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饮食过伤临证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66.38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丁书文教授是首批全国名中医,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导师,山东省名中医专家,深耕临床50余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心系疾病热毒学说,应用于临床,多获奇效。
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从张元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宗《黄帝内经》之旨,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学者将他的《脾胃论》与张仲景《伤寒论》并列[1]。
丁论著·名医经验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仇玉平1,江镇2,李晓3,李伟1 指导:丁书文(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
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亦调脾胃后天之本。
[关键词]丁书文;李东垣;学术思想;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24)04-0402-04DOI: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3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eating Heart Diseases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DING Shuwen QIU Yuping1,JIANG Zhen2,LI Xiao3,LI Wei1Mentor:DING Shuwen(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3.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 Professor Ding Shuwen advocates the theory of internal injury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Li Gao,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and stomach in human body,and proposes that heart system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Professor Ding Shuwen Based on the academic thought by Li Dongyuan,Professor Ding Shuwen founds the theory of “heat toxin”of heart system diseases,and pointes out that the heat toxicity of the heart system is caused by disorder of spleen and stomach,and mixture of dampness,phlegm,blood stasis and heat. Treatment should not only aim at the branch,heart system diseases,but also at the postnatal root.Keywords DING Shuwen;LI Dongyuan;academic thought;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heart system disease;clinical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22-05-04[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GSF108024)[作者简介]仇玉平(1971—),女,江苏徐州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心脏与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
临证要重视调治脾胃,顾护胃气脾胃病多有脾胃虚弱,气阴不足表现,而脾胃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胃气既概指脾胃(包括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又是人体赖以为生的脾胃元气(包括胃中津液),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失宜,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谋虑神劳,皆能致伤。
临证时,药饵违法致伤,尤为常见,因此,历代医家都把保护胃气作为重要治则之一。
本文中笔者一向重视调治脾胃,注意顾护胃气。
现通过学习有关论述,对胃气和顾护胃气的若干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标签:脾胃病;胃气;胃气不足;益气建中;内伤服药;邪实中医脾胃病有虚证也有实证,更多的是虚中夹实;很多慢性消化系统病,有脾虚、胃气虚弱表现,而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夏季热、甲亢、干燥综合征、癌症手术后、复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等,尚可兼有脾胃阴虚。
因此,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病及相应其他疾病,务必重视调治脾胃、保护胃气。
1 正常饮食营养,保证人体健康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有资助生命的功能,是以进食(纳谷)为基础的。
通过饮食来满足身体每天的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肌肉运动和大脑思维,从而能正常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张元素说:“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1]。
喻嘉言[2]也说“荣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是荣卫非谷不充,谷非荣卫不化”,“荣卫之气不行,则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荣卫之气泣除,则精气弛坏,神去而不可复收”。
可见正常饮食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和荣卫气血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荣卫气血,由水谷化生而成,又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
科学研究表明,用全谷物、健康油脂(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水果、新鲜蔬菜和良好来源的蛋白质经合理烹调的食物,加上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保证我们的健康。
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 + 肾阴虚与肾阳虚1 脾胃为生命根本胃为“ 仓廪” ,脾主运化,一脏一腑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充养四肢百骸,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又说“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并指出“ 脾合意” 又与精神活动有关。
李东垣认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
1.1 创“ 脾胃中心说” 脾胃这间,脾胃与其他肮脏之间关系《脾胃论》论共 38篇,第一篇为《脾胃虚实传变论》与第七篇《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援引内经观点和张仲景的论述,用五行学说解释病因病机,:“ 面病皆由脾胃面生也” 。
五脏六腑受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 “ 脏” 由“ 腑” 化养,才能藏精气,元气为生命之本,全赖胃气滋养,胃受谷气,为胃气之补充, “ 胃气如本弱,元气不能充而诸病由所生” 。
下二篇为《脾胃论》之总纲。
1.2 胃气为本贯穿全书,第二篇《脾胃胜衰论》、第三篇《肺之脾胃虚论》、第19篇《三焦元气衰旺论》第 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第 21篇《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第 22篇《胃虚脏腑经络皆夭所受气而俱病论》、第23篇《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以同经脏腑学说,在生理、病理上以经络学说阐述胃与脏腑经络相通,胃起的重要作用。
1.3 升降浮沉为脾胃功能从天地阴阳之变化,人与自然密切相关,适乎自然,调节脾胃之气。
书中第八篇《乞运衰旺图论》、第 25篇《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第 26篇《阴阳寿夭论》、长期共存经 28篇《阴阳升降论》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也是养生防病的重点。
1.4 饮食能养人,亦能害人脾喜燥胃喜润,第 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人人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 指出生活方式失调而致脾胃病,如第九篇《饮食劳倦可伤、始为热中论》、第七篇《胃气下消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见论》、第 24篇《忽肥铁瘦论》、第 34篇《阳明病湿胜自汗论》、第 29篇《调理脾胃经验》、《论饮酒过伤》、第 32篇《饮食伤脾论》、第 34篇《脾胃损在调饮食适温》、第 35篇《脾胃将理法》也重视脾胃病与饮食调理之间关系。
《脾胃论》——李东垣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中医关于饮食致病的描述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通降,故饮食所伤,首先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甚至累及他脏变生他病。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指饮食明显低于或超过本人适度的饮食量,过饱过饥,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长期摄食不足,脾胃失水谷之养,损伤脾胃,气血生化减少,身体虚弱,抗病力弱。
过饱或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食滞胃肠,损伤脾胃,变生他病。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变质或有毒的食物。
饮食不洁可引发多种胃肠道疾病或寄生虫病等。
三、饮食偏嗜
饮食应当注意品种的多样性,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若饮食偏嗜可变生多种病证。
1.寒热偏嗜: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过食生冷日久可致脾胃虚寒发生腹痛腹泻等症;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可助湿、生痰、化热;过食温热之品,可使胃肠积热,而致便秘、痔疮等。
2.五味偏嗜: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若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因脏气偏盛,以致脏腑之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的病理改变。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饮食损伤病因分论摘要:饮食损伤是产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损伤“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就是说饮食损伤应以饮伤与食伤分别而论。
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因素分别是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所伤;食伤即服食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的因素是多食、偏食、误食、少食、强食所伤,从而对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了细化,为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理论指导。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饮食不当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称为饮食损伤。
现代中医书籍及教材中对饮食损伤多以“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概言之,显然不足以明确阐述导致饮食损伤的病因。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饮食所伤论》中即明确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
分之为二,饮也,食也。
”现分别就饮伤、食伤直接导致疾病产生的因素论述如下。
1、饮伤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
饮伤可致多种疾病,如咳嗽、积癖、心悸等,这些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大体可分之为5种情况。
一是过饮,即引饮过量。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大饮,则气逆。
”这里的大饮即指饮酒过多对人体造成损伤。
酒质似水,其性如火,饮酒之量因人而异。
若饮酒超出其承受范围都能致醉伤身。
除饮酒之外,饮水、饮乳、饮茶等过量同样伤人。
如《著病源候论·癖病诸候》中说:“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
”也就是说,过饮水浆是产生癖病的主要原因。
再如《普济方·痰饮门》曰:“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满喘。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即患病之人因水液代谢失常,突然饮水过多就会突发胸满气喘。
而食少饮多,以致水停心下,轻者会致气短,重则导致心悸,所以说引饮过量是饮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是久饮,即长期饮用某种饮品。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脾胃论》饮食过伤临证解析陶冬梅【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治疗饮食过伤的相关理论,探讨其对临床治疗饮食过伤引致内伤疾病的指导意义。
[方法]通过对饮酒过伤、饮食过伤头晕、食伤失眠等3则医案诊治过程的分析,解析《脾胃论》治疗饮食过伤的论证思路、组方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等。
[结果]明确《脾胃论》治疗饮食过伤的相关理论,其具体治则为发汗、利小便、助消化,其中包括了《伤寒论》的临证发挥,如五苓散在饮食伤脾中的应用,葛花解酲汤、枳术丸、和中丸在饮酒过伤中的应用:五苓散、葛花解酲汤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以导湿,枳术丸、和中丸等健脾开胃以消滞。
所选诊治3则医案,临床疗效满意。
其中饮酒过伤案首诊中配合中成药以达到和胃止呕、上下分消化酒气之目的,复诊中用葛花解酲汤在上下分消酒湿时,注意中病即止之重要性;头晕案中五苓散合半夏枳实丸化湿消食同用而效现;失眠案中以“小口频服”之服药方法与“安养心神调治脾胃”之法的配合运用而显效。
[结论]临床运用《脾胃论》中饮食过伤的相关理论,治疗因饮食伤所致内伤疾病,辨证准确,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Objective]Analysis of related theory that“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 tomach”treats“diet injury”, to explore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reatment of internal injuries caused by“diet injury”to explore the related theory’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reatment of internal injuries caused by“diet injury”(This is the related theory to“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reating“dietinjury”).[Method]Through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e cases analysis(They are“drinking wound”case, dizziness case and insomnia case), expound the argument ation thinking to“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reating“diet injury”, principl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expound the argumentation thinkingto“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reating“diet injury”, principl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cluding the prescrip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Wuling powder’s application in the“diet injury”,Gehuajiejiu soup, Zhishu pill, Hezho ng pill’s application in the“drinking wound”.[Result] Understand related theory that the“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reats “diet injury”, specific therapeutic principle for sweating, the urine and digestion. Including the prescrip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Wuling powder’s application in the“diet injury”,Gehuajiejiu soup, Zhishu pill, Hezhongpill’s application in the“drinking wound”, Wuling powder, Gehuajiejiu soup are dehumidification by sweating and the urine, Zhishu pill, Hezhong pill ,etc are helping digestion.“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reating“diet injury”,prescription and symptoms are consistent. Clinical efficacy of three consilias is satisfaction. Among them, drinking wound, shares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properties to achieve and anti-nausea, points up and down digestive purpose of alcohol. Gehuajiejiu soup points up and down digestive purpose of alcohol warning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zziness, Wuling powder and Banxiazhishupill wet Xiaoshi with use and effect;Insomnia,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medication method of small amount many times, and“Nursing mind modulation spleen and stomach”, cooperating with use, treatment effect is obvious. [Conclusion]Using the related theory of“the theory of spleen a nd stomach”is worth clinical exploration to treatment of clinical disease caused by the“diet injury”, because it is dialectical correctly,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总页数】3页(P692-694)【作者】陶冬梅【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卫生院浙江,绍兴 312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相关文献】1.基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探讨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 [J], 盛茹雅;鲁海;张春红;武连仲;;2.基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探讨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 [J], 盛茹雅;鲁海;张春红3.李立志教授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J], 冯志博;白洋4.从脾胃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临证心得 [J], 严忠婷; 方向明5.《脾胃论》临证解读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1?、脾胃为生命根本?胃为“仓廪”,脾主运化,一脏一腑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充养四肢百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又说“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并指出“脾合意”又与精神活动有关。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1.1 创“脾胃中心说”脾胃这间,脾胃与其他肮脏之间关系《脾胃论》论共38篇,第一篇为《脾胃虚实传变论》与第七篇《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援引内经观点和张仲景的论述,用五行学说解释病因病机,:“面病皆由脾胃面生也”。
五脏六腑受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脏”由“腑”化养,才能藏精气,元气为生命之本,全赖胃气滋养,胃受谷气,为胃气之补充,“胃气如本弱,元气不能充而诸病由所生”。
下二篇为《脾胃论》之总纲。
1.2 胃气为本?贯穿全书,第二篇《脾胃胜衰论》、第三篇《肺之脾胃虚论》、第19篇《三焦元气衰旺论》第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第21篇《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第22篇《胃虚脏腑经络皆夭所受气而俱病论》、第23篇《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以同经脏腑学说,在生理、病理上以经络学说阐述胃与脏腑经络相通,胃起的重要作用。
1.3 升降浮沉为脾胃功能?从天地阴阳之变化,人与自然密切相关,适乎自然,调节脾胃之气。
书中第八篇《乞运衰旺图论》、第25篇《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第26篇《阴阳寿夭论》、长期共存经28篇《阴阳升降论》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也是养生防病的重点。
1.4 饮食能养人,亦能害人?脾喜燥胃喜润,第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人人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指出生活方式失调而致脾胃病,如第九篇《饮食劳倦可伤、始为热中论》、第七篇《胃气下消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见论》、第24篇《忽肥铁瘦论》、第34篇《阳明病湿胜自汗论》、第29篇《调理脾胃经验》、《论饮酒过伤》、第32篇《饮食伤脾论》、第34篇《脾胃损在调饮食适温》、第35篇《脾胃将理法》也重视脾胃病与饮食调理之间关系。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病因辩证之饮食、劳逸证候饮食所伤证: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
【证候分析】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胃气不降,浊气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
饮食伤在胃,气滞不通,故胃痛。
饮食伤在肠,影响小肠受承和大肠传导的功能,气机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误食毒品,骤伤胃肠,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甚至出现头痛、痉挛、昏迷等严重中毒的症状。
劳逸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
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
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
房室所伤证: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统疾患的症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
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
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
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
肾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
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病因辩证之七情证候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
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情志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
脾胃饮食劳倦所伤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上件药咀。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
过食伤脾胃治法导读:去年元旦节给大家奉献了一篇李东垣治疗饮酒过度的良方——节前巨献:葛花解酲(cheng)汤。
今天非常应景地给大家分享分享吃多了怎么处理。
正文: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一个专门的章节《饮食伤脾论》论述吃喝太多了,伤到了脾胃该怎么个处理法,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在中医里面,“饮食”是两个概念,“饮”包括喝水、喝酒、喝奶等,“食”包括吃肉、吃饭、吃生冷的瓜果之类。
之前介绍的饮酒过度是属于“饮伤”的范畴,我一直强调掌握治疗原则很重要,饮酒过度在旧作中介绍了主要方法:发汗利小便,代表方就是葛花解酲汤。
饮酒的治疗原则就是其他饮伤的治疗原则,所以这里就不在赘述。
今天主要谈谈“食伤”的治疗,通俗讲就是吃多了该咋处理。
《饮食伤脾论》中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澼为痔。
这两句其实不是李东垣的原创,而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条文,讲的是暴饮暴食,超过一定的限度,胃肠就要受伤了,就会长期泄痢,“澼”用的很形象,是指拉肚子,“澼澼”有声的样子。
内经和东垣都讲这个拉肚子时间长了,会导致直肠静脉的郁血,从而发生痔疮。
《饮食伤脾论》中讲: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伤饮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此最为秒也,重则方可吐下。
今立数方,区分类析以列于后。
(麦芽)李东垣介绍伤食是属于有形之物,轻症可以只用一些帮助消化的药物,比如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之类的消食药,或者“损其谷”就是后一顿少吃,减少饮食,给他慢慢消化,这个是最妙的了。
程度特别重的,才可以用吐法、泻法。
总要有个出路嘛,要么从上面吐出来,要么从下面拉出来。
(神曲)我一直强调,知道源头,掌握思路最为关键,后世的很多方子的组方思路都是李东垣的这个立法,现在著名的保和丸就是李东垣立的这个轻症的思路,枳实导滞丸是重症的思路。
有了这个思路以后,随手拟的小杂方跟古方都很像。
方法有了,看看东垣给大家立的几个方子:枳术丸,消痞,消食强胃。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
饮食物靠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
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
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1.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
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
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
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
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
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
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饮食劳伤辨证一、饮食所伤此为由于饮食不当所导致的疾病。
常见伤于胃则胃脘痛,恶闻食臭,食欲不振,胸膈痞满,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无力。
伤于肠则腹痛,肠鸣,泄泻,苔腻或黄,脉滑。
如误食毒物,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中绞痛等。
【常用中药】1、饮食不洁。
2、过饥。
3、过饱。
4、饮食不节。
5、偏食。
饮食所伤包含的症型很广,只能是在临床上辩证施治,一般会用到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等中药。
【针灸取穴】以取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经腧穴为主。
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法。
二、劳逸所伤此为因过于劳倦或过于安逸所致的疾病。
常见过劳,则倦息无力,喜卧,懒言,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缓大,或浮或细;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息,心悸气短,肢软无力,苔白薄或腻,脉缓。
【心理疏导】劝说病人尽量避免过劳,讲清过于安逸对身体的危害,要适当参加劳动。
【中医用药】麦冬、天冬、贝母、紫菀、黄柏、知母、生地、丹皮、杞子、五味子、牛膝、白茯苓等【针灸取穴】以取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任脉、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兼用灸法。
三、房事所伤此是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所导致的病症。
常见阳虚,则腰酸腿软,面色㿠白,畏寒,四肢欠温,阳痿早泄,梦遗滑精,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少力尺弱。
阴虚,则腰酸腿软,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心悸失眠,颧红盗汗,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尺弱。
【常用中药】韭菜,杞子,红枣,桑椹,芝麻,羊肉、丹参、黄芪、西洋参、肉桂、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五味子、砂仁、菟丝子、鹿茸、鳖甲等【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少阴肾经,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兼用灸法(阴虚者忌用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