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和可持续发展(精)
- 格式:ppt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课时氨气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2.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无机化合物转化与制备的方案。
1.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液化难易无色刺激性气味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易被液化微点拨: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
2.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①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3.氨水的性质(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 NH3·H2O。
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NH3↑+H2O。
(2)氨水具有弱碱性,电离方程式是NH3·H2O NH+4+OH-,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根据氨水的性质分析,直接施用氨水作氮肥合理吗?理由是什么?[提示] 不合理。
氨水易挥发,用氨水作氮肥,肥效低,浓度较大时还会烧伤作物茎叶,必须加大量的水稀释。
氨水对眼睛、呼吸道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贮存、运输和施用的要求也比较高。
4.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1)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
(2)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3+HCl===NH 4Cl 。
微点拨:(1)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其离子方程式是NH 3+H +===NH +4。
(2)铵盐大多是无色晶体,运输、储存比较方便,并且都能溶于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
因此,固态氮肥已经代替了氨水,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肥。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时跟踪检测知识点一:SO2的性质1.下列有关二氧化硫的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比空气小B.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SO2能使溴水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D.某生产硫酸厂区紫罗兰花变成白色,说明其周围空气中可能含较高浓度SO2解析:S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29,所以SO2密度比空气大,A错误;SO2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错误;SO2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SO2+Br2+2H2O===2HBr+H2SO4,说明SO2具有还原性,C错误;紫罗兰花变成白色是一种漂白的结果,而SO2具有漂白性,所以可以说明周围空气中可能含较高浓度的SO2,D正确。
答案:D2.下列不能使有色布条或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是()A.氯化钙溶液B.氯水C.次氯酸钠溶液D.二氧化硫解析:氯化钙溶液不具有漂白性,故A选;氯水中含有HClO,具有漂白性,故B不选;次氯酸钠溶液含有ClO-,能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故C不选;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故D不选。
故选A。
答案:A3.检验SO2中是否混有CO2,应采取的措施是()A.先通过Ba(OH)2溶液再通过石灰水B.先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石灰水C.先通过小苏打悬浊液再通过石灰水D.先通过澄清石灰水再通过品红溶液解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钡都会产生白色沉淀:CO2+Ba(OH)2===BaCO3↓+H2O,SO2+Ba(OH)2===BaSO3↓+H2O,无法检验,故A 错误;KMnO4酸性溶液将SO2完全吸收,再通过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CO2+Ca(OH)2===CaCO3↓+H2O,能验证有无CO2,故B正确;二氧化硫通过碳酸氢钠溶液会生成CO2,无法检验,故C错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通过石灰水都会产生白色沉淀:CO2+Ca(OH)2===CaCO3↓+H2O,SO2+Ca(OH)2===CaSO3↓+H2O,氢氧化钙会将气体全部吸收,不能验证有无CO2,故D错误。
第2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1.硫酸的工业生产.2.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3.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用途。
aabba目标定位1。
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及生产过程中原料的综合利用。
2.熟知硫酸的化学性质和浓硫酸的特性。
一硫酸的制备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主要设备及生产流程如下图: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下列各进口或出口物质的名称:A含硫矿石(如FeS2);B炉渣;C二氧化硫、氧气;D尾气(SO2、O2)。
(2)接触法制硫酸分为三个阶段,填写下表:三原料硫黄或含硫矿石(硫铁矿)空气98.3%的浓H2SO4三阶段造气(生成SO2)接触氧化(生成SO3)SO3吸收(生成H2SO4)三设备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三反应(均放热)S+O2错误!SO2;4FeS2+11O2错误!2Fe2O3+8SO22SO2+O2错误!2SO3SO3+H2O===H2SO4归纳总结工业制硫酸的注意事项(1)在沸腾炉中煅烧黄铁矿时,要把矿石粉碎,目的是增大黄铁矿与O2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加快提高原料利用率。
(2)炉气进入接触室前要净化,目的是除去炉气中的杂质,防止催化剂中毒及对设备造成不利影响。
(3)接触室内使用热交换器的目的是利用SO2和O2反应放出的热量预热输入设备的气体,冷却反应后的气体。
(4)在吸收塔内用98。
3%的浓H2SO4吸收SO3而不是用水吸收的原因是用水吸收SO3时,易形成酸雾,吸收速率慢,而用98。
3%的浓H2SO4吸收SO3时,吸收SO3的速率快,不形成酸雾,吸收完全.1.在硫酸的工业制法中,下列生产操作与说明生产操作的主要原因二者都正确的是()A.硫铁矿煅烧前要粉碎,因为大块硫铁矿不能燃烧B.从沸腾炉出来的气体只有SO2C.SO2氧化成SO3,SO2能全部转化为SO3D.SO3用98.3%的浓H2SO4吸收,目的是防止形成酸雾,以便使SO3吸收完全答案D解析将硫铁矿粉碎是使其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快、更充分,并不是大块硫铁矿不能燃烧。
第3课时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学习目标定位]1。
知道硫的存在及其化学性质,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能够从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角度理解不同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知道影响它们转化的因素,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一、硫1.阅读教材,判断下列关于硫的叙述是否正确?(1)硫在自然界中既能以化合态又能以游离态存在()(2)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中常含有硫元素()(3)硫是一种淡黄色的不溶于水的固体()(4)实验室用二硫化碳除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答案(1)√(2)√(3)√(4)√2.硫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
请写出硫分别与①Fe、②Cu、③H2、④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各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答案①Fe+S错误!FeS,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②2Cu+S错误!Cu2S,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③H2+S错误!H2S,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④S+O2错误!SO2,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硫的性质注(1)除去硫,可用CS2溶解.(2)3S+6NaOH错误!2Na2S+Na2SO3+3H2OS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用热的NaOH溶液可除去单质硫。
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组成该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A.Cu2S B.SO3C.FeS D.H2S答案B解析由于S的氧化性相对O2和Cl2较弱,只能将变价金属氧化成较低价态,故S与Cu、Fe化合,分别生成Cu2S、FeS,S与O2直接化合只能生成SO2,S与H2化合生成H2S。
2.硫的氧化性不如氧气强,在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这一事实的是()A.S+O2错误!SO2,O2是氧化剂、S是还原剂B.S是淡黄色固体,O2是无色气体C.氢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易变浑浊(2H2S+O2===2S↓+2H2O) D.S和Cu反应只能生成Cu2S(硫化亚铜),而O2与Cu反应生成CuO答案B解析A项,S与O2化合时,O2作氧化剂,硫作还原剂,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B项,不同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单质的存在状态无必然联系;C项,氢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易变浑浊,是氧气将硫置换出来,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D项,S可以将Cu氧化生成Cu2S(Cu的化合价为+1),而O2可以将Cu氧化为CuO(Cu的化合价为+2),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二、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1.常见不同价态硫的化合物(1)-2价:H2S、Na2S、FeS等。
第二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学习目标定位]1。
知道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和硅酸盐产品的重要应用,会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复杂硅酸盐的组成.2.知道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硅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硅酸盐1.硅元素的存在形式2.硅酸盐的组成与性质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1)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2)氧化物之间以“·”隔开。
(3)在氧化物前面按化学式中的比例添加数字。
(4)若出现分数时应化为整数.3.最简单的硅酸盐4.三种常见的硅酸盐产品产品原料主要设备主要成分水泥石灰石、黏土水泥回转窑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玻璃纯碱、石灰石、石英砂玻璃窑Na2O·CaO·6SiO2陶瓷黏土硅酸盐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硅酸钠是硅酸盐,但不能溶于水B.电影银幕用水玻璃浸泡,主要是为了防腐C.建筑工业常用水玻璃作黏合剂D.用水玻璃浸泡铁道的木制枕木,主要是为了防火答案C解析Na2SiO3既是硅酸盐,又是钠盐,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而钠盐均易溶于水;浸泡银幕主要是为了防火,而浸泡枕木主要是为了防腐;水玻璃有黏合作用,常作黏合剂。
【考点】硅酸盐【题点】硅酸盐的性质及应用例2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其中正确的是() A.钙沸石[CaAl2Si3O10·3H2O]表示为Al2O3·CaO·3SiO2·3H2O B.镁橄榄石(Mg2SiO4)表示为MgO·错误!SiO2C.钾云母(K2Al6Si6H4O24)表示为K2O·2H2O·3Al2O3·6SiO2 D.滑石(Mg3H2Si4O12)表示为3MgO·4SiO2·H2O答案D解析根据硅酸盐改写氧化物的要求可以判断,A中Al2O3和CaO 的排列顺序有误;B中化学计量数出现了分数;C中正确的写法应为K2O·3Al2O3·6SiO2·2H2O;D的写法符合要求。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能以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例,分析和探讨化学工业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2。
能运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对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初步的评估,提出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建议。
一、铵盐的性质1.铵盐:由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3.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①NH4Cl受热容易分解:NH4Cl错误!NH3↑+HCl↑(填化学方程式)。
②NH4HCO3受热容易分解:NH4HCO3错误!NH3↑+H2O+CO2↑(填化学方程式)。
(2)与强碱的反应:①固体反应:NH4Cl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错误!NH3↑+NaCl+H2O.②固体反应:NH4Cl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 +Ca(OH)2错误!CaCl2+2NH3↑+2H2O。
③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为NH错误!+OH-错误!NH3↑+H2O。
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为NH+,4+OH-===NH3·H2O。
有两瓶溶液是NH4Cl溶液和NaCl溶液,如何区分?[提示]取其中一种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溶液为NH4Cl溶液,否则为NaCl溶液。
二、常见氮肥及其使用1.常见氮肥分类性质特点注意事项铵态氮易溶于水、不稳定、与碱反应低温保存,深施盖土,避免受热;不可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2.合理使用化肥(1)考虑因素:土壤酸碱性、作物营养状况、化肥本身性质。
(2)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①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容易酸化、板结。
②部分化肥随着雨水流入溪水、河水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
微点拨:坚持优先保护环境,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三、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1.氮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某100 mL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 mol·L-1和0.1 mol·L-1。
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使反应发生完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A.所得溶液中c(Cu2+)=0.225 mol·L-1 B.所得溶液中c(Cu2+)=0.03 mol·L-1C.所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448 L D.反应中转移0.06 mol的电子2.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试剂的选用错误的是()A.甲试管内溶液变为蓝色B.乙试管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D.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饱和碳酸钠溶液3.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
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4.下列实验最终能看到白色沉淀的是()A.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钙溶液中B.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D.过量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5.某食品袋内充有某种气体,其成分可能是()A.氧气B.氮气C.氯气D.氢气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7.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氨B.氨水C.漂白粉D.氯水8.将SO2通入一定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该溶液溶质组成不可能为()A.Na2SO3和NaOH B.NaHSO3C.NaHSO3和Na2SO3 D.NaOH和NaHSO39.下列物质久置在敞口容器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时溶液质量增加的是()A.澄清石灰水B.浓硫酸C.浓盐酸D.氯化铁溶液10.将24 mL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混合气体和12 mL的氧气通入倒立在水槽中盛有水的量筒内,充分反应后,量筒里液面上升,最终剩余3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①16 ml②16.5 ml③7.5 ml④6 ml⑤18 ml⑥12 mlA.①②B.⑤⑥C.③④D.②④11.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时都能与铁发生反应,放出气体B.加热时都能与铜发生反应C.硫元素的化合价都是+6价D.都能作为气体的干燥剂1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的浓硫酸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A.若②为浓盐酸;产生大量气体产生;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强B.若②为铜片;有气泡产生,底部生成灰白色固体;说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C.若②为蓝色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发生物理变化D.若②为蔗糖;白色固体变为黑色海绵状,有气体放出;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氧化性13.将体积为V的试管充满NO气体,如图进行实验。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2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课时跟踪检测知识点一:硫酸的性质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可使蔗糖炭化B.浓硫酸与铁加热后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混合物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故无化学反应发生解析: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因而可使蔗糖炭化,A错误;浓硫酸与铁加热后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减小,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因此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混合物(SO2、H2),B正确;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因此不能够干燥氨气,C错误;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钝化是化学变化,D错误。
答案选B。
答案:B2.将pH试纸蘸取浓H2SO4后,试纸的颜色将变为()A.蓝B.黑C.红D.白解析:浓H2SO4具有脱水性,使试纸炭化变黑。
答案:B3.通常情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组是()A.SO2、Cl2、H2S B.O2、H2、SO2C.NH3、H2、Cl2D.CO、SO3、O2解析: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特别注意浓硫酸能吸收SO3气体,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SO3。
答案:B4.下列反应浓硫酸只表现氧化性的是()A.实验室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B.将HI与浓硫酸混合,有紫色蒸气产生C.浓硫酸与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铁D.用浓硫酸在木制品上“烙”字画解析:A项利用浓硫酸吸水性;B项利用浓硫酸强氧化性;C项利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D项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
答案:B5.某学习小组进行浓硫酸对蔗糖的脱水实验,“在200 mL烧杯中放入20 g 蔗糖(C12H22O11),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 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进行如下探究。
(1)观察现象: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总体评价丰南区第一中学刘存权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
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那么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课标理念,新课程化学课堂设计又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制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主旨,转变为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即新教材的编制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教材的编制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制的必然转型。
一、新教材具有的新功能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
从本质上说,教材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资源,更是学生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化学教材,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教材被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反映,仅仅发挥了作为信息资源的单一功能。
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具体分析,化学新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促进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认识。
科学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善于合作、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等。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教材由于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系统陈述,往往使价值观教育被忽略或是流于形式。
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等,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本专题复习课一、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1.SO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危害:酸雨等2.H 2SO 4⎩⎪⎨⎪⎧物理性质:高沸点、难挥发、易溶于水化学性质⎩⎪⎨⎪⎧酸的通性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工业制法:接触法制硫酸3.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你能写出有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吗?并分析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氮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1.氮氧化物⎩⎨⎧NO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毒、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常温下可与O 2反应NO2⎩⎪⎨⎪⎧物理性质:红棕色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化学性质:与H 2O 反应2.氮⎩⎪⎪⎪⎪⎨⎪⎪⎪⎪⎧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与酸反应铵盐⎩⎪⎨⎪⎧物理性质:都是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化学性质:⎩⎪⎨⎪⎧铵盐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铵离子的检验硝酸⎩⎪⎨⎪⎧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易溶于水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3.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你能写出有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吗?并分析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1.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 ②少用原煤作燃料 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 ④开发清洁能源。
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向50 mL 18 mol·L -1的H 2SO 4中加入足量的Cu 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 )A .等于0.9 molB .大于0.45 mol ,小于0.9 molC .等于0.45 molD .小于0.45 mol3.下列反应中硫元素只体现了氧化性的是( ) A .SO 2+2H 2S===3S ↓+2H 2OB .2SO 2+O 22SO 3C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D .Zn +H 2SO 4===ZnSO 4+H 2↑4.如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 2SO 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褪去,说明SO2有漂白性B.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说明部分Na2SO3被氧化C.向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H4+D.将少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且有血红色沉淀,说明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2.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B.N2C.SO2D.NH3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的电子式:B.NH3的电子式:C.CO2的结构式:O-C-OD.Na+结构示意图:4.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氮气跟氢气合成氨B.氨气跟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C.植物吸收硝酸铵D.氮气由气态变为固态5.下列检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序号检验方法和现象结论A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2-4B向未知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4A .AB .BC .CD .D6.用石灰乳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含NO 、NO 2)可获得Ca(NO 2)2,部分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吸收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 + NO 2 + Ca(OH)2 = Ca(NO 2)2 + H 2O B .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可提NO 、NO 2去除率C .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有利于NO 、NO 2的充分吸收D .若尾气中n(NO 2)∶n(NO)<1∶1,处理后的尾气中NO 含量会升高 7.下列气体呈红棕色的是 A .Cl2B .SO2C .NO2D .CO28.若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11.2LH O 含有的分子数为A 0.5N B .7.8g 过氧化钠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A 0.2N C .常温常压下,48gCH 含有的分子数为A 0.5ND .常温下,5.6g 铁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A 0.3N 9.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4CH 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B .HCl 的电子式:C .2-S 的结构示意图:D .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87N10.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氮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B .豆科植物可实现生物固氮 C .氨和铵盐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被还原D .含氮无机物与有机氮可以相互转化11.足量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 2、NO 的混合气体2.24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的O 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化学1 考纲详细解读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基本要求①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②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③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①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②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
说明不宜拓展: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②把物质、离子的检验过于具体化。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基本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发展要求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说明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
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
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化学2》还要研究。
基本要求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发展要求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内涵:1.共同发展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2.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3.公平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4高效发展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5多维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
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