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贵州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何特色梵净山,这座位于贵州铜仁的神秘大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间,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梵净山就已经有了佛教活动的踪迹。
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佛教在这里逐渐兴盛,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梵净山的佛教建筑是其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上的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苗、侗等民族的建筑特色。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高超的建筑工艺。
寺庙内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慈悲庄严,有的威武雄壮,让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其中,承恩寺是梵净山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建于明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寺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周围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是修行者和游客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梵净山的佛教仪式也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
每逢佛教节日,山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
法会期间,僧侣们身着袈裟,手持法器,诵经念佛,场面庄重而神圣。
游客们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
此外,还有放生、祈福等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也传递了佛教的慈悲与善良。
佛教教义在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佛教倡导慈悲、智慧、平等、善良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乐于助人,关心弱势群体;以智慧之光照亮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平等之念对待万物,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万物皆有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地民众十分注重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间仙境梵净山钱子楠百科知识 2018-09-24巍巍武陵,最美梵净山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
在此之前,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过梵净山的名字。
在等着申报世界遗产的队伍里,排队的不乏大名鼎鼎的中国名山,比如长白山、衡山,等等。
为什么会是梵净山呢?名岳之宗梵净山自然遗产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中部,处于北纬27°47′~28°02′、东经108°36′~108°49′之间,有“梵天净土”之称,也被称为“世外桃源”。
它三山高耸,脉分九支,三大主峰海拔分别为:凤凰山2572米,老金顶2494米,新金顶2336米,是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即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地区。
它也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与湖北四省(市)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为“武陵正源”。
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
它们有的流入乌江,有的汇入沅江,所以梵净山又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
作为我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抬升成陆地的地区之一,梵净山有着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但梵净山是个例外,它虽被喀斯特地貌地区包围,却不是喀斯特地貌,而是特殊的变质岩山脉地貌,梵净山因此成为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
这样的山,全世界独一无二。
还原其形成,则要追溯到14亿年前。
当时的梵净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
之后,古陆漂移碰撞,火山岩浆迸发,一片火海中,梵净山横空出世。
之后,在漫长的地质史中,梵净山区经历了梵净-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不断裂变、褶皱……积蓄十多亿年的能量,将大洋底部托起,成为高耸的雄伟山峰。
岁月因此奖励了梵净山一个洪荒身份,该区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两个地块之一,是研究我国南方前寒武系的重要窗口。
梵净山的佛教缘起及当代思索摘要:华夏文明有史记载的五千年,梵净山所处区域一直是天子不理,圣贤不教的世外桃源,直至明代时才引起中央王朝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梵净山所处区域,即贵州省铜仁地区,查史可知,在商为鬼方,在周为靡莫,在秦为黔中,在汉为武陵,在明为贵州。
这里的原始居民和历代躲战祸和天灾而迁居的姓氏,一直被中央王朝和华夏本土歧视为蛮夷。
这里的蛮夷文化特征和生态地域特征,正是佛教在这里弘法的社会背景。
今天,梵净山地域又逢西部大开发机遇,我们借梵净山这座自然万有的圣山,创造一个佛化的梵净山,就是要树立一个可供观照的和谐世界,使世界确立常住的理念,让佛化梵净山常住于人们的心灵,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然后去净化人类社会,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
关键词:蛮夷文化生态地域社会背景佛化梵净山永久和平一、引言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之处,三面铜仁,山体庞大,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是铜仁府郡治之祖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辟湘渝鄂三省、市边陲山川的灵秀和独特风光。
世界,众生在此留住既自由而又自在。
二、变易之缘起华夏文明有史记载的五千年,梵净山所处区域一直是天子不理、圣贤不教的世外桃源,直至明代时才引起中央王朝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出于军事战略考虑,在这里改土归流建府置官、修庙供佛。
这在华夏文明进程上是一大奇迹,这在华夏人文景观上是一大奇迹,这在地球生物演变史上也是一大奇迹。
梵净山所处区域,即铜仁地区,查史可知,在商为鬼方,在周为靡莫,在秦为黔中,在汉为武陵,在明为贵州。
所谓好巫信鬼,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是相对于圣贤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文化。
这一巫傩文化,是华夏文化处于原生态时期的文化,是母文化,是根文化。
所以,远离繁华的都市,远离群雄争斗,好巫而信鬼,确能保住这一方自然万有生态,确能保住这一方的世外桃源,通过透视和审慎能找到华夏文化的根。
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形式,都是一定时期人类的不同选择。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梵净山上,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这部佛教史书以其高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往参观和研究。
下面我们将对金顶摩崖进行深入解读,探寻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之美。
一、背景介绍金顶摩崖位于梵净山山巅,这里是四川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金顶摩崖是梵净山石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梵净山是佛教禅宗名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的第一禅宗名山”。
金顶摩崖刻有大量佛教经典、壁画和浮雕,记录了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瑰丽与宏伟。
二、历史价值金顶摩崖作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史书,刻于梵净山悬崖绝壁之上,保存时间长达1300年,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部佛教史书以优美的书法和深刻的内容,展现了一部佛教发展的史书,对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史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文化内涵金顶摩崖所刻内容涵盖了佛经、佛教传记和祈福祝愿等多个方面,他们记录了佛教在梵净山的传播和发展,反映了梵净山佛教文化在当时的繁荣和兴盛。
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佛教的宗教理念和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四、艺术价值金顶摩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
悬崖绝壁上的佛像、浮雕和壁画都极其精美,线条流畅,神态生动,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震撼。
这些雕刻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世界雕刻史上的重要成就。
五、保护和传承金顶摩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梵净山和金顶摩崖的立体保护,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做好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还在金顶摩崖的周边建设了相关的保护设施,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部佛教史书。
梵净山景区调研报告梵净山位于湖南省永顺县,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素有“湖南第一山”之称。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究梵净山景区的特色、吸引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梵净山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1.自然景观独特:梵净山拥有陡峭的山峰、飞瀑流泉、原始森林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中以「金佛山」最为有名,其独特的形状像一尊倒挂的金佛,是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2.丰富的文化底蕴:梵净山作为中国重要的道教文化遗址,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
梵净山寺庙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庑峰,是道教全真派六大祖庭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宗教文化藏品。
3.宜人的气候环境:梵净山景区位于海拔800-1300米的高山地带,四季如春,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之忧。
这种宜人的气候环境使得梵净山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去处。
4.独特的民俗文化:梵净山地区居民以苗族和侗族为主,他们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苗族的赛龙舟、侗族的花山歌等,这些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与当地民众互动的机会。
二、梵净山景区未来的发展前景1.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设施、优化交通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2.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挖掘和宣传梵净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确保梵净山的自然风光保持原始的美丽。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景区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议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提高梵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和推出具有梵净山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3.进一步整合资源:与周边地区景点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形成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实现优势互补。
4.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北部的梵净山上,是一处由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亲自题字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座摩崖上刻着五百余首佛像、佛经和佛教故事,以及一些历史文献和诗歌,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佛教遗存。
金顶摩崖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
据史书记载,金顶摩崖直接依山崖筑于壁上,高米、宽米,内容约占1000多块石刻。
这些石刻基本上是在唐朝贞观、永德时期(627—683年)刻制完成的。
在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佛教士人为了宣扬佛法、弘扬佛教文化,都到了梵净山进行修行和开化众生的工作。
秉持着“发掘佛教文化、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理念,玄奘也在此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斥资数百万,雕刻了这部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的内容主要有佛像、佛经、佛教故事、历史文献和诗歌等五大类。
其中,佛像数量最多,像数达500多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佛经的内容囊括了部分《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以及《金光明经》等。
佛教故事则有《阿难陀仙经》、《佛说大集经》等,这些故事可以说是佛教经典的生动诠释。
历史文献则收录了许多历代皇帝的题语和佛教权威人士的题词,极具历史价值。
此外,金顶摩崖还有一部分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这些诗歌多是唐代名士的作品,如杜甫等。
金顶摩崖不仅保留了佛教文化的众多精华,也具有高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刀工细致、纪实性强,体现了唐代石刻技术的最高水平。
像《大乘起信论图》中的神鸟、多臂菩萨、羯磨、提婆、毗尼舍等图像,刀工纯熟、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在刻制佛像时,不但要求雕刻师具有丰富的佛教知识,还要注重人物形态和情绪的表现,体现了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审美情趣。
其刻若珠玉的文字和优美的文学修养,令人感叹:在文武之间,何其宏扬!金顶摩崖是佛家文化、艺术、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它保存了不少唐代文化财富,透露出佛教思想与神韵。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1. 引言1.1 梵净山的介绍梵净山,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僧侣修行的圣地,被誉为“天下宝地”,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人文遗产。
梵净山地势险峻,山势起伏,群山环绕,风光秀丽。
山上巨岩峥嵘,悬崖绝壁,寺庙建筑错落有致,佛塔寺宇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梵净山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名胜,更是一座佛教文化的宝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梵净山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参观。
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梵净山的宗教氛围和神秘魅力。
梵净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信仰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虔诚祈祷和信仰之心。
1.2 金顶摩崖的发现金顶摩崖的发现是由一位名叫赵捐的研究者在1938年所发现的。
当时,赵捐在梵净山探寻时意外发现了这处精美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被刻在梵净山绝壁上,形成了金顶摩崖,其内容包括佛教经文、图像等。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金顶摩崖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成为研究的焦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整理,金顶摩崖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顶摩崖的发现为研究梵净山的佛教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也为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今后的研究中,金顶摩崖的发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对梵净山佛教史的深入探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金顶摩崖的题记金顶摩崖是位于梵净山上的一处刻有佛教题记的绝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这些题记包含了大量关于佛教教义、修行方法、佛经经文等内容,是对佛教信仰的生动记录和传承。
金顶摩崖的题记不仅仅代表了古代佛教信仰和文化,更是对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见证。
在金顶摩崖的题记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阐释,了解修行者对修行方法的体悟与认知。
这些内容既有深奥的佛学原理,也有贴近生活的教化与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和历史研究价值。
梵净山研究报告
梵净山是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一座著名的山峦,它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天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该研究报告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地质特点:研究报告对梵净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层层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着重研究了梵净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地质灾害情况。
2. 生态环境:研究报告对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植被类型、气候特点以及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旨在提供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
3. 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风格流派、寺庙建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考察了梵净山对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4. 旅游资源:研究报告对梵净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估和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对梵净山的旅游接待设施、交通网络、导游服务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研究报告对梵净山的地质、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提供了对梵净山的全面了解,为梵净山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梵净山上,是我国著名的摩崖石刻群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石刻,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文物。
金顶摩崖上的石刻纪录了梵净山上1300多年的佛教发展历史,被誉为“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是中国佛教宗派历史发展的珍贵文献。
金顶摩崖的石刻造型精美,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各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等较为常见的佛菩萨形象;还有禅宗高僧的传记、佛教经典、佛教故事等。
这些石刻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还体现了梵净山佛教与其他地区佛教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金顶摩崖的石刻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其中以唐代石刻为主,其次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石刻。
这些石刻除了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各朝代特点外,还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佛教信仰状况,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针对金顶摩崖石刻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来有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考证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石刻的年代、题词、风格、内容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可以推测出梵净山佛教历史的发展轨迹,认识到梵净山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反映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金顶摩崖的石刻内容相当丰富,有大量的佛陀形象,像释迦摩尼佛这样的造像已超过500尊。
同时也有不少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形象。
尤其是观音造像,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观音菩萨在山头寨庵前后两山五个溪谷沟内,数十座凌空悬崖,有观音佛像60多尊,无一重复。
其中以千态观音像最为著名,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摩崖石刻还有文字题词,其中包括大量的佛典经文,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岳麓书院经》等。
此外还有《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等佛经。
这些题词记录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佛教造像和经典题词外,金顶摩崖上还保存着一些禅宗高僧的传记和佛教故事。
永恒的净土——中国贵州梵净山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主峰凤凰顶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是中国14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
梵净山山体庞大,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古老的地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她具有独特的山地风光。
巍然屹立于群山之巅的红云金顶、奇特的蘑菇石、雄伟的万卷书、罕见的金刀峡与剪刀峡、神奇的仙人桥、栩栩如生的老鹰岩、百丈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太子石、佛光幻影、云海波涛、山花红叶、山涧清泉,“独一无二、惊世骇俗”!梵净山被认定为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
高山杜鹃,美丽非凡;珙桐花开,迎风飞舞;“天降”紫薇,挺拔神奇。
而以“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动物更是不计其数。
梵净山历史久远,“有古佛道场曰梵净山者,则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也”是梵净山最权威的定位。
古名“三山谷”,载于2000多年前的《汉书》。
后又有九龙山、月镜山等称谓,明代以后,统称“梵净山”。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
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
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有弥勒道场之说,因而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齐名天下,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地”。
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
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梵净山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
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 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
梵净山万卷书的介绍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的铜仁市,是一座具有世界级自然风光和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峰”,同时也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在这里,有一处独特的景观——万卷书,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万卷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而是指梵净山上一片宛如经卷般层层叠叠的奇特地貌。
这片地貌形态奇特,气势磅礴,犹如一部部石头的史诗,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
据了解,万卷书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经过数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景观。
在这片神秘的万卷书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梵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佛教文化悠久。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而万卷书则被视为一部寓意深刻的无字天书,象征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智慧。
游客们在欣赏万卷书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梵净山浓厚的文化氛围。
游览梵净山,尤其是欣赏万卷书的最佳时节,应为春季和秋季。
此时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既可以领略到梵净山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在游览过程中,建议游客们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保护生态环境,尽情地享受这片人间仙境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总之,梵净山的万卷书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地貌奇观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绝佳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梵净山的佛光作者:李鹤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年第5期李鹤梵净山,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有着浓厚的佛学色彩,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心愿的寄所,而山上的佛光更是成了人们信仰的依据和追逐,也是千百年来参不透的禅,解不开的谜。
作为贵州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保护圈成员”,是得天独厚的旅游、科考、疗养胜地和佛教名山。
“梵净”乃“佛教净界”。
其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道场。
追踪溯源,遍布梵净山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使梵净山深享“古佛道场”之佛教崇高地位。
贵州唯一露天大型佛像坐落在梵净山龙泉禅寺,世界第一大金佛——金玉弥勒就坐落在梵净山佛教文化苑。
浓郁的佛教文化为苍苍莽莽的梵净山增添了一层肃穆的宗教色彩,经千百年的风雨雕琢,铸就了梵净山今天的钟灵毓秀,成了人们心灵皈依的圣地。
佛光被人们称为佛所带来的光明。
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
”有将“金光”解释为霞或因幻觉所见的“光象”,也有将它解释为“佛光”的,如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中用白话文对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前半段,特别是对“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阐释。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
佛光产生的条件需要阳光、云雾、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整个上午佛光就都在西方。
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
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了佛光。
只有当太阳、人体、云雾处在同一条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佛光显现时,由外及里地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光环直径约2 米左右。
在阳光强烈、云雾浓厚且弥漫较宽时,会在光环外面形成一个同心的大光环,直径达10~40千米。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梵净山不仅是佛教信仰的文化圣地,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标杆之一。
而且,梵净山的佛教文物不仅反映了佛教信仰,还反映了生态保护思想。
梵净山所处的环境十分特殊,境内拥有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为了保护这片独特的山水资源,梵净山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佛教文物的建设中,梵净山深度融合了佛教经典的生态保护思想,将“佛性”、“信仰”、“生态”三者紧密结合。
首先,梵净山佛教文物体现了佛教信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具有平等尊严,人不应该破坏自然环境,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
在梵净山的建筑物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描绘佛教“慈悲”、“智慧”、“清净”等核心理念的元素。
这些元素通常与自然界的风景相结合,如山石、树木、水流等,让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接受修行的启示。
同时,这些对自然的描绘也启示了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佛教对自然保护的庄严呼唤。
其次,梵净山佛教文物展示了佛教对人类行为的教诲。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无我”,认为只有放下个人利益,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梵净山的佛教文物用这种理念来教育人们,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在梵净山山顶的观音祠堂内,有观音大士讲道极舍利子之经的壁画,其中之一为“教示大植木事”即教育大家要保护地球的植物,让它们成长并繁盛。
通过佛教文物的建设、修复,梵净山成功地保护了许多珍贵的生物,包括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佛教文物成为了梵净山的生命之源。
最后,梵净山佛教文物展示了佛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佛教所倡导的生态保护的理念与自然地形地貌和谐共存的现实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
在梵净山的佛教文物中,我们发现佛教所描绘的自然风景与实际境内的景观异曲同工。
例如,位于山体正中心的悬空寺通过绕山建造,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保护了周围生态环境。
每一处佛教文物都成为了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完美地融入了自然环境当中。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随着梵净山多年的开发,人们对梵净山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
梵净山是佛山,佛是梵净山的山魂,无佛无山,无山无佛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已形成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对梵净山是佛山的认知,在铜仁地区领导层已形成定论,这就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利的基础。
我在铜仁地区生活、工作数十年,但对梵净山从未作过系统的研究。
第一次与梵净山接触,还是在十多年前陪省里在铜仁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代表登山。
那次一大队人马行时进到黑湾河,我过远望梵净山,就初感到梵净山雄伟、壮丽及神秘的气息。
后来走到梵净山山门,目睹山门诸境,一种梵净山灵气不现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深感梵净山佛缘深厚,但机缘不得当,佛光隐隐不现。
那次上到山顶,一位向导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梵净山山顶诸境的许多传说,其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与弥勒争执金顶之说。
我当下大吃一惊,如此名山怎么还流传着这等传说。
这不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损佛教信众的感情。
当时我仔细一默,此传说不过是前人的戏说而已,就像如今许多戏说历史,戏说皇帝的影视剧一样。
但戏说得有个度,但凡过了度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梵净山此传说就过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戏说流行,名山不名。
此后我在多种场合,乃至于专门作文以释迦牟尼是现在佛,
弥勒是未来佛为主线纠正这一戏说。
时经多年,戏说已基本被正说所淹灭。
今天我说出这些,丝毫没有显示我的觉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须走上一条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
只有这样,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为梵净山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和导向。
佛学是讲因缘的。
依佛学理义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综观今日的景象,梵净山佛教时逢殊胜因缘:梵净山佛协成立了;护国寺大雄宝殿落成了,今天还在这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开光仪式;众多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来研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
这一切都显示梵净山恰逢盛世、盛时、盛事。
在这样一个令人喜悦的日子里,我略感不足的是,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与梵净山的开放同步。
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我所知,系统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而且具有点规模,具有点档次的这是第一次。
梵净山的书出了不少,但我没有看到过一本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专辑。
梵净山已开发多年,旅游观光,资源考察的热浪一波又一波,有多少人依据梵净山的研究成了这样师,那样学者,那样专家。
梵净山的知名度也早已飞传海内外。
然而作为梵净山主体的佛教文化,却常常只是他物之上的附属,只是多多少少让来这梵净山的人感觉到一点,这的确令人遗憾。
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起步晚的这一状
况,使得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才匮乏,这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从事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人,必须高人一筹。
若是我们众多研究人士在梵净山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所领悟到的与一个游客差不多,那我们能研究出个什么名堂。
既然要悉心研究一座山,研究一座山所形成、所积累的文化,那必须得透视她,要如庖丁解牛,一点一点的剖析她。
过去我在职时,为完在有关部门交赋的作文任务,提笔之前总喜欢净梵净山托在手掌之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细细地观赏,非要看出点名堂来才下笔。
众所周知,过去梵净山庙宇众多,环山就有48座脚庵。
为什么是48座,而不是47、49座,或者凑过整数50座呢?我以为那是喻义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是最为方便大法。
佛学里的八万四千是指无数无量之义。
梵净山48座脚庵就告知人们:佛法在梵净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一方便大法的显示还告知人们: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地位贵贱、不管你财产贫富、不管你是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你来到梵净山,梵净山都接纳你,佛法都向你敞开大门。
不知大家注意到不,梵净山与许多佛山不一样,她不是独门独路,她东西南北都可以上山,多宽阔的胸怀,多慈悲的佛法。
有人问我,对梵净山金顶如何看?我告诉说,金顶是
梵净山的精华,金顶是梵净山佛力的结晶,是梵净山佛法的显象,是梵净山佛教的中注,是梵净山佛义的象征。
有缘之人面对金顶而立,必有佛法感应。
何以见得?你看那金顶,从梵净山脊梁之颠巍然拔起,她根基于山而直插云宵,直指虚空。
她喻义佛法立于世而出于世。
她仿佛告知一切修行的人,解脱成就于世间,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必须在苦乐参半的娑娑世界中历经种种磨炼,以此开拓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没有世间种种苦难的挑战与奋斗,生命的德性能耐只是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
她告知一切有心学佛修善的人,一切出家与居家人都要以俗世为道场,都要如同这金顶一般,根基于世,历经风雨吹打,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必然得以出世。
这一切的理义全含在金顶之中。
还有,凡登过金顶的人都知道,登金顶必须要途径一个观音洞。
怎么要将金顶半腰上的这个洞叫观音洞?我们研究人员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我们理解了前人的苦心吗?读过《楞严经》的人知道,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而悟佛法,从而获得两种特别无上的妙用:一是向上应合了十方世界的众佛门具有的根本觉悟心和佛的慈力;二是向下应合了十方世界身处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和众生向佛的悲仰之心。
过去我陪一位省里领导检查工作,他曾问我,佛教里怎么信观音的人那么多?我告诉他观音有这两大功能。
为什么佛教信徒中观
世音的感应故事最多,也就是因为观世音有这两大殊胜能量。
你想上金顶,想从众生世界升入佛的境地,上应佛下通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就在半山腰接你。
这还了得,我们平平常常一个业障深重的无明之人,稍稍生起一点善念,要上金顶朝拜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就在半途中迎你,多大的福分,多厚的善缘。
梵净山的佛理太深刻了,太生动了,真是文笔难以表述。
如何才能使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走向辉煌呢?我以为就研究人员本身而言,应该做好两件事。
一是要学点佛学。
佛学浩入烟海,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佛学是揭示宇宙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现象原理的一门学问,她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佛学不局限于佛教,她也不全归佛教所有,她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
一个有心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很难想象不懂佛学如何从事研究。
因而,我提倡学点佛学。
不需要学得很深,也不需要你去参禅悟道,但至少应懂得佛学的基本理义。
这样你才有研究资本,研究的本钱。
倘若你对佛学一概不知,你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庙只是庙,见金顶只是金顶,那你能研究出什么?记得梵净山上有一个景点,叫"万卷书"吧。
我常跟人说,梵净山就是一本书,读懂了处处皆学问、处处皆典故、处处皆佛法。
如何才能读懂?劝君学点佛学。
二是要与时俱进。
我们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全部意义在于认识梵净
山,了解梵净山,然后利用她并发展她所形成的文化,以此促进铜仁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
一切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是死的,山也死的,如何能将这此史料转活,将山转活,这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在教导弟子如何读经时说过这样一段偈语:"心迷法华转、心语转法华、颂经久不明、与义成仇家"。
这里的法华是指《法华经》。
读经是这样的,读梵净山亦复如是。
要想不被史料转,被山转,而要去转史料、转山,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与时俱进。
把握住时代的脉膊,把握住新时期佛教的运转,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研究就有生机、有活力、有价值,就能立于梵净山而出于梵净山。
祝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早出人才,早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