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中的各个知识点,理解其中的政治思想,把握作品的大意、结构和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欣赏文学,让学生在文学中寻求情感安慰与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2.分析古代政治思想3.阅读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政治思想2.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四、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中国古人经常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来形容盛世和乱世,依据这个说法,请思考下面的问题:(1)乐民和忧民都是指什么?(2)盛世和乱世是如何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来比喻的?(3)如果一个国家的王朝,能够贯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个思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好处?2.归纳总结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1)思想主旨:“为民除害,利用万民;以人为本;君君民民,父父子子”。
(2)基本内容:“民为本,天下为公”,“仁政必治其心,治其心必修其身”,“安民所以安吾,危民所以危吾”。
(3)整体特征:“以人为本”,追求公正和公平,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利益和福祉,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3.分析文本(1)解读题领悟难点句意以及作家想要表达的观点,例如:①:什么意思?②:这句话中的“仁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福建之邦的最高风雅”?③:“万民切心”,有哪些常见用法?(2)分析体裁(3)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设问、对仗、排比等。
(4)分析作品的结构。
4.课堂练习(1)阅读完课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为什么《史记》中对于日月星辰的描述?它所包含的是什么政治思想?②:作者是怎样教导读者如何才能够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③:乐善好施、治愈疾病、救济灾民、辨析是什么?(2)阅读课文后,每人写一篇感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教学依据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教学分析及设计本文是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中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共七个小节,每一节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
通过学习,主要让学生深入系统的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了解他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并由此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则选文重点体现孟子“与民同忧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学生结合现实并不难理解,而且学生以前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这两篇文章中,学生对“与民同乐”这种思想已经有所接触。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孟子的论辩之术。
孟子是以辩才而出名的,《孟子》这部散文也是以长于论辩为主要特征,所以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善辩以及他辩论的技巧方法,而这一点学生不一定很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又定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另外,学习本文还要让学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
2、辨析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1、自主学习,对照注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掌握重点词意、句意。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诵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
3、合作学习,探究孟子的游说之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与老百姓共有共享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2、明确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3、体会孟子的游说之术,学习孟子说话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孟子说话的技巧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结合注解、参考译文疏通句意,了解文章大意,并自主完成重点实词、虚词积文言句式的积累。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出自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孟子单元第四课。
其一共有三部分组成。
本节课教授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庄暴见孟子》。
其主要内容是展示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与民同乐”。
同时也展示了孟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论辩家而具有论辩艺术。
孟子的“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含有对君王的某些特权的认同,其目的是为推动封建王业。
但当时的现实注定了其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但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1.立足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我要求学生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见、语、好、乐、今、王”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2.立足于孟子高潮的论辩艺术,要求学生能理解文中孟子排比、正反对比及善于设喻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3.立足于孟子的思想及影响要求学生能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孟子的论辩艺术及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二、教法学法设想:1.课文把握:本文内容浅显,学生理解难度不大。
但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教学时若采用传统手法将其作为一篇对话题议论文来教读,不利于理解孟子论辩艺术。
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不仅有助深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更有助理解学生对人物个性及心理的了解状况,尤其是深入体味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文时,要重视对课文内容作必要延展,如在研究孟子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时当充分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曾学过篇章中有关仁人志士“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精彩表述及联系现实搜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典型事例,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构建知识体系。
3、作为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文题解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孟子的“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朝向前发展,但是,它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第一则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乘机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去施行他的主张“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
第二则通过把周文王和夏桀对比,指出不与民同乐的危害。
第三则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同乐的故事,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观点。
【目标锁定】1.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重点是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3.学习孟子的辩论技巧。
【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庶几..( ) ②管籥.( ) ③疾首蹙.()④羽()⑤麋.鹿( ) ⑥灵囿.( )⑦麀.鹿( ) ⑧濯.濯( ) ⑨於牣..( )⑩朝儛.( ) ⑪睊.睊( ) ⑫放.于琅邪..( )⑬慝.( ) ⑭角招..( )..( ) ⑮徵招2.通假举要①今之乐由.古之乐也:____________②可得闻与.:____________③直.好世俗之乐耳:____________④时日害.丧:____________⑤予及女.偕亡:____________⑥畜.君何尤:____________⑦景公说.:____________⑧徵招.: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王语.暴以好乐:____________②今.王鼓乐于此:____________③贤者亦乐.此乎:____________④经始灵台,经.之营.之:____________⑤庶民攻.之:____________⑥人不得,则非.其上矣:____________⑦乐以.天下:____________⑧遵.海而南:____________⑨一游一豫,为诸侯度.:____________⑩景公说,大戒.于国: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首蹙疾.风知劲草声非加疾.②直⎩⎪⎨⎪⎧ 直.好世俗之乐耳木直.中绳而直.为此廪廪也系向牛头充炭直.③举⎩⎪⎨⎪⎧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举.头望明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戍卒叫,函谷举.④夫⎩⎪⎨⎪⎧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⑤适⎩⎨⎧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始适.还家门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⑥修⎩⎪⎨⎪⎧ 乃重修.岳阳楼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邹忌修.八尺有余(3)词类活用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____________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____________③今王鼓.乐于此:____________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___________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____________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____________⑦庶民子.来:____________⑧而民欢乐..之:____________⑨乐.其有麋鹿鱼鳖:____________⑩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逐步推理、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主要学习第1那么选文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1、文意梳理。
2、学习本文逐步推理、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有的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会把它踩在脚下;有的人把人民的忧乐放在自己的心上,人民会把他放到心中。
这种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思想早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孟子就已提出。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共同探讨孟子是如何阐述这种“任人之心〞的。
二、梳理文意1、重点解词庶几:近似、差不多。
直:只,仅仅。
由:同“犹〞。
少:形容词用做名词,少数人。
2、重点语句〔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三、探究文本1、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正面引出论题;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齐王变了脸色,是因为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
“惭其好之不正〞。
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尊敬孟子怕他说自己喜欢俗乐,而荒于国事。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防止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1、检测自学情况,巩固复习重点字词。
2、引导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引导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引导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具准备】助推资料、ppt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华夏文明悠悠五千年,圣人先哲灿若繁星,而先秦纵横捭阖的诸子百家便是这条浩大星河的源头,无论是冷眼观世的老子,看破红尘的庄子,还是汲汲救世的孔子,金刚怒目的韩非子,都值得我们后人膜拜千年。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有着“帝王师”之称的孟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仁人之心”。
二、以相识孟Ppt出示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的画像,请同学们凭借自己对孟子的认识和了解来辨别出哪一幅图是孟子的画像,并简单说明理由。
三、以文探孟(一)以诵知文(整体感知)齐读文章并思考:这篇文章总共有三则,都是以语录体的形式所呈现的。
那么,这三则文字主要是孟子与谁的对话?谈论的是关于什么的话题?(三则文字是孟子分别与齐宣王、梁惠王、齐宣王的对话。
他们谈论了关于“施政于民”的话题。
)(二)以文解孟(研读文章)1.以文见忧(民之忧)元代诗人张养浩有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百姓都难逃厄运。
那么,在孟子看来,百姓到底在“忧”什么呢?从三则文字中找到相关语句来解释百姓之“忧”是什么。
(民之忧:⑴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
⑵独乐台池鸟兽。
→民欲与之偕亡。
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2.化忧为乐(民之乐)自读文段,思考孟子在文中言了哪些乐。
勾画重点,完成表格,小组交流。
四、以时知孟结合时代背景(助推资料),感受孟子思想的可贵。
各诸侯王为争地夺利不顾百姓,穷兵黩武,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人因阶级不同,也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产生百家争鸣之盛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句式特点、加强文言知识积累;2、了解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课前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课时安排】3—4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另一篇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朗读全文(及时提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三、整体感知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
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
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
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
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过程和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教学重点:学习第1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PPT课件:图片1展示的是2009年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广场和首都各界手牵手,一起共同庆祝伟大祖国60周年的情景。
图片2:展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的声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两幅图片一喜一忧,都展示的是国家领导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场景,体现了领导人与百姓之间民忧亦忧,民乐才乐的思想。
其实,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源头在孟子那里。
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回到孟子时代,去了解孟子可贵的民本思想,去挖掘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历史意义。
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乐民之乐》教学设计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校范思超【设计思路】《先秦诸子选读》这本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能陶冶学生身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人生问题,并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我们要努力挖掘孟子思想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选文《乐民之乐》。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梳理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2、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教学方式】情境创设、多媒体áo四、朗读课文。
①整体感知,1分钟自由朗读课文。
②全班齐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并完成学案。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4判断文言句式。
①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判断句)②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③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状语后置)④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被动句)⑤不若与人。
(省略句)5翻译句子。
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教学准备: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配以适当的民乐,制作PPT 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思想的现代价值。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㈠、自主学习: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⑪读准字音: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ǐ)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â lâ)疾首蹙頞(cùâ)羽旄之美(máo) 朝儛(wǔ)放于琅琊(fǎng yá)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睊睊( juàn) 作慝(tâ)徵招(zhǐ sháo )⑫归纳文言知识点: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⑥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
)⑦景公说(“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
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例举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无非事者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巡狩者,巡所狩也②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④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朝儛⑤省略句:不若与人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明确: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如: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
(组内交流,第1-3则)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㈡、引领探究:1、师生研读第1则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评。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问题①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
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
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
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
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
2、师生研读第2则1)、学生齐读第2则2)、交流讨论:“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幽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说明什么?明确: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
3)、翻译下列语句。
⑪、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⑫、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⑬、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⑭、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⑮、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3、师生研读第3则问题①: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
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②: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明确: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4、讨论探究:(各组讨论,组内交流,各组选1名代表,全班展示)①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也就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在孟子的那个时代,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用、共享,不会一起游乐。
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
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宫,更别说去宫内游玩。
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构建我们健全的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孟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要求,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默许了统治者的一些政治特权,但他也表达了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今天,我们有必要把他的与民同乐思想发扬光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职业,不管什么位置,都要借鉴孟子思想的精华。
②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