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备课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设计这堂课。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则是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演示和生僻字的书写动画,以及诗文的复印件,供学生们朗读和书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情景, ask students: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tall building and looked down at the city?" Then I will show them a picture of鹳雀楼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2. 读诗:我会指导学生们正确地朗读诗文,强调停顿和语调的把握,同时也会纠正一些发音错误。
3. 解释诗文: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帮助学生们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并解释一些生僻字。
4. 讲解意境: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5. 朗读与背诵: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以加强他们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6. 书写练习:我会指导学生们书写一些生僻字,并提供书写动画,帮助他们正确书写。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登鹳雀楼》的,并逐句板书诗文,同时在旁边标注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默写《登鹳雀楼》的全诗,并画出他们心中的鹳雀楼景色。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能正确书写“雀、楼”等生字,会用“层、依”等词语造句;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登鹳雀楼》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生字词的学习和书写。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理解。
4. 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能正确书写“雀、楼”等生字,会用“层、依”等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田字格纸、铅笔、橡皮等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诗歌朗诵:教师示范朗诵《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雀、楼”等,讲解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5. 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教师检查并给予评价。
6. 诗歌造句:用“层、依”等词语造句,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7.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作者:王之涣3. 诗歌内容:诗歌全文4. 生字词:雀、楼等5. 造句:用“层、依”等词语造句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歌,了解其作者王之涣的背景和文化成就。
2.能够在朗读、背诵、讲述《登鹳雀楼》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发展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背诵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登鹳雀楼》诗歌原文和注释。
2.录音机或电脑播放器,准备好诗歌的音频。
3.诗歌的讲解PPT或教学视频。
4.课堂笔记和诗歌练习册。
5.预先准备好学生分享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出示《登鹳雀楼》诗歌原文和注释,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老师讲解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文化成就,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历史内涵。
2. 学习诗歌(20分钟)老师通过PPT或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结构、格律和韵脚,然后进行全班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歌,同时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意思。
3. 分组讨论(20分钟)老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让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 诗歌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话有怎样的深意? 2. 诗歌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 你觉得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有什么特点?老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引导,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联合分享(15分钟)老师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心得,并提供自己准备的传统文化素材,例如民间歌谣、诗歌、故事等等。
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课。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壮阔画面。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的每一句,理解其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讲述其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4. 想象画面: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绘出鹳雀楼所见的景象。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6. 朗读体会: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怀。
7. 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 板书诗句: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板书关键词:壮阔、远望、高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登鹳雀楼》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鹳雀楼景象的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逐句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美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登鹳雀楼》。
2.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诗的朗读、背诵及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鹳雀楼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分享对这座历史名楼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引入课题。
2.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的意境。
3. 精讲细读:(15分钟)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和哲理。
(15分钟)对比学习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孤鹜、落霞、绿水、青山。
2. 王安石《登鹳雀楼》:飞阁、流丹、壁立、千寻、星辰。
3. 对比点:景物描写、哲理抒发、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两首《登鹳雀楼》的诗意,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
答案示例:以学生视角描述登鹳雀楼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2.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王之涣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并对比他们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登鹳雀楼 - 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结构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让他们了解自然景色与人文建筑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内外景描写,理解作者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自身感受。
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表达作者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合的强烈愿望。
2. 诗歌解读•第一段: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的美景,并强调了自然景色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第二段: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和对天下大势的思考。
并以“故国”和“万方”表达了对家国和世界的思念。
•第三段:通过描绘垂柳和河流,将诗的情感转入一种思乡之情。
表达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语言表达•本诗采用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形式简洁有力,易于诵读。
•通过形象、具体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山水之美,引发对大自然的思考和热爱。
•通过播放一段鹳雀楼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 阅读理解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明确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分析活动•导入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每一段进行深入解读和归纳。
4.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类似《登鹳雀楼》的短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景色或人文建筑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总结归纳活动•学生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及文化内涵;2.了解古诗的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3.能够朗读《登鹳雀楼》,表现出朗诵的语音语调;4.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理解其中的诗意;5.能够创作出自己的诗句。
二、教学内容1.文化素材:《登鹳雀楼》;2.语言表达:古代诗词、文言文朗读;3.文学鉴赏:古文欣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以及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展开(30分钟)1.学生背诵《登鹳雀楼》上下片段;2.学生分组朗读,老师纠正语音语调问题;3.学生讨论《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4.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词句创作出自己的短诗,如“春风送暖,花香飘动;夏日炎炎,树荫撑腰”,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小结(5分钟)1.回顾学生创作的短诗,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评价;2.失误和错误的地方,给出说明和纠正。
4. 拓展(20分钟)1.学生扩展《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写出自己的感受;2.学生模仿《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自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意。
3.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难点1.古文朗读的语音语调问题;2.诗意的理解和表达;3.创作自己的短诗。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3.学生能够创作出自己的短诗;4.学生能够对《登鹳雀楼》有更深入的认识,知道其文化价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登、依、尽”等六个会认的字,正确书写“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入境悟情明理。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通过图画和注解赏析古诗。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写好“入”字,结合图片和注解理解古诗,诵读古诗。
难点:背诵古诗,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读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读悟法、情境结合法教学设备: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座楼,它位于黄河东岸,传说有种叫鹳雀的鸟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因此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有一天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这座楼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景象非常壮观,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学习这首古诗的欲望。
2、板书课题。
3、诗人简介二、品读古诗1、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一起读一读故事,将会认的字多读几遍,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把古诗读的优美。
汇报:(1)出示会认的字让学生认读。
(2)出示难解的字。
(3)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诗读的优美。
2、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3、听朗读视频。
4、师生合作朗读古诗。
意图:加强合作与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入情入境的情境教学,让孩子领悟诗的美。
三、悟情明理1、同学们,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向远方望去,你都看到了什么?2、引入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
”3、学习书写“入”字。
4、再读古诗。
5、远处的景色可真美啊,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他想看的更远,他该怎么办呢?谁来帮他想一想办法?6、引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是的,诗人想要望远,就要登高,真可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使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俗语:站得高,望得远。
那同学们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想要学习好怎么办呢?是的同学们,这就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意图:通过自身体验,在不知不觉让孩子感受诗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备课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