乱和失误。
比如在一些传统制造业中,成熟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坚守这些传统的做法,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从而维护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和地位。
然而,过度的保守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它可能会使行业错失发展的良机,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冲击。
当竞争对手纷纷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竞争力时,过于保守的企业可能会逐渐落后,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激进思想则与之相反,它热衷于突破传统,追求快速而剧烈的变革。
这种思想往往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冒险的精神。
激进思想的优点在于能够为行业带来突破和跨越式的发展。
在一些新兴行业或者面临重大变革的行业中,激进的思想可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许多激进的创业者大胆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从而开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商业奇迹,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
但激进思想也并非毫无弊端。
过于激进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忽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些激进的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扩张、资金链断裂,甚至陷入破产的困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它们在行业发展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保守思想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而激进思想则为行业注入了创新的活力。
在实际的行业运作中,理想的状态是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变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我见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改革大大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指出: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无论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变革的力量。
在社会变革的狂澜中,激进派与保守派往往应运而生。
保守分子固守传统,往往顽固地阻碍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激进派希望一扫弊政,结果却大多搞得全国是鸡犬不宁。
清朝末年,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几乎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面对当时的新情况、新问题,旧的制度已经完全落后于社会的舞台,社会的变革势在必行。
“祖宗之法不可变。
”“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
”由于思想的局限和利益的牵制,旧的保守分子顽固地坚守祖先的一切,强烈谴责和反对“崇洋媚外”的一切行为。
而同时期的东洋小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战争爆发,强大的中国被不足挂齿的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给国人以强烈的震撼。
变法者通过与保守分子做出不懈角逐和生死较量,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 病逝后,阻力有所减少,变法得以实施。
面对史无前例的内忧外患,光绪帝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从现在起,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
”光绪已经下定决心,广泛动员,大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从此,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频繁地召见变法维新人士,在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
不断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从颁布国是诏书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为止,光绪帝的变法活动共进行了103天,公颁布了二三百件变法上谕。
其中包括政治上大量裁撤冗官、改革律例,经济上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保护奖励工商业,军事上裁撤绿营、编练海陆军,文教上废除八股、提倡西学等重要措施。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正方,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而保守则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激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保守则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首先,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变革是一种常态,不变则是一种死亡。
”激进的改革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激进改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其次,激进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变革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激进的改革能够打破旧有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例如,女性参政权的争取运动就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实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反方,保守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保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而激进则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
首先,保守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
正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说,“传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保守传统能够维护社会的文化传统,保护社会的文化根基不被轻易动摇。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就是一种传统的保守,能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稳与温馨。
其次,保守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保守主义是一种对秩序的尊重,对传统的珍视。
”保守能够避免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例如,一些激进的政治改革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而保守则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综上所述,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保守则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在实际社会发展中,激进与保守应当相互平衡,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32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1月V o l.32N o.6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o v.2015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探析董学宾,于晓雷(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这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㊂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应对全球化挑战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避免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客观需要㊂转型的路径包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相统一,建立一套完善的道德赏罚机制㊂其转型的总体方向应当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㊂关键词: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5)06007404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5.06.020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㊁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㊂中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㊂我国的传统道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㊁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传统道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㊁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㊂社会转型时期迫切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因此我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㊂推进我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确立新的现代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一㊁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时代底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㊂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1],人们总是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2]㊂我国的传统道德对维护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传统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在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社会关系的思考中,儒家探索出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纲常伦理,并使之渗透到社会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各个方面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也受到了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冲击㊂因此,推进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㊂(一)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㊁多元的世界,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㊂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个国家㊁民族和地区在政治㊁文化㊁科技㊁军事㊁安全㊁意识形态㊁生活方式㊁价值观念等多层次㊁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多元概念㊂全球化在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新的冲突与竞争㊂纵观当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㊂全球化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道德变局㊂人类在文明史上创造了多种道德传统,除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湮灭掉的之外,至今保存的还有佛教道德㊁基督教道德㊁伊斯兰教道德㊁印度教道德及各种世俗道德等㊂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这些道德观念及其实践者在实际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㊂一方面,这使本来极少接触的各收稿日期:20150903作者简介:董学宾(198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晓雷(1978-),男,安徽阜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㊂种道德观念在同一时空点出现从而彰显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使各种道德的实践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㊂比如,目前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冲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因素;马来西亚前领导人马哈蒂尔等人对亚洲价值观的阐扬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批评也表现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㊂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也使各国人民学习㊁接受㊁实践其他的道德观念成为可能,这无疑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道德实践的空间㊂而且,也使人们必然要寻求和建构普同性的道德,寻找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㊂各种传统道德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功利主义㊁物质主义㊁感官主义㊁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㊂由于资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进展,其带来的功利主义㊁物质主义㊁感官主义㊁自由主义道德在当今世界上大行其道㊂它们不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网络世界中,这势必会对各种传统道德产生冲击和影响甚至消解㊂总之,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这些国家培植的强势型㊁主导型的文化,会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㊂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挑战,各国都应更加注意保护传统文化,关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努力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定式㊂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各国面临的必然选择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㊁多元平衡㊁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㊂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㊁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㊂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推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自身鲜明的民族性和多样性㊂(二)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道德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㊂也就是说,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㊁一成不变的抽象的道德观念㊂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㊂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㊂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㊁理论和实践㊁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㊂ [4]这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㊂在我国,随着 三大改造 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与政治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㊂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代替了旧的道德观念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逐渐取代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渐地取代旧的道德观念㊂尤其是传统道德中的义利观㊁效率观中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内容受到了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㊂例如,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㊁重视个人价值㊁讲求工作效率㊁开拓创新精神㊁平等竞争㊁崇尚科学㊁尊重知识和重视人才等新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㊂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决定性地位实行资源配置的经济㊂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在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㊂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方面㊂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另一面,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㊁盲目性㊁滞后性等缺陷㊂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它要求国家运用经济㊁法律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予以保障,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规范来保证㊂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它要求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协调国家㊁集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市场竞争也带来了人际关系复杂化,它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㊂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广大人民群众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与侵蚀㊂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必须加快推进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并使之不断地创新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逐步确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㊂(三)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避免伦理道德失范的现实需要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转型期,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使中国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㊁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㊂有人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也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伦理道德底线有崩溃之虞㊂这说明了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㊂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革,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社会价值整合和国民精神的重建,形成新的核心道德信念和价值标准㊂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健全,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还未真正建立健全起来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㊁组织形式㊁就业方式㊁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在分化整合中要经历一个阵痛磨合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复杂化,道德平衡机制的失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㊂并且,多样化所产生的价值相对性和不可预见性,会冲击㊁消解主流价值体系的权威地位,强烈地影响57第32卷第6期董学宾,等: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探析到人们精神领域和道德领域㊂更为严重的是,利益的驱动也会诱使一些个人或小集团私欲膨胀,产生 一切向钱看 的拜金主义和一切以个人特殊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思潮,为私利不择手段,置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于不顾的道德失范行为㊂当前,在我国道德失范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尤其是食品药品假冒伪劣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偷税㊁漏税活动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缺乏,不守合同㊁商业欺诈㊁逃避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做假账㊁搞多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弄虚作假㊁工程质量低劣问题仍然存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㊂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㊂因此,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与发展,并在道德建设实践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㊁新问题,采取新措施㊁新办法,在道德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新的规范体系和新的道德机制,以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㊂二㊁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原则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深化改革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㊁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社会正在进行深刻而广泛的现代化转型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只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同样面临着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㊁整合及创新发展㊂那么如何来引导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呢?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应本着批判继承㊁综合创新的原则,并根据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积极引导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㊁整合及创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㊂(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㊁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统一与互补㊂虽然有些传统伦理道德有其消极的一面,与现代社会极不相容,但诚实守信㊁等价交换㊁公平竞争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产生着重要影响,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㊂因此,对于传统道德应给予客观评价,有效利用㊂另外人们道德习惯的形成,除传统的劝导㊁说服㊁教育外,还需要一定的强制性㊂在市场经济中不少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假冒伪劣㊁权钱交易㊁损坏公物等,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㊂因此要改变重德轻法的传统,逐步确立法律的权威㊂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㊂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㊁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㊂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㊁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德治的实现需要法治的规范㊁制约,需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㊂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㊁维护㊁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㊂(二)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式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又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缜密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将人们的言论㊁行为以至于生活的各方面,自内心深处纳入传统经济需要之中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㊁个人与集体之间㊁个人与社会㊁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在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刻的调整㊂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也是一种开放㊁竞争㊁民主的法治经济,虽然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㊁开拓精神㊁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㊂但同时,市场也有其自身的趋利性㊁排他性和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容易引发拜金主义㊁享乐主义㊁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甚至损人利己㊁违法犯罪的行为㊂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离开相应的道德基础,只能是金钱至上㊁物欲横流㊁信誉崩毁,甚至违法乱纪频繁㊁社会动乱不堪㊂所以,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只强调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是要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国家经济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㊂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与个人是互为目的㊁互为前提的㊂一方面集体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应以个人为目的,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以及个性发展,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㊂另一方面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以集体为目的,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㊂只有当集体利益得到了满足,集体发展壮大了,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容易得到体现和实现㊂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要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统一㊂只有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㊁相互促进㊁协调统一,使个人和集体达到共赢,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㊂(三)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赏罚机制道德赏罚机制就是赏善罚恶㊁扬善抑恶,它是社会运用利益机制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之外的个体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㊂所谓 赏 ,就是社会通过给予实施道德行为的人更多的利益来肯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提倡和引导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规范;所谓67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罚 ,就是社会通过剥夺实施不道德行为的人的既得利益来否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显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以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㊂如对见义勇为㊁助人为乐㊁大公无私㊁勤俭节约等行为可通过树立典型㊁舆论引导等方法,对道德行为者在物质和精神上两方面进行奖励,以保证行为者的利益;而对于不道德行为,如制假贩假㊁坑蒙拐骗㊁以权谋私㊁奢侈浪费等,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对其在物质上进行处罚,从而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通过注重人的心理需要㊁情感因素和对利益的要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弘扬主旋律㊁传播社会正能量㊂三㊁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方向引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就是要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关键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㊁职业道德㊁家庭美德㊁个人品德,并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㊂党的十八大强调提出: 倡导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倡导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倡导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 [3]这是从国家制度层面㊁社会集体层面㊁公民个人层面三个基本层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㊂ 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㊂ 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㊂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㊁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㊂ 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㊂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㊂这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㊁内在统一的,集中体现了国家㊁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㊁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就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㊂因此,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中国传统道德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转型,有利于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因子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焕发出愈来愈耀眼的光芒㊂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7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70.[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25.[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77第32卷第6期董学宾,等: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探析。
关于保守与激进作文素材保守与激进:在变革中寻找平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守与激进是两种常见的态度。
保守主义者倾向于维持现状,尊重传统和既有的价值观;激进主义者则倡导变革,追求更快的进步和创新。
这两种态度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保守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尊重传统和既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他们认为,传统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被珍惜和传承。
保守主义者通常强调稳定和秩序,他们担心变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他们主张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革,以最小化风险和成本。
激进主义则强调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激进主义者通常对现状不满,认为现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倡导创新和突破传统,追求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激进主义者往往更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他们主张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保守与激进的区别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上,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例如,在经济领域,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保守,而在社会问题上,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激进。
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完全的保守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和僵化,而完全的激进主义可能带来混乱和不稳定。
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和稳定,又要鼓励创新和变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其中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科技领域,一些公司采取了渐进式的创新策略,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抓住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运动也在寻求平衡,他们既倡导变革,又注重与既有的权力结构进行对话和合作。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但同时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应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保守与激进是人类社会中两种常见的态度,它们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人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先发展国家的时代落差、中国自身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及西方国家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卜的渗透和影响等诸多因素,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极具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卜,还体现在愈演愈烈的文化思潮。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潮在激荡起伏的时代浪潮中奔流涌动。
然而,古今中西文化问题并没有随着争论的不断延展而逐渐明晰,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复杂。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广义卜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严格说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规模、性质、影响等多方面都有实质不同,是两场不同的运动。
然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非是完全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和历史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场“运动”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却是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同一社会主体的现实活动,在文化主张、价值信念、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高度契合。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先导,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在这个意义卜,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合二为一,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来指称发生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妥帖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看法。
狭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7年到1921年。
广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5年到1923年。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卜的分歧,并未影响人们对这场运动的实质内容和历史影响的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文化根源。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根本层面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摘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如全球化的影响和社会背景的转变。
在新时代下,伦理观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统一与发展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伦理道德的探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保持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并加强对现代伦理挑战的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推动伦理道德的持续创新,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一个永恒而重要的话题,我们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不断探索和前行。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型,创新发展,社会背景,伦理观念,实践创新,全球化,核心价值,持续创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伦理道德也在不断进行转型与创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既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回应与拓展。
这一过程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时代的进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创新更显重要,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伦理观念与实践,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本文将就传统伦理道德的变革与现代挑战、社会背景下的伦理道德转型、新时代的伦理观念与实践创新、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统一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探讨等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创新发展,为其未来的前景展望提供思考与启示。
2. 正文2.1 传统伦理道德的变革与现代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家庭、孝道、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挑战和重新审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逐渐被冲淡。
保守与激进五四以来,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围绕中国道德的出路和重建问题,始终存在着两大特征,即道德保守主义与道德激进主义。
目前,中国的道德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重温过去这段历史,对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保守主义的道德观主要指20世纪20至4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派的道德观。
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在戊戌时期开始萌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已成雏形。
主要是以《东方杂志》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
《东方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办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刊物,1904年在上海创办,1948年在中国大陆停刊。
《东方杂志》是一份资料性比较强的刊物,但思想上比较保守,宣扬中国固有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如《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中说:“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
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救西洋文明之穷者”。
在《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中又说:中国旧道德为最纯粹最中正者,“实无根本改革之必要”,然而道德有体有用,体不可变而用不能不变,总的来说,应“变者十一,不变者十九”。
总之,东方文化派认为:“吾固有文明之特长,即在于统整,且经数千年之久,未受若何之摧残,已示世人以文明统整之可以成功。
今后果能融合西洋思想,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
”主张中国固有文明只要有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就可以成为世界未来文明的指导者。
《学衡》杂志是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一份复古主义刊物,主要代表人物有吴宓、胡先骕、梅光迪、柳诒徵、汤用彤、刘伯明、缪凤林等人。
《学衡》杂志在创刊号上明确提出其宗旨是: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他们对中国古代学术确实做过一些深入的研究,《学衡》杂志也发表了不少介绍西方文化的作品,研究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开阔中国知识界的视野起过作用。
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90年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分析,认为:中国现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以及自由主义,伴随着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转型,并呈现为互相对峙甚至互相循环的尖锐形态。
到了本世纪末,这一问题不仅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密切相关,而且与启蒙理想、新儒学、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文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防止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创建真实有效的社会公共空间,成为本文对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审理的基本向度。
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而难以沟通,相反,三者之间往往出现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
那种以“冷战思维”来张扬激进主义或新激进主义(如新左派),抑制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做法早已过时。
在世纪之交,我们有可能从更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角度,来看文化的双向选择和文化的误读与重释,进而审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价值差异与思想互补问题。
要弄清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是怎样交织缠绕,它们同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①] 并怎样此起彼伏进行着权力较量的,需要我们走向历史语境之中,对其权力关系、历史发展和价值趋向加以多角度考察。
一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知识启蒙近现代中国,西学东渐,中西会通逐渐成为近百年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性。
现代中国学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变革,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密不可分。
[②] 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中国现代化与现代学术命运都休戚相关。
可以说,现代化历程就是知识启蒙的艰难历程和学术思想变革的痛苦历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逐渐成熟并具备全球眼光的过程。
回首世纪风云,可以看到,中国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几乎每十年就出现一大变上。
社会科学研究2012.5.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都兰军〔摘要〕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内容,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又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其现代价值;第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
因此,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既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过程、动力和表现形式又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近现代转型;西方近现代哲学〔中图分类号〕B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65-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儒学形态与功能的近百年变化与未来展望”(09&ZD069);西南财经大学211项目“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简介〕都兰军,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72。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指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中国哲学由传统形态转向近代形态再向现代形态发展的过程,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最本质的内容。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可以说就代表了传统形态的中国哲学,而毛泽东、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等人的哲学思想就是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
人们只需要简单地浏览一下这些思想,就会明了其间的差异:这些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在用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哲学范畴术语,思考着不同的哲学问题。
换言之,他们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理解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这导致了他们的哲学思想所呈现出的哲学面貌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就是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结果。
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1949年以前,各种古今中西思想竞相登场,使中国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自我变更、被批判、再次被肯定;西学被引入、被怀疑、最后又被肯定;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领风骚数十年,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适应与转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价值以及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然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被淘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适应变化的转型。
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地位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是一种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的综合体现。
这些道德观念包括诸如忠诚、孝顺、亲情、友情等等。
这些道德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
尽管现代社会不断地推崇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但家庭观念依然存在并且非常重要。
在家庭中,传统道德观念包括了孝顺和亲情。
孝顺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观念,不仅仅代表了儿女对于父母的尊敬和敬意,同时也涵盖了家庭的和谐以及亲情的情感。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对于职场和社交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职场中,传统观念中的诚信和稳重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起一种好的声誉。
在社交中,尊重和礼貌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并且与人建立起互信和友谊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变化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尽管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些观念。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个别主义和自我实现的推崇。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往往会忽略掉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某些方面。
比如,很多人往往不会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孝顺义务,而更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此外,在商业领域中,有些人不再尊重传统道德观念中的诚信、稳重和尊重。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精神,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
传统道德观念的转型与适应换句话说,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既是传统道德观念内部的变化,也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了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与扬弃,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伦理道德;现代转型;重构。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前后相继,交相更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美德,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建设的教育思想,有我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今天,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重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伦理思想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
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的最高原则是“爱人”,其核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将这样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提出“礼仁”一体,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伦理的鲜明特色。
这使得儒家伦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具有了与封建政治一体化的正统地位,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修身养性,打造内质。
[论文网 ]修身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_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备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涵性,而包涵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缔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实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汲取为中国固有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汲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祥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
儒家文化更注意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意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清规戒律。
在当前,仍旧有用!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意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意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起先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其次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到达了顶峰。
孟子的仁政和王道志向,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诚信的有点中国人推崇诚恳,在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诚是一种自然法那么,而追求诚那么是人的做人的法那么。
因此,诚信是中国文化中的人伦法那么。
6.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正义中国哲学历来倡议义为上,要做符合社会道义正道的事情,在利益面前,要选择正义,而不是利益。
所以,义利之辨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焦点所在。
7、中国文化倡议个人融于集体的家国意识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价值要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表达,所以中国人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意识,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19-2020学年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汪曾祺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
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
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
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
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
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
东北风。
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
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
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
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
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
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
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那两个老人是谁?”“一个是余老五。
”“另一个呢?”“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
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
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
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
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
余大房养他。
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
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
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
他整天不离一步。
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
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
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
传统道德转变的历史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由中世纪封建社会进入了近代社会。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传统伦理道德不同的新的理论体系。
笔者把这一变化称之为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
近代伦理道德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取代传统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以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取代传统伦理道德的德性主义思想,是与传统伦理道德有着本质不同的思想体系。
这一历史性转型并非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的自然生长,而是吸收了西方近代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但是,它又不是西方近代伦理道德的简单移植,而有着传统伦理道德自身变化的内在机制。
它既适应着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又以其理论上的不成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成熟。
研究这一历史性转型,揭示这一转型的深层原因,对于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变化,实现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创造性超越,无疑会有一些重要的启迪。
一众所周知,中国是在外力的逼迫下匆忙走入近代的。
因为本土的近代经济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近代思想和观念的自我生成尚未成熟,所以,近代学者接受西方传入的自由、民主、博爱的新观念作为时代的基本道德原则,批判和代替传统伦理道德。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近代道德是对西方近代道德的简单移植,不等于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存在自我转型的内在机制。
实际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的转型,是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在近代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突变和爆发,西方文化在其中起了催化剂和思想养料的作用。
这一内在矛盾的展开明清之际的批判总结思潮,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前奏。
中国传统道德在理学中定型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僵化。
传统的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演化为天理对人的绝对规定,道德蜕变为僵死的强制。
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企图重新启迪主体的道德自觉,但他把道德的标准由外在的天理改易为主体的良知,又导致了相对主义,并衍生出传统道德的叛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保守与激进——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两大特征
作者:苑银和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青岛,266000
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5)
被引用次数:0次
1.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A].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
2.
2.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4).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J].梁漱溟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4.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A].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
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sfdxxb-shkx200905031.aspx
授权使用:吉林大学珠海分校(jldxzhfx),授权号:ec239a53-f158-4c16-9fe9-9e5801537d8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