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可能性1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5
三年级数学列表法解题思路详解下面我们根据课本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讲解。
我们来看课本的例题9:一辆卡车载质量2吨,一辆载质量3吨,要将8吨煤恰好运完,可以怎么安排?课本里面只有这样的一个表格: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只有两个方案可行的。
从这道题目来看,小朋友应该很容易就学会了,但是为什么小朋友还是不会呢?1、小朋友不知道怎么画表格2、家长例题也不知道要怎么讲解3、练习题不像例题那么容易下面我们继续看做一做:小明有5元和2元的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他可以怎么样付钱?第一步:用表格将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第二步:将能够加起来是30元的情况写出来,画出另外一个表格:根据第一个表,我们能够快速找到可行的方案,看到这里家长可能会想,为什么不要用例题的那种方案呢?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案去列举,需要列出的情况很多种方案,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在方案不多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课本例题的情况去做,如果方案多的话,就不建议用课本例题的方法。
课本练习4两辆载重质量2吨的卡车,怎么将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700千克、1000千克的这些机器一次性运走?这个的表格又要怎么列呢?根据题意,我们知道有一辆卡车需要载3件机器,剩下的一辆车载2个,2个的可以不用考虑,所以我们只要列出载3个机器的车辆的方案就可以了,只要载3个机器车辆不超过2吨的即可一次性运完。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只有4种方案可行。
那为什么到了700千克就不用再继续列下去了呢?因为后面的方案都是超过2吨的,所以可以不用考虑了。
这道题目不会,主要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列表,不知道要选择哪个列表。
第7题有28个学生去公共游玩,想租船,小船限坐4个人,大船限坐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可以怎么样租船?2如果租一条大船10元,租一条小船8元,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这道题目,1按照课本例题的做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选择我们刚才做一做的该种做法就比较简单了。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一、填空题:1米-2分米=() 100毫米=()分米38毫米+27毫米=()厘米()毫米 3千米+3千米=()米1吨-200千克=()千克 320千克+680千克=()吨二、硬币厚度一般是1-2(),小红的身高是126(),我家有一棵高5()的大树,阳台有一台9()高的洗衣机,书房里有一张6()高的书桌,书桌上有一盏高35()的台灯和一个厚约()的文具盒。
万里长城长约6700(),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东莞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2300()。
一只老虎约重360()。
一列汽车每小时约行驶100()。
三、解决问题:1、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用去6毫米后,现在这支铅笔有多长?2、妈妈买了一块4厘米长的火腿肉,每5毫米切一处,可以切多少片?3、一支粉笔长6厘米,5支粉笔长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4、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厘米 500厘米 550米 1千米 6米5、某城市要修一条长54千米的高速公路,如果每天修6千米,几天可以修完?6、一辆载重1吨的货车,装有2头牛,每头牛重600千克,货车超重了吗?超了多少?7、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5米,第二根是第一根的4倍,第二根长多少米?两根一共长多少米?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计算:95+97 312+398 56+485 366+439 427-25878+809 546+234 587-579 900-368 507-88二、填上适当的数6 0() 5() 5()6 7()4()- 4() 8 - 1 6() + 2 5 () +() 8() 6 2()6 2 7()5 1 0 1 6 三、填空题:1检验370+230=600是否正确,可以用算式:()来计算,看得数是否等于()。
2、两个三位数相加,它们的和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3、最大的三位与最大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四、解决问题:1、一本书900页,小明第一个星期看了308页,第二个星期看了281页,小明还有多少页没有看?2、二三年级开家长会,准备了800张椅子。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三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0.1 米(m) = 1 分米10 厘米(cm) = 1 分米100 毫米(mm) = 1 分米10 分米 = 1 米(m)0.1 分米 = 1 厘米(cm)0.01 分米 = 1 毫米(mm)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8.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
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时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可能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4~45页例1及“做一做”。
学情分析:“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在原来的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体验过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但实践表明,三年级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不容易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还是要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摸球箱和各种颜色的乒乓球教学流程:谈话激趣:孩子们,上课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要说实话,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如果我把这节数学课上成游戏课,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数学规律,你们喜欢吗?(喜欢),那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
上课。
一:师生游戏,导入新课。
(石头、剪子、布游戏)(师生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后,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玩,你们愿意吗?(愿意)师:在玩之前,请猜想一下,如果只玩一次,你和我,谁会赢?请你猜(“可能老师赢、可能同学赢”)只有这两种情况吗?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准备(石头、剪子、布)赢了我三次的请举手,赢了我二次的请举手。
赢了我一次又输给我一次的请举手。
我采访一下你:什么情况,还有一次呢?看来,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二、充分感知,分步体会。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一教案三年级数学几分之一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几分之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
)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
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
”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
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
数学可能性教案数学可能性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可能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可能性教案1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3.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解释并设计游戏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实验法、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2.提出问题: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确定不确定)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二、指导练习。
1.做第1题。
(投影出示)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多媒体演示)2.做第2题。
(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
数学早读资料第一单元测量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长是20厘米8毫米,宽是14厘米8毫米,厚是7毫米.2.生活中,光碟,银行卡,会员卡,保险卡等等的厚度约是1毫米;笔芯上的笔迹粗细,降水量等等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毫米,即1厘米=10毫米;10厘米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4.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10个100米就是1千米.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6.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7.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两头牛大约重1吨.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8.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加上3个0;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在进行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2.在计算376+284之前可以这样估算,376不到400,284也不到300,它们的和肯定也不到700.3.怎样检验135+48=183的结果呢?可以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也可以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还可以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4.在进行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借一,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5.怎样检验200-183的结果呢?可以用200减17,看结果是不是183;也可以用17+183,看结果是不是200.(注意在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时,一定要认真计算一遍,不能只根据原来的结果写下来.)第三单元四边形1.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3.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即不稳定性.生活中列举利用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例子有:伸缩门.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宽,可以用周长÷2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之和,再减去长方形的长;或者用周长-长×2 得到两条的宽,再除以2得到长长形的宽.8.估计物体或者图形的周长时可以先估计边长,再通过计算求得它的周长。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是一个新增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不但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虽然在小学的教材中,内容占的不是很多,但它却是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学习概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在于:充分经历、体验“可能性相等”的过程。
验证抛硬币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
教学的关键是理解等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它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学生仍然会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教师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打算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从选择的素材看,准备部分是十分简单的随机事件,事件的可能性是1/2;例2的情境复杂一些,要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从研究的可能性看,两道例题都是等可能性,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试一试”和练习出现可能性不相等的现象,要用不同的分数分别表示。
从问题的难度看,先是摸到某只球、某张牌的可能性,然后是摸到某种花色的牌、某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
学情分析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现象。
在此基础上,继续教学可能性,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感性描述可能性到定量刻画可能性,对可能性的体验深入了一步。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难点:是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同学们一定玩过抛硬币游戏,其实抛硬币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足球、排球),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在足球比赛中的运用吧。
板书:可能性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生活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场景图,提出问题。
足球比赛中是用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的,乒乓球比赛中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2、同步体验:试一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可能性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相等”。
⼩学三年级数学训练(⼀)三年级数学训练(⼀)⼀、⼝算。
32÷8= 60÷7= 900-80= 27+9=7×9= 28×2= 14÷3= 72-36=300+921= 4000+2000= 70÷7= 50÷5=⼆、竖式计算。
658+276= 700-537= 73÷9= 404-186= 58÷8= 438+462=6345-748 = 256+7958= 3260-1847=三、解决实际问题1、⼀⽀蜡笔原来有8厘⽶,现在⽤去了5毫⽶,这⽀蜡笔还有多少毫⽶?(5分)2、买⼀个玩具机器⼈要⽤9元钱,50元钱可以买⼏个这样的机器⼈,还剩多少钱?(5分)3、某⼩学有男⽣657⼈,⼥⽣569⼈。
(1)该⼩学⼀共有学⽣多少⼈?(2)⼥⽣⽐男⽣少多少⼈?(6分)4、永明⼩学7⽉份⽤⽔280度,⽐6⽉份多⽤35度,请问该⼩学两个⽉共⽤⽔多少度?五、看图回答问题。
(8分)(1)从⼩刚家到学校共有()条路可⾛。
(2分)(2)在图上描出从⼩刚家到学校最近的那条路。
(2分)(3)最近的这条路⼀共有多少⽶?(4分)六、看图计算(9分)买⼀套桌椅花共花多少钱?(4分)⼩刚邮电局公园2、农场有45吨粮⾷,请你算⼀算,⽤⼀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次可以将这些粮⾷运完?⼀、基础知识:⑶4300-2500可以看成43个()减去25个(),得1800。
⑷8×(157-121)要先算(),再算()。
3.选择题:(在()内写上正确的序号)⒅左边钟⾯表⽰()① 5:55 ② 5:45 ③ 9:27⒆要使345最⼤是()① 2 ② 3 ③ 4 ④ 5⒇⼀根绳⼦长86⽶,第⼀次⽤去38⽶,第⼆次⽤去29⽶,现在绳⼦的长度⽐原来缩短了多少⽶?正确的算式是()①86-38-29 ②86-(38+29)③38+29 ④38-29⼆、基本技能:1.量量、画画、算算。
可能性编写意图(1)主题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例1以教师的两个问题“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和小精灵的一个问题“小雪会抽到什么”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通过学生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可能是跳舞”等,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4)“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给学生留下了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1)要体现出教学层次。
例题中以“三张卡片”“还剩两张”“只有一张了”来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层次分明,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这样的层次,并引导学生感受三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2)要组织好教学活动。
教学时,教师可以用课件逐一出示主题图、教师和小精灵的提问,组织学生根据问题分小组进行摸卡片的活动,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图意)、想一想(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等)、说一说(为什么)、摸一摸(验证猜想)、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把握好教学要求。
不管是例1还是后面的“做一做”,在学生回答和汇报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就可以了,如“小明可能抽到唱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小明抽到唱歌这件事情是不确定的”。
编写意图(1)“做一做”是通过从两个装有不同情况棋子的盒子里摸棋子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例2是一个摸棋子活动,例题先呈现一个装有两种颜色棋子的盒子并提出问题:“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每个棋子都可能被摸到,并且每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5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
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为⼀名⼈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可能性》: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个⽅⾯: (⼀)让学⽣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让学⽣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
⼀下⼦抓住了学⽣学习的兴致。
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接受。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放⼿让学⽣通过操作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明⽩了“可能性”的⼏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的事实。
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氛和谐,学⽣⼼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在游戏中⾃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的指导者⼜是他们的合作者,学⽣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了⾃信⼼。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组合作和师⽣互动,学⽣热情⾼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个环节⼩组合作意义不⼤可以和第⼆环节合并改为师⽣互动,作为只是让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秒的认识”是在学⽣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由于时间单位⽐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初步建⽴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积极参与、亲⾝体验。
如:我让学⽣随着秒针⾛动时所发出的声⾳⼀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在课堂上亲⾝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系列的亲⾝体验的活动中,学⽣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且也初步建⽴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