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小组评估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学情评估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 5Ag:108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 某药片说明书上标有:本品每克含碘25 mg,镁40 mg,锌15 mg,这里所标成分是指()A. 分子B. 原子C. 单质D. 元素2. 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中,蚕丝的主要成分属于()A. 糖类B. 蛋白质C. 无机盐D. 维生素3. 下列涉及的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A. 建筑鸟巢的钢材B. 玻璃钢材质的滑雪板C. 吉祥物冰墩墩填充物——人造毛D. 场馆外的塑胶跑道4. 下表列出了某果仁的营养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是()A. 蛋白质B. 糖类C. 油脂D. 无机盐5. 某学校为了响应政府“垃圾分类”的政策,安置了如图甲、乙、丙、丁四个垃圾投放桶。
下列废弃物品投放不合理的是()(第5题)A. 过期药品、油漆桶投放到甲桶里B. 瓦片、砖块、石头投放到乙桶里C. 废旧干电池、饮料瓶、旧衣物投放到丙桶里D. 剩余饭菜、瓜皮果壳投放到丁桶里6. 下面是糖糖同学为她家设计的午餐菜谱,你认为营养最全面合理的是()A. 炒白菜、炒花菜、水煮白萝卜、紫菜汤B. 红烧鸡腿、爆炒鱿鱼、回锅肉、鱼头汤C. 红烧冬瓜、素炒土豆丝、清炒空心菜、海带汤D. 土豆炖牛肉、西红柿炒蛋、清炒空心菜、冬瓜排骨汤7. “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防止火腿肠变质,加工时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B. 食用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C. 霉变的大米经蒸煮后可食用D. 误食重金属盐,可饮用食盐水解毒8.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火炬燃烧罐以碳纤维材质为主,有科学家预测未来的10年世界将进入氢能源时代。
固体MgH2作为一种储氢介质,遇水时可生成氢氧化镁并放出氢气。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旨和重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以应对考试为主题,引入论语十二章的主旨:“人生而知之者,上也。
”并引用孔子的名言:“吾学无所不至。
”说明学习是为了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2. 学生独立阅读:学生仔细阅读论语十二章,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 教师解读:教师解释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一种适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4.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各自记录的理解和疑惑。
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互相交流思考。
5.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6. 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7. 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论语十二章的场景,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8.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的作文,并写出自己认为的一个恰当的例子。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发言表达的清晰度。
2. 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作文的质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作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化。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是:2、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符合课改的要求。
在传统教材中《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是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后,另外,教师利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因为《尺规作图》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而新教材却把《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前,显然不适合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通过实验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3、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
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空间,初步感知了ASA,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
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课改中所倡导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实践,我发现小组活动有如下的优点:1.小组活动课从课桌椅的布置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来看,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同学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同学感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让师生在较随和的气氛中传授和接受知识。
2.有利于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集体智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都参与,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培养在学生交流中寻求帮助,既坚持自己观点、又听取别人建议。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这对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大有益处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具有上述的许多优点,同时也客观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成了主角,困难学生成了配角,这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间不团结,困难学生渐渐产生自卑感,导致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大,加剧了两极分化;也可能出现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好学生怕该小组的名次落后,往往抢答,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这种转化与内能之间的联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相关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小球、温度计等)。
2. 实验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安全防护措施。
3. 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个生动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摩擦生热实验,比如用一只手反复摩擦一根钢条,直至其变热。
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例如骑车时感受到的刹车时的热量等。
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1. 机械能与内能概念阐释在讲解中,教师将详细解释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或位置变化所具有的能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通过举例和图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这包括热能转化和做功转化两种形式。
通过理论分析和图示说明,让学生明白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这两种转化,并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转化实例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比如,摩擦生热、汽车发动机的能量转化等。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自我评估(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形的是()A B C D2. 如图1,△ABC≌△EFD,∠A=110°,∠B=30°,则∠F的度数是()A. 30°B. 40°C. 50°D. 60°图1 图23.在7×9的正方形网格中,∠AOB的位置如图2所示,点P,Q,M,N四个格点到∠AOB两边距离相等的是()A. 点PB. 点QC. 点MD. 点N4. 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测量锥形瓶内部底面的内径”的探究任务,善思小组想到了以下方案:如图3,用螺丝钉将两根小棒AD,BC的中点O固定,只要测得C,D之间的距离,就可知道内径AB的长度.该方案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 SSSB. SASC. ASAD. AAS5. 下列选项中与图4所示的三角形全等的是()A B C D 图46. 如图5,点O在AD上,∠A=∠C,∠AOC=∠BOD,AB=CD.若OC=5,OB=3,则AD的长为()A. 10B. 6C. 7D. 8图5 图67. 如图6,已知∠ABC=∠DCB,添加下列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B. AC=BD图3C. ∠ACB=∠DBCD. AB=DC8. 如图7,在△ABC中,∠C=90°,AD=AC,DE⊥AB交BC于点E.若∠B=28°,则∠AEC的度数为()A. 28°B. 59°C. 60°D. 62°图7 图8 图99. 如图8,已知AB=AC,∠FBA=∠ECA,∠EAF=∠BAC,点C,E,D,F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列结论:①△AFB≌△AEC;②BF=CE;③∠BFC=∠EAF;④DC=AC.其中正确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0. 如图9,在四边形ABCD中,AD∥BC,若∠DAB的平分线AE交CD于点E,连接BE,且BE平分∠ABC,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BC+AD=CDB. E为CD中点C. ∠AEB=90°D. S△ABE=12S四边形ABC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 如图10所示的图案是由四个全等图形拼成的,若AD=0.5,BC=1,则AF=.图10 图11 图1212. 如图11,BE与CD交于点A,且∠B=∠E,添加一个条件:,可证得△ABC≌△AED.13. 如图12,∠A=90°,CD平分∠ACB,DE⊥BC于点E.若AB=3 cm,BD=2 cm,则DE= cm.14. 如图13,AB=AC,AD平分∠BAC,BD的延长线交AC于点E,若∠EDA=48°,则∠EDC=°.图13 图14 图1515. 如图14,在△ABC中,∠ACB=90°,AC=BC,D为△ABC内一点,且∠BDC=90°. 若CD 的长为6,则△ACD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16. 如图15,CA AB⊥,垂足为A,AB=24 cm,AC=12 cm,射线BM AB⊥,垂足为B,一动点E从点A出发以3 cm/s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点E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 CB=,当点E经过s时,△DEB与△BCA全等.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17.(6分)如图16,已知△ABC≌△ADE,∠D=42°,∠C=105°,AD=5,AC=4.(1)求BE的长;(2)求∠DAC的度数.图1618.(8分)如图17,已知△ABC中,点D在边AC上,且BC=CD.(1)用尺规作出∠ACB的平分线CP(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中,设CP与AB相交于点E,连接DE.求证:BE=DE.图1719.(8分)如图18,点A,B,D在同一直线上,AB=DE,∠EBD=∠ACB,BC∥DE,延长AC分别交BE,DE于点F,G.(1)求证:△ABC≌△EDB;(2)若∠A=30°,∠D=50°,求∠BFG的度数.图1820.(8分)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图19,小华站在堤岸凉亭A点处,正对他的B点停有一艘游艇,他想知道凉亭与这艘游艇之间的距离,于是制定了如下方案.课题测量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测量工具皮尺等测量方案示意图(不完整)图19测量步骤①小华沿堤岸走到电线杆C旁;②再往前走相同的距离,到达D点;③然后他向左直行,当自己,电线杆与游艇在一条直线上时停下来,此时小华位于点E处.测量数据AC=20米,CD=20米,DE=8米任务一:根据题意将测量方案示意图补充完整.任务二:①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是米.②请你说明小华方案正确的理由.21.(10分)如图20,在△ABC中,AD⊥BC于点D,点E在AD上,DE=DC,∠DEB=∠DCA,F为BC的中点,过点C作MC//BE,交EF的延长线于点M.(1)求证:BE=AC;(2)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CM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2022.(12分)如图21-①,在△ABC中,∠BAC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OD⊥AB于点D(BD>AD),求证:BC-AC=BD-AD.【尝试探究】在图21-①中,过点O作OE⊥BC于点E,OF⊥AC于点F,连接OC.因为∠BAC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O,所以O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CO是∠ACB的平分线……请同学们补充后面的解答过程.【类比延伸】如图21-②,在四边形ABCD中,各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试判断AB,BC,CD,A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图21附加题(20分,不计入总分)(1)探究: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12∠BAD,探究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2)应用:如图②,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时的速度前进,1.2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之间的夹角为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①②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自我评估10. A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可得∠AEB=90°.在AB上截取AF=AD.根据“SAS”可得△AED≌△AEF.所以∠AFE=∠D.因为AD∥BC,所以∠D+∠C=180°.所以∠C=∠BFE.根据“AAS”可得△BEC≌△BEF.所以BC=BF.所以BC+AD=AB.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为CD中点,S△ABE=1 2S四边形ABCD.15. 18 【解析】过点A作AH⊥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H,结合已知条件,根据“AAS”可得△BCD≌△CAH.所以AH=CD=6.所以S△ACD=12CD·AH=12×6×6=18.16. 0,4,12或16 解析:设点E经过t s时,△DEB与△BCA全等,此时AE=3t.当点E在点B的左侧,且△DEB≌△BCA时,BE=AC,则24-3t=12,解得t=4;当点E在点B的右侧,且△DEB≌△BCA时,BE=AC,则32412t=+,解得t=12;当点E在点B的右侧,且△DEB≌△CBA时,BE=AB,则32424t=+,解得t=16;当点E与A重合时,AE=0,t=0.综上所述,点E经过0 ,4,12 或16 s时,△DEB与△BCA全等.三、17. 解:(1)因为△ABC≌△ADE,所以AB=AD=5,AE=AC=4.所以BE=AB- AE=5-4=1.(2)因为△ABC≌△ADE,所以∠B=∠D=42°,∠BAC=∠DAE.因为∠C=105°,所以∠BAC=180°-∠B-∠C=180°-42°-105°=33°.所以∠DAC=∠BAC+∠DAE=33°+33°=66°.18.(1)解:如图1,射线CP即为所求作.图1(2)证明:因为CP是∠ACB的平分线,所以∠DCE=∠BCE.在△CDE和△CBE中,CD=CB,∠DCE=∠BCE,CE=CE,所以△DCE≌△BCE(SAS).所以BE=DE.19.(1)证明:因为BC∥DE,所以∠D=∠ABC.在△ABC和△EDB中,AB=ED, ∠ABC=∠D,∠ACB=∠EBD,所以△ABC≌△EDB(AAS). (2)解:因为△ABC≌△EDB,所以∠E=∠A=30°.所以∠BFG=∠E+∠AGE=∠E+∠A+∠D =30°+30°+50°=110°.20. 解:任务一:如图2所示.图2任务二:①8②由题意可知,AC=20米,CD=20米,DE=8米,∠A=90°,∠D=90°.所以AC=DC,∠A=∠D.在△ABC和△DEC中,∠A=∠D,AC=DC,∠ACB=∠DCE,所以△ABC≌△DEC(ASA).所以AB=DE=8米.所以小华的方案是正确的.21. (1)证明:因为AD⊥BC,所以∠BDE=∠ADC=90°.在△BDE与△ADC中,∠DEB=∠DCA,DE=DC,∠BDE=∠ADC,所以△BDE≌△ADC(ASA).所以BE=AC.(2)AC⊥CM且AC=CM.理由如下:因为F为BC的中点,所以BF=CF.因为MC//BE,所以∠EBF=∠MCF.在△BFE与△CFM中,∠EBF=∠MCF,BF=CF,∠BFE=∠CFM,所以△BFE≌△CFM(ASA).所以BE=CM.因为BE=AC,所以AC=CM.因为∠DEB+∠DBE=90°,∠DEB=∠DCA,∠EBF=∠MCF,所以∠MCF+∠ACD=90°,即∠ACM=90°.所以AC⊥CM.所以AC⊥CM且AC= CM.22.解:【尝试探究】如图3-①,过点O作OE⊥BC于点E,OF⊥AC于点F,连接OC.因为OD⊥AB,∠BAC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O,所以OD=OE=OF.所以CO是∠ACB的平分线.在Rt△ADO和Rt△AFO中,OD = OF,AO = AO,所以Rt△ADO≌Rt△AFO(HL).所以AD=AF. 同理,BD=BE,CF=CE.所以BC-AC=BE+CE-AF-CF=BE-AF=BD-AD.图3【类比延伸】AB+CD=AD+BC.证明:如图3-②,过点O作OE⊥AB于点E,OF⊥BC于点F,OM⊥CD于点M,ON⊥AD于点N. 因为BO平分∠ABC,所以OE=OF.在Rt△BOE和Rt△BOF中,OE = OF,BO = BO,所以Rt△BOE≌Rt△BOF(HL).所以BE=BF.同理,CF=CM,DM=DN,AN=AE.因为AB+CD=AE+BE+CM+DM,AD+BC=AN+DN+BF+CF,所以AB+CD=AD+BC. 附加题解:(1)EF=BE+FD.理由如下:如图①,延长FD至点G,使DG=BE,连接AG.因为∠B+∠ADC=180°,∠ADG+∠ADC=180°,所以∠B=∠ADG.在△ABE和△ADG中,AB=AD,∠B=∠ADG,BE=DG,所以△ABE≌△ADG.所以AE=AG,∠BAE=∠DAG.因为∠EAF=12∠BAD,所以∠GAF=∠DAG+∠DAF=∠BAE+∠DAF=∠BAD-∠EAF=∠EAF.在△AEF和△AGF中,AE=AG,∠EAF=∠GAF,AF=AF,所以△AEF≌△AGF.所以EF=GF. 因为FG=DG+FD=BE+FD,所以EF=BE+FD.(3)如图②,连接EF,延长AE,BF交于点C.因为∠AOB=30°+90°+(90°-70°)=140°,∠EOF=70°,所以∠EOF=12∠AOB.因为OA=OB,∠OAC+∠OBC=(90°-30°)+(70°+50°)=180°,根据(1)中的结论,易得EF=AE+BF=1.2×60+1.2×80=168(海里).所以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为168海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主题;2. 分析和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哲学思想;3. 培养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 提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对人生、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以及孔子的主要思想。
- 提出问题:你觉得《论语》十二章会涉及哪些主题和话题?2. 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论语》十二章,并分析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深入讨论。
- 每个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
4. 班级讨论:- 在小组汇报后,全班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章节的理解和看法。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讨论。
5. 个人思考:- 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想要传递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你认为这些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还有意义吗?6.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讨论和思考进行总结归纳。
- 总结《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并回顾其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7.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论语》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个人思考问题的答案,评估他们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清晰地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和重要观点。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些争议性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写作,根据《论语》十二章中的哲学思想,撰写一篇关于道德观念的文章,并分享给同学们。
3. 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演练,扮演孔子和其他学生的角色,模拟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对话和思考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所示,用镊子夹起小球,镊子属于()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等臂杠杆D.无法判断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每一个钩码重均为1 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1 N B.2 N C.3 N D.4 N3.清晨,清河河畔聚集了很多钓鱼爱好者,若某位师傅不小心把水桶弄进水里,捞上桶时发现桶里带些水。
在打捞水桶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B.对桶所做的功是总功C.对水所做的功是总功D.对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4.某工厂要提升一个笨重的零件,一位工人设计了图示的四种方案,不计机械重力、不计绳重和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5.某施工工地上,技术革新小组将一个滑轮组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样的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和改进前相比,则()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少了C.额外功减少了,有用功不变D.额外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6.如图,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800 N的物体在10 s内匀速上升了1 m。
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500 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3 m B.做的有用功是800 JC.拉力F的功率是80 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7.如图,用滑轮组竖直向上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措施能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是()A.减小动滑轮的重力B.减小定滑轮的重力C.增大重物上升的高度D.增大重物上升的速度(第7题) (第8题)8.如图,斜面长s为1.2 m、高h为0.3 m,现将重为16 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5 N,拉力的功率为3 W,则()A.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B.拉力做的总功为4.8 JC.物体沿斜面的运动速度是0.6 m/sD.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是4 N9.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物体与动滑轮用绳子连接)匀速拉动放在水平面上的某一物体,物体的质量为100 kg,受到的摩擦力为200 N,用80 N的拉力F在10 s内把物体拉动的距离为2 m。
《动能势能机械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动能势能机械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内容,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和转化规律,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中的相关习题,包括选择、填空和计算等题型,着重训练学生对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计算能力和概念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弹簧、小球等,自行设计并操作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并记录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总结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基础练习要求:习题完成需准确无误,计算过程需清晰明了,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要求:实验设计需合理,操作过程需规范,实验结果需真实可靠,分析过程需深入浅出。
4.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结报告需体现小组的共同成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同学互评:小组内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实践操作和总结报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自评反思:学生需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 学生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学习效果。
第十二章资产评估的操作程序一、单项选择题.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程序一般为().业务受理双方准备工作评定估算核准备案整理归档.双方准备工作业务受理评定估算整理归档核准备案.业务受理核准备案双方准备工作评定估算整理归档.业务受理双方准备工作评定估算整理归档核准备案.关于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正确的是()。
.约定书一经签定,双方不得再修改.资产评估报告必须在确定的评估基准日后的个月内提出.为保证资产评估报告的公开性,应将报告公布于指定的媒体.约定书的有效期以完成评估报告且支付评估费用为准.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中,委托人的权利包括()。
.为评估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合作.支付评估费用.取得评估报告.取得评估报酬.资产评估业务中,属于委托方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成立评估项目小组.资产清查.制定评估综合计划.召集多方碰头会议.资产评估业务中,是资产评估机构的准备工作的是()。
.成立评估工作小组.资产清查.制定资产评估计划.准备企业的经营潜力资料.()国务院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为评估行业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年.年.年.年.现行对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行政管理方式有()。
.审批制和核准制.审批制和备案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审批制.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应在资产评估报告有效期届满前()个月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核准申请。
.....评估项目备案后,需对评估结果进行调整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应自调整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向原备案机关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有关行业管理规定,从评估基准日算起,上市公司的评估档案至少应保存()。
.三年.八年.十年.十五年二、多项选择题.根据财政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有下列哪些经济行为,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变动.资产转让、置换、拍卖.合并、分立、清算.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中,资产评估公司的权利主要有()。
学习小组评分细则范本一、组内合作与团队精神(占10%)1. 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和支持程度:评估小组成员之间是否积极互助,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2. 小组成员的合作积极性:评估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团队氛围:评估小组内的氛围是否积极、和谐,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程度。
二、工作分配与执行(占20%)1. 任务分配合理性:评估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分配是否合理,并能够根据成员的能力和专长来合理安排。
2. 工作重点与进度控制:评估小组成员是否能够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并根据时间要求合理控制工作进度。
3. 任务执行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完成任务的质量,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和专业性等方面。
三、讨论与贡献(占25%)1. 讨论参与度:评估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包括发表意见、提供建议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情况。
2. 创新思考:评估小组成员能否提出创新思路和创新解决方案,并对讨论产生积极影响。
3. 对小组目标的贡献:评估小组成员对小组整体目标的贡献程度,包括提供关键信息、资源分享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四、产出成果与展示(占25%)1. 产出成果的质量:评估小组成员所完成的任务和成果的质量,包括报告、展示、作品等方面。
2. 产出成果的创新性:评估小组成员所完成的任务和成果的创新程度,包括在方法、理念等方面是否有独到之处。
3. 展示表达能力:评估小组成员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包括语言表达、演讲技巧和影响力等方面。
五、总结与反思(占20%)1. 工作总结能力:评估小组成员对整个学习小组活动的总结能力,包括对过程的反思和对结果的评价。
2. 自我反省与改进:评估小组成员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的反省和改进意识,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积极参与(占10%)1. 会议参与度:评估小组成员在小组会议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决策和提供意见等方面。
2. 活动参与度:评估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义务、自愿和积极参与的情况。
第十二章小组评估小组工作者经常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小组工作有效吗?为了证明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者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组评估的概念、类型、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撰写评估报告。
第一节小组评估概述一评估的概念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小组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一次干预过程,或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从而监测:干预过程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其既定目标,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是否对当事人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干预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预期的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干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组员改变的状况,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小组评估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工作方法。
它是每个小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全过程之中。
小组评估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我们按照其性质,将其分成两大类:作为研究方法的评估;作为工作方法的评估。
1 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有很多分类,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我们只介绍两种基本的类型: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1) 过程评估过程评估,又叫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通过这类评估,可以发现小组中组员的变化情况,杜工的工作技巧,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积极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负面变化等。
过程评估还有助于工作者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形成个人的工作风格,创造新的工作模式。
(2) 结果评估对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进行。
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
在结果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一个案设计,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
2 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组前计划评估、小组的需求评估、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小组效果评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学情评估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如图所示,使用时属于省力杠杆的是()2.如图,在匀质杠杆的A处挂3个钩码,B处挂2个钩码,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
下列操作中,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是(所用钩码均相同)()A.两侧钩码同时向支点移动一格B.左侧加挂一个钩码,右侧加挂两个钩码C.左侧拿去一个钩码,右侧钩码向左移动一格D.两侧钩码下方同时加挂一个钩码3.下列关于滑轮和滑轮组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B.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C.使用动滑轮省力但费距离D.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离4.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忽略杠杆和滑轮的自重及它们与轴之间的摩擦,当提起相同重物时,最省力的是()5.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不同的绕法提起相同的重物,绳重、摩擦忽略不计,在物体匀速上升的过程中()A.甲滑轮组更省力,机械效率更大B.甲滑轮组更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C.乙滑轮组更省力,机械效率更大D.乙滑轮组更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6.如图所示,一个轻质杠杆上挂一个重物,用一个始终沿水平方向的力F将杠杆匀速拉向水平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变大B.力F逐渐变小C.动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D.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变大(第6题)(第7题)(第9题)7.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动重为70 N的物体A,用10 s时间使物体A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5 m,所用拉力F为20 N,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30 N。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10 mB.克服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做的有用功是150 J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D.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10 W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8.下列工具中①天平、②扳手、③镊子、④羊角锤、⑤瓶盖起子都是简单机械,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属于等臂杠杆的是________。
#### 活动时间:2023年X月X日#### 活动地点:XX中学教师会议室#### 活动主题:深入解读《论语》十二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参与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一、活动背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深入解读《论语》十二章,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讨。
#### 二、活动内容##### 1. 开场致辞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张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论语》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本次教研活动的意义。
##### 2. 专家讲座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十二章,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李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李教授从《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老师们对《论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3. 分组讨论讲座结束后,老师们分为四个小组,针对《论语》十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
以下为各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小组一: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解读该小组认为,“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巩固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组二:关于“有教无类”的解读该小组指出,“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即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
教师应该秉持平等、公正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小组三:关于“温故而知新”的解读该小组认为,“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小组四: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解读该小组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了谦虚好学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从学生、同事以及社会各领域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我国的区域发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我国的区域发展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地理课程时,我选择了教学内容中的第十二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行了教学。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阅读了该章节的教材内容,并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理。
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地图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小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实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上一章的内容,然后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的照片和视频,引发了学生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兴趣。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度。
在讲解中,我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抽象概念。
例如,在讲解城市化过程中,我结合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案例,通过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直观地展示了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地区的研究,让他们了解并讨论该地区的经济和自然资源等情况。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然而,经过教学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中,我有时候过于专注于呈现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在某些抽象概念方面理解困难,我在讲解时没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和帮助。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差异的理解和应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在教学中我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的不足。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和材料,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2.如图是一个杠杆式简易起吊机,它上面装了一个定滑轮可以改变拉绳的方向,杠杆OBA可绕O点转动,重物通过绳子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
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动力臂的是()A.l1B.l2C.l3D.l4(第2题) (第3题)(第4题)3.如图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钩码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使调好的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处悬挂钩码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6个4.用细绳系住厚度不均匀的木板的O处,木板恰好处于静止状态,且上表面保持水平。
如图所示,两玩具车同时从O点附近分别向木板的两端匀速运动,要使木板在此过程始终保持平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两车的质量相等B.两车的速度大小相等C.质量较小的车速度较大D.两车同时到达木板两端5.《墨经》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
图中“标”“本”表示力臂,“权”“重”表示力。
以下说法符合杠杆平衡原理的是()A.“权”小于“重”时,A端一定上扬B.“权”小于“重”时,“标”一定小于“本”C.增大“重”时,应把“权”向A端移D.增大“重”时,应换用更小的“权”(第5题)(第6题)(第7题)6.有关蜡烛跷跷板的小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越粗的蜡烛效果越好B.转轴位置离蜡烛重心越远越好C.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使转轴位置处于蜡烛重心上方D.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将蜡烛两端的下侧面削去一些7.滑轮在中世纪时就被应用于战场。
如图所示,弓箭手用200 N的平均拉力通过滑轮组将弦拉满架到弓上射击,若动滑轮移动了90 cm,不计滑轮和绳重、摩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功,从而节省体能B.使用滑轮组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方便用力C.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力D.使用滑轮组时弓箭手做的功为180 J8.如图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吊起一袋沙子的过程中,做了300 J的有用功,100 J的额外功,则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A.75% B.66.7% C.33.3% D.25%(第8题)(第9题) (第10题)9.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忽略绳重及摩擦),下列做法能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有()A.增加物体被提升的高度B.增大动滑轮的重力C.改变绳子的绕法,减少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D.增加物体的重力10.小文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将同一货物搬运到同一辆汽车上,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方法克服重力做功多B.图乙所示的方法更省力C.两种方法的机械效率相等D.两种情况下,货物的机械能都增加11.停放自行车时,若要从如图四点中选择一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将后轮略微提起。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一、怎样理解小组工作?小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感到有整体意识,而这个整体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相影响有控制其成员相互影响的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小组工作:主要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群体的组织动员和群体活动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小组工作是一种过程或方法·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二、小组工作特征: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
2、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4、小组工作都是有明确的目标。
三、小组工作功能1康复2能力建立3矫正4社会化5预防6社会运动7解决问题8社会价值————来自克莱因的观点四、小组工作类型(选择题)1小组的形成(组成小组、自然小组)2组员的参与(自愿小组、非自愿小组)3成员间的联系(基本小组、次层小组)4小组的结构(正式小组、非正式小组)5组员的界限(封闭小组、开放小组)6小组的性质和目的(社交小组、教化、服务或志愿、兴趣、任务、意识提升、教育、成长、治疗、社会化、自助和互助、社会行动小组)五、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标志性事件)一、小组工作的萌芽(1900---1920)二、小组工作的缓慢发展(1920---1930)三、小组工作的快速发展(1930---1945)四、小组工作的专业化(1945---1960)五、小组工作的新方法(1960---1980)六、小组工作的现状萌芽(80年代至今)七、小组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一、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科诺普卡:1小组中来自不同种族、国家、社会阶层和不同年纪、性别的人,应该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建立一种积极平等的关系。
2在小组过程中,始终强调合作和互惠性的决策过程,充分体现民主参与的原则。
第十二章 小组的评估1.如何证明小组工作的有效性?答:小组评估在小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组员改变的状况,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它不仅可以促进社工的个人成长,还对社会服务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看,小组评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评估可以指导干预方向,使得干预行动一直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顺利进行。
评估不仅是在组前和组后进行,更需要在小组过程中同步进行,这样,社工能够从组员那里不断得到信息反馈。
保证干预计划能够有效进行。
(2)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和组员明白在小组过程中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小组干预计划是否与组员的改变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
(3)评估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4)评估可以帮助社工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5)对机构而言,小组评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提高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经验和资料,为机构的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6)评估可以向机构、资助机构或者社会展现某种特别小组或者某种小组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7)评估可以检验小组工作服务的成本效益关系,为机构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2.小组工作评估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答:根据小组的进程,小组评估一般分为:策划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效率评估。
(1)策划评估小组策划评估通常是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它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
在收集资料阶段,社工需要回顾检索与自己所开小组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记录,查阅有关论文和书籍,从而全面掌握与自己即将开办小组有关的一切资料,做到全面了解。
(2)过程评估过程评估,又叫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通过这类评估,可以发现小组中组员的变化情况、社工的工作技巧,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积极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负面变化等。
第十二章小组评估小组工作者经常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小组工作有效吗?为了证明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者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组评估的概念、类型、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撰写评估报告。
第一节小组评估概述一评估的概念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小组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一次干预过程,或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从而监测:干预过程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其既定目标,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是否对当事人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干预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预期的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干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组员改变的状况,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小组评估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工作方法。
它是每个小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全过程之中。
小组评估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我们按照其性质,将其分成两大类:作为研究方法的评估;作为工作方法的评估。
1 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有很多分类,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我们只介绍两种基本的类型: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1) 过程评估过程评估,又叫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通过这类评估,可以发现小组中组员的变化情况,杜工的工作技巧,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积极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负面变化等。
过程评估还有助于工作者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形成个人的工作风格,创造新的工作模式。
(2) 结果评估对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进行。
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
在结果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一个案设计,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
2 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组前计划评估、小组的需求评估、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小组效果评估。
(1) 组前计划评估组前计划评估通常是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它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
在收集资料阶段,社工需要回顾检索与自己所开小组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记录,查阅有关论文和书籍,从而全面掌握与自己即将开办小组有关的一切资料,做到全面了解,心中有数。
在进行组前计划评估时,社工需要掌握下列信息:组员是否自愿参与小组;他们参与小组的动机;组员各自的能力;是否能够帮助小组实现目标等。
通常在明确了可能参加小组的人群后,社工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面谈、电话访谈等,直接与他们建立联系,以便全面了解组员的情况、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等。
(2) 小组的需求评估小组的需求评估是小组工作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社工必须在小组筹备阶段对小组的需要做出正确评估,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干预计划。
在小组需求评估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小组的整体需求、组员的需求和小组的环境需求。
准确评估小组需求,既能够满足小组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组员的个体需要,是小组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小组需求评估开始于小组设计阶段,并贯穿于整个小组过程当中。
小组的需求评估,实际上是一个研究过程,基本上由三个步骤组成。
第一,资料收集。
通过访谈、问卷、量表、文献回顾、机构资料查阅等方法,收集各种有关小组和组员的资料。
第二,资料分析。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关键问题。
第三,做出判断,制定干预计划。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判断、归类,然后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于预,并处理解决问题行为。
在需求评估中,一般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在需求评估中,给组员贴上诊断性标签,特别是在使用一些标准化的量表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明确评估重点,在某些小组中,应该将评估重点放在现在,而在另一些小组中,评估重点应该既放在现在,又关注过去,这完全根据小组的性质来决定。
(3) 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指的是在小组发展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来显示组员变化和小组的发展过程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对小组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以便更加符合组员和小组发展的需要。
在对小组过程进行监测评估时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收集什么资料,也就是说,监测哪些内容。
一般来讲,监测的内容需要根据小组的目标和进程来决定。
例如,在一个行为治疗小组中,我们通常监测的内容都与目标行为有关,如监测目标行为的频率、严重性和持续性,引起该行为的前因后果等。
而在一个发展性小组中,监测的重点可能是组员参与的程度和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第二,选择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
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测量工具(问卷和量表),自我报告,行为计量表,口头意见回馈,自己和日志,工作员的观察记录,小组过程记录,总结记录,书面评估表,组员的作业和作品等。
(4) 小组的效果评估小组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工作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一方面了解小组是否完成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为以后主持类似的小组积累工作经验。
因此,在小组的最后阶段,工作员会设计一些问卷或量表,让组员根据自己的改变状况,来评估小组的效果。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小组结束后的跟进访谈,组员的自我评估报告小组目标达成表,小组满意度量表,小组感受卡,小组领导技巧登录表等。
三评估的相关概念1 基线数据指组员在参加小组前,目标行为的表现。
由于在社会工作研究中,不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因此,为了说明社工干预的有效性,我们通常会采用基线数据作为对照资料,通过前后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组员在小组中的变化水平。
2 前测前测指的是在组员进入小组前,对组员的目标行为或某一个特定状态进行测量,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小组干预前后的对照资料。
在前测中,测量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心理状态,也可能是一些需要改变的行为。
测量的方法,既可以是一次性测量,也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周或数周)的跟踪测量。
所用的测量工具基本上是根据各个小组的工作目标和性质,以及评估的类型来决定。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访谈、量表、自我报告等。
3 后测后测指的是小组结束时,用组员人组前的测量工具,对组员进行再次测量,然后比较前测和后测的数据,显示组员的变化。
4 跟进测量跟进测量通常在小组结束后3—6个月或一年之间进行。
其目的是想了解组员在小组环境中学习的行为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情况。
跟进测量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能够反映组员真正改变的情况,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如果组员还可以将小组中的改变带进真实生活中,我们就有信心说,小组工作是有效的。
5 目标行为小组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行为,因此,在小组设计中,确定小组干预的需要改变的行为,就是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根据组前的需求评估和小组的性质来决定的。
目标行为是可以测量的,通过观察目标行为的改变,才能推断出小组的有效性。
在选择目标行为时,首先,必须保证这个行为是在那些肯定会出现的行为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并能够表明干预目标是成功的;其次,这个行为能够被观察和测量,比如,逃学行为,我们可以将其量化为次数、持续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测量,那些隐蔽的、难以测量的行为,不适合作为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可以找到稳定的趋势,否则很难认为目标行为是与干预有关,因为在很多时候,目标行为本身的发展也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如成熟期、历史周期等。
小组评估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社工的个人成长,还对社会服务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起来看,小组评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评估可以指导干预方向,使得干预行动一直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顺利进行。
评估不仅是在组前和组后进行,更需要在小组过程中同步进行,这样,社工能够从组员那里不断得到信息反馈,保证干预计划能够有效进行。
第二,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和组员明白在小组过程中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小组干预计划是否与组员的改变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
第三,评估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第四,评估可以帮助社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第五,对机构而言,小组评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提高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经验和资料,为机构的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二节评估的设计一单一个案设计评估研究的设计种类很多,既有单一个案设计,又有半实验设计和实验设计,在本节中,我们仅介绍最简单的单一个案设计。
单一个案设计又称为单一受试设计,它是以一个个案或一个群体作为实验或研究对象,不设对比组或控制组,研究者直接对同一个研究(干预)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单一个案设计有四个目的:(1) 评估个案情况,监督当事人或事件发生的变化;(2) 评估在目标事件中,是否出现积极或消极的变化;(3) 评估实务者的干预是否与变化有关;(4) 帮助实务者比较各种干预的有效性。
单一个案研究利用时间顺序的方法,来评估干预的效果或政策对个人或个案的影响力。
这类设计要求反复测量针对案主(或系统)某个特定问题的行为指标,资料的收集在干预前后进行,然后比较前后两组资料,找出变化,其目的在于观察干预开始时,是否建立了对目标问题有所改善的支援模式。
在单一个案设计中,主要包括AB设计、ABAB设计和多重基线设计,而在小组评估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AB设计和ABAB设计。
二AB设计在AB设计中,A为基线期,B为干预期。
在干预介入之前的重复测评阶段为“基线阶段”,这是一个控制阶段,它们的功能就是像控制组的作用。
在干预过程中收集的资料称为干预阶段。
通过两个阶段的对比,相关变量的改变,可以被看成是干预的结果。
在AB研究设计中,需要注意三角测量的原则。
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需要采用三角测量的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选择一种以上的测量方式。
在测量目标行为时,要采用一种以上的测量工具。
有一个以上的人进行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的效度,需要有多人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
选择一个以上的指标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
在目标行为的确定中,要选择超过一个以上的行为,这样才能全面说明干预给当事人目标行为带来的变化。
三ABAB设计ABAB设计的原理和程序与AB设计一样,不设对照组,利用自身两次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前后差异。
ABAB设计由四个阶段组成:基线阶段(A1):某种行为或量表测出的数据,在基线阶段均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最初干预处理阶段(B1):在本阶段,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受试者采取某种训练或辅导。
追踪基线阶段(A2):在本阶段,干预处理和辅导已停止,但如果某些行为再次出现时,干预处理还是必要的。
追踪干预处理阶段(B2):在本阶段,再次恢复干预处理措施,有关的训练策略可以再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